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ula 对谈|陆垒:缺席而又在场的巨人
发起人:反射弧  回复数:0   浏览数:1201   最后更新:2019/12/18 11:55:00 by 反射弧
[楼主] 天花板 2019-12-18 11:55:00

来源:ARTSHARD艺术碎片  Shin


阿尔·赫尔德(Al Held)是美国最重要的抽象表现艺术家之一。出生于1928年的赫尔德刚好成长在1930大萧条的漫长寒冬,他的童年非常贫穷,父母靠领政府救济生活,但是因为当时大家都很贫穷,他对贫穷没有具象的认识。成为艺术家之前,赫尔德是个想不开的小孩,从十二岁开始就惯性逃学,他不记得自己是究竟在反抗什么,但他记得他没有缘由地非常痛苦,别的孩子上学的时候,他经常溜进纽约42街的电影院,这样无所事事地度过了四年时间。十六岁的时候,赫尔德的中学校长找到他的母亲,对她说:“让你的孩子退学吧,这样对大家都好。”

艺术家阿尔·赫尔德


大萧条时代末期的工薪阶层,不上学的孩子们大多被安排去工厂上班,那里一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17个小时,赫尔德对此非常抗拒,所以在十七岁的时候极度渴望脱离原生家庭的他去当了海军。1940年他重返高中校园之前,他唯一看过的艺术品是《纽约时报》附送的梵高版画集。


重返校园之后,赫尔德结识了尼古拉斯·克鲁希尼克(Nicholas Krushenick),他对克鲁希尼克描述的艺术世界充满向往,报了一门人体绘画的选修课,并加入了克鲁希尼克所在的Folksay艺术小组。最开始的时候赫尔德只是对朋友的梦想感到好奇,没想到进入艺术世界的他从一个对所有事情持对立态度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社会、政治和创作的积极分子,因为接触绘画,他开始对世界着迷。

Al Held, Untitled

Oil on canvas, 1954


1951年,依靠《美国军人权利法案》所提供的每月75美元津贴和自己在咖啡馆做了半年洗碗工攒下的几百美金,他离开纽约,去往巴黎大茅舍艺术学院(Académiede la Grande Chaumière)学习艺术。有趣的是,在巴黎,赫尔德开始真正地欣赏美国现代艺术。由于自幼骨子里的叛逆,在纽约刚刚接触艺术的时期,赫尔德对自己看到的美国艺术和美国文化持批判的态度,但是在法国,他发现了抽象表达是他用意识形态无法改变的个人喜好,他成为了“纽约画派”(New York School)的一员。

Al Held, Untitled

Oil on canvas, 1956


1953年,赫尔德回到纽约,与弗朗兹·克莱恩(Franz Kline)、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等抽象大师结交,他们告诉初出茅庐的赫尔德“你得创作一些新的东西。”这句话对于赫尔德影响深远,他创作出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语言——“颜料画”(Pigment Painting),赫尔德用画刀将自制的混合性材料即兴创作,创作出起伏不平的色块堆叠。将蒙德里安式的“完全客观性”与波洛克式的“完全主观性”相融合,用色上又自然地显露出他与生俱来的不羁灵魂。20世纪50年代初,当纽约绘画界还在探索纯平的抽象表达手法之时,赫尔德已经用厚涂颜料的肌理感和扩张性开始了他对抽象超前的探索。

Al Held, Untitled

Oil on canvas, 1956


多年以后,被问及为什么如此钟爱抽象表达时赫尔德说:“在巴黎的时光让我意识到,我对抽象表达的喜爱是不会因为意识形态而转移的,至于坚持这种表达,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有一句话说的很精确——除了抽象我一无所长。我从小就对一切看到的事物、艺术流派、文化元素、社会事件保持怀疑态度,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我爱上了抽象,我的每一幅画都点燃我创作下一幅画的火花,我全神贯注于此,这种感觉非常好。”[1]

Al Held, Untitled

Oil, acrylic, charcoal and collage on paper mounted on canvas, 1959


1959年,赫尔德迎来了他艺术生涯的第一次风格转变,他开始使用丙烯颜料绘制更灵活的画面,同时,受到马蒂斯色彩运用的影响,赫尔德开始尝试更鲜明的配色。鲜明的用色和赫尔德当时的心境转变也无法脱离关联,20世纪50年代末的赫尔德已经从荒唐度日的纠结少年成长为一名备受瞩目的画坛新星,一次画展结束后赫尔德说“我感到我的绘画站起来了,我觉得我站起来了,这好像是我一直想要的。

