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A | 青策】末路斜阳:一场为“声名狼藉者”的辩护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791   最后更新:2019/10/24 11:51:29 by 小白小白
[楼主] 欧卖疙瘩 2019-10-24 11:51:29

来源:创想计划


《玛丽&宝贝》,1982,显色打印照片,41.1 x 57.8 cm,©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你的眼睛扫过这样一张戏剧化的照片,你的头脑开始加工捕捉到的信息:画面中心那位女士和她怀中的黑狗……她和它的眼神及姿态……前景这位显得匆忙的男子……背景中张开的女士钱包,露出一角的唱片封面,半开的柜门,以及墙上被灯光打亮的快照……。人们产生好奇,展开想象,甚至开始对其中的人物投入情感。“玛丽”是这位女士的名字吗?她在对这个男孩说些什么?刚刚过去的那个夜晚,她过得满意吗?……而这时候,有人悄悄地告诉你,这是一张“假”的照片,场景是虚构的,人物是虚构的,情绪也是虚构的,你不禁觉得受到了欺骗——“原来世界上不存在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但是,这个“梦醒时分”的瞬间,真的会减损故事的真实性吗?“真实”等于“真实发生的事情”吗?“真实”有没有可能存在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之中呢?以及,人们真的能看到他们所以为的“真实”吗?
纪实摄影并不能够纪实,人们对此已经有所了解了,因为任何一个镜头都有自己的角度。即便在自己亲身经历的情形中,人们的所见也受限于自己的经历和视野。所以,美国艺术家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Philip-Lorca diCorcia),也就是上面那张照片背后的摄影师,从未打算用自己的照片反映真实,而是专注于捏造一个故事。在拍下一张照片之前,他会精心设计一个看似随意的场景,仔细调节光源,有时会先拍一张宝利来照片“预览”一下效果,然后架好三脚架,邀请被拍摄者进入这个画面,然后从容不迫地、在恰当的时候按下快门,捕捉到到一个必然发生偶然瞬间。上面这张照片来自迪科西亚 80 年代的早期摄影实践,其中的人物大多是他的家人和朋友。

《埃迪·安德森,21岁,休斯顿,德克萨斯州,$20》,1990-1992,显色打印照片,80.6 x 110.2 x 4.1 cm,©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九十年代,迪科西亚在洛杉矶好莱坞的圣莫妮卡大道上寻找游荡于街头的男妓,拍摄了一组名为《男性服务工作者》(Hustlers)的照片。他以每个被拍摄者的姓名、年龄、家乡和当晚收取的服务费用给每张照片命名,用这种方法“记录”了 69 位曾在那条街上招揽过生意的男孩。同他早期的“造假”照片一样,迪科西亚在镜头中捕捉的瞬间都是通过摆拍实现的。照片上,城市的夜色或清晨的微光中,男妓们落寞或茫然的眼神更多是我们的想象。
“人的外表和内在是非常不同的,”迪科西亚在一次视频采访中说,“我只是专注于他们表面呈现出来的样子。”迪科西亚承认,自己除了记录了男孩们的一些基本信息之外,并没有去挖掘关于他们的生活的更多内容。我们应该拒绝眼前这个美丽的故事,并因为迪科西亚没有深入地了解他的拍摄对象,没有致力于呈现被拍摄者的“真实”一面而责怪他吗?或许没必要,因为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不就是在从外表展开对一个人的判断的吗?他的神情姿态,他所出现的环境,他如何打扮自己,他怎么说话……除了那几个你特别熟悉的人之外,你能指望“洞察”多少人的内心世界呢?
所以,这些判断和随之而起的想象很有可能不是真的,但同时,也不一定是错的。你对周围的判断来自于自己的经历,他们构成了属于你自己的“私人现实”,你生活于其中。迪科西亚在照片里为观众提供了这样一个凝视的对象,当你开始想象他的生活(可能在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你就这样做了),你就成为了迪科西亚共同的创作者。这张照片是一张电影剧照,但迪科西亚不提供情节,情节由每个观众创造。

