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伊冯娜·雷纳与文慧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349   最后更新:2019/09/20 13:08:02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开平方根 2019-09-20 13:08:02

来源:写作馆  文:王欢



我如何能够仅凭告诉你相信,就使你盲目相信了最明显的荒谬?

就像查特曼(Symour Chatman)对叙事拆分为二的结构那样——它只能在故事与话语的咬合间尽可能地显露身形。而在《审问》的叙事里,故事已经给自身指派了一个“话语”的倾向,换句话说,故事本身所讨论的内容跃入了一个关于“话语”的问题。

王拓的作品《审问》是一部由大量静帧照片并配合旁白剪辑而成的影片,可能从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在1962年拍摄的《堤(La jetée)》的经验开始(也许更早),这样的处理方式就已经要求(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文本与图像之间的指涉达到一种高度关联了。《审问》中每一段文本(画外音)的出现也都尽可能地保持着对应当前定格照片的节奏,以推进叙事的流畅性和代入感。影片首先引出话头的一个问题是,人通过语言策略来塑造出的人格或故事是否可信?隐含叙述者在迅速表明可疑的同时,紧接着又设置了一个峰回路转的悬念开始重新评估,剧情就此展开——一位检察官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着自己曾经面试时的技巧,并如何将这些技巧运用到日后的审问工作里。与此同时,作品穿插着一位护士为使一位失语的演员再次开口而相互周旋的情节。

事实上,两个情节完全可以拆解为“面试、审问和疗愈”三个动作。而这三个动作的共同特征是在语言上表现出同一种(近似“使对方开口”的)祈使功能,同时,这种近似的结构也开启了将两种情景一并而谈的可能。而文本(画外音)与照片的相互指涉在关于“审问”的部分时却发生了颠覆,各自情景中角色的“攻守”位置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当剧情推进至自述着的画外音毫不停歇地对审问经验侃侃而谈时,画面上给出的人物引导却早已不动声色地将面试情景中的面试官在审问的情境中又被安排成为了审问者。纵观整个“面试⇌审问”的情景,让我吃惊的也就不是讲述者津津乐道的技巧与经验了,而是作为同一主体的人在主动和被动两个处境时的两种经验竟然可以相互交融(甚至是等同)!

另一边,护士与演员的部分则脱胎于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的电影《假面》中的剧本,在伯格曼的情节里,护士非但让演员开口还在这一系列“祈使”的动作里丧失了自我身份,而这也几乎是王拓在《审问》中给出的结局。回望整个“护士⇌演员”的情节,其实我们会发现这部分从来没有出现过哪怕一个角色面目特征的描写(写实),如果从策略性的方法来看,王拓完全可以引入两个真实的角色混剪,但这样的结果是使她们的形象太具象了,以至于甚至会破坏掉“面试⇌审问”部分的结构。于是,从中可推测是“护士⇌演员”的部分或许重要的根本就不是作者讲述着一段与“面试⇌审问”情景平行的这个故事本身,而是它以一种“渗透”的姿势出现,来对“面试⇌审问”剧情里未果的回应。——“她(他)们两个人仿佛悄悄的换了身份”。

到这里,影片谈论的问题完成了最后一次跳跃和引申,即从语言结构的引例彻底转向了现实社会中各种身份角色在默默置换的处境。当然,这样的说辞在这篇文字里我更愿意反向追溯——毋宁说艺术家在影片里谈论的角色置换似乎终究躲不掉语言的问题。

此刻,我们不妨再次回忆下影片一直在谈论的“面试与审问的技巧”究竟是什么?,事实上,其内核无非就是面试者(审问者)如何来塑造成一个与面试官(受审者)无论在生活习惯还是政治立场都表现出相似或相同的假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对方的信任。于是,审问所获取的信息是否是真实的根本无从得知甚至从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怎样通过语言构建关于身份与故事的叙述这个方法本身。

由此让我想到一种名为“赦罪书”的特殊文本与影片里提供的范本有着相似的地方,它的出现是由于十六世纪的法国存在一种赦免制度,即:犯下命案的犯人可以通过一套具有正当理由的书面说辞(赦罪书的形式)来避免遭受死刑。于是,这类文本的出现就注定暗含了大量的虚构叙事(因为犯人们为了摆脱指控,他们会借助各种细节来颠覆他们在彼时与死者的主被动关系,从而减轻罪名)。与王拓在《审问》中提供的情景比较来看,只不过一个是文字语言通过细节刻画所虚构的档案;另一个则是在语言、神情等表演范畴内所构建的故事,无论是类似赦罪书中描述的案件,还是《审问》提供的范本,它们都在于一种无谓真实不真实,只是在同一情景中因语言的传导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处境的案例。

回到影片,我不知道在这个叙事空间里审问者在为他所称道的审问经验而狂喜的同时,受审者是否已经在另一个叙事空间下成为主角,并借助他那精湛的反审问技巧来牵绊住审问者走向主动?审问者、受审者的角色安排是一次主被动地位何其明显的投射,在语言中占据主动地位的主体或许未必在外在环境中赢得主动。倘若把人在社会中的各种处境关系与叙事这件事进行换喻,那么,并非是叙述者不够可靠,而是人们几乎难以在任何特定时刻(与情景)判断受施者究竟是谁。看吧,受述者正轮流成为叙述者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