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苑展讯】国际创作计划2019闭幕展
发起人:上苑艺术馆  回复数:0   浏览数:1331   最后更新:2019/11/03 11:41:58 by 上苑艺术馆
[楼主] 服务员 2019-11-03 11:41:58

来源:Ocula艺术之眼


Jos de Gruyter&Harald Thys,《船长》,2018。展览现场:“凸面 / 凹面:比利时当代艺术展”,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上海(2019年10月31日至2020年1月12日)。图片提供:艺术家与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即将于2019年11月8日至10日期间举办的第七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贵宾预览为11月7日,14:00-20:00,11月8日,13:00-20:00)与第六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贵宾预览为11月7日,12:00-20:00,11月8日,11:00-12:00)从世界各地18个国家中,分别集结了110家与97家国际一流画廊在上海展览中心与西岸艺术中心呈现国际知名及新晋艺术家的作品。此外,由现代传播与“完美跨界”(Perfect Crossovers)共同发起的限量版设计品博览会“上海国际收藏级设计展”(展期:2019年11月8日至10日)也将在油罐艺术中心举行。

以下是上海艺博会期间,Ocula推荐的亮点展览。

唐潮,《诗歌玩具》,2012。单频影像,1分36秒。静帧截屏。图片提供:艺术家和SNAP艺术中心。


似水流年

2019 年11月1日至12月3日

开幕:2019年11月1日下午6点

SNAP艺术中心,黄浦区四川中路294号2楼

这是一个从2019年7月就开始筹备与策划的展览,艺术家也是策展人高铭研,不追求透过展览提出大众化问题并去寻求解答,而是透过展览“关注艺术家的生活和相关叙述”。如此的关注点,吻合2014年由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成立的非营利机构SNAP艺术中心的兴趣,便有了这个联合了艺术家高铭研、韩家泉、虹紫、刘任和唐潮5人带来未完成的旧作或者是新作的群展。

策展人引述了王小波书里的一句话,来为展览定调:“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在此,这句话不是让展览达到劝世的作用,相反地是提出了另一种展览该有的关注,一种建立在私密的、长时间的认识基础上才能有的关注。      

参展艺术家,皆是策展人现实生活中认识的朋友,展出的作品,从数量上或者展示逻辑上,都是共议讨论的结果。参展艺术家们围绕各自的“故事”进行作品的创作,公众号上推送的作品文字,提供不同的文字意义上的端口,使得观者的焦点不止于作品,而是引导至策展人的兴趣点:到底是什么让这些艺术家做了这些作品?而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倪灏,《结构研究 III》,2014。录像,10分14秒。静帧截屏。图片提供:Gallery Vacancy。


倪灏:光瘾炽爱

2019年11月2日至12月21日

开幕:2019年11月2日下午6点

Gallery Vacancy,静安区乌鲁木齐中路19弄2号

倪灏迎来了自己第一个上海个展“光瘾炽爱”,展览围绕作品《结构研究III》(2014)而展开。倪灏借由夜行昆虫趋光的演化天性和人造光源的隐喻,进而探究更为庞大的文明、体制、社会结构如何钳制、引诱并牵引着日常活动而发生。这组作品包含灯泡,15张乐谱和一段10分钟的录像。项目始于倪灏将空白五线谱置于户外的灯泡之下,灯光混淆了指引飞行的月光,昆虫受光吸引撞向涂布蜂蜜的空白乐谱,奔向死亡而毫无自知。遗落的昆虫躯壳成为乐谱的注脚,随后由图像中记录的一位打击乐器乐手,在斑驳的五线谱纸上,将昆虫和斑点视为音符所进行的即兴谱曲与练习,使之发出没有旋律,却又有音乐性的声音。

同时类似于《结构研究III》(2014)逻辑的作品,还有艺术家因为研究趋光性昆虫过程中所做的装置作品,如《光的陷阱》(2019)。不同于艺术家此前的展览“伏击”,全面展示自己各种媒材的作品,展览“光瘾炽爱”作为艺术家创作生涯里的一个章节,将昆虫的趋光性,一种毫不保留的执着,转化成美丽的诱捕器,将死亡与暴力艺术化。

孙逊,《塞归》,2018-2019。玻璃,机械控制系统。作品局部。图片提供:上海玻璃博物馆。


塞上(下集):孙逊个展

2019年11月5日至2020年3月29日

开幕:2019年11月3日下午5点30分

讲座:2019年11月3日下午4点

上海玻璃博物馆,宝山区长江西路685号

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是一首纪行诗,记录了王维奉命出使边塞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2018年上海玻璃博物馆邀约孙逊举办展览,艺术家以此诗为创作作品灵感,并展开了为期两年、上下两集、彼此构成互文关系的展览。

