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81岁教授与网友见面3天后闪婚
发起人:art妈B  回复数:1   浏览数:2561   最后更新:2008/10/27 21:10:42 by guest
[楼主] ZZ 2008-10-27 12:59:26
随着“和君咨询”、民生银行等国内金融大鳄涉足艺术品投资,艺术基金——这一在西方再平常不过、在国内却很少耳闻的艺术投资形式,开始登陆中国艺术市场。创办者们纷纷看好中国富翁的投资潜力,期待他们成为推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主要资本力量.

  今年10月,由国内管理咨询及投资银行业大佬“和君咨询”联手西岸圣堡国际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一只艺术品投资基金“和君西岸”即将投入运营。

  首次涉足艺术品投资,和君咨询仅尝试性地将第一阶段投资规模定为1亿元人民币。他们计划以“短平快”的方式,赚取第一桶金。但据和君咨询集团董事长王明夫透露,若首期投资理想,“和君西岸”还将陆续推出多期基金,其规模将达数亿甚至更多。相对于目前每年资金注入总量仅百亿的国内艺术品市场来说,这个数字意味着一股足以掀起新一波潮流的强大力量。

  而这已经不是国内金融大鳄首次涉足艺术品投资了。2007年6月,民生银行高调推出“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基金产品,仅以一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募集作业。不久,民生银行又紧接着推出了规模2亿元人民币的2号艺术基金,竟然只用了8个小时就完成追募。

  虽然有报道称,这两只基金只是将20%的资金投入“国际艺术共同基金”,其余80%还是用在股票等传统项目,但光凭“艺术基金”这个名号,就已经在投资市场上竖起了一杆旗帜,将近年在国内悄然兴起的“艺术品投资基金”潮,推到了聚光灯下。

  如今,商业巨头纷纷紧随这股潮流介入艺术品市场,是否预示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基金时代即将到来?巨额资金涌入艺术品市场,会否带来市场格局的重新洗牌?而眼前艺术市场正经历的盘整期,究竟是机遇还是陷阱?这一切疑问,令秋拍前夕的艺术市场,显得迷雾重重。

  “1号产品”命运如何?

  民生银行推出“1号产品”之前,曾经发布了一份《艺术品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报告》。报告中称:“当前中国已经出现一个数目堪称庞大的高收入阶层,据统计中国金融资产(不含房地产及收藏品)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人群大约有30万人。最近的富豪榜显示,中国最富裕的500人中最低都拥有超过1亿美元以上的身家,高则达到270亿美元。根据历史资料统计,高收入阶层中有超过20%的人群有收藏艺术品的习惯。其中收藏品价值大约平均相当于其全部资产的5%。这意味着整个高收入阶层大约可以支付超过其财产1%的部分投入到艺术品收藏。目前艺术品市场吸纳的资金在100亿至200亿元之间。以当代艺术品市场为例,这一板块目前至少占有20%的全部艺术品市场份额。目前国内市场年度公开拍卖交易量应在10亿元以内,海外部分应不会超过15亿元,不公开的部分交易量应在30亿元至50亿元之间,从而可以计算出,目前整个艺术市场的大致规模在55亿元至75亿元之间,拥有相当多的投资机会。”

  当时的艺术市场,刚刚走出2005年末的低谷,而油画板块更是经历了近两年的猛涨。类似民生银行这份报告所描绘的乐观前景,吸引了一大批民间投资者进入艺术市场。许多人在亲朋好友之间集资,由相对懂行者购买艺术品,再平分收益。于是,近两三年间,这样草根性质的私募艺术品投资基金,悄然盛行于江浙一带,直到“1号产品”的高调推出,才浮出水面。

  作为内地第一个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式涉足的艺术品投资产品,“1号产品”的规模远非那些草根私募基金所能比拟。它的投资门槛,突破了以往理财产品5万元起步的惯例,以100万元为投资起限,投资期限2年,预期年收益率0%~18%。此外,银行还纳入了信托以及投资顾问共同参与项目运作,投资于极具升值潜力的中国当代艺术板块。

  从表面上看,民生银行的这套艺术品投资计划无懈可击。但产品上市的消息一出,种种非议也接踵而来。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份《艺术品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报告》仅仅是民生银行眼中理想的艺术品市场状况。去除泡沫成分以后,内地艺术品市场年吸纳资金量是否能达到100亿至200亿之多?报告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比重及流向的评估又是否准确,这些问题都有待商榷。

  而除此之外,2年的投资周期也备受争议。“民生银行2年期的这种基金,正说明操作者不懂艺术市场。”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馆长沈其斌评论道,“因为在国外的话基金封闭期最少要7年,一般的封闭基金回报期在7至10年,甚至更长。事实上,艺术品的投资回报率比较合理的时间是10年,假如有10至20年的周期,则更好,因为10年、20年基本上是新一轮的艺术潮流的更替、变换,差不多比较成熟了。”

  如今两年的封闭期未到,基金的收益情况难以明确统计,银行方面人员也三缄其口。但业内人士对其并不看好。“这两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整体下滑,这种两年期的行为,我想应该还是会面临很大的压力。”上海华氏画廊董事长华雨舟,被称为中国艺术品收藏圈内最早的操盘手之一,操盘业绩不俗。四年来,他的公司购入了大量中国经典油画,但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这个板块,却从不涉足。

