KADIST展览:纠缠的东西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446   最后更新:2020/02/25 13:16:09 by 展览预告
[楼主] babyqueen 2020-02-25 13:16:09

来源:烟囱PSA


《那时光 II》,胡晓媛,20 件由普通家庭编织和绣制的棉织品,棉线,2005-2007年


“在时间和过程里,一切人、事、物都是遗迹。遗迹,随着四季滋长,伴着日常丛生。

——胡晓媛


你难以忽视《那时光 II》——那张以柔和的弧度舒展悬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二楼展厅上空的编织物,它用一种浸润了时光的从容和轻灵姿态,俯瞰到来的人们。不同尺寸的织物被拼接在一起,棉线穿梭,那些镂空的肌理与光影,低调地投射在一面素墙之上,熟悉和温暖的气氛在淡淡的暖色调中延展开来。


胡晓媛在2005至2007年间创作了这件作品,她把从各处收来的二手门帘、桌布、枕套、被面、茶杯垫子、缝纫机帘等缝在一起,它们是日常的生活用品,更是艺术家某种对时光的标记和截取。这些自制绣品和编织物来自数十个家庭,大多是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到 80 年代末期的产物,出自女主人们之手。或织、或钩、或编、或绣,无一不是当时主妇们自主追求美化生活的见证,带着女性视角,也凝结了她们对家庭的细腻情感,对生活不灭的热忱。面对贫瘠的物资条件,女性温柔却坚毅的力量,爆发出独特的创造力,而这种柔韧的意味都在这些织物不易觉察的细节里:不知谁发明的机绣用针——将注射用的废针头前端车一个孔,用它替代手动缝纫机上的针头来绣制,图案便可以绣出毛茸茸的效果;又或者当时市面上只能买到偏黄的纯色棉线,人们便用上了漂**为了达到雪白敞亮的效果。这些“小心机”并不是单独出现,而是呈现出了共同的技法和取向,在资讯并不发达的年代,生活经验的发明和传播却以自己的方式,生机勃勃地发生着,最终成为集体的审美与记忆,承载了独特的历史印记。


这些日常家居用品对我们之中的很多人来说,都有似曾相识的怀旧感,甚至你我也可以从家里翻箱倒柜找出一块差不多的作品。它们不止是视觉素材,更是重演时光的入口,片断的再现,它们娓娓道来,诉说着逝去的日常,唤醒人们脑海深处的记忆,也带来珍贵的共鸣。

[沙发:1楼] guest 2020-02-25 13:19:23

来源:烟囱PSA


读图 | 《向上 向上》——胡介鸣


《向上 向上》,胡介鸣,文献(25 套计算机及微型投影仪、计算机程序、铝板结构、外置拾音器),2004年。


“千万不要对艺术抱有神圣的期待,它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事情,你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

——胡介鸣


《向上 向上》首展于 2004 年的第五届上海双年展“影像生存”,也是胡介鸣最早创作的互动影像装置作品之一。最初的展览现场在原先上海美术馆东侧的户外场地,作为一处城市景观,平地而起的高度仍然超过了20米,有一种纪念碑式的垂直感。然而它又只是日常物件的组合——由二十五台电视机依次叠放而成。约7层楼的高度,决定了太近的距离会让人看不到作品的全貌。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清醒理性地看懂影像中发生的一切。在十六年后的今天,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藏展以文献的方式通过影像、摄影、手稿等媒介再现了该作品。


在连续的29寸电视机屏幕中,四个不断向上攀爬的年轻人,似乎在实现着某个旁观者无法理解的目标。然而,外部声音似乎在对他们的行动施以特殊的影响力。攀登者会对这些声音做出不同的反应,他们随着那些声音干扰而下坠,声音的强弱和时长影响他们下降的速度与距离。直到外部声音消失后,他们方能攀爬直至“登顶”并消失在屏幕图像中。否则攀登的步骤将周而复始,他们会攀高、坠落、再攀高……就像重复着无意义动作的希腊神话人物西西弗斯。对荒诞梦想的身体力行,却又带着某种必然最终“登顶”的信念。


胡介鸣构建了这件作品本身与公共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编程技术和同步拍摄的应用在当时的互动影像实践中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而撇开技术,作品关于时代进程、个人意志和文化环境复杂的互动关系的表达与思考,现在看来亦是历久弥新。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时代洪流中,动态变化的环境因素对事物发展施加的影响力。艺术乃至技术,对于艺术家来说并不神圣,更多的是一种表达方式,而想要表达的内容,往往是能够超越这种表达方式乃至其所处时代的。

[板凳:2楼] guest 2020-02-25 13:21:00

来源:烟囱PSA


读图 | 《低级景观 I》——胡为一

《低级景观 I》,胡为一,摄像头、步进电机、轨道、皮质行李箱、亚克力、铜、铁、视频终端控制器,2013年。


“最好的作品应当是有重量的透明物,就像行驶汽车的玻璃窗,观众可以静静地透过它看到窗外的景物。

——胡为一


《低级景观 1》是“低级景观”系列的开端之作,也是胡为一于2013年完成的毕业创作。旧皮箱被安装了7个针孔摄像头,它们持续在轨道上循环并近距离拍摄物体,同时伴随着一段背景音,拍摄到的图像实时显示在不远处的五块屏幕上,交错显示,形成一个环形多屏的空间。旧皮箱这时已经成功转化成了一个微型实时拍摄试验场,或者说一台不断自主生成实时影像的机械装置。