Al Held, Untitled  (Detail)

Oil, acrylic, charcoal and collage on paper mounted on canvas, 1959


在赫尔德1959年创作的《无题》中,他将油彩与丙烯混合使用,并《生活》杂志上裁剪下来的加入画面,与画中的几何结构相结合,形成有层次的视错觉,并且和当时正在萌芽的波普主义浪潮产生对话。这些材料和理念上的转变都不停激发赫尔德的创作灵感,在其后的“出租车”(Taxi Cab)和“字母”(Alphabet)系列中,赫尔德的色块运用和几何排列都变得更加明快和直接,呈现出具有强烈张力的运动性轨迹。

Al Held, Taxi Cab II
Oil and acrylic on paper, 1959

Al Held, Untitled  "H"

Acrylic on paper mounted on board, 1959


1967年,是赫尔德艺术表达中又一次重要的转折点,那一年,他用黑色炭笔和白色丙烯颜料创作了一系列视觉上延伸出画框边界的单色作品。这时,赫尔德对抽象主义表达“纯平面性”的挑战从厚重颜料的叠加升级成为利用画布的边缘与构图中的几何结构的延展性互动,与俄国构成主义、德国包豪斯、荷兰风格派和极少主义都回荡着若即若离的回音。

Al Held,67 A 7

Acrylic on paper mounted on canvas, 1967


1967赫尔德发表了《关于艺术与建筑》一文,文中他提到“艺术家与建筑师之间有着悠久的对话传统,某种相通的情感贯穿在在他们的集体合作中,但在今天,这种传统不存在了。”的确,建筑家的精准克制和艺术家的浪漫不羁在历史中一直保持着相互仰慕和互相批判,而60年代末赫尔德践行的“黑白绘画”调和了两者的口味,在建筑界颇受青睐。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就对赫尔德喜爱有加,不仅在构建艾佛森美术馆时选择了赫尔德的作品,在其纽约麦迪逊大街的工作室中,他也取下了他钟爱多年的莫里斯·路易斯(Morris Louis)的作品,用赫尔德的“黑白绘画”占据了一整面墙。

Al Held, Inversion XVII
Acrylic on canvas, 1978

The cover image of The Architecture of I. M. Pei

I. M. Pei in his office with Al Held's painting behind, 1987


20世纪70年代末,赫尔德开始思考将绘画自身的丰富属性引入抽象表达。1981年,赫尔德在罗马驻留了六个月,罗马丰富的文艺复兴时期遗产给予他新的灵感。结合“颜料画”时期的色块张力和“黑白绘画”时期的空间视错觉,赫尔德重新将色彩引入画面。1982年的《图拉真的边缘》(Trajan's Edge)便在平面画布上呈现出动态的立体空间感,而色彩的引入为这种语言增强了实感。

Al Held, Rothko's Canvas

Acrylic on canvas, 1969-70


赫尔德艺术生涯最后这一阶段的语言被称为“发光结构”(Luminous Constructs),将绘画亘古不易的丰富性和当代视角结合,这些画面包裹赫尔德创作语言转变路径的画面也许就是未来空间的模样。赫尔德丰富和灵动的艺术生涯可以在香港白立方画廊的阿尔·赫尔德个展 《摩登特立独行者》中窥见一斑,展览作品勾勒了艺术家近50年的艺术生涯,串联起赫尔德是如何在实践中慢慢扩宽抽象表达的语汇。

Al Held,Trajan's Edge II
Acrylic on canvas, 1982

Al Held,See Through III
Acrylic on canvas, 2001


Al Held, 'Modern M**erick'

Installation view at White Cube Hong Kong


赫尔德在2005年逝世。终其一生,赫尔德都在质疑当下的艺术语言、在探索抽象表达边界路上往复尝试,在形成独特个人创作语言的同时推动了美国抽象表达的前行,他和他的绘画站起来了,如他所愿。

[1] 阿尔·赫尔德《口述历史》专访,摘自史密森尼博物院1975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