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写李维伊“年底”
发起人:反射弧  回复数:0   浏览数:1425   最后更新:2020/01/09 10:46:22 by 反射弧
[楼主] 另存为 2020-01-09 10:46:22

来源:798艺术  包雯璐


杜蒙《彼方,此地 #2》,2019,玻璃、综合材料、织物、银箔,整体尺寸可变

2018年春天刚刚在美国东海岸犹豫着的3月末,特拉华当代艺术馆策展人Kathrine Page问当时作为策展助理的我是否有意愿有能力主持策展一场中国女性艺术家群展。身为在异乡的中国女性群体的一分子,几乎是带着一丝使命感的,我开展了此后长达一年半多的策展工作。期间,展览的一条条线索逐渐清晰起来。

Caroline Chen系列画作,展览现场图

线索一:性别
从性别角度说开去,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上,首次男性女性艺术家平分秋色。世人对女性艺术家的关注趋势不是一个巧合。Chinese Female,释义可包含中国女性和华人女性,有着很宽的话题延展性。从一开始,我就明确了展现一个时代群像并不是在百余平米的展厅内需要实现的野心或目标。尽管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女性艺术家们有了看似更多的机会和关注,但很多人都认为如若还需要在“艺术家”的身份前加上这样那样的前缀,也就意味着依然被小心翼翼地区别对待着。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也能依稀感到这种轻微的“阵痛”。在这个“命题作文”之下,我更关注在身份框架下的个体叙事,她不是一张标致的“中国女性”的面孔,也无法找到标准样本或者代言人;我想到的“她”应该就是身边的某个影子,有时候是朋友同事,有时候是前辈长辈,也有时候无关长幼或社会身份,就是那么一个恰巧认识而且想与之攀谈的人。

展览现场图


线索二:地域
最初想到展览英文标题“Mind the Gap(间隙)”时,几乎是毫不犹豫的确定了,因为这常见的警告标语,总提醒着我在熟悉的车厢和展台中间有一丝神秘的领域,是低头看不清晰的,深邃的,但它是有形的,总是伴随着一阵微风。本次在特拉华威尔明顿市的群展把这份对美国观众而言或许神秘深邃的空间,描述为一阵可感知的微风,一条看得见的——间隙。

在前期理论主题推导之后,考虑到在西方城市特拉华州威尔明顿市,展出东方文化影响的当代艺术作品的地域特殊性,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是无法回避的话题。策展思路意图在有限空间的展厅中,让观众与成长于不同时代背景,生活在不同城市或者国家的中国/华人女性艺术家们相遇。


线索三:经验
或许是出于早年采访者的经历,我总是试图提出一个选题或者问题,希冀从别人不同的个体经验中获得千差万别的答复,于是或许能从倾听和对话中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由于过去数十年里中美两国和我们所处世界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在时间洪流之中,女性在社会中的位置总是在动态变化着的身份定位之间,其中也包含着各种不同层面的间隙。这个展览想要提出一些问题:我们来自何处?身处何处?有哪些间隙可曾打动我们,或者被我们悄然合上过?
在各条线索逐一浮现之后,探访艺术家,甄选作品的过程中,我也向艺术家们抛出上述几个问题。作品不是答卷,而是一种反馈,本次群展并不曾试图解答什么,而是想与这些阅历丰富且富有表现欲的作者一起,带来一场文字描述之上的对话。不只是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对话,更是展览与观众之间的对话。

Caroline Chen《单独》2016年,8x8英寸,布面油画

展览中美籍华人艺术家Caroline Chen的系列绘画作品,以一种近乎于上帝视角的俯瞰角度观察着食客们,有些结为伙伴,分享美食;也有人独自在此一边刷着手机一边单独进食;展开了一个个当代饮食文化的独特场景。来自中国家庭的她,成长在美国的环境中,有机会回国之时,从商场电梯低头瞥见的这一幕幕底楼美食广场的景象,以独特的视角和冷凝的观察,描绘出了这些鲜活的生活片段。

杜蒙《彼方,此地II,2019,玻璃、综合材料、织物、银箔,整体尺寸可变,致谢否画廊

杜蒙的两组不同作品,造型均取材鸟类,有悬空仿佛飞翔的燕子造型的《晓》,也有仿佛鸽子身形的《彼方,此地II》。鸟类或在飞行,或在停留,伴随着空间里的鸽哨声,试图提醒着或在奔忙或在休整的人们,在全球化进程迅猛的今天,身为其中个体,我们或许在经历着最伟大的时代,同时也被描述为最嘈杂的时期。

冯冰伊《天涯芳草》,2018年,单频录像,2分15秒


冯冰伊的视频作品《天涯芳草》取材于她在一个中国小渔村的见闻:男人们出海捕鱼,女人们在家等待,广播里只是单曲循环着一首悲喜交加且百转千回的《天涯芳草》。这种复杂的情绪与单一的表达之间,有太多无法诉诸言语的情感。

胡晓媛《砰》,2015年,单频录像,2分09秒


另一个单频录像作品,来自艺术家胡晓媛的《砰》中的两人囿于一个封闭却灵活的空间里,夹着气球,挣扎着,小心而大胆地行进着,挤压的声音让人时刻保持一种气球爆裂的危机感。这个无言的有声作品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观看,有的爽快大笑,有的沉默良久,也有的就在原地一遍遍反复地看。

林延《Passingby #2》(局部),2019年,纸本、墨、麻绳、面线、木夹子,尺寸可变


艺术家林延在本次展览中展出了三件作品,均由宣纸取材中美两国的砖块造型,有中国传统的吉祥纹饰,也有美国布鲁克林的单词。建筑的细节特征,如小浮雕一般,在宣纸这种坚韧的材料上显现出遒劲的力道来。其中,大型装置作品《Passing by #2》根据展览现场柱子因地制宜,用绳子与夹子固定住“纸砖”,其上又有在北京的公园里觅得的橡果制成的一百颗开口小纸球,当人们在下方经过,仿佛穿越星空,又好像行走于雨雪之中。

谢堃《你只与无限有关》,2017-2019,铝、纸板、油性铅笔,整体尺寸可变


谢堃的《你只与无限有关》把一系列她独创的诡谲视觉语言嵌套于铝制饭盒中。这种已近乎沉没在中国一代人共同回忆中的生活用品,产生了亲切的陌生感。盒子中的画面在盒盖上配有标题,仿佛一首首诗。可以理解为画面描绘了文字,也可能是文本拓展了视觉。而在美国这个环境内展示,少有人能理解中文含义,许多人被这“波光粼粼”的饭盒群和其中细节吸引。

展览现场图

展览在2020年1月30日即将结束,很让人怀念近两年前开始准备展览时的亢奋。过程中来自身份群组的最初“阵痛”逐渐被每个独特的作品和艺术家的表达稀释。中国女性艺术家也好,中国女性策展人也罢,放下这些标签,我就是一个平凡人,和一群艺术家,在各方帮助下,花了两年,做了一个展。仅此而已。


撰文:包雯璐
图片提供:包雯璐、Caroline Chen冯冰伊胡晓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