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也会说谎 | 大卫·霍克尼的摄影情怀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2336   最后更新:2019/11/29 13:37:01 by clclcl
[楼主] 猴面包树 2019-11-29 13:37:01

来源:凤凰艺术  李泊岩 孙存明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历史因素,世界各地的艺术驻留项目中中国艺术家的身影并不多见。随着近年来青年艺术家对于海外驻留的关注,以及对外交流的渴望,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参与到各种各样的驻留项目中。而对于艺术驻留来说,它到底是一次面对创作瓶颈的出逃?还是初出茅庐的青年艺术家的跳板?或是扩充人脉吸收资源的机遇?


“凤凰艺术”联合策展人李泊岩共同发起系列栏目“海外驻留访谈计划”。希望通过这一专题来客观呈现当下中国艺术家参与到海外驻留项目的具体情况,并体现中国当代艺术与各国各地区的差异和融合。同时,我们希望透过形式多样的驻留机构,看到世界范围内艺术的不同形态和不同理念。以下是本系列第六篇对谈:《孙存明|我喜欢不关心带来的无奈感》。


名称:Les Résidence Secondaires du Parc Saint Léger
地址:Pougues-les-Eaux,法国
网址:www.parcsaintleger.fr


如何用艺术讲述一个关于相遇的故事?这可能真的是一个伪命题。在孙存明近年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一个与时光对话的浪荡子形象。他的艺术,可能是与某一地点的邂逅,或与某些人交流中所引发的讯息,也可能是某一块难以踢开的绊脚石……他相信,这些足以证明自己的生活。对于生活而引发的情感波动,孙存明选择用一种较为克制、冷静的态度去处理,材料的多义性,使其具有媒材和证据的双重意义。在孙存明生活的城市长沙,他始终将自己置身于艺术漩涡之外。他的艺术重心,贯穿了一系列从私人生活到城市无人地带间的徘徊。孙存明缔造着一套用于解释自我生成证据的“解释法”,好让艺术与艺术家之间产生某种必然的联系,同时也让艺术游离于现成品、手工艺、图像、电影,甚至看不见的形式之间,形成一个洞察“他者”的叙事。在2017年一次驻留中,他没有提出任何计划,他说:“什么也不做,就想去度假。”这的确需要一点勇气。在这次驻留访谈中,我们可以从一个特别的经历来看艺术家看待艺术的“轻”与“重”。


——李泊岩

凤凰艺术” x 孙存明


Q:上一次你在法国驻留是哪一年?
孙存明:
2017年。

Q:你是硕士毕业的时候申请的吗?怎么样一个契机?
孙存明:
我是2015年从美院毕业的。当时毕业后陆续有些展览项目在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当时也是因为居留的问题一直悬着,所以在2017年,我决定回国前,在想找一个能够放松的环境在法国待待。我申请的这个地方是一个艺术中心,之前一直关注他们的展览,正好那边有个驻留申请项目,所以我就提交了,而且给的条件很不错。

▲艺术家的驻地工作室


Q:是一个有经费的驻留吧。要不然也吸引不了你。
孙存明:
对的,欧洲有很多的驻留项目。但Parc Saint Léger吸引我的地方是他不需要提供任何的项目计划,时间周期也很合适——3个月,每个艺术家有一个套房,大概面积有将近100平米,同时有公共会议区域和图书馆。每个月还给发1000欧的工资。结合我的创作,我当时是拒绝做项目的,所以我希望是轻松的工作环境,不会是那种一去就进入开始工作的状态。我想也是因为我在法国待的时间比较久,所以我在那个阶段需要缓一缓。所以这个驻留项目非常适合我当时回国前的状态。

Q:所以你吃了三个月空饷?
孙存明:
是的。但首先驻留的前期删选还是有的。每年大概会收到200份左右的申请,然后会有一个以馆长为首的评审团对艺术家作品集进行筛选。其他两位评委是每年邀请来的策展人或者评论家。他们会在所有材料中最终选择4位艺术家,分春夏和秋冬两个档期,分别安排2位艺术家入驻。

Q:你具体都怎么度过那三个月的?
孙存明:
我选择的是3-6月份春夏季节。因为艺术中心所处法国中部乡村,在一个森林公园里,考虑到季节原因我选择有阳光的时段比较适合度假。进入驻留阶段,开始时每位艺术家会和馆长见面沟通入驻的行程安排,或者是否有创作要求。当时我跟馆长的说法就是,我没有带项目过来,我就是想看看这里。所以我那3个月基本是往返巴黎和里昂,看展览同时间在往国内搬家。

艺术家请工作人员朗读他挑选的《沉睡的人》的片段

我在驻留最后阶段拍摄了一个影片,是当时我在读的一本小说,我找了工作人员给我朗读其中的片段。那本小说就是乔治·贝雷克(GeorgesPerec)的《沉睡的人》(Un homme qui dort);驻留的地方挨着一个废弃的赌场,我将赌场外立面的3个霓虹灯管字体摘下来了;还做了一个小作品叫《一阵新鲜一阵久远》。



▲ 艺术家从废弃赌场中摘除灯管


Q:你那个阶段的主要创作,也是以现成品、录像等等为主吗?
孙存明:
驻留期间,如果你有计划跟某些艺术家或者策展人见面的话是可以跟馆长申请的,她会在可行性上进行促成这样的见面。是的,因为我还是希望对一个陌生的地方展开新的接触。我当时比较抵触做方案的创作方式。现成品和影像对我来说是可以随身携带的。而且就经费来说,我觉得也不适合做方案。

