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功绩社会的历史溯源——人间指南和武汉会馆的九十年代
发起人:天花板  回复数:0   浏览数:1793   最后更新:2019/11/12 10:48:03 by 天花板
[楼主] clclcl 2019-11-12 10:48:03

来源:artnet


贝浩登(上海)皮埃尔·苏拉奇个展现场。摄影:Ringo Cheung ©Pierre Soulages / ADAGP,Paris,2019,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2013年6月,在伦敦苏富比的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法国当代抽象艺术家皮埃尔·苏拉奇创作于1959年的油画作品《绘画,1959年11月21日》(Peinture, 21 novembre 1959)以433.85万英镑成交,令其一跃成为了法国单件作品拍卖价格最高的在世艺术家。


在此之后的多年中,苏拉奇的作品又接连两次刷新了拍卖纪录。在2018年11月的纽约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同样创作于1959年的《绘画 186 x 143厘米,1959年12月23日》(Peinture 186 x 143 cm, 23 décembre 1959)以1060万美元成交(约合829.4万英镑),超越了2017年6月以612万欧元成交(约合533.66万英镑)的《绘画162 x 130厘米,1962年4月14日》(Peinture 162 x 130 cm, 14 **ril 1962, 1962年),并将苏拉奇作为“法国在世最贵艺术家”的这一纪录保持至今。


在这三幅创作于1950年代至1970年代间的绘画中,不难发觉画面中的共性:书法般的黑色线条占据了画面的主体,辅之以赭色或蓝色等与黑色相近的色彩,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比,在画面中呈现出“光线”的质感。正是在其艺术生涯的这一阶段,赴美发展的苏拉奇获得了学术界与艺术市场的双重肯定,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同时,也正是这一阶段的创作,催生了1979年之后苏拉奇艺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且伴随其终生的“黑色之外”(Outrenoir)系列。

《绘画 102 x 165 厘米,2017年7月17日》(Peinture 102 x 165 cm, 17 juillet 2017),2017 ,布面丙烯,102 x 165 厘米,摄影:Tanguy Beurdeley ©Pierre Soulages / ADAGP,Paris,2019,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钟情于黑色的苏拉奇,认为黑色是“源头”,它既是一种“色”,也是一种“非色”。从其1946年艺术生涯开始的首批作品——亦或是童年时代开始,他始终审视着明暗之间的关系,倾其一生探索着黑色与光线之间的互动与平衡。

如今,这位年近期颐的老人仍未停止创作,并持续活跃于艺术界。在11月5日开幕的贝浩登(上海)新展“皮埃尔·苏拉奇”(Pierre Soulages)中,艺术家近三年来创作的一系列“黑色之外”系列作品被同时展出;此外,另有一件创作于2010年的绘画作品,以及一件来自1986年的名作,共同向观者呈现出苏拉奇“黑色之外”系列的多样性。

贝浩登(上海)皮埃尔·苏拉奇个展现场。摄影:Ringo Cheung ©Pierre Soulages / ADAGP,Paris,2019,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以黑造光

“‘黑色之外’指向由黑色转化而来却又超越了黑色的反射光。它是一种当黑色止步于黑色本身,而反射隐秘光线的状态,是一种越过黑色的精神空间。”苏拉奇曾于1996年法国《当代美术》杂志特刊(Beaux-Arts Magazine)的一篇文章中,如此诠释“黑色之外”系列。黑色虽然贯穿了苏拉奇的整个艺术生涯,但有别于以往创作中黑色与其它色彩的结合,在“黑色之外”这一系列中,他的审美取向已完全趋向于单色。
擅于运用黑色的苏拉奇在作品中更多的是采用“雕刻”而非“绘画”的方式,巧妙地利用条纹、块面等区域以及平滑、哑光或是粗糙等不同质感之间的关系,来呈现画面中的光线。全黑的画面背景被黑**块或纹路覆盖、分割,时而又予以参差的刮痕,颜料在画布上反射出来自不同角度的光线,画面中每一个具体的部分似乎都与光线有着不同的关联。而当观者移动自己的观看位置时,画面亦仿佛随着光线的变化发生了变化,正如苏拉奇所描述的那样:“画面反射的光会在作品周围形成一种氛围,而观者也成为了这一空间中的一部分。无论你从何角度接触这件作品,都有一种视觉的瞬时性;当你在作品旁移动时,最初的视觉体验会溶解、消散,进而被新的体验取代。画面也成为了一种所见即所得。” 绘画似乎亦不再“静止”——这或许也诠释了苏拉奇为何将绘画定义为“诗意的瞬间”,而艺术家亦喜爱将作品以创作日期命名,这一点,或许也与之不无关联。

