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苑现场】2019年上苑艺术馆驻馆计划闭幕展
发起人:上苑艺术馆  回复数:0   浏览数:1317   最后更新:2019/11/19 14:53:40 by 上苑艺术馆
[楼主] 反射弧 2019-11-19 14:53:40

来源:artnet


《某年某月某日》展览现场


艺术家黎朗名为“某年某月某日"的个展正在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举行。前不久他在同城麓湖A4美术馆刚结束的iSTART儿童艺术节中也展出了尘封25周年的成都童年记忆。艺术家最新系列的作品展出也让观众从不同的时间跨度理解他的创作脉络。


黎朗以90年代《凉山彝人》系列开始他的职业艺术创作,而近年来又从作品《父亲》、《30219》和《1974》中找到了创作的新方向,以自我个体的记忆为主轴,将图像和文本纳入其中。近年来这些作品也在重要机构和双年展中展出,包括2018年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8年集美阿尔勒摄影节,2018年连州摄影博物馆等,重要群展包括《中国新影像:2010年以来的新态度》,2017年A4美术馆《回路—2000年以来的西南影像实验》,2016年大邱双年展等。

《某年某月某日》展览现场


此次黎朗的个展回到自己常年生活和工作的成都。从成都双流机场驶向市中心老城区的车程上,不难发现成都所经历的时代生活的变迁:郊区被强开发和强规划的住宅高楼还有老城区奎星楼一带兴起的年轻活跃的士绅化街区景观。


采访期间恰逢70周年国庆,成都市也到处洋溢着红色欢庆气氛,让展览整体的黑白影调显得格格不入。然而作品本身却一点都不沉闷,反而这些看似平庸的影像在空间中慢慢彰显着自身的重量。


黎朗谈到此次创作的契机源自他坐京广高铁往返的16小时旅程,他用统计学的方法每隔一分钟按下快门,采集了958张照片,将这些社会景观压缩在“一小时”的单元时间里,再配以他和大约50名志愿者的访谈作为画外音,最终成为了这部以五台投影仪播放的录像装置作品。而另一展厅,黎朗选取了几张静帧,将访谈书写在照片上成为“日记”。


本文根据笔者和黎朗在画廊的访谈和两次饭间闲聊内容整理,有删节编写。

artnet新闻
x
黎朗


这次展览“某年某月某日”,这个重要的录像装置作品以及展出的摄影作品《日记六篇》,都指向了时间这一概念。


在之前的《父亲》系列中我就涉及了一个很具体的时间概念,父亲生命中的每一天。这次展览中时间的概念其实很模糊,根本不需要具体。每个人每天面对的现实,“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是这样的”。

黎朗,某年某月某日日记六篇—星期五 阴,铂钯印相,铅笔书写,90×130cm,2019


在展览空间中,你对静态摄影照片的思考是怎么呈现的?


在采集的近千张照片中,我选取了几张我喜欢的画面,这些画面本身带有力量感。这批照片不巧因为艺术村强拆而变成了沾上污渍的废片,我就索性将访谈的文字书写在了照片上。许多事情不可控制。如此一来,照片成为了物件,有了记忆和生命力,也打开了另一个想象的维度。


展厅中的暗室,将所有静帧照片以近似幻灯放映的方式展出,把动态的感觉很好的呈现了出来。


千高原对这次的布展给予了全力支持,我在展示这个作品时对空间的光线强弱,声音效果,墙面投影的亮度,每一个投影的大小,离地面的高度以及投影之间的间隔这些细节都有精心考量。

你看到这个放映作品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呢?


都不能说是第一感受了,只是在这么多大部分很平庸的影像面前,我一直徒劳地寻找有意思的影像。这种渐渐失去耐心的拉锯心理却很好的被采访的文字和克制的声音给消解了。这反而让这个一小时长的作品成为了有生命力的船锚。

黎朗,某年某月某日,958张黑白照片,5台幻灯投影循环播放,视频,1:00’47'',2018


声音是这个作品最早的出发点。这次的采访和文本转化,非常耗时耗力。我从网络上征集到许多的志愿者,并围绕着所处的现实和这些现实对你的影响这两个主题,进行一对一的对话。整理后又让志愿者以平缓的语速和语调重新录了一遍声音。整个此起彼伏的声音和众多图像在空间里也营造出了在火车车厢中游走的感觉。


这也是你营造出的现实,有一定距离感却又熟悉的现实。许多志愿者透露出了对日常生活的焦虑和麻木,对成功的怀疑,家庭认可,社会认可等存在主义式的问题。


这些具体问题都是每个人包括艺术家在内都在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


在这些平庸的风景中能感受到快速向前运动中社会景观的切片和变迁。


在这个作品中,采集的窗外的风景照片只是一个瞬间,画面不是核心。火车到达终点,旅客回到现实。现实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在观看,或者身在其中。视频中最后有句话:“千万不要觉得现实就像窗外的风景一样宁静无声,其实我们只是听不到外面的声音而已。”是最核心的。

《某年某月某日》展览现场


这个录像装置作品让我想到了Chantal Akerman 1977年的移动影像作品《News From Home》。画面中多为纽约的街景,画外音是艺术家朗读母亲两年期间寄给她的信。我的老师Amy Taubin在谈到这部短片时说:“当你知道影片中的人和风景大多都已不在时,你就改变了对这些影像的认知。”


以死亡为起点逆向着观看移动影像。这和罗兰巴特在《明室》中讲他母亲生前的照片意义还不太一样。在A4美术馆展出的25年前的孩童照片,这些人都现在已经长大,到了带孩子进美术馆看展的年龄,这又给照片的解读增加了维度。这些图像脱离了当时的语境和情境,现在看来反而有了重新挖掘它们的意义和新的价值。


除了这次的展览,平日里你的工作状态如何?近期还在做什么事情?


我觉得每天想上下班一样去工作室挺好的。之前看到艺术家Agnes Martin老年时的创作视频。她远离纽约,在新墨西哥自己搭建的工作室内面对墙壁上的画布潜心画自己极简的画,与世界决然的脱联,那种精神我很敬佩。我最近托朋友买了RAID硬盘,要将拍下的许多照片进行备份整理,一张都不删除,长久地保存下来。据说这还不是最安全的方法,这还挺让人烦心的。


黎朗:某年某月某日
展期:展出至11月21日
地址:千高原艺术空间 |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盛邦街铁像寺水街南广场


撰文、采访 | Taole Zhu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