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亚欧 Ⅲ”:身份的多重性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416   最后更新:2019/12/17 11:41:40 by clclcl
[楼主] 开平方根 2019-12-17 11:41:40

来源:凤凰艺术  YYC


12月14日,2019年三亚艺术季 & 华宇青年奖入围展在海南三亚的华宇艺术中心正式开幕,今年的三亚艺术季分别呈现“华宇青年奖”奖项评选及颁奖、入围艺术家群展《圣状通道》为名,继续以围绕设立的展览开幕之前的“布展者之夜”八天项目所展开,同时第四届华宇艺术论坛——实景与幻象之外:东北及其表征如约召开。

本次华宇青年奖的许哲瑜、王佩瑄获2019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而今年评委会“大奖”也是首次出现空缺的情况。这一令人十分意外的结果,不免让大家疑惑评委们的考量。究竟是因为本届参展青年艺术家水平降低,难分仲伯?还是因为华宇青年奖评选标准有所改变?当然,除了对奖项话题的各种争执,本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的主题也成为了高亮点……


每到年终12月时,三亚不仅可以以气温让各地避寒的人们前来,还能用“三亚艺术季”这个八年的品牌来让各地区的人们赶往这个热带岛屿。华宇青年奖在今年也迎来了它的“七年之痒”,也许因为是第七届,华宇青年奖也在思虑着未来的方向,首先从入围艺术家的数量做了变动,不同于前几届20位左右的入围者为了让艺术家可以更加完整的呈现他们的作品,此届最终决定评选出10位艺术家入围,但每个艺术家带来的作品数量却增加了一番。

▲ 开幕式现场,策展人刘畑正在致辞


2019年12月14日,2019年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入围展“圣状通道”在三亚开幕,本届入围展继续由刘畑担任策展人,除延续去年开始的“布展者之夜”外,上一届特邀观察员龙奕瑭受邀以助理策展人的身份进入工作组。此次在延续以往公益性的同时,更加强调公共性与在地性,助力艺术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次2019华宇青年奖于2019年12月15日晚公布了获奖艺术家,并颁发奖项,青年艺术家许哲瑜、王佩瑄分别获2019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但让人吃惊的是今年评委会“大奖”最终宣布没有获奖者。

▲ 颁奖现场,开幕“发梦朱莉”乐队表演

▲ 颁奖现场,艺术家刘韡宣布评委会“特别奖”得主

▲ 颁奖现场,泰康空间艺术总监、本次终审评委之一唐昕宣布本届评委会“大奖”为空缺

对此,评委会主席皮力对于大奖的空缺解释道:“我们觉得初审评委他们是关注的这些艺术家创作的延续性,他们的创作和他们的生存经验,关注他们过去这么多年以来的创作和方法论,对我们终审评委来说,就是关注在这个展览里面呈现的这一件作品的完成度,我们所在的时空和我们所关注的事情之间的关系。我们更关注那些观念与创作的契合度,我们也特别关注作品的完成度。

▲ 颁奖现场,评委会主席皮力进行致辞解释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面来说,我们完成了我们的工作,我们挑选了两位本次展览最优秀的艺术家,但是我同意策展人刘畑的看法,我们非常高兴看到这次展览呈现的一种无意识的状况,让很多很新的东西冒出来。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消化,我们需要看到真正震动的东西,像症状一样的东西能够生长、生发和完善,因此空缺大改是我们的一个选择。

▲ 颁奖现场,华宇集团副总裁、三亚艺术季总策划人赵屹松上台致辞

▲ 颁奖现场,策展人刘畑上台致辞

此次展览经过皮力(香港M+希克资深策展人)、唐昕(泰康空间艺术总监)、刘韡(艺术家)、鲁明军(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策展人、评论家),以及郭瑛(独立策展人)五位艺术界资深策展人、评论人、艺术家的终评委成员仔细观展后,召开闭门终评评审会议,并于昨夜评选出2位艺术家分获评委会大奖和评委会特别奖。


2019年12月14日,亦举办了“华宇艺术论坛”,本次论坛主题为“实景与幻象之外:东北及其表征”,论坛从三个单元内容出发,从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白日焰火》以及同期出现的一批以东北老工业城市为舞台的罪案电影为线索,以东北及其表征为契机,探讨在分裂加深、围墙重塑的社会政治现实面前,当代艺术甚至文化生产如何处理自身与生活经验的关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避开陈旧的修辞游戏,同时又不因过度思辨而陷入虚无。

