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城:地气 | 广州画廊
发起人:广州画廊  回复数:0   浏览数:1341   最后更新:2019/12/25 01:27:47 by 广州画廊
[楼主] 展览预告 2019-12-25 01:27:47

来源:没顶画廊


刘娃:月乳

Liu Wa: Moon Milk


蒲英玮:中国资本

Pu Yingwei: China Capital


苏予昕:几乎没有记忆

Su Yu-Xin: Almost No Memory


开幕 | Opening

2020.1.11  16:00-19:00

展期 | Exhibition Period

2020.1.11 - 2.28


没顶画廊,上海市⻰腾⼤道2879号106室

MadeIn Gallery, No. 106, 2879 Longteng **enue, Shanghai


没顶画廊将于2020年1月11日荣幸推出刘娃、蒲英玮和苏予昕三位年轻艺术家的联展,分别以各自的最新项目“月乳”、“中国资本”和“几乎没有记忆”,展示他们最近阶段的艺术创作和工作成果。展览将持续至2月28日。


刘娃的作品涉及装置、影像、绘画等媒介,通过人类学和脑科学的双重视角,探究人的感知与情绪的主观性和流动性。其跨学科的创作实践在后人类的语境下,重新想象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等命题,多方位探讨人文与科技之间辩证的权力关系。


最新项目“月乳”包括单频录像《月乳》及一系列独版雕塑作品。影片开始于开颅手术麻醉状态下的一场梦,最终延伸为对于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升级号召的讽刺性评论,并实体化为影片中出现的一系列雕塑作品。纪实的开颅手术,与卡尔维诺的魔幻小说《宇宙奇趣全集》相互呼应;医生切除脑部肿瘤的过程,似乎也是在梦中的工厂里净化月乳的仪式。借用意大利文和中文叙述,本片主角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逾越物质与非物质的界限,重新想象人性的多种存在可能。


蒲英玮的工作以对现实境况的私人体察为路径而展开。通过创作、展览、写作、出版、讲演等不同形式的实践,艺术家进行着对政治历史文本的个人化重访与戏仿,并将这些跨越了种族、国家、语言、殖民等宏大命题的叙述悉数降落在其非虚构的个人史写作上。


“中国资本”贯穿了艺术家近年来实践的两个重要面向,一方面是由个人身份政治命题所引发的对当下全球语境中的国家策略的思考,另一方面是由个人生活经历所引发的在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伦理下的历史的探究。“中国资本”来源于艺术家于2019年绘制的一幅绘画作品,其风格呼应了诞生于后89时代的重要流派“政治波普”。而流派中所指涉的两种频率:“政治”——与其背后的权力与意识形态,“波普”——与其影射的资本与消费文化,依旧是主导当下中国现场的两股重要力量。“中国资本”概念将是艺术家近年来诸多创作线索的一次交汇,展出作品包括录像及绘画。


苏予昕的绘画与其他媒介的实践专注于捕捉视觉、语言和神经感知之间的联系。她的绘画通常带有独特的色彩、光线和视觉感知,以静物、风景、图表、信息碎片和记忆以多声道、多时区、多屏幕的印象混合输出。通过绘画对图像和影像进行捕捉,她的作品善于在静态的图像中呈现时间的流动,并注重绘画行动和绘画的物质性,使用手工制作的颜料和画布表面的机理来表现绘画过程本身的物质性。


“几乎没有记忆”标题挪用自Lydia D**is一则短篇小说。当所累积的记忆不足以调度 ; 此刻清醒意识驱动,对思考注记的行动展开。移植的标题某种意义上展现着艺术家对绘画行为的理解,一次一个,无法回朔和再制,干燥后的记号,在每一次观看和其置身的图像脉络里被重新发明自身的意义。展出的《每日此时》系列木板绘画,描绘的是二手海面图像,漂流在云端的风景捨去了地平线被重新拼聚,却又仅仅只是切片;《几乎没有记忆》换算了画布平面所生长出的空间距离与绘制所投入的时间;同时呈现的另外两件大幅作品,分别描绘了透视异常下的河流与倒影,在衍生、折射和复制的绘画行动中,诗意和不间断流动的图像缓慢打开。


刘娃 Liu Wa


1994年生,2017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人类学与艺术双专业本科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与纽约。她通过装置、影像与绘画等媒介,从个体经历出发,探讨人对外界感知的主观性与局限性。她的作品采用脑科学等技术手段,来构建沉浸式的互动场域,并依据观众实时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改变作品的视觉形态及效果。她跨学科的艺术实践试图在当今的科技时代中,重新讨论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等人文课题,并探索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相互联系。刘娃的作品展览及收藏于多个国家的画廊与美术馆,并于2019年入选“福布斯亚洲 30 Under 30”榜单。


