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赫尔德,推动美国抽象艺术表达的前行
发起人:天花板  回复数:0   浏览数:1488   最后更新:2019/12/17 13:30:57 by 天花板
[楼主] 小白小白 2019-12-17 13:30:57

来源:Hi艺术  梁子涵


欣稚锋艺术机构不是画廊,不经营个人收藏作品,也不是美术馆,没有展厅,但的确和艺术家紧密合作,而且从事策展。它的职能是现在常说的“跨界”。创始人汪斌对它的定位从建立初始就十分清晰:给公共空间和艺术作品牵线搭桥,做对人们生活与城市面貌都有长远意义的事情。

欣稚锋艺术机构创始人汪斌


汪斌是上海人,同济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毕业,在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了七年,后来进入房地产开发行业,在中信泰富地产负责中国地区的规划建筑设计管理。我第一次见到汪斌是在今年超高层建筑产业国际峰会上,参加峰会的许多都是汪斌在建筑界的老朋友,而此行她的身份是“城市空间与公共艺术”板块的发言人。她穿着宽松的黑白套装,脖子上用细绳挂着一副眼镜,在台上显得自信沉稳。“欣稚锋是负责公共艺术作品策划与全程监制的艺术机构”,她这样介绍。

第三届超高层建筑产业国际峰会现场,汪斌发言


建筑和艺术不分家


汪斌在建筑规划行业做了将近三十年,已经是颇得信赖的资深专家。2016年,她决定离开老本行创办艺术机构,同事们都感到很诧异。


其实汪斌心底里并没把建筑和艺术分家,她一直密切关注着当代艺术领域,勤奋地参加国内外各类艺术活动,今天还在上海,明天出发伦敦,后天又到古巴,接着再去迈阿密。不惜路途,主动拜访世界各地的画廊主和策展人,面对面聊想法,这是她在成立欣稚锋之前就有的习惯。“不仅是个人藏家想购买艺术品,公共空间的开发和运营机构都有非常大的需求”,她自己曾是其中一员,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对艺术作品的强烈诉求,以及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困惑。汪斌决定自己建立一条专业专门的渠道,把公共空间和艺术“捏拢”。欣稚锋扎根上海,应运而生。


汪斌和冯博一、北川富朗、冷林三位艺术圈资深人士是多年好友,欣稚锋成立后也都有深度合作。汪斌经常拜访艺术家工作室,听他们说故事,艺术家们也相信汪斌能理解自己的创作,愿意把想法交给她付诸实践,有些已经画了草图,推在桌上都积了灰,迫不及待期望实施。虽然是跨行创业,但汪斌肯定地说:“我们并不缺资源”。能跨出这一步,她的果敢与自信不仅基于个人的长期积累,也因为她知道,其实建筑规划界和当代艺术界都对公共艺术有所盼望。种子早已埋下,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从两边引流灌溉。

汪斌、冯博一、挪威策展人Bjorn Follevaag 在2019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幕现场

汪斌和宋冬与尹秀珍在佩斯画廊(香港)路易斯‧内维尔森与尹秀珍双人个展开幕现场


量身定制原则


聊到欣稚锋的项目时,汪斌几次提到“定制”一词,我才知道,她的工作往往在合作方的建筑竣工之前就已经开始——欣稚锋坚持让公共艺术从建筑图纸阶段开始介入,保证作品和公共空间最紧密结合。在方案会议上,客户代表们很兴奋,接连列举自己听说过的大牌艺术作品,提议把它们都放在空间里。“请等一等…...”欣稚锋的团队发言人打开为他们量身定制的PPT,娓娓道来:为什么我们推荐在这里放这件作品,它来自什么样的艺术家,其背后的理念与企业文化又是如何志同道合,公共艺术不是蛋糕上的樱桃,而是与空间共同生长的有机体。


北京王府井文华东方酒店,欣稚锋承接了酒店的图书馆项目 图片由北京王府井文华东方酒店提供

正在进行的新项目模型


我半开玩笑地对汪斌说:“欣稚锋是一个大胆的乙方。


汪斌坦然道:“不管最后能不能拿到合同,我们应该让大家了解这些作品的来龙去脉,了解艺术家,这是我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让客户由衷地理解公共艺术,从而理解我们的做法。”她经常邀请客户们一起到各地看展,去艺术家工作室,亲眼见证一件作品的诞生。到了要落实合同的时候,双方讨论的话题已经不是要把哪件作品放在何处,而是如何邀请艺术家和自己的空间一起讲故事。


“跨界是日常”