▲ 论坛现场


论坛参与成员包括刘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王绘(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耿军(中国内地导演、编剧、制作人)、刘兵(导演、编剧)、杨北辰(当代艺术与电影研究者,策展人,现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郝敬班(艺术家)、王拓(艺术家)、鲁明军(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策展人)、林昱(长征空间总监)、石青(艺术家)。

“圣状通道”


本届“华宇青年奖”的群展名称“圣状通道”带有着荒诞的戏剧性意味,在雅克·拉康的《研讨班XXIII:圣状》里写道,“全部问题就在这里。一件艺术怎么能以一种明确地卜见的方式,在它的一致性、它的外-存在和它的洞中,瞄准圣状(sinthome)的实体化?”此次展览策展人刘畑将它称为一份“临时诊断”,将作品的展出排比成更新的项目时间周期表。

▲ 展览现场


在2018年《前提》(Condition)的一年之后,再一次相聚在海岛上,对去年的“共同交谈”再一次呼应和加强。就像策展人刘畑与助理策展人龙奕瑭在文章中所写道,“2019年这份最后时刻现身的前言,呼应着的是新的视觉以及现场中呈现的方式。它们构成的这一整体,或许将是一份连及自身的诊断单。两者之间,就像在“布展者之夜”中两次进入的黑暗/光亮的切换,所呈现的差异:上一次的是政治的,这一次的是欲望的。


观者们可以很明显感受到是在带领着大家去回归这个关于“艺术家”而非“艺术品”的奖项及其“艺术季”的本质。而这也正是三亚艺术季对自身的定位,在中国艺术地图的最南端,始终保持对前沿、边缘、新事物的探寻与碰撞。


▲ 陈泳因作品



辛未作品


至展厅的楼梯上就已经开启了这个“通道”,艺术家陈泳因将作品与空间融为了一体,让观者认为整个空间便是她的作品,被帘子遮挡住的屏幕、空间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都包含着很细腻的一种记忆认知,掀开帘子后是记忆?还是现实艺术家辛未同样将空间作为一件整体作品,通过还原再现与爷爷、奶奶记忆中的生活故居建造了一个属于艺术家的幻觉空间。走过一个完全不透光的通道后,便看到了艺术家还原奶奶卧床不起的病房一角,飘逸的窗帘、病床上的小板桌还有红豆双皮奶……整个空间中透露着诡异但却异常温馨的一种别离感,艺术家用泡沫塑料完成了整个空间物体的建造,看似坚韧却易毁,就似梦境一样,一触即破。

▲ 覃小诗作品



陈逸云作品


艺术家覃小诗在展览现场讲述论证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辩题与故事”,从现代产物“钢琴”再到“山洞”再到“古诗词与竹林”最后到了“星球”,在这系列中一直进行比喻、穿梭与思考。艺术家陈逸云还原建构了“宅空间”,一张床、一个电脑、一些衣架、衣服,当一个进化的直立行走的人类完全变成平躺状态时,那么人的生活、身体各项指标甚至是社会和文化观念是否有变化?而在现今这样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可以躺着用一部手机、一个微信解决全部,所谓的办公室与卧室的界限也正在融合,办公地点提供休息室让员工的身体得以保持最高产的状态,卧室中的床也成为了行动的场所,时刻与外界连接。横向的身体是否将逐渐静止,横向的身体将如何重构空间,横向的身体是不是错误的身体?


▲ 姚清妹作品


艺术家姚清妹以荒诞滑稽却又诗意浪漫的表演形式与姿态,结合对象征形式的挪用和错位,探寻权力意义的变化。作品《触(安检机)》将人变为了“物体”需要通过这一“危险通道”进行安检,参观者的身体被运送至机器内部时,冥想音乐回响在机器内部,艺术家模仿瑜伽放松术的指示让人卸下防备。然而参观者在享受装置的按摩与安抚的同时,也接受着安检机和其他参观者的审视。

▲ 褚秉超作品

王海洋作品


艺术家褚秉超将自己在甘肃、陕西、宁夏三地寻找残损的石窟造像并修缮的经历记录了下来,期间他修补的50尊佛像不仅由他亲手修缮,并在修复时还将自己的个人形象和对佛像的理解以及当时的心情一并融入造像之中。艺术家王海洋创作了一系列怪诞的画作,或像是人体、或像是单细胞、又或像是病毒、又或像是一个城市景区。包含着各类欲望与想象,配合“通道”的地毯给观者以十分特别的感触。