皮埃尔·苏拉奇,《绘画 202 x 125 厘米,2017年6月19日》(Peinture 202 x 125 cm, 19 juin 2017),2017 ,布面丙烯,202 x 125 厘米,摄影:Tanguy Beurdeley ©Pierre Soulages / ADAGP,Paris,2019,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而此时,黑色似乎不再作为作品中的某种“颜色”而存在,而是变成了一种表达色彩的“媒介”。它与光线互动,而光线中蕴含着自然界最原始的色彩,这些色彩透过反射着光线的黑色被表达出来,成为了画面中真正的颜色。自2004年起,苏拉奇开始在颜料中加入此前不曾使用过的树脂,以增加颜料的厚度,同时借此增加反射光效。

在东方文化中,同样也有着大量关于黑色元素的思考和创作实践,如中国书法以及日本书道等等。苏拉奇作品中粗旷而飘逸的形态与中国水墨作品中所呈现的意象相似,虽然表达的并非汉字,但笔触之间时而带有水墨书写的意味。因此,在苏拉奇的作品中,同样也蕴涵着一丝东方书法的精神与气韵,而他也一度被誉为最容易被东方所接受的西方艺术大师之一。


抽象表现主义之外


出生于法国罗德兹小镇的苏拉奇曾坦言,即使自己早年便移居巴黎,但故乡始终是自己最喜爱的城市。然而,虽然罗德兹朴实、深沉而忠贞的色调深深影响着苏拉奇日后的创作与生活,但毋庸置疑,是二战之后纽约当代艺术图景所焕发出的蓬勃生机,为苏拉奇的艺术生涯打开了崭新的维度。
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令欧洲地区的政治局势与经济发展遭受了极大影响,而文化形态与审美意识同样也在巨大的变革中发生了微妙的改变。在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巴黎作为现代艺术发源地的中心地位,逐渐被纽约所取代。利用战争刺激本国经济发展的美国,经过半个世纪的悉心经营,悄然发展为彼时的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纽约成为了二战之后世界艺术的中心,并以其多元化与极具包容性的大环境,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皮埃尔·苏拉奇,《绘画 165 x 117 厘米,2018年6月16日》(Peinture 165 x 117 cm, 16 juin 2018),2018 ,布面丙烯,165 x 117 厘米,摄影:Tanguy Beurdeley ©Pierre Soulages / ADAGP,Paris,2019,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1948年,苏拉奇被选中参与了德国首次战后法国抽象绘画展。在展览中,他的作品吸引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策展人詹姆斯·约翰森·斯维尼(James Johnson Sweeney)的注意。随后,斯维尼将苏拉奇的作品介绍至美国。苏拉奇在纽约的首次个展于1954年在库兹画廊(Kootz Gallery)举行,其作品不仅在美国被迅速接受且备受瞩目,他亦结识了诸多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好友,如马克·罗斯科、威廉·德·库宁、罗伯特·马瑟韦尔等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
库兹画廊作为彼时纽约最早推崇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画廊之一,多年来悉心耕耘苏拉奇作品的市场,对其创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而彼时于纽约蓬勃兴起的抽象表现主义运动同样也对苏拉奇的艺术语言与绘画方式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然而即便如此,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是否属于抽象表现主义类别这一问题时,苏拉奇对此的回应是否认的。

皮埃尔·苏拉奇,《绘画 128 x 159 厘米,2018年9月22日》(Peinture 128 x 159 cm, 22 septembre 2018),2018 ,布面丙烯,128 x 159 厘米,摄影:Tanguy Beurdeley ©Pierre Soulages / ADAGP,Paris,2019,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在苏拉奇博物馆出版的《苏拉奇笔记本》(The Soulages Notebooks)中,记载了法国艺术史学家、苏拉奇重要研究学者皮埃尔·恩克雷韦(Pierre Encrevé)对于艺术家创作风格的一段阐述:“苏拉奇近期表示,在面对’黑色之外’时,观者会更融入其中,也更加孤独。我觉得这些画可以让我自己或是他人在看到它们的时候都能够在画面前看见自己,也只有自己。无论是在画布上、纸上还是表现在有色玻璃上,苏拉奇的画既不表征也不反映任何东西,不过是回归自我。因为它不需要任何的解读和释意,它只是吸引我构建自我。
苏拉奇之所以喜爱黑色正是因为黑色避免了其它的联想,他的作品始终接受观者个人自由的解读,并给予观者空间,允许他们自己去回答关于意义的疑问。苏拉奇的创作与自然之间并无关联,既不存在表达情感的动机,作品的本意也不在于传递某种象征和意义——这与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对于艺术家情感价值取向的表达,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皮埃尔·苏拉奇个展正在贝浩登(上海)举行,将持续至2019年12月28日。


撰文丨夏寒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