2018年“塞上”(上集,展期:2018年11月5日至2019年5月31日),艺术家展出一系列关于展览作品的手稿、绘画、动画影像,用以说明创作思路,在动线安排上,有意识地让人游走进入他的想象中。2019年,在“塞上”(下集)中,艺术家展出了他首次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这些有玻璃结构,和运动机械与绘画成为有机的装置作品,并以玻璃材质作为情绪主线,呈现一个非线性“空间故事”。

Christina Quarles,《Super Bloom》,2019。丙烯油画,152.4×182.9cm。图片提供: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 · 池社。


Christina Quarles 个展

2019年11月6日至2020年1月15日

开幕:2019年11月5日下午3点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 · 池社,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4号楼

Christina Quarles作为黑白混血儿以及女同性恋者,其生活与成长过程伴随着各种被误读、误解的遭遇。拥有耶鲁大学MFA学位,2019年Pérez奖得主的Christina Quarles,不仅在上海举办了首个中国个展,其首个欧洲美术馆同名展览(展期:2019年10月19日至2020年1月19日)也正在英国Hepworth Wakefield美术馆举行,2020年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也将举办其个展(2020年4月4日至8月3日)。

在她半象征性半抽象的作品中,画面总是模糊脸孔的人物,其身体或者彼此纠缠、叠加或者折叠,人物肤色也不只是同一个颜色,也许黑,也许白,也许渐变。这种画风,对于艺术家来说是抵抗身份的“正当性”,是一种政治抵抗姿态。

Christopher Le Brun, 《夜间出游》,2019。帆布油画,双联作,160×220.4cm(每件)。图片提供:艺术家和里森画廊。


克里斯多夫·勒·布伦:双联作

2019年11月6日至2020年2月29日

开幕:2019年11月5日下午5点

里森上海,黄浦区虎丘路 27 号 2 楼

年轻时就获得两次约翰·摩尔绘画奖(1978年与1980年),且在1980年参展威尼斯双年展,2011年成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的克里斯多夫·勒·布伦(Christopher Le Brun),喜欢直接在画布上涂抹颜料或用油画刀刮擦颜料。这种行为所留下来的“痕迹”,是艺术家作品的风格。

在为期三个月的展览中,艺术家的新作品将被分为两部分展出,一如他的近作“双联作”的逻辑。跟过往单幅作品不同,这些双联作迭代了艺术家过往为人所知的作品。双联作系列,一侧为浅,一侧为深,是艺术家模拟观者认知、思考和记忆的心象过程,也是作品在彼此映照,构成另一件新作的过程。

展览现场:“詹姆斯·特瑞尔”,阿尔敏·莱希,上海(2019年11月5日至12月21日)。效果图。图片提供:阿尔敏·莱希。


詹姆斯·特瑞尔

2019年11月5日至12月21日

开幕:2019年11月5日下午5点

阿尔敏·莱希,黄浦区虎丘路 27号2楼

从1989年开始,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就和阿尔敏·莱希画廊合作。此次为了上海新空间,詹姆斯·特瑞尔带来了一件新作,此作来自于2004年开始创作的“Wide Glass”系列作品。15年来,此系列的作品,一直以霓虹灯管作为核心材料,如今,霓虹灯管被LED灯管取代,而艺术家也因为核心材料的不同,而发展出与前代视觉更为不同的作品。

“关于强迫症的年度报告”作品制作过程。2019。图片提供:仁庐。


张培力个展 :关于强迫症的年度报告

2019年11月6日至2020年5月6日

开幕:2019年11月5日下午5点(凭邀请函入场)

仁庐,黄浦区尚文路133弄10号


熟悉世界各地顶尖技术工场的仁庐,吸引了很多当代艺术家愿意和其合作。此次“关于强迫症的年度报告”展览,是张培力第二次与仁庐的合作,带来的是关于如何定义”自我“以及”个人肖像“的全新系列作品。

反对被标签化的张培力,在此展的制作过程中务求使用跨领域的新技术,如科学、工业、医学及艺术领域来拓宽自身的创作方法,用以消解各种二元对立的价值观的差异,唤起观众对于人类处境的思考。

荒川医,《月亮如同表演者》,2018。影像装置,28分。图片提供:艺术家。


最她妈的至高点小组:月亮排练

2019年11月5日至2020年2月2日

开幕/表演:2019年11月5日下午4点

Cc 基金会&艺术中心,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5号楼101室

由荒川医和周璀玥2018年组成的“最她妈的至高点小组”(VERTEX af)首度中国个展带来悬置在展厅中的半透明八边形帐篷,以及围绕其呈现的作品,如由渐变的发光二极管组成的月亮系列绘画、一个以神话中深海龙宫命名、利用发光二极管制作的小行星、《表演群众》散文(内容阐释通过占卜分析表演艺术作品的特点)、在陶器上的激光刻画、歌曲以及户外海报。