所拍摄的景物素材都来自生活,好像没有什么苛刻的选择标准,仿佛世间琐碎之物无一不可作为观察的对象:废弃的电路板、死去的昆虫尸体、无用的工具和乐器、被遗弃的假牙、网络上的恶搞图片等不起眼的物件甚至废弃物。关于“低级”的定义,关乎一种视角的降低和聚焦。同时,所拍摄的物体都是最渺小的存在,可以从原本状态中被随时剥离。影像看似弱化了“情节感”和“连贯性”,却想要用更有企图与野心的影像与空间感来打动观众。被反复拍摄、放大和投影的各种物体,都被赋予了更饱满的主观情感,内在的表达欲和张力也达到相当的程度。这些“低级”物件被再三重组、激活,最终演变成“低级景观”的图景。


事实上,这种放大观察、构建与表达,与其说是一件作品,不如说更像一种介质,一面透镜,它提供的是一种透过它看风景的方式。在这个图像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去建立有效的沟通,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这件作品让碎片一般消解了时间性的影像,也能够承载所需要的信息量,与观众形成新的互动关系,共同见证一场“低级景观”的狂欢。

[地板:3楼] guest 2020-02-25 13:22:45

来源:烟囱PSA


读图 | 《马国权》—— 马海蛟

《马国权》,马海蛟,黑白有声影像,2016年。



“此时此刻,他应该是开心的,但没有很多话,只是漫无目的地看着沿途的风景。”

——马海



影片围绕着一位名叫马国权的男人展开。马国权出生、生活在河北。90年代初,他曾是一名乡镇公务员。30岁时遭遇了车祸,导致了记忆力和智力严重受损。他曾信仰基督教,会念圣经,执行礼拜,房间里挂十字架。随后又改信佛教,每日会跪在床上念诵佛经,并坚持写一段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被迫离婚后,他与父亲和女儿一起生活。现年57岁。


这是一部记录式的影像作品。影片描绘了马国权在精神残疾状态下的家庭生活,个人信仰,以及所处北方县城在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景观变化。年轻艺术家马海蛟借闭路电视的动态监测镜头自动拍摄、存储了马国权在卧室里 101 天的生活起居。卧室作为一个私密的空间被摄像头所窥视,这种窥视带有潜在的侵犯性。马海蛟的作品长期关注生命中的“日常性”部分,并以此为基底追踪逻辑线索构成其创作形态以及影像文本。通过对于马国权的阶段性观察,艺术家用细腻、写实而抒情的镜头带领我们窥视了一段历经波澜又静滞的人生。


本期“读图”所选图片出自影片的结尾部分,马国权受邀去兰州亲戚家。这是他车祸受伤后二十多年来第一次离开家乡。出门前他理了发,准备了给小侄孙的见面礼。屏幕外的我们无从得知他的心情,也无法感受他的感受,正如影片最后娓娓道来的:“此时此刻,他应该是开心的,但没有很多话,只是漫无目的地看着沿途的风景。”

[4楼] guest 2020-02-25 13:24:59

来源:烟囱PSA


读图 | 《正片之外》——郝敬班

《正片之外》,郝敬班,单频高清影像,彩色有声,2016年。


“我不知道是我抛弃了这些素材还是它们抛弃了我。如果说,理论上,没有平庸的图像,只有智慧不足的观看者。”

——郝敬班


从2012年开始,郝敬班持续进行着“北京舞厅”项目的研究与创作。她从北京现在的舞厅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及文革结束后的70年代末于北京掀起的两次交谊舞风潮。在2012年至2015年间,郝敬班收集了一批过往现有的影像资料,包括1949年人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前跳舞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景象;1979年春节联欢晚会第一次出现的交谊舞节目;以及随后80年代交谊舞厅的出现和90年代的迪厅;乃至交谊舞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她还拍摄了如今的舞厅派对,观察并记录了平常的舞会活动,尝试用不同的影像语言去探索历史的叙事方式。影像作品《正片之外》则来自长达数年的“北京舞厅”项目工作过程中曾被弃用的素材。


《正片之外》以一种非线性叙事方式,将录像资料、私人素材和如今拍摄的镜头交织成独特的视觉文本,还原了上世纪交谊舞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交谊舞从欧洲传播到亚洲,这种小型、民间的舞蹈成为了当时文化流转的一个象征,北京开始出现跳交谊舞的风潮。但随着期间发生的各种政治活动、社会事件,舞厅和跳舞的人们一样都经历着命运的跌宕起伏。影像中出现的个人故事被政治风向所包裹,过去的录像具有历史的距离感,如今拍摄的影像却带有现实的荒诞性,二者一度无法成为被介入的图像。通过重新去观摩这些影像,郝敬班带领观众去思考影像和它们所承载的信息及情感关系,考察它们所饱含的记忆和历史。她以对社会细致入微而持久的观察,用城市田野调查的工作方式,将焦点对准民间交谊舞群体,从现实与历史追溯出发,以独特的镜头语言串联起了历史与现实、群体与个体、社会进程与个体经验间的线索,以微观的交谊舞史,向观者揭示了社会发展史和生活变迁史。


郝敬班的作品不仅在于它拥有社会学意义,以影像的方式揭示主流文化下被遮蔽的亚文化群体,如中年交谊舞群体和工厂工人。同时,她也善于运用影像媒介使表达方式更丰富而立体,在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多个时空片段,将纪实影像、话语文本、影视作品等多种视听媒介并置,形成一种复调与变奏的多维影像叙事语言,给予观众跨语境的观看体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