艺术家为特定空间量身定制作品,意味着它将永久地留存在那里。做一件永久性的公共艺术作品,除了艺术家和空间所有者,实施过程中还涉及到很多其他的隐形角色,比如制作工厂、运输安装、版权顾问、设计施工团队,以及土建景观、室内机电、消防安全、清洁维护等等。欣稚锋作为全程监制机构,需要覆盖上述所有领域,甚至更多。


今年是考验欣稚锋跨界能力的一年。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杨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就“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委托欣稚锋作为永久作品策展执行单位及总承包单位,负责位于杨浦滨江的20个永久点位和5个公开征集点位的全程监制。这是欣稚锋第一次接到政府级别的直接委任,也是上海政府第一次和学院体制外的机构合作城市空间艺术季。

2019上海城市艺术季 杨浦滨江5.5公里岸线永久点位作品 点位图(最终以实际情况为准)

Esther Stocker 《方块宇宙》 不锈钢、复合铝板,不同尺寸 2019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浅井裕介《城市的野生》 95m×20m×2  溶着性白线橡胶  2019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一个月前,我曾拜访过欣稚锋在杨浦滨江的现场办公点,一个闲置机房,职员们笑着告诉我,因为这栋房子位于滨江防汛墙外,刮台风的时候他们还被迫撤离。近二十人的团队中,有一半毕业于艺术相关专业,另一半则是建筑工程背景。每个人都穿着运动鞋,有的聚在项目公示栏前修改施工进度,有的准备前往点位和艺术家碰头,有的在模型旁讨论要怎么把几吨重的作品隔江运输,或是加入一场关于霓虹灯作品供电的会议。


这次我和汪斌约在欣稚锋的浦东办公室见面,在一座现代玻璃高楼的第十一层。会议室是全白的,除了家具本身的棱角,没有任何多余装饰,让我想到密斯·范德罗(Mies Van der Rohe)为女医生设计的住宅。书架上摆满画册,也能找到安藤忠雄和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自传,旁边放着一个小尺寸的KAWS玩偶。汪斌昨晚熬夜和景观设计师协商作品位置,早上紧急联系玻璃产商处理材料问题,下午要接着核对艺术家活动的邀请函,准备明天启程杭州参加展览开幕。“跨界”是欣稚锋所必须的运转方式,也正成为汪斌的日常。我试着把眼前的白色会议室和江边的水泥机房联系在一起,欣稚锋的完整面貌与汪斌对它的愿想都在逐渐清晰。

欣稚锋在杨浦滨江的现场办公点

办公室一角留给了作品模型


借鉴建筑管理经验运营艺术机构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我们可以从“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谈起,这次由政府直接委任,整个项目的流程是什么样的?

汪斌(以下简写为汪):我们首先递交总体场地规划,然后挑选适合永久作品的候选点位,再根据场地和主题,邀请一批艺术家来现场考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位提出方案,之后会结合场地实际情况讨论调整。经过政府部门与学委会审核,作品才会进入制作安装阶段。最终完成后,我们会把作品证书、验收报告、维护管理手册一起交付给场地的业主。


Hi:和你们之前做过的项目也会有些不同?

汪:从政府层面与国内外顶尖的艺术家直接对接,完成如此大体量的永久性公共艺术作品,无论在公共艺术领域,还是建筑规划领域,都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们也是在实施过程中,意识到了这个项目是多么复杂,政府对公共艺术的开放态度和国际化的专业认知,是项目顺利进行的大前提,也是这次艺术季的独特之处。

作品材料的来源,上海船厂杂草丛生处发现的一条荒废已久的带缆艇

Richard Wilson 《Huangpu Hold》 安装过程,图片由欣稚锋艺术机构(APS)提供

Richard Wilson 《Huangpu Hold》 3m×5m×3m  切割船舶型材、钢材、工业涂料  2019 图片由欣稚锋艺术机构(APS)提供

徐震®《山——索福克勒斯、赫拉克勒斯、苏格拉底、荷马》安装过程©APS, SHANGHAI, 2019

徐震® 《山——索福克勒斯、赫拉克勒斯、苏格拉底、荷马》石膏、树脂 不同尺寸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Hi:欣稚锋有艺术团队、工程团队,还有艺术顾问,互相怎样分工?

汪:整体来看,我们的团队分工是相互穿插配合的。项目前期由艺术团队接洽,他们谈起艺术作品,语言引人入胜,能让整个会议室都静下来倾听。我会适时加入,解释个中流程和实际操作。方案确定之后,工程团队开始介入深化。北川先生、冯老师还有冷老师都对欣稚锋帮助很大,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和北川相识十多年,这次我们代表政府委托他策展城市空间艺术季,也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欣稚锋考虑在未来成立国际艺术咨询委员会,也在考虑邀请伦敦蛇形画廊的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等一系列顶级艺术资源的加入,艺术顾问团队是一个雏形。


Hi:公共艺术在国外已经体系化,但在国内前进脚步较慢,你是否认同这一点?