这些作品探讨了魔术如何与当代艺术的创作概念互融,而在长达40分钟的现场表演,艺术家小组邀请了国际知名网站Contemporary Art Daily的负责人,音乐人Forrest Nash一同表演演绎荒川医以往装置和音乐行为表演中截取的七首声码器合成的歌曲。

梁绍基&梁铨,《对话》,2019。蚕丝、蚕茧、蚕卵、蚕砂、蚕尿渍、压克力板、宣纸、茶渍、铅笔纸、国画颜色,90×45×14cm。作品局部。图片提供:OCT盒子美术馆。


益 (在上海):梁绍基、梁铨双人展

2019年11月5日至2020年1月4日

开幕:2019年11月5日下午4点

Mao Space,徐汇区天平路112号

小型非营利机构Mao Space将2019年OCT盒子美术馆展览“益:梁绍基、梁铨双人展”(展期:2019年7月15日至9月15日)以缩小规模的精华版移植到上海来,呈现两位成熟艺术家各自的作品与基于彼此情谊创作的作品。

展名“益”,指的是两个创作时间相交的卦象,梁绍基的蚕在春日吐丝,梁铨最喜欢在夏天作画——雷木相交,雷隐于柔顺,木渐于阳刚——也指两人在艺术创作的属性与追求。展览作品当中的亮点作品当属,二梁联手“共同向蚕致敬”的作品《对话》,是隐居于天台山的梁绍基与生活在都市的梁铨的“对话”之作。

牟桓《山水》,2012。布面丙烯,120×150cm。图片提供:狮語画廊。


牟桓个展

2019年11月6日至2020年2月22日

开幕:2019年11月5日下午4点

狮語画廊,徐汇区武康路376号武康庭内

师从“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伊门道夫的牟恒,绘画是他最感兴趣的形式。他自言:“绘画和人物一直是我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对象,但人物在我的作品中仅是一种媒介,常常没有具体个人特征,只是一种生存状态的体现。”

现生活及工作在杜塞尔多夫和上海的牟恒,此次同名展览展示的是近年来的代表作,集中呈现赴德后,以抽象的绘画语言诠释其关注现实社会、自然环境和人文主义的作品。

莱涅可·迪克斯特拉(Rineke Dijkstra),《我看到一个女人在哭(〈哭泣的女人〉),泰特利物浦》,2009-2010。视听装置、未压缩数字文件(16:9,彩色,立体声)、高清视频投影仪、高清同步播放器、扬声器、英文版本配简体中文字幕,12分钟。静帧截屏。蓬皮杜艺术中心2011年购藏。图片提供:蓬皮杜艺术中心。版权:Rineke Dijkstra Photo、 G. Meguerditchian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观察——蓬皮杜中心新媒体典藏展

2019年11月8日至2021年3月29日

开幕:2019年11月6日下午2点

西岸美术馆,徐汇区龙腾大道2600号

西岸美术馆,由英国著名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D**id Chipperfield)设计,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的西岸美术馆,其开馆双展“时间的形态:蓬皮杜中心典藏展 I”(展期:2019年11月8日至2021年5月9日)与“观察——蓬皮杜中心新媒体典藏展”,是拉开“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的展览,也是展示蓬皮杜中心过往收藏的展览。


此馆开幕的意义与展览级别让法国总统亲自到达上海,来宣示如此的文化外交与合作,而在合作项目期间,西岸美术馆会带来三场为期18个月的常设展以及每年两场的临时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拥有世界上最为精彩新媒体艺术收藏之一的蓬皮杜中心,在近3000件视频作品、视听装置、录音作品以及交互数字技术收藏作品中,选出由15位艺术家创作于1972年至今的代表性作品,其中包括中国艺术家张培力、崔岫闻和周滔的视频作品。


2019年正是中法建交55周年,如此合作说明中法在未来的5年中会继续紧密与深度的合作,持续展示顶级国际现当代艺术以及中国当代艺术。但是,这种喜闻乐见,借用国际品牌来打响城市知名度,来打造城市艺术性的国际合作,到底是不是一种高级版本的文化殖民?那就是另一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马蒂亚斯·波莱德纳(Mathias Poledna),《生命的模仿》,2013。35毫米胶片彩色光声影像,3分,35毫米胶片画幅放大。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收藏,Steve Tisch助资购买。版权:Mathias Poledna。图片提供:艺术家、Buchholz画廊(科隆/柏林/纽约)及Meyer Kainer画廊(维也纳)。


制作中:艺术与电影的工作场

2019年11月7日至2020年3月1日

开幕:2019年11月6日下午5点

余德耀美术馆,徐汇区丰谷路 35 号

“制作中”展览围绕视觉艺术和电影彼此重合的历史发展,由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LACMA)策划,并与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合作呈现。有鉴于娱乐产业中有关电影制作、电影宣传的模式以及影迷文化已成为当代艺术领域长久以来感兴趣的主题,展览挑选24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用以批判、挪用或结合好莱坞电影产业和工作室电影体系,探讨在过去二十年里“工作室实践”的关系是如何在视觉艺术和电影制作这两个领域中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戈登·马塔-克拉克,《圆形》,1978。银染漂白印相(染料漂除式照片)。图片版权:戈登·马塔-克拉克遗产。