近期参加过的重要展览包括:个人项目 “月乳”,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中国,2019;“Glimpse”, Asia Now,巴黎,法国,2019;“Glimpse: a passing look”,Sabsay Gallery,哥本哈根,丹麦,2018;“Still”,Arts First Festival,哈佛大学,剑桥,美国,2017;“Tree of Life”,行为表演,耶鲁大学,纽黑文,美国,2015。重要群展包括:“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 2018–2019”,北京展览馆,北京,中国;2019;“Enter”,Refshaleoen,哥本哈根,丹麦;2019;“变量与供养”,没顶画廊,上海,中国,2019;“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北京展览馆,中国北京,2019;“第六届广州三年展 – 加速的未来”,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2018;“After Sunset”,Galerie Liusa Wang,巴黎,法国,2018;“锡人的心脏”,木木美术馆,北京,中国,2017;“全球定位”,桥空间与油罐艺术中心,2017;“Art Above the Sofa: Next Generation”,纽约,美国,2017;“艺术理想国”,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6;“艺术中国汇”,贾维茨会展中心,纽约,美国,2016;等。


蒲英玮 Pu Yingwei


蒲英玮,1989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里昂和北京。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里昂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获得评委会最高嘉奖。蒲英玮的工作以对现实境况的私人体察为路径所展开,他认为个体的经验与记忆是世界存在的诚恳证词。通过展览、写作、出版、讲演等不同形式的实践,艺术家进行着对政治历史文本的个人化重访与戏仿,并将这些跨越了种族、国家、语言、殖民等宏大命题的叙述悉数降落在其非虚构的个人史写作上。


近期的个展/个人项目包括:“双重帝国”,新中法学院,里昂,2018;“宛若真实”,GalerieSator画廊,巴黎,2018;“蒲英玮与吉姆·汤普森建筑事务所”,J: GALLERY,上海,2017;“游牧小说”,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近期的群展包括:“恋舞神曲”,泰康空间,北京,2018;“登陆舒适区?”, 泰康空间-日光亭项目,北京(2018),“疆域-地缘的拓扑”,OCAT上海馆/OCAT研究中心,上海/北京,2017-2018;“小说艺术”,OCAT深圳馆,深圳(2018);“全球定位”,乔空间&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上海,2017;“教学相长-第三届实验艺术文献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7,等。他曾获得约翰·莫尔绘画奖(2012),入围华宇青年奖(2018),影片《访谈录》入选法国卡昂Si Cinéma电影节(2018)。同时,蒲英玮把自身所切身经历的中西方游牧与全球化浪潮视为一种当代性流亡,其作品也试图描述中国本土境况在与其他文化语境的相遇中互为参照并且相互阐明的关系。2016年,当“后真相”成为年度词语后蒲英玮开始虚构写作,其文章《帝国遗产——论〈踱步:七十年的走过〉与其缄默》获得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二等奖(2019)。他认为母语写作与翻译工作是处于“他者”位置的身份构建与语境生产行为,而这种生产则朝向着一种脱离了既定意识形态窠臼的,一种可能的新身份的到来。


苏予昕 Su Yu-Xin


1991年生于台湾,2016年于英国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研究所毕业。目前创作于台北,上海之间。苏予昕的绘画与其他媒介实践专注于捕获视觉,语言和神经感知之间的联系。通过绘画对图像和影像进行捕捉,她的作品更倾向于抓住生活中模糊的感知和时刻的复杂交织。与其越过,她倾向与绘画本身的限制一起工作,让平面的画布制造空 ; 或让静止的图像去收纳时间。在具象与非具象间摆荡的图像中,她通过绘画的行动,去调查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一对象物(风景、物件)的经验,如何回过头来,改变我们制造其图像与再现的方法,抑或相反地,观者阅读一图像的方式,是否参与了在真实中如何体验的可能。苏予昕的绘画是静物,图表,风景,信息碎片和记忆以多声道、多时区、多屏幕的印象混合输出。在这个事物投射出来的印象比事物本身更丰富的时代,其绘画欲描述的是一多元感知杂揉的平行印象主义。


近期参加过的重要展览包括:用色拼字,关渡美术馆,台北,2019;此地有狮, 798艺术中心,北京,2019;野根茎 亚洲艺术双年展,台湾美术馆,台中,2018;违章建筑III- 特区,长征空间,北京,2018;平面震颤,长征空间,北京,2016;未来岛屿,萨奇美术馆,伦敦,2016;2016 斯莱德美术学院毕业展, 伦敦大学, 伦敦,2016;Refuse: Refuge: Re-fuse, The Koppel Project, 伦敦,2016;独立出版计划,伦敦大学,伦敦,2016;2015 斯莱德美术学院期中展,斯莱德美术学院,伦敦,2015;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