▲ 驻留期间作品《一阵新鲜一阵久远》


Q:你怎么看待你作品中的“文学”气息?
孙存明:
可能很多时候我作品的来源是电影、音乐吧。我比较喜欢在线性的时间轴上摘取一段场景或者故事进行创作。就像我的影像创作都是呈现生活中自带的剧本,或者接着你的逻辑来说,就是“文学性”……但我不是很喜欢作品中的文学性。如果你觉得有,说明我做得还不够到位。

Nevers城市的电影院中展出过王家卫的电影展


Q:有人说你是浪荡子的状态了吗?
孙存明:
没听人给我提过。


Q:我觉得,这家机构可以接受你这样的悠闲状态还是挺需要勇气的。驻留的其他艺术家有什么有意思的嘛?他们都做什么?
孙存明:
我同期的艺术家很明显是带着想法来的,我想她在巴黎也没这么大的工作环境,她在那段时间就是做了很多蓝晒的项目。也做了个小展览在公园和驻留的工作室里面。我见她房间里堆满了树枝,会议桌上和走道都是她的大画幅蓝晒材料。我后期离开后了解到,有部分驻留艺术家是不太满意艺术中心这种散漫的氛围的。因为他们觉得没有收获。但对我来说非常舒服。



Q:你在度假,她在工作,你看到这个反差是不是很开心?艺术中心的散漫氛围是一种创办者缔造的常态?还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客观原因?
孙存明:
我觉得跟地理位置有关系,因为中部在法国来说其实挺落后的,交通上等等。而且我所在艺术中心挨着Nevers市,那里就是阿伦雷奈拍摄广岛之恋的城市。我没有去特别了解驻地的历史渊源,但是主要是因为他们做的艺术家展览吸引我当时,而知道这个地方的。这里的团队整个就是4个人左右,而且我在的那一期正好是大换血,从馆长到办公室执行人员基本全部换新的一个阶段。


Q:你的创作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随机性的方式,所以你不会提出一个具体的“方案”。我想知道你对于自己的工作状态怎么看,是到法国学习之后形成的?还是你本身性格的原因。摘下霓虹灯字,让我想起前年你在天津偷工厂招牌的事儿。
孙存明:
是的,我现在越来越意识到,国内4年学习设计的教育经历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太多过剩和没必要的“设计产品”了,所以当时我就觉得我不适合做设计。当我进入艺术行业的时候我又发现太多作品是被设计出来的。我喜欢的艺术家也是在有限的经济或者时间内创作的人。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是人类的欲望和想法完全细分化了。其实挺无趣的。满足你每一个毛细孔的需求。就像现在的美甲、接假睫毛、足浴等等,服务之周到,想象力之多余,哈哈。

Q:有哪些艺术家,或者教授影响了你吗?
孙存明:

我更多受欧洲比利时和南美一部分艺术家的影响,我很少按流派去分艺术家,但我会按地理区位划分。因为我觉得语言决定了艺术家的表达。就像气候确定了饮食一样。


Q:当时法国的大环境是怎样的?你在法国那些年,却受到比利时和南美艺术家的影响,这个回答超出了我的预料。
孙存明:

我是2010年3月到的法国,2017年6月回国。这期间欧洲确实发生了很多的社会事件和政治变更。但是我是属于每天在家看国内(长沙)当地新闻节目的人。所以当我在法国的时候,长沙哪个小区停电,发生偷盗等日常事件我会比我在国内的家人朋友更清楚……比利时,当然主要指法语区的那些艺术家,包括南美拉丁语系的艺术家,他们在法国有比较好的介绍和展览,让我可以方便的关注到。我在法国期间有一段时间是非常讨厌美国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讨厌美国人和美式英语。


Q:国际主义与地域文化的冲突是不是让你觉得,政治更为无聊,不如自己幽默一笑?
孙存明:
也许是这样的。我只是把自己的个体经验放在这种冲突的气氛中去。我喜欢这种不关心带来的无奈感。

Q:你认为艺术需要对社会或者公众负责任吗?你怎么看待今天的艺术与公众的关系?
孙存明:
对自己负责就好。这个问题看是什么角度,如果涉及到教育或传播层面又是另外一种说法。但我创作时候不会考虑这些,因为很无奈。从人口基数上来说似乎是公众定义什么是艺术,但艺术从业者在反复定义观众群体(广义上的)。


关于艺术家

孙存明,1985年生于长沙,先后就读于江南大学和法国里昂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分别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及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和生活在长沙。展览及项目有:个展《形形**》,户尔空间,北京,2019;《犒赏系统》,七木空间,北京,2018;群展《灼手的余温》户尔空间,北京,2019;《日落将至》,泰康空间,北京,2017;“61e Salon de Montrouge” 2016, 巴黎;里昂双年展平行单元(Résonance),2015,里昂。


关于作者

李泊岩(b.1984),独立策展人。2006年,他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12年创办非营利艺术机构再生空间计划。他曾担任2017年三星堆戏剧节公共展演单元策展人,2018年第二届深圳当代戏剧双年展公共空间表演单元策展人,2018年第7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实验展单元策展人。近期策划展览有:对方正在输入…(AC画廊,北京,2019),灼手的余温(户尔空间,北京,2019),承受屋(501序空间,重庆,2018),蛇形手臂(CIPA画廊,北京,2018),日落将至(泰康空间,北京,2017),贫穷剧场:抗拒消费时代的重造(白塔寺胡同美术馆,北京,2017),铁托的肖像(陌上实验,北京,2017),ISBN:9787214056061(吸尘器空间,北京,2016),三高(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15)。


凤凰艺术 专题报道 采访 撰文/李泊岩 责编/王家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