穿越建筑:戈登·马塔-克拉克的十年

2019年11月7日至2020年2月16日

讲座:2019年11月6日下午1点

开幕:2019年11月6日下午5点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

英年早逝的纽约艺术家戈登·马塔-克拉克(Gordon Matta-Clark,1943-1978)是一个无法被贴上合适标签的当代艺术家。出生于父母双双皆为现代艺术家的家庭,戈登在康奈尔大学主修建筑时,深受大地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的影响,回到纽约后,戈登有感于自己生活成长的城市所遭遇的一系列拆迁与改建,他使用“切割”在城市数座废弃或者等待拆改的建筑中建立临时性的自治空间。这种自我组织与实践的行动,让艺术生涯只有短短10年的戈登·马塔-克拉克,除了被视为“无政府主义”的建筑师/艺术家代表,其影响力也在2009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总策展人丹尼尔·伯恩鲍姆(Daniel Birnbaum)的采访中得到旁证:戈登·马塔-克拉克一直是年轻艺术家效仿、重塑的对象。

不同于2018年在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的回顾展“戈登·马塔-克拉克: 空间异变”(2018年6月19日至9月17日),此次戈登·马塔-克拉克在中国首次大型个展,以400余件绘画、摄影、影像及文献资料,追溯这位跨学科艺术家在1968至1978年间的独到思考与前卫创作。十分具有巧思的展览空间设计,有机地呼应马塔-克拉克的“切割”创作手法,不预设标准的观展动线,解放观众行走的路径。本展看点,将近180件草图手稿,既是了解艺术家思考最好的作品,也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风格。

李然,《浪人和他的朋友》,2019。布面油画,90×120cm。图片提供:AIKE。


李然:你是谁

2019年11月6日至12月29日

开幕:2019年11月6日下午4点

AIKE,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6号楼

200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李然,因将自己表演才能使用到录像创作中,如作品《圣维克多尔山》(2012)、《地理之外》(2012),受到国内外策展人与机构的关注与肯定。

第三次在AIKE的个展“你是谁”不同过往,艺术家罕见地将近期创作的绘画作品——如《浪人和他的朋友》(2019)、《月夜》(2019)等——与乌克兰平丘克艺术中心主办的“未来世代奖”委任作品《摇身一变》(2017-2019)、新作影像《边抽象,边写实》(2019)构成展览内容,并以可由左右两处幕帘入口进场,即似登台又似谢幕,是后台也是前景的空间逻辑,来让观者自不同场景里出入,在不同身份中切换,并以身体经验引导观者去思考“你是谁”这个终极问题的答案。

延伸阅读:Ocula 对谈 | 李然

张如怡,《装饰物-2》,2019。铝箔、UV 打印、编辑框架、木板、彩铅,50×40cm。图片提供:东画廊。


张如怡:以为何处

2019年11月6日至2020年1月12日

开幕:2019年11月6日下午4点

东画廊,徐汇区龙腾大道2879号302室

张如怡对于材料的敏感与运用,始于她的生活。通过对工业标准的瓷砖、建设材料的混凝土、盆栽植物等物品的造型转换、收集与调度,艺术家使这些生活当中视而不见的材料成为展览空间中的艺术主体,赋予其灵光与重构其美感。这种艺术性的转换,是她广为人知的诱因。

此次在东画廊的个展“以为何处”,立基于对于“场所”、“地点”的自觉,带了数件需要在画廊现场制作的空间性作品,如《室内外机》(2019)、《浸泡景观》(2019)和《暗色之物-4》(2019)。艺术家调离内外空间,将之置入画廊,在观者感受多样空间时,也暗示自身存在的矛盾性。

何意达,《曾经有光透过,照耀在假想的城市里 1》,2019。百叶窗、百洁布、螺丝、镀铬喷漆,110×79×3cm。图片提供:马凌画廊。


何意达:居住在那些无法取得之物的固体影子中

2019年11月7日至12月22日

开幕:2019年11月6日下午4点

马凌画廊,徐汇区龙腾大道2879号2202室

上海本地女性艺术家何意达认为探索雕塑语言是一种接近真实的过程——表达方式就是内容,作品是雕塑研究或者说是真实性探索。艺术家经常以城市的街头废弃物、金属切割后留下的框架、各种用石膏覆盖的脆弱的表面为作品模拟的对象,使人对这些材料进行重新审视,挖掘真实与假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次在马凌画廊的展览,主要作品为一堵隔离墙。艺术家将白色的油漆、乳胶从中空的阳光板里浇灌进去,流淌而下附着在内壁上的白色液体意外地把阳光板变成画廊里的常规白墙。对于如此最不像是作品的作品,艺术家自言:“我不创造新的东西,世界上的该有的东西都早已被创造的出来,我的工作是去观察、发掘和研究身边的事物和它们所呈现的样子,我研究的是认识世界的方式。”

