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在日本的扩散,会成为福岛危机的第二次重演吗?
发起人:欧卖疙瘩  回复数:0   浏览数:1589   最后更新:2020/02/21 11:37:58 by 欧卖疙瘩
[楼主] 反射弧 2020-02-21 11:37:58

来源:MaoSpace


写在前面:

关于“益”的系列访谈


2019年11月初,Mao Space为大家呈现了艺术家梁绍基与梁铨的双人展"益(在上海)"对于此次展览,策展人许晟,与梁铨、梁绍基老师分别进行了一次访谈。


此篇是二〇一九年六月,许晟与梁铨之间的一次对话,谈及梁铨老师的随想与见闻,以往与当下的作品,对生活与创作的态度等等。本篇完整采访也将分为上下两部。

梁铨老师在Mao空间  “益”展览现场


采访人:许晟

受访人:梁铨

访于2019年6月


许晟  这次双人展,您专门根据梁绍基先生的作品特点,创作了“蚕房”系列,能不能具体说说这几件作品是怎么来的?


梁铨  一直对梁绍基认真的工作态度很感动,听他聊过自己养蚕过程的艰辛,很向往他孤军奋战的状态。现在能有这个机会和他一起做展览,希望创作几幅作品,向他的状态致敬。尤其想表达的是,我们都像蚕一样,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谋求生存,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些作品里有小格子,暗示了狭小的空间,也有蚕宝宝的生活状态的意味在里面。

蚕房 - 向梁绍基致敬双联画其二.(局部)

  梁铨.  2019.

  色、墨、宣纸拼贴. 120(H)*90(W)cm*2.


许晟  在梁绍基先生的作品里,您最喜欢的是哪一件?


梁铨  我自己是做架上艺术的,所以他有架上味道的作品对我来说更亲切。比如那个圆环式的作品(平面隧道),上面布满了蚕丝那件,轻盈,很空,但已经说明了一切。

平面隧道.  梁绍基.  2011-2012.

          蚕丝.  145(H)x145(W).


许晟  您和梁绍基先生似乎认识了很长时间了?


梁铨  1964年,我认识了他,当时他四年级,我一年级,他是我的学长,他们的毕业创作我都很认真怀着崇拜的心情去看的。后来他分到浙江台州地区去做工艺美术。过了很久,才知道我们是同乡。1982年,他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到旧金山去访问,我接待他,一起去看博物馆,书店,画廊。在交流的过程中,他给我看他的**,我才知道他是我的老乡,可能我们还是远亲呢。


在那之前我们还有一段共事的时间,四人帮倒台以后,省里面把我们一些地县的美术骨干调到杭州搞创作,我和他在一起。他当时搞的是木刻,我搞的是油画。我记得他日以继夜地工作,完全不顾身体,要抓住仅有的一点点创作的机会。好像是在1976年。


许晟  您是附中毕业就去美国了?


梁铨  对,附中毕业想考美院,老师不收,讲出身什么的,只能读进修班,所以进修班读了一年半,我就去美国了。在美国待了两年,然后回国美当老师。

梁铨八十年代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期间


许晟  去美国的时候第一次看到现代艺术,会觉得很刺激吗?


梁铨  只是觉得很不一样


许晟  没有觉得很受启发,或者很激动吗?我记得里希特回忆自己第一眼看到西德的作品时,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梁铨  没有,因为还不知道所以然。我当时的英文也只是不迷路,饿不死的程度。后来是通过台湾的杂志,慢慢才知道所以然。


许晟  您是哪一年喜欢上喝茶的?


梁铨  附中毕业分在浙江云和,那里有得过金奖的惠明茶,那时候最好的茶是两块七一斤,是炒青;烘青是七八毛钱一斤。茶叶都很好,但来不及炒的只能烘。


许晟  那时候有没有人教一些喝茶的方法什么的?


梁铨  哪里会有,就拿一个玻璃杯,从早喝到晚,倒掉。那时就感觉茶特别香,一直喝到杭州。尼克松访华的时候,要到杭州来玩,杭州的商店里就多了很多只供出口的商品。他走了以后,市民也可以买了,我就买到几包好茶叶,一包茶叶叫太平猴魁,一包台州的什么茶,大概是六七毛钱一小包,很贵了。我那时就吃出好茶的味道了。龙井也很好,但已经喝麻木了,第一次喝到龙井以外的茶,想不到有这么大讲究。再去买,已经没有了。从此就喜欢茶了。80年代教书的时候,我一个学生又送我一包潮汕的功夫茶,好了,再也不要喝绿茶了,就盯着乌龙茶喝了。一直喝到现在。


许晟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年中,您最喜欢哪个季节?