《玛丽莲,28岁,拉斯維加斯,内华达州,$30》,1990-1992,显色打印照片,81 x 113 x 4.1 cm,©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更有趣的问题是,这些由迪科西亚一手捏造的“假象”,会不会比我们的亲眼所见更接近真实呢?我不知道。但正如前文所说,如果我们只信赖自己的亲眼所见,便没人能够看见“真实”。如果说有什么办法能使“真实”现形,那一定是通过一个很好的故事,一个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故事。我很高兴在这些照片美妙的光芒中,得到了与九十年代的好莱坞男妓们共处的几分钟,这些照片激发了我的日常未能激发的感情,将我的世界向外拓展了一点。
迪科西亚拍摄这组照片的资金来自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NEA)所颁发的一笔奖金。当时,因为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卡伦·芬利(Karen Finley)等艺术家的一系列“污秽”的创作,NEA 提醒迪科西亚要拍摄一些符合美国的主流价值观的作品。迪科西亚于是拍摄了男妓,还把这笔钱的使用明细记录在了照片题目中。他告诉人们,在风光的圣莫妮卡大道上,用二三十美元就能交换这些男孩的服务。你看,这些虚构的瞬间,不是比人们意欲看到的东西更为真实吗?

《拉夫·史密斯,21岁,劳德代尔堡,弗洛里达州,$25》,1990-1992,显色打印照片,81 x 113 x 4.1 cm,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迪科西亚在八九十年代所拍摄这些“假”快照,在当时艺术圈或者摄影圈也不是很被认可;那时候,人们还是相信照片的主要意义在于捕捉“决定性瞬间”(布列松提出的标准)。作为回应,迪科西亚开始了两个真正的街头摄影系列,进一步搅浑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地带。

《东京》,1994,显色打印照片,含框:85.4 x 117.2 x 3.8 cm,©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在《街拍作品》(Streetwork,1993-1997)系列中,迪科西亚来到各个城市的街道上,布置强烈的人造光源,然后拍下随机经过的路人。寻常的街道,寻常的景象,在戏剧化的光线下显现出非凡的特质,我们几乎能听到背景的配乐响起。

《头像 #5》,2001,显色打印照片,125.1 x 155.9 x 5.1 cm,©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在随后的《头像》(Heads)系列中,迪科西亚又来到纽约的时代广场,在那个聚集着各种人群的繁华角落,设置了隐藏的频闪光源。一旦有人经过预先标记好的点,强烈的光源即被触发,快门随即按下,那一位随机被选中的路人就成为追光灯下的主角,同时周围的一切都消失在黑暗中。这是一个具有抒情性的慢动作,让与我们擦肩而过无数次的普通路人得到了注目。一个迷失的游客,一个沉浸在自己的念头中的年轻女孩,一个正在完成公务途中的职员……他们真实的人生故事在这一瞬间成为了接受观看的虚构故事片。

《头像 #23》,2001,显色打印照片,125.1 x 155.9 x 5.1 cm,©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时至今日,在街头捕捉路人瞬间的照片不再稀奇,越来越小的设备和越来越强大的摄像头也为此提供了便利。但迪科西亚仍然在戏剧化方面更胜一筹,他用小心布置的灯光进行描写,灯光开启的瞬间,照亮了匿名人生中的诗性。

《W,2000年3月,#12》,2000,收藏级数位色素冲印照片,99.1 x 124.5 x 4.4 cm,©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迪科西亚的虚构场景拍摄可能令人联想到过去二十年间的时尚大片,实际上,时尚界的灵感正来源于他的摄影。九十年代,迪科西亚的摄影被时尚界广泛地效仿,1997年,《W》杂志时任创意总监丹尼斯·弗里曼(Dennis Freedman)于是决定直接邀请迪科西亚来担纲摄影,并确保他的照片总能在杂志中占据跨页的位置。在这样的支持下,迪科西为《W》杂志拍摄了十一年的时尚大片,在全球各个城市,用一组组系列照片讲述了一个个充满张力的故事。在这样引人入胜的照片中,人们可能最后才会注意到模特们所穿的衣服。

《W,2000年9月,#6》,2000,收藏级数位色素冲印照片,99.1 x 124.5 x 4.4 cm,©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迪科西亚的照片将日常变成电影,我们在照片前成为了观众,窥视着他人的表演。不过反过来,谁又不是生活中的演员呢。当你早上起床,换上外出时的衣服,不就决定了应该以什么样的外表来出演今天的戏了吗?

《汉普顿》(伊甸之东系列),2008,喷墨打印照片,105.7 x 156.5 x 4.5 cm,©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画面经过处理)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Philip-Lorca diCorcia)个展目前正在卓纳画廊香港空间展出,这是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此次展出的照片横跨迪科西亚艺术生涯中各个重要阶段,包括早期摄影,《男性服务工作者》系列,《街拍作品》系列,《头像》系列,《W》杂志委托作品,以表现金融崩塌与《圣经·创世纪》之间的平行对应《伊甸之东》系列结尾,同时,展览还展出了对迪科西亚的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系列宝丽来照片。
展览将展出至10月12日。

作者:陆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