徐震®,《“Hello”》,2018-2019。机器人机械装置、泡沫聚丙乙烯、聚亚安酯泡沫、硅胶涂料、传感器、电控系统,350×600×800cm。图片提供:没顶画廊。


徐震 ®:你好

2019年11月6日至12月31日

开幕:2019年11月6日下午4点

没顶画廊,徐汇区龙腾大道2879号106室

⼀件纪念碑式的自动化机械雕塑《“Hello”》和⼀系列最新创作的平⾯作品“交流”,是徐震®第二次在没顶画廊的个展”你好“的展览内容。自动化机械雕塑《“Hello”》,线条造型如蛇如虫的自动雕塑,头部是极为精致与繁复的柯林斯式柱头,游走在展间,四处张望。如果你不小心与之相遇,对视,虽不会有“石化”的危险,但,空虚的感觉却会油然而生,使人想到尼采关于“深渊”的名言。

那***流”系列浮雕平面作品,是电脑程序的演算中的结果,其上趣味的造型,悦目的颜色来源于为人熟知的卡通形象。作品系列名称“交流”,有点“跟这个世界聊聊”的意思。最后,也许金钱与消费最能够说明这种“交流”的成果与目的。

林奥劼,《为何我想当一位艺术家》,2019。单频录像,36分。静帧截屏。图片提供:艺术家。


林奥劼:越秀

2019年11月6日至12月20日

开幕:2019年11月6日下午4点

香格纳上海,龙腾大道2555号8号楼

才在2019年年年初北京香格纳画廊做完首个个展“有空调的热带能出哲学家”(展期:2019年1月5日至2月28日)的林奥劼,11月又马不停蹄地在香格纳上海空间举办个展“越秀”。延续着艺术家讲述、讨论、呈现艺术行业真心话的创作思路,此次展览带来4件作品——录像、贴纸、文本和绘画。用精简的作品数量,持续探讨并反思艺术家、艺术从业者与艺术机构生存与发展状态。

具有“劝告”意味的英文展名,“Designers H**e A Future only When They Treat Artworks as Initial Inspiration”(设计师必须借鉴艺术作品才找到未来),说明了艺术家的行业观察,并且也指出目前艺术行业内在尊重专业之余的隔膜与漏点。而长达36分“展示版”录像作品《为何我想要当一位艺术家》(Why I want to be an artist),不仅仅是一场自编自导自演的对话,也是立基于行业的观察与忠告。

杨诘苍,《人人都是齐白石》,2017。绘画装置(25副桌椅、400个画框),毛笔课堂。图片提供: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杨诘苍:三魂七魄

2019年11月7日至2020年2月9日

开幕:2019年11月6日下午4点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静安区汶水路 210 号静安新业坊3号楼

在上世纪80年代末因参加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国际知名展览“大地魔术师”(展期:1989年5月18日至8月14日,其他两位中国参展艺术家为顾德新[已隐退]与黄永砯[已逝])而名扬国际的杨诘苍,以纸、笔和墨,将创作过程精炼至最简单的动作。


此展并不是艺术家回顾性质的展览,而是以20组作品、10间展厅聚焦不同的主题,如自我升华、生死、残缺美、记忆、姿态、权利与和谐等,系统性地呈现艺术家的创作之路。其中的看点为,艺术家以不同形式来处理同一个主题的作品。

尉洪磊,《I #11》,2019。铜、纺织品、丙烯、鲜花,212×43×80cm。图片提供:艺术家与天线空间。


尉洪磊 : 1,7I6 [ ] [ ] [ ] [ ] [ ] [ ]

2019年11月6日至2020年1月2日

开幕:2019年11月6日下午4点

天线空间,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7号楼202室

1984年出生于内蒙,曾经就读北京电影学院动画系的尉洪磊,2019年上半年做了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新倾向:尉洪磊”(展期:2019年1月19日至4月14日),展出了1件视频作品与5组金属雕塑作品,下半年在天线空间举行个展“1,7I6 [ ] [ ] [ ] [ ] [ ] [ ]”。

这是尉洪磊在天线空间的第三次个展,艺术家以两年一次个展的频率,稳定地展现他阶段性的作品。展名“1,7I6 [ ] [ ] [ ] [ ] [ ] [ ]”,数字表示数量,指的是1件雕塑,7组雕塑和6组绘画作品,而逗号“,”、大写字母“ I ”和方括号“ [ ] ”分别指的是人的头部、人的身体以及方形的画作,用如此一目了然地给予了展览的“结构”与基本信息,但,具体展览内容信息的缺失,或者不似前两个个展使用文字来为展览定调的方式,大程度地增加了展览的神秘性。而这种命名逻辑,并不新鲜,此前艺术家就使用此逻辑来命名艺术家的作品名称,如各种”,“系列作品,” I “系列作品等等。