▲ 许哲瑜作品



庄伟作品


艺术家许哲瑜以3D扫描和翻模两种不同的方法复制了台湾第一对连体婴兄弟张忠义的身体,並在与他合作过程中探索生命如何被陈列与展示的技巧。艺术家庄伟以一句“世界是你的朋友吗?”来引出自己一系列作品,庄伟在柏林街头曾被突然袭击,当时,⼀个陌⽣⼈前来搭讪,却突然变成种族歧视的辱骂,更⽤玻璃樽重击艺术家的头部。他拍下⾃拍像作为被袭的证据。有⼀次,他与朋友谈及这次经历,他的朋友说:“这个世界不是你的朋友”。但是庄伟并不愿意接受朋友这个极度悲观的忠告,并将这否定转化成⼀条寻根究底的问题。




▲ 王佩瑄作品


艺术家王佩瑄将在韩国驻留3个月期间,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所中男性主导和资历阶级驱动的社会状态,用最强烈的直爽情绪反映出来。同时也让人再次思考,在这样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等级制度下,女权真的可以得到合理化吗?



▲ 展览现场


“华宇青年奖”作为一个老牌艺术品牌已经在三亚持续到了第七年,不仅对三亚本土艺术起着激发、促进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助推力。来自不同地区的青年艺术家们生活在开放、自由的社会空间里,有些艺术家也有着丰富的海外留学、生活经验。因此他们获取信息、感知世界、以及生存方式都与前辈们有着极大的不同,但同时也面临着比前辈们更加复杂的问题。在如今全球化更替迅速的情况下,他们不仅担负着怎么秉承中国艺术的过去,也要面临如何融合、如何在全新的语境下推进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上占有话语权的责任


2019年华宇青年艺术奖:获奖艺术家


2019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


许哲瑜

1985年出生于台北,毕业于台南艺术大学造形艺术研究所,2019年参与HISK(比利时高等美术学院)为期两年的进驻计画,现为自由艺术创作者。作品关注媒介与记忆之间的关係,对创作者而言,无论是个人私密的或群体记忆,重要的并不只是透过媒介所能回溯的事件历史,更是记忆如何被建构与被观看的过程。

▲ 艺术家许哲瑜上台致辞


华宇青年奖评委在颁奖时讲道,许哲瑜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完整的现场把控能力。他巧妙地以高、中、低不同高度的观赏设置将三件独立的录像作品整合在一起。就现场把控来说,他是本次参展艺术家中最突出的其中一员。


他的创作有丰富的层次:取材于台湾独特的地区色彩和视觉经验,以重要时事新闻,热门艺术事件作为骨干,娓娓道出某个当下的政治环境,配以历史文化,或是个人自身记忆,推展出不同故事情节并藉此展现现实的荒谬。尽管作品内的描述与现实有所距离,真人演绎与浮夸的动画,却展演出一幕幕诡异且真实的当下。


王佩瑄

1987年出生台湾新竹。美国 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艺术创作硕士,美国Macalester College 文理学士。工作方向围绕「迁移」与「想像」,关注私密个人经历与主流大叙事之间的错综关系与参照差异,将现实叙事的隐藏吊诡细节放大,转化成既陌生又熟悉的奇异场景。
近期个展:你是我的阳光 (台北当代艺术中心,2019)、傲寒(台北海桐艺术,2018)、 天堂纪事(台北水谷艺术,2016)。 曾进驻纽约 International Studio & Curatorial Program(2018)、韩国光州亚洲文化中心(2018),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艺术学院(2019)。

▲ 艺术家王佩瑄上台致辞

评委会上台致辞时认为,王佩瑄创作灵感的源头一直来源于跨国行走途中的局部所见和细微感知。这些偶然的发现和敏锐的捕捉,被她巧妙地转换、塑造成形态各异的“肖像”“风景”“身体”和种种不明物。她抽掉了一切在地经验和背景,但又节制地保留着触感和身体的参与度。她看似抗拒一切宏大叙事,但自外而内、层层递进的空间部署和富有节奏的形式编排,同样构织了一个普遍而又具体的生存世界,它充盈着私人情绪和偏见,并处处流淌着诗意、性感和暴力。对她而言,没有什么比这种切身的抽象化真实更真实,这也让她在整个展览中显得尤为突出。”


其他入围艺术家


陈逸云

1988年生,先后就读于上海同济⼤学新媒体设计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交互设计系,并曾于上海中医药⼤学系统学习过医学。现⼯作生活于上海。她以思辨设计为手段,使用影像、插画、物体、装置等的综合媒介,试探新兴科技与⽇常⽣活的关系。陈逸云当下主要着眼于设计、⼈文、医疗的交叉领域,关注在健康与病痛这两种状态转换下的身体,以及个体的疾病心理和⾏为、社会⽂化因素对身体态度的影响。陈逸云曾任⻄澳大学、荷兰⻢斯特⾥赫特⼤学客座研究员,并于2014年起任教于同济⼤学设计创意学院至今。