梁铨  夏天,最热的时候,不能外出,在家开着空调创作,充满了幸福感。


许晟  您空调一般开到多少度?


梁铨  二十七度。


许晟  说起来,深圳几乎没有正儿八经的冬天,您会想念冬天那种寒冷的感觉吗?


梁铨  偶尔会想念那种冰凉的,了无生机的场面,但老人还是喜欢暖和。还有个原因,喜欢身上的衣服不太沉重的感觉。年轻时候可能无所谓,但现在买衣服的时候,还会考虑一下衣服的重量呢。


许晟  那衣服的款式或者颜色呢,有什么偏爱吗?


梁铨  单色,偏保守,不要引人注意,但是颜色要高级,不花哨,所以我衣服很难买,而且上面还不能有可见的商标。


许晟  古今中外,您最喜欢哪些人?


梁铨  苏东坡!倪云林!王阳明!我总是想到倪云林在上博(上海博物馆)的“六君子图”,无时无刻不在脑子里转,几十年了。

六君子图.  (元)倪瓒.  1345.

              水墨.  馆藏于上海博物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许晟  那可以说,您的每件作品都和他这张画有关吗?


梁铨  似乎又不是这样,但是,近二三十年,头脑中一直有这张画,这个标杆。


许晟  您的“向传统致敬”(1982)这件作品上面,有一些水迹,是后来保存的时候被水淹了吗?

向传统致敬.  梁铨.  1982.

  铜版、薄拼贴技法.  39×55cm.


梁铨  没有淹,它是放在床板下面,人的汗和水气常年累积在上面,就有了水渍。84年我把它从美国带回杭州以后,就一直放在床板下;94年,04年,14年——起码放了三十年。这张算是保存好的,有的靠上面的已经烂掉了。这一组是册页,一共有30张,我唯一留下的就是这一张。


许晟  1996年这张“向传统致敬”,也是用了一样的名字。


梁铨  这张中间那块竹子是印刷品。我买了一本中国古人讲毛竹兰花怎么画的书,看完了,就把上面的毛竹和兰花撕下来,贴在画上。

向传统致敬.  梁铨.  1996.

   宣纸彩墨拼贴.  53.5×33cm.


许晟  当时就已经在用拼贴这些手段了。


梁铨  是从铜版画的“薄拼贴”来的方法。当时没有人来买画,没有展览,所以每一张画都可以从容对待,时间相当长,反复处理得很厉害。里面撕,拼,还有叠加的部分很多很多。这就是在冷落中的优点。没有展览的时候,如果你还喜欢画画,就会很享受这个过程,不停地折腾。折腾很有趣。


许晟  左下这块绿色,为什么想要用这种绿色?


梁铨  当时觉得竹林需要有幽静的感觉嘛,我们属于传统的人,还是讲点意境的。我们的优点就是有意境,缺点是年轻人看不起我们。


许晟  那我也是属于被看不起的。


梁铨  这无所谓的。


许晟  竹子的部分有小块的蓝,还挺明亮的。


梁铨  这些小块是前面的纸撕破以后,露出了后面衬的蓝纸。底下还有一张画,撕掉了。


许晟  偶然的明亮。


梁铨  也是偶然也是必然,还是希望它有明亮的部分。


许晟  这种“红墙”(2000)类型的作品,我好像没有看到过原作。


梁铨  这张是因为当时在北京,看到那种红墙,感觉很好看。去了北京一趟嘛,总要画点什么。

红墙.  梁铨.  2000.

  色、墨宣纸拼贴.  55.5×45.5cm.


许晟  所以,其实您的很多作品都是很具体的。


梁铨  是的,都是因为有点感受。


许晟  这一排圆点是怎么来的?


梁铨  当时我看了一本书叫“非洲的石洞”,里面有原始人的日历,他们计算日子的方法,是过一天就在墙上画一个点,巨大的岩石上画得满满的,好漂亮好漂亮。


许晟  现在作品里的圆点也跟这个有关系吗?


梁铨  现在的圆点,一个是我比较喜欢用一些有标示性的形状,再一个它是与印刷有关,是印刷的那种网点放大的。把网点放大到不同的大小,再用激光打出来。


未完待续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