汪:公共艺术在国内发展得很快,但要做到全民普及还是有些差距。大家绝对是有艺术意识和艺术品味的,但对于公共艺术品怎么做还没有达成共识。艺术有很多可能性,或者说有太多可能性。比如从管理体系来看,国内的建筑规划圈有很成熟的管理系统,在流程上基本统一,公共艺术领域却不然,欣稚锋在运营和管理上其实借鉴了很多建筑规划行业的管理经验。

欣稚锋的杨浦滨江办公室中,白板上的工作分工表


为艺术家争取


Hi:你们在选择作品和策展方面一般会有什么考量?

汪:欣稚锋原则是做永久公共艺术作品的机构,每个项目所在地的社区民众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我们的“业主”,我希望我们策划的作品也是为他们而做,能给他们带来深远的影响力。所以在策展方面,我们会结合视觉冲击力和思想深度。市民们能向自己的朋友介绍这件作品表达的是什么,艺术家是怎么做的,这是我们的目标。与此同时也想鼓励大家思考,甚至也可以产生一些争议。看一次还不太明白,每天出来散步时多看几次,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喜欢,自然会有自己的感想。


Hi:监制安装永久作品时,有哪些额外因素需要考虑?

汪:做永久点位,第一个要落实的是知识版权,否则时间长了很容易出现纠纷。我们采用国际标准的版权合同,给予艺术家充分的信心,让他们没有任何顾虑地创作,同时对业主也是一种保障。在安装上我们常说需要维持三元素的平衡:安全、“美观”、进度。对于永久性的公共艺术,安全永远是第一,欣稚锋有结构方面的专家,我才能稍微松一口气。“美观”和进度有矛盾时,一定首选“美观”,确切来说是“作品的完美呈现”。我们绝对不会为了交差而妥协艺术家的想法,会努力达成业主、艺术家、咨询机构的三赢。




刘建华《天外之物》从制作到安装的过程

刘建华 《天外之物》 不锈钢烤漆、夜光漆、激光灯 高20m 2015-2019 图片由艺术家与欣稚锋艺术机构(APS)提供


Hi:在你看来,一件永久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成功落地需要哪些条件?

汪:优秀的艺术家、专业的制作工厂、理解并支持公共艺术的业主,高效专业的艺术咨询团队全程监制,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Hi:协调出大家都满意的结果真的很难,可以分享一些经验吗?

汪:我们公司的立场是为艺术家争取,让他们的作品最大化地发光发亮。深度的合作往往最能突显各自的差异,我们作为中间桥梁要把大家的想法捏拢,沟通成本巨大,但很有意义。可能因为我是做建筑规划出身,特别能理解业主方的一些诉求。其实面对好的作品,不论你的身份是什么,利益关系如何,都会受到感动,我相信这一点。

艺术家浅井裕介正在现场创作《城市的野生》© Yusuke Asai

志愿者正在现场与艺术家一起创作© Yusuke Asai


做出来的也要留下来


Hi:你自己是为什么决定转行从事艺术?

汪:喜欢。喜欢是最重要的。在建筑规划行业做了这多年,当时自认为已经见过太多东西,但和艺术家、策展人接触之后,看到了更高更远的可能性。我以前做了很多大项目,到后来反而会被一件很小的艺术作品感动,可能只是一个微小的细节,或是艺术家说过的一句话。


Hi:艺术咨询公司在建筑和艺术领域似乎都是较为边缘化的存在,不知道您怎么看?

汪:因为小众才有意义,我们这个公司是“不左不右”的,是跨界的,而我要做的就是跨界融合。除了在商业运作上让甲方满意,让艺术家满意,作为机构还是要对这个社会有一些奉献,别人才会从心底里尊重你。推动公共艺术在国内的发展,我觉得责无旁贷,既然已经上了这条船,总得负起责任(笑)。


Hi:以后是否会以公司或者个人身份和美术馆开展合作?

汪:我的主要精力还是会放在永久性的公共艺术项目上,我希望欣稚锋和艺术家做出来的作品能为更广泛的受众带来更深远的影响力,我经常和团队说,我们做的是“永不落幕”的工作,因为这些作品“永不落幕”。


Hi: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汪:艺术资源方面,欣稚锋还需要不断更新。成熟的、新锐的、国内国外的,想为更多艺术家提供创作平台,也想继续和国际项目交流学习。另外正在整理一些项目文献,试着从艺术史的角度梳理我们做过的事情,毕竟做出来的也要留下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