  “目前在当代艺术市场的风云变幻当中,那些站在头面上的人物,都是一些西方的业内人士和基金所推崇的一些艺术家。话语权并不掌握在我们中国的艺术界。因此投资这个板块,从基础上来讲还是有点悬。”华雨舟说,“西方的基金向来是翻脸不认人的,他们在投资方向上轻易的一个翻转,就会把我们整个投入打得稀巴烂。这两年西方的基金已经把目光转向了亚洲,也就是日本、印尼等地的当代艺术。很明显,中国当代艺术的投资热潮已经开始褪去。今年4月香港苏富比的‘仕丹莱基金’专场拍卖,就是一个信号。”

  艺术基金时代必然到来

  然而不论“1号”产品成败如何,它的诞生已经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从西方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经验来看,买家由散户向基金发展的趋势,几乎是一种普遍规律。

  “和君咨询”在发起艺术基金之前,也做过详细的调查。据统计,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收藏趋向。当人均gdp达到5000至8000美元的时候,艺术品收藏会出现一个快速增长期。而当这个数值达到1万美元及以上的时候,这个国家就会出现系统的收藏行为。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艺术市场,都是按照这样的轨迹发展的。

  倘若更多金融机构携带巨额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的话,无论它们是扶植优秀艺术品,还是投机、炒作,都可能会大幅拉高某些艺术品板块的价格,甚至带来市场格局的重新洗牌

  “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了30年的高增长,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4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约合2460美元。”王明夫说,“从这个数据来看,中国尚未达到大规模收藏的阶段。但是,中国富人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比西方国家快得多。而且区域差别巨大,一些大城市已经远远超过3000美元的水平,比如深圳已经超过8000美元。从目前中国看,收藏确实热起来了,大大小小的艺术品投资基金陆续出现,则是顺理成章的事。”

  西方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基金,早在1974年就诞生在了英国。当时英国著名的铁路养老基金(british railpensionfund)的股东们想要投资以求避开通货膨胀。于是他们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一位前任高层的建议下,拿出了约占基金总额3%(约1亿美元)的资金,开始尝试投资艺术品。他们每次都只买每场拍卖会最贵、最好的一件拍品。最后基金共陆陆续续购入了2500幅画作。直到25年后,也就是1999年,才全部售出,获得了近3亿美元的收益。这个案例披露时,恰逢艺术品市场又一轮新的上涨热潮,于是立刻引起了市场关注,并且带动了大批基金转型专攻艺术品投资。

  6年前,沈其斌就开始关注西方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发展。他意识到,中国的艺术市场已经走上了西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成长轨迹。直觉告诉他,基金也会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未来。但相对于当时国内刚刚起步的艺术品市场来说,这个预言太过超前,以至于很少有人敢于听取沈其斌的建议。

  4年前,曾有几位美籍华人企业家前来拜访沈其斌,想要请他代为在国内投资艺术品。于是沈其斌便建议他们采用基金的形式,每人出资2000万元人民币(共1亿元人民币),投资中国当代艺术品。当时这个板块还没有受到关注,而艺术品投资基金在国内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因此几位企业家的态度并不坚定,最后双方也未能达成合作。如今回想起这件事,沈其斌仍然十分惋惜。

  “那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我当时给他们推荐的几位当代艺术家,今天个个都是大腕。如果按照当时那个方案做的话,这个当代艺术投资基金今天可能已经非常出色。当初的1亿元,现在可能已经变成几十亿元了。”

  如今,沈其斌自己终于能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在证大艺术馆旗下创办一个合伙人企业,以基金的模式投资当代艺术品。该公司接下来将会发行各种形式的艺术私募基金,封闭期达3年到7年不等。但艺术品市场的大环境已经比4年前复杂得多。“现在好的艺术品不一定有好的价格,而是哪里有投机的机会,哪里价格就高。”沈其斌说。如何拨开迷雾,选出真正好的艺术家、好的作品,对于当前普遍缺乏专业人员的国内艺术品投资基金来说,是最大的难题,也是最大的风险所在。

  艺术基金需要“阳光资本”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察,沈其斌认为目前国内的艺术品投资基金,还处于萌芽状态,待其发展为一个真正良性的“基金时代”,还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来培育。

  “国内目前的艺术基金,大部分还处于不规范的状态,基本上是在靠人脉、靠忽悠来募款。但这个过程是必然的。”而在未来这5年当中,要理清的不仅仅是艺术基金本身,还有国内艺术市场的大环境。

  “在西方,画廊是一级市场,在整个产业链中已经形成一股主要力量,而艺术品投资基金倒不是主流。在中国,博览会、拍卖行、画廊、艺术家、收藏家之间的关系特别复杂,不像西方特别纯粹。但未来各个机构之间专业性的分工会越来越清晰。”

  沈其斌为我们描绘了一种艺术品市场的理想状态:拍卖行和画廊这样的艺术品的交易机制,应该形成一套健全的规范;画廊逐渐回归到一级市场的地位,“艺术家只管创作,而由画廊和经纪人来负责经营<
[沙发:1楼] guest 2008-10-27 12:35:1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