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霏宇 | 论黄永砅(1954–2019)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455   最后更新:2020/01/04 21:49:05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蜡笔头 2020-01-04 21:49:05

来源:798艺术  梁子涵


Felix Kalmenson和Rouzbeh Akhbari是2014年在一次驻留项目中认识的,后来又有一次偶然,他们被邀请参加同一个展览。考察展厅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不如这次合作呈现一件作品。讨论过程中,发现互相有许多想法都和自己不谋而合,他们都喜欢调研,是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带着批判考古学的视角研究人类地理,转化为作品叙事,两人的创作思路非常相似。从那之后,Kalmenson和Akhbari每年都会在个人创作之外合作一些作品,旅行至中国、土耳其、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加拿大,开展他们的调研与创作。他们为自己的小团体取名为Pejvak。

“钢砂之潮“展览现场 《The Usher》,寺上美术馆,2017


他们的合作方式其实很“即兴”,每一块土地都有自己的形态和历史,荒漠、树林、湖泊,或是街道、楼宇、广场,两人总能在其中找到故事的线索、只要有一人牵头,随即就会启程,与某处地域或疆土开始一段长时间的接触。调研的过程比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更有人情味,除了翻阅档案,Kalmenson和Akhbari喜欢和当地人聊天,有时候只是聊家常,也能成为一份口述历史。一开始在Pejvak网站上了解他们的影像作品,还没打开视频前,先看到了两旁的文字简述,虽然并不十分深奥,但想到自己即将点开一次漫长详尽的调研的结晶,多少还有些压力。

“钢砂之潮“展览现场 《The Usher》,寺上美术馆,2017


《The Usher》是探讨地区沙漠化问题的系列作品之一,2017年曾在寺上美术馆的个展“钢砂之潮”中展出。Kalmenson和Akhbari来到戈壁大沙漠,民间机构和政府都在积极地推进当地的环境演化项目。这个领域并不如他们想象中受大众关注,资料非常少,寥寥可数的几份也多是类似的末世论调。他们决定从微小之处入手,比如站在荒漠的砾石上,分辨风从哪里吹来,卷起何种沙土,比如在附近村庄散步拍照,在台阶上歇息时与居民攀谈。“每一片土地,每一处景观,它们会诉说自己的历史,我们要做的是耐心倾听,”Kalmenson和Akhbari融入了自己所处的周遭,拨开虚无缥缈的认知迷雾,建立真实的感官经验。他们的作品时长都在五分钟左右,相比一篇研究报告,更像是徐徐道来的一句话,带着诉说者的气息,观者如身临其境,和土地一起呼吸,平和而沉浸。

“钢砂之潮“展览现场 《The Usher》,寺上美术馆,2017


艺术汇Pejvak的作品都和“土地”与“环境”有关,是你们的灵感来源?

Pejvak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拥有一种静默之美,我们经常为之感到敬畏。如果要说灵感,应该就是土地与它的故事,其中总会有能打动我们的瞬间,创作也由此开始。

“In Its Place, Only Steel”展览现场,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州立丝绸博物馆,2019


艺术汇在你们的创作中,前期调研占据很重要的角色,一个项目从构想到输出会经过哪些步骤?

Pejvak每个项目都会经过一年左右的田野调查,关于作品的想法也是在调研中逐渐产生的。我们喜欢在着手创作之前先把调研资料放一放,一般会等六个月到一年,再重新回到现场进行创作,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需要大量的“研讨”和实验,包括撰写脚本、寻找素材等等。每一个步骤中我们所处的环境都会多少影响作品的最终呈现,或者说我们一直对周遭环境的形态比较敏感。

“钢砂之潮“展览现场 《The Usher》,寺上美术馆,2017


艺术汇从美学角度来谈,作品的观感和内容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Pejvak影像的速率和氛围会给观者带来不同的观看体验。我们希望营造一个“慢速的”,一种近乎冥想的环境,让观者能静静“聆听”土地的故事,发现其中蕴藏着的能量和纠葛。比如这次在798儿童艺术中心展出的《The Usher》,戈壁环境问题背后有千丝万缕的故事线索,所以我们不想只是呈现片面的图像记录,而是希望它的面貌慢慢扎根在观者心里。

《Observatory for Riparian Repose》影像截屏


艺术汇所以并不是纪录片,而是一种再创作?

Pejvak所有作品中都会保留一定比重的记录成分。但我们不是纪录片导演,也不是记者,可能是出于艺术创作者的习惯,我们对影像纪录这一媒介的悖论更感兴趣,通过作品呈现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现实”的思考。

《Observatory for Riparian Repose》影像截屏


艺术汇你们的作品和视觉人类学或民族志影像有什么异同?

Pejvak我们的创作并不完全基于严谨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相比复述性质的再现,更像是寓言故事。前苏联有一位超现实主义导演谢尔盖·帕拉杰诺夫,他的作品是表演性的,不仅来自对现下的观察和对历史的思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虚拟未来的假想,我们的作品也是如此。

《Weak Enough to Hear 》影像截屏


艺术汇在你们看来,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在于何处?

Pejvak艺术作品可以在我们的社会现实的中搭建出一个灰色空间,一个有些陌生的、模模糊糊的地带,有意地打破既定规则,让我们真正看清周围事物运转的形态。与此同时,我们不应该借助艺术之辞给任何事物下定义。Pejvak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探讨我们究竟如何与自然、与周遭环境相处的问题。

《A Passage》 影像截屏


艺术汇可以谈谈新作《A Passage》的创作契机吗?这件作品似乎比你们以往的形式更戏剧化?

Pejvak是的,《A Passage》关注的是亚美尼亚和伊朗边境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边境”和“边界”是我们所有研究项目的关键,界限之处必有冲突,无论是地理、历史还是社会意义上的边界,一直充斥着不同文化形态的交流对撞。电影是我们在形式上的一次新尝试,其本质还是和人对现实的主观认知有关。

《Observatory for Riparian Repose》影像截屏


撰文:梁子涵
图片提供:Pejvak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