方迪,《魔笛》,2019。双频录像,4分33秒。静帧截屏。图片提供:Vanguard Gallery。


方迪:金饭碗

2019年11月6日至2020年1月5日

开幕:2019年11月6日下午4点

Vanguard Gallery,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4号楼A座204

年轻艺术家小组,啾小组创始人之一,方迪,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赴美,2013年获得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后,就在深圳和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两地之间工作并生活。

不向中国开放旅游签、只有商务签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仍旧处于基础建设有待开发的阶段,但由于其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使得国际知名能源公司争相在此分一杯羹,路上随处可见的中国施工单位、 福建商人、与一带一路下的各种合作,都在剧烈地改变这个岛国。方迪通过如此的工作机会,引用当地社会新闻与时事政治,探索“城市”生活的矛盾与意义,寻找特殊群体在社群主义中的根源。

本展展出两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拍摄的影像作品——《魔笛》(2019)拍摄了在南太平洋海岛上颇为流行的乐器“排笛”,以及演奏这些就地取材的竹制乐器的乐师们如何克服地理障碍保留了技术,传播此文化;将近一个小时的《部长》(2019)则讲述了澳洲移民 Justin Tkatchenkode 在25年后成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内阁首位白人体育部长(2012-2017)的发迹史。

李青,《迷窗·亚洲协会》,2019。木、金属、有机玻璃、油彩、马克笔、衣物、印刷品、铝塑版,212.5×106×10cm。图片提供:艺术家与PRADA荣宅。


李青:后窗

2019年11月7日至2020年1月19日

开幕:2019年11月6日下午7点

PRADA荣宅,静安区陕西北路 186 号

荣宅,上海最为高雅的花园洋房之一,此前曾是清末民初中国企业家、“面粉大王”荣宗敬的家宅,2011年,Prada委任建筑师 Roberto Baciocchi对荣宅进行修缮,2017年对外开放。在这座建筑物本身存在感极强,室内装饰极具风格的场馆里,举办当代艺术展览,要去思考与面对的问题,就不能依靠惯常在白盒子里做展览的逻辑。

此次Prada邀请巴黎东京宫联合创始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前馆长杰罗姆·桑斯(Jérôme Sans)策划展览,邀请任职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的艺术家李青在此做展。艺术家以电影《后窗》为题,带来新旧作品系列,如知名的“窗”系列作品,重置展览空间,写就属于此宅的诗歌故事。从委任新作,如外立面的霓虹灯牌、花园的帐篷屋、一楼走廊的声音装置、舞厅地板印有瓷砖图案的九块地毯、“大家来找茬”系列、“霓虹新闻”视频装置和“互毁而同一的像”系列作品等,将近40件作品集中展示不断变化的世界与人之间的关系。

樫木知子,《金鱼和我的恋爱》,2019。丙烯、色粉、硅砂、亚麻布、木板,178×158cm。图片版权:樫木知子。图片提供:大田秀则画廊。


樫木知子:明日讲述的故事

2019年11月7日至2020年1月4日

开幕:2019年11月7日中午12点

大田秀则画廊,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3号楼

1982年出生于京都并求学于此的樫木知子,其作尽管有日本平安时代的佛教绘画和美人画的痕迹,但选择的题材与用色却大相径庭,其作品当中不同寻常的想象能力,透过仔细、超现实的技法,被仔细、有耐心地呈现出来。

如探讨恋兽癖的作品《金鱼和我的恋爱》(2019),艺术家先是在绷于木板的亚麻布上用铅笔白描而后用丙烯上色,并在过程中使用砂纸打磨表面,使得画面的质感看起来像是纸上色铅笔画那样亲切,而画面所绘制的故事是述说捕获了金鱼的人,爱上金鱼后所流露的不伦情感——画中人看似被困于教室中,却希望被金鱼关注,或是变成鱼饵被金鱼吞吃的渴望。

高伟刚,《本生》,2018。综合材料,98x68x78cm。图片提供:外滩三号沪申。


余波:高伟刚、迈克尔·朱

2019年11月8日至2020年1月8日

开幕:2019年11月8日下午6点

外滩三号沪申,黄浦区中山东一路3号3楼


高伟刚、迈克尔·朱分别使用了跟玻璃有关的技法或者观念来完成展览的部分作品,是对不确定的自然环境和后技术化的世界所做的戏剧化的反应。展名“余波”,指的是一种末日后的景观,其中,高伟刚用玻璃替代釉来制造作品当中柔和模糊的轮廓(sfumato);经常在创作中运用多种化学元素材料和加工工序的迈克尔·朱,此次使用吹制玻璃技法制作的塑料购物袋和使用硼硅玻璃(Mirrored borosilicate)制作的展览分割绳和护栏。两位艺术家都在撩拨或者推翻人对日常事物惯常认知,用以增加审美趣味。