陈泳因

1987年生于香港,大学时期主修视觉传意,其后修读摄影。日常生活的细节与感知,个人记忆与物质性是陈氏的主要兴趣和创作题材。陈氏在创作中探索人与人的关系,个人记忆,以及它们与城市生活种种片段的联接。她深信影像只是其创作的原始素材,喜爱以影像与其它媒材的融合介入日常环境。

陈氏曾于连州国际摄影节2013年展,南韩首尔KIGOJA艺术空间,香港CHARBON艺术空间及中国广州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举行个展,并于美国纽约,英国多个城市,南韩光州,中国北京,澳门及香港各地不同展览展出其作品。其作品入选2015年年三影堂摄影奖。现生活于香港及芝加哥。


褚秉超

1986年生于甘肃平凉,独立艺术家。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2010年至今工作和生活在北京。作品创作包括有雕塑、绘画、装置、影像等。长期致力于关注并针对自然环境及社会性问题进行讨论和艺术创作,以期运用真实有效的制作方式探索当下以及未来,艺术与现实的共生关系。所参加的重要展览包括:“石还山”(个展,墨方,北京,2019);“七府環屏”(个展,墨方,北京,中国,2016);“时间开始了-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群展,乌镇,浙江,2019);“许村夏夜-大地的狂想曲”(群展,许村,山西,2019);“所为何事”(群展,墨方,北京, 2016);“十夜—BMCA艺术文献展”(群展,北京, 2016);“不在图像中行动”(群展,佩斯画廊,北京,2014);“WHY NOT!拍卖双年展”(群展,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上海,2013)。入围“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10人展”(群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13)。2019年获第二届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创作奖。

覃小诗

1989年生于广州,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2015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视觉艺术系,取得艺术硕士学位,同年由Sarah Sze提名获得Lotos基金会艺术家奖。

2012年毕业于文理学院丹尼森大学艺术系以及传播学系,获得本科双学位。

她的作品曾于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2019,2017),北京泰康空间(2018),长征计划(2019),上海比利安娜策展《好景不常在》(2016),纽约犹太美术馆(2014)以及皇后区美术馆(2016),柏林S**vy Contemporary(2019),温哥华221A(2016),广州时代美术馆(2019),哈瓦那Artista x Artista(2019)等机构展出。2019年在UCCA以及北京歌德学院进行表演性讲座。她的近期个展包括:“绿化带”(Salt Projects,北京,2018);“笃定发生”(Weekend空间,首尔,2017)。2019年获得时代美术馆“一路向南”古巴驻地支持,参加Salt Projects的“离岸”计划前往马来西亚金之岛进行创作,2017年与艺术家刘慧德入选纽约Triple Canopy杂志的公开征集项目,她2017年在香港Spring Workshop驻留并创办艺术八卦杂志《无情灯》。


王海洋

1984年生于山东,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王海洋试图结合绘画与动画的双重形式而扩大艺术规范的修辞学范畴,并审视了身份、语言、欲望以及生命本身如何在时代语境下,投射于被对象化的身体。王海洋荣获诸多国际、国内艺术奖项。于2010年王海洋的第一部动画影片《弗洛伊德,鱼和蝴蝶》在荷兰国际动画节(HAFF)荣获首奖。并于2012年以《双面菲克雷特》在第55届莱比锡国际纪录片与动画电影节中获得银鸽奖,2014年获第三届华宇青年奖评委会提名奖。近期个展览包括《王海洋》,胶囊上海,上海,中国(2018)和《王海洋》,空白空间,北京 (2018);王海洋:独自一人,OCAT西安馆,西安,中国(2017);新倾向:王海洋,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6)以及动力场:王海洋, 上海民生当代美术馆,上海,中国(2016)。

他的作品曾被Mousse杂志,ArtReview Asia,艺术界,以及亚太艺术杂志报道。

辛未

生于1992年,目前生活与工作在广州,上海两地;是一名儿子,写作者与艺术家。

他常用写作,编程,雕塑和影像进行复合叙事;目前主要关注从日常物品之下的生产逻辑,以及这些逻辑如何反馈至我们的情感构建之中。


姚清妹

1982年出生于浙江乐清。作品多使用干预性的方法对现实中的权力系统与惯常认知提出质疑。作品以荒诞滑稽却又诗意浪漫的表演形式与姿态,结合对象征形式的挪用和错位,探寻权力意义的变化。她的创作或是发生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介入,或是结合了舞蹈、音乐、文本、物件与图像的类似舞台剧的表演及其影像。2017年获保时捷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度评选”大奖,2014年获得法国第59届蒙鲁日(Salon de Montrouge)艺术奖评委特别奖。其作品曾在东京宫,Rochechouart美术馆,尤伦斯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展出。