陆扬,《恶魔阿萨谢尔的日常》,2019。布面丙烯,170×130cm。图片提供:艺术家与BANK。


陆扬:出道

陈天灼:后台男孩

2019年11月9日至2020年1月12日

开幕:2019年11月9日下午4点

BANK,徐汇区安福路298弄2号楼地下室

中国80后当代艺术家夫妇,陆扬与陈天灼刚刚庆祝了他们的结婚五周年纪念日。两人各自展览不断,却从未一起展出过,两个的创作媒体没有局限,但却鲜少展示绘画作品。在两人联袂的双个展中,陆扬除了展示她往常的3D视频动画作品,还展示了绘画作品,体现她不拘一格又不驯的艺术趣味。绘画作品,如《恶魔阿萨谢尔的日常》(2019),恶魔、神灵和日本动漫人物在画布上相互融合纠缠。陈天灼的展览“后台男孩”则展示了他狂野表演中的幕后一瞥——艺术家用混合媒介油料和木炭描绘了他的怪胎和圣人的卡司阵容。

孙原&彭禹,“信口列传”系列作品,2018。展览现场:“孙原&彭禹: 列传”,阿拉里奥画廊,上海(2019年10月25日至2020年1月10日)。图片提供:阿拉里奥画廊。


孙原&彭禹: 列传

2019年10月25日至2020年1月10日

阿拉里奥画廊 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2879号1F

作为国际知名的中国当代艺术组合孙原&彭禹,此次在阿拉里奥画廊上海空间的个展“列传”,带来4件尺寸不一,造型不一的“信口列传”系列作品。艺术家认为“真相与历史是相互博弈的显现”,书写以中国抗日时期某地方的民间抗日传说为基础的创造性传说。

展场上按着“历史(传说)再现”的展示逻辑,陈列了以“综合材料”制作而成的被击落零式战斗机残骸、复原后的大炮以及一个精致的展柜,内含少量关于日本阵亡飞行员的***明相关文件与物品,如一张飞行员肖像照(面孔十分近似孙原)、一把从未使用的配*、口琴,大程度地模糊了真相与历史的界限,使展场成为重合现代生活经验与历史记忆的空间。

张云垚,《形体习作》,2019。石墨色粉毛毡,200×270cm。图片提供:乔空间与东画廊。


张云垚:出神殿

2019年10月31日至2020年1月12日

对谈:2019年10月31日下午3点

乔空间,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5号


从2013年起,张云垚开始展示他的毛毡作品,探索新的绘画质感和审美,对他来说,毛毡更接近纺织布料,这种材质与画面中织物的质地因为写实的绘画方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给人独特的视觉体验。

近年来张云垚执着在毛毡上反复描绘身体意象,进行绘画研究。对他来说,绘画不是用线条和笔触去“表现”形体,而是像绘制地图一样,用描摹和填绘的方式来完成作品。展名“出神殿”,指的是这个展示着因为“出神”而得的作品的展览空间,在此,艺术家通过否定和悬置绘画的感官隐喻来寻求绘画在本体意义上的形而上的经验。

吕克·图伊曼斯,《诊断视图六》,1992。图片提供:Zeno X Gallery,安特卫普。摄影:Felix Tirry。


凸面 / 凹面:比利时当代艺术展

2019年10月31日至2020年1月12日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徐汇区龙腾大道2380号


集结了15位具有代表性的比利时当代艺术家所组成的展览”凸面 / 凹面:比利时当代艺术展“,由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与布鲁塞尔WIELS当代艺术中心共同呈现。作为目前国内最大规模比利时当代艺术家的群展,此展参展艺术家包括: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哈罗德·安卡特(Harold Ancart)、米凯尔·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雅克·沙利耶(Jacques Charlier)、贝林德·德·布鲁伊克(Berlinde De Bruyckere)、若斯·德·赫勒伊特与哈拉尔德·蒂斯(Jos de Gruyter & Harald Thys)、昆哈德·德多伯莱(Koenraad Dedobbeleer)、伊迪丝·德克因特(Edith Dekyndt)、米歇尔·弗朗索瓦(Michel François)、安·维罗尼卡·詹森斯(Ann Veronica Janssens)、托马·勒桦(Thomas Lerooy)、马克·曼德斯(Mark Manders)、瓦莱里·马奈赫斯(Valérie Mannaerts)、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及索菲·怀特纳尔(Sophie Whettnall)等。

展名“凸面 / 凹面”,强调这群具有代表性的比利时艺术家在其创作与思考模式中所共有的倾向:坚持二元对立式的创作原则。这种”凸面与凹面“的动态关系,是策展人从艺术家们表现、想象自我以及表现外部世界之间的艺术创作观察而得。展览作品表明比利时艺术家以精准、细致观察的能力描绘捕捉可感知的日常世界,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关注点十分近似。

张鼎,《高速形式 #1》,2019。展览现场:“张鼎:高速形式”,OCAT上海,上海(2019年10月19日至2020年3月8日)。图片提供:OCAT上海馆。


张鼎:高速形式

2019年10月19日至2020年3月8日

OCAT上海,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负一层

2012年9月29日正式成立的OCAT上海馆,是OCAT馆群的首家深圳区外分馆,2019年10月19日迁馆至曲阜路9弄,迁馆后,免票7年的展馆也开始对外售票,开馆展为艺术家张鼎的个展“高速形式”。

展名“高速形式”,其实并不“高速”。作为整个展览占地最大最具互动性的装置作品,《高速形式 #1》(2019),是由高速公路上常见防撞护栏搭建的一段封闭、线性走向的“高速公路”。在这条公路上排布了不同的作品,而唯一的观赏路径,则是需要搭乘常见的残疾人士代步电驱车在路上游览。在此受到远程程序控制电驱车本身的方向与速度,人的身体不自主性与目光之间不合时宜的紧迫关系,是艺术家意欲观者通过体验而思考的议题。

潘涛阮,《无声的谷粒》,2019。展览现场:2019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入围艺术家作品展,外滩美术馆,上海(2019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5日)。图片提供:上海外滩美术馆。


2019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入围艺术家作品展

2019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5日

获奖演讲:2019年10月6日下午3点

上海外滩美术馆,黄浦区虎丘路20号

2013年成立的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4年之间不断地自省、完善评选机制,目前由多元且跨地域的提名人及评委会委员(曹斐、帕特里克·D·弗洛雷斯、格拉西亚·卡威旺、金宣廷、卢迎华)厘定名单后斟酌评选。2019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入围艺术家为郝敬班(中国大陆)、许哲瑜(台湾地区)、艾萨·霍克森(Eisa Jocson,菲律宾)、潘涛阮(Thảo-Nguyên Phan,越南)。

据悉此展将是外滩美术馆闭馆整修前的最后一展,同时2019年11月6日下午3点外滩美术馆将公布获奖艺术家,并颁赠30万元人民币,以支持其创作实践与发展。

施勇,《可能》,2019。钢板(表面化学氧化处理)、不锈钢板,150×315×160cm。图片提供:艺术家与前哨当代艺术中心。


降临:发明风景,制作大地

2019年10月20日至2020年3月31日

前哨当代艺术中心,崇明区竖新镇前哨村

徐震得到上海市崇明区文化和旅游局的邀请,在前哨湾竖新镇前哨村区域,改造制铃场为前哨当代艺术中心,邀请31位国内外著名当代艺术家和小组,如Lawrence Weiner、Ryan Gander参展,40余组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大地艺术作品分别“降临”在前哨当代艺术中心和前哨湾景观通道两个区域。

此展虽然脱不开政府振兴当地经济的目的,但是,在一个车程需要2小时的生态岛上,当代艺术作品“降临”在这片农地荒地上,一群群长期在都市生活的人“降临”在这里,成为此地的主角,试图以艺术之名振兴当地的戏码,尽管无法预测其结局,但是,却也造成了一种“可能”。

肖江,《太阳底下》,2019。丙烯,外墙涂料,235×1135cm。图片提供: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步履不停:1995-2019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叙事

2019年10月18日至12月15日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虹口区多伦路27号

没有什么比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上海)当代艺术历史的展览更有意义了。一段时间以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在上海当代艺术历史中的角色与意义被人所遗忘。如今,却因为这个展览,本来转移的目光再次回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城市街头为主题的中国当代艺术实践。

策展人吴蔚以公共空间和当代艺术实践的交叉点为研究对象,在美术馆内部空间和多伦路街区,展出17位艺术家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涵盖绘画、摄影、影像、雕塑、装置等不同艺术形式。展名“步履不停”,指的是艺术家在城市街头行走、漫游、渐进的持续旅程。这些作品表现了艺术家对于社会环境、城市空间及人群的批判性思考。

亮点作品是作为特别项目出现的“‘62761232快递展’档案”。2004年上海比翼艺术中心发起“62761232快递展”(展期:2004年9月10日至9月20日),42位艺术家和15位快递员一同完成这个“外卖”展览。在当时“快递展”期间,上海市民可以通过拨打快递公司的电话,让快递员将浓缩在一个行李箱里的展览带到面前。首次在国内美术馆对外呈现的“62761232快递展”的文献档案,意义并不止于历史性,更多地是让人思考:昨日快递,今日外卖,距离真的缩短了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