庄伟

庄伟于2012年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学士毕业。2016年于德国魏玛包浩斯大学取得公共艺术及新艺术策略硕士学位。

在他的作品里,人体之间的张力,介入和互动被转化为人类社会系统关系的缩影。庄的创作受各种个人境遇,社会议题和国际现象所影响,涉猎的主题包括集体/个人主义,时空政治,边界,战争,权力关系,公共领域和欺压等。一直以行为艺术为创作轴心的庄伟,思考如何能以行动调解创伤,干预暴力,甚至实现和解。庄伟现于德国柏林和香港生活及工作。

对话“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 X 刘畑


Q:您已经连续当了两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的策展人了,请问这两届展览您作为策展人来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刘畑:

不同的尝试,一次是utopia,一次是matrix。


Q:今年的展览在一些策展线索和策展方向有何不同?今年的艺术家与去年的艺术家有很明显的区别吗?

刘畑:

展览的线索、方向与艺术家其实是息息相关的。今年我并没有参加初评,所以拿到艺术家名单时,我感觉到这是一种系统性的显现——也就是隐喻意义上的“症状”。这属于艺术家个人的,但其实也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中显示出来的。这个系统包括了现行艺术界、推荐艺术家、选拔、投票等等流程,这样一整套所构成的系统最后显示出来的信息也是我认为这次策展中最核心的针对性因素和起点。


每年区别是必然存在的,因为甚至每个艺术家都是因为某种独一无二才会被选入的。


Q:我们发现今年的艺术家人数明显变少,但是每个艺术家的作品又明显变多,走进展览空间明显感觉到整个空间似乎“不太够用”了,您如何平衡这些艺术家作品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刘畑:

我也是在消息公布后才知道艺术家减半的消息,随着人数变少但空间未变的,其实对于每个艺术家来说,他们的工作量和难度要翻倍,其实也是一个挑战。


而作品数量增大和人员数量变化是成反比的,人越少,单人的作品就要越多。而空间“够不够用”的问题,我想大家也都能理解并且有自己的感受,同时我有另一种看法:有些艺术家是无法用一件单独的作品去呈现的,其实是需要非常多的细节去组成一个整体。但是与任何形式都无关,我希望的是,可以让艺术家如实地去呈现,并且呈现自己最独特最突出的那些面向。


Q:像华宇青年奖这类的入围群展您在外面策划的一些展览的区别在哪里?相较起来有没有更容易或者更困难的点?

刘畑:

与其他普通展览相对来说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是你无法预先生成一个主题,而是会先得到艺术家的名单和他们的作品,那就代表着任何提前思考出来的主题也许都是虚假的。同时,应该关心某种非主题的、机制性的部分。去年我们设定的主题其实是一种新的策划机制(前提+布展者之夜),当然这种形式在第二年时就会转化成为了一个惯用的做法,第二次总是很困难的,因为所谓“第一次等于无”,但第二次就有着一种比较,有第一次作为先前的情况,所以第二次总是会面对去突破、超越这个“第一次”的难度。


Q:对于获奖艺术家您觉得意外吗?您觉得他们作品中最大亮点是什么?

刘畑:

说实话,我没有去想过谁会得奖,因为这个是评奖机制的运行,而每个艺术家的优点之间甚至是无法衡量高下的。


但是真的很开心,祝贺王佩瑄和许哲瑜。王佩瑄的“在地”感知和“雕塑”工作很特别,所有的物件都仿佛是“粘土”,要在现场非常长的时间内,去不断感受,细腻变化、确定造型。作品像是从她的内心、身边世界的各种“缝隙”中,或者填充、或者生长出来的。

同样许哲瑜也有细腻的展厅现场工作,是很有魅力的一部分,超乎了一般的影像展示。同时他的影像本身也很好,从对要拍摄采录的材料有很准的判断,到找到新的风格和表达,他建立了一个地方-人物-逸事-传奇-影像的网络结构。在媒介表达上(例如影像-动画)也在尝试着新的语法。


2019年华宇青年奖入围展 :圣状通道

策展人:刘畑

助理策展人:龙奕瑭、周凯铌

入围艺术家:陈逸云、陈泳因、褚秉超、覃小诗、王海洋、王佩瑄、辛未、许哲瑜、姚清妹、庄伟

展览地点:华宇艺术中心,三亚,海南

展览时间:2019.12.13-2020.03.13


(凤凰艺术 三亚报道 采访/撰文/责编/姚钰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