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芝加哥延续《晚宴》:这个博物馆礼品店很女权主义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818   最后更新:2019/09/18 12:02:05 by babyqueen
[楼主] 蜜蜂窝 2019-09-18 12:02:05

来源:打边炉DBL


“热烟流——2019珠三角艺术单位观察站(澳门站)”展览现场


8月23日,由胡斌、吴方洲策展的“热烟流——2019珠三角艺术单位观察站(澳门站)”在澳门牛房仓库开幕。围绕这个展览,《打边炉》与胡斌进行了一次笔谈。按照惯例,问题隐去,发表前经过受访人的审校。


1 、广东“烟”


在以往有关珠三角的展览中,对于此一区域的艺术已经有过多重层面的界定,比如从现代性、消费文化、身份意识、地缘关系等角度来考察。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新的角度能够激活对于这一区域新的认知。


2017年我曾和武漠在深圳有空间做了一个以“逆光”为题的关于广州和香港艺术的展览,就是希望从“光”这一种习以为常的物理现象入手来进行取样观察,它较少被在意,但实际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然和人的存在与行为方式。


这次的展览,我最初是与香港Para Site的策展人瞿畅讨论思路,她谈到了南朝文人江淹《空青赋》中的“炎州之烟”,由“烟”联系到从珠三角的农耕传统到持续演进的商贸活动——瘴气、硝烟、炊烟和香烟。这一想法当然与艺术家的作品的激发有关,比如王博和潘律的影像《瘴气,植物,外销画》便讨论了香港殖民史及阶层政治与湿热气候的关系。我觉得,这一角度很新颖,而且的确和珠三角的现代性进程联系起来了。从被视作混合了湿热气候和瘟疫的烟瘴之地的“烟”,到虎门销烟中的所谓蛮烟的“烟”,再到当下复杂的社会和城乡景观之中的各种“烟”,诸种暧昧不清的“烟雾”与炎热气候、茂密植被等自然与非自然的形态,被裹挟进这个区域的现代性进程,演化出某种极具传染性的力量和特殊的地域属性。


当然,“热烟流”不是一个很具体的描述,它既与这个区域的气候和地理表征有关,也隐喻全球与本土互动框架下社会、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流向。



2、介入


这次参展的艺术小组,有的确实是在2016年3月我们举办第一届珠三角艺术单位观察展之后才出现或者说才逐渐被人认识的,我们注意到这些新的艺术组织并吸收进来。还有的艺术小组已经存在好些年了,只是上次我们还没充分认识到。


总体上,这次我们特别关注那些介入到社会现实和关系之中的艺术实践。比如“西三歌队”,面对的就是其所在的城乡结合部那一小块土地赤裸裸的现实,他们以艺术的方式持续地进行跟踪和表达。而“啾小组”和“卤味高清频道”则透视出与当下都市消费文化和青年视角密切相关的信息和精神征貌。



3 、隔阂


从地缘政治与文化的角度,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居住的大多数人群操着相近语言,经济往来频繁,国际化程度颇高,但是文化和艺术上的交流并不算多,甚至因为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隔阂,不能形成区域化的整体力量。


将它们并置在一起,肯定还是认为它们之间有着某种共同性,但是,我们不是去强求共同性,也不追时髦,比如使用“珠三角”而不是更热门的“大湾区”,就是希望将它们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区域来看待,尤其是这个区域随着政治的原因而牵动了全球的神经,这种观察和讨论就变得更为重要。


现在国内的很多美术馆要么跟随主旋律,要么走向商业娱乐式的“网红”展,有些原本严肃的命题换了另一幅不恰当的面孔,有些紧迫的问题却被搁置,我们希望真正讨论一些问题,哪怕从规模和效应上并不那么引人瞩目。



4 、自我组织


在珠三角,艺术小组越来越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首先,搭建小组就是一种自建平台,是因为目前的艺术系统不能够满足他们艺术实践的需要,他们要找到实现自身的最为贴合的方式。再就是,有的小组的艺术工作需要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因为涉及到不同的工种、不同的知识领域,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各种各样的自我组织无疑丰富了我们整个艺术系统的层次,打破了陷入同质化的结构。



5 、澳门状态


这次的展览在澳门举办,我对澳门的当代艺术其实没有多少了解。不少艺术家都是在澳门工作的策展人吴方洲介绍给我的。我对澳门艺术家大致的印象是,他们的工作都很繁忙,艺术创作与其自身表达以及参与社会的诉求密切相关,而似乎较少考虑如何进入艺术系统的问题。艺术在他们的整个社会结构所占的份额很少,而我们也较少在一般性的展览中看到澳门艺术家的身影,实际上,澳门做艺术的并不少。



6 共同性


珠三角的当代艺术经常放在一起来讨论,据我的观察,这个区域的当代艺术还是具有区别于国内其他区域的共同性,比如高度的土洋混合现象、草根性、无厘头的亚文化状态和微型组织化等。作为与香港、澳门邻近的城市,广州、深圳都尝试在当代艺术方面建立起某种地缘的交流机制。


比如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以“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为题,以珠三角为核心探讨全球化语境下的另类的现代化模式及当代艺术文化现象,将香港、澳门的不少另类空间纳入展览的自我组织予以展示。又比如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第二届即开始与香港合作进行“双城双年展”,以“城市再生”为主题,以深圳作为珠三角经济核心、与内地和香港联动,探索其实验性和创造性,试图重获城市典范的理想能量。再比如何香凝美术馆2008年开始的“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致力于建立一个地缘文化意义上的当代艺术交流机制,凸显的是深圳与港澳台之间的艺术与文化的内在关联(此系列展览已经停止)。


在当下,出于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考量,粤港澳艺术文化交流的活动是被鼓励的。但我也认为,作为共同体仍然缺乏足够的基础。程美宝曾在题为“从‘省港澳’到‘粤港澳’——历史失忆与现实定位”的讲座中梳理了从作为核心的省城到丧失了中心性的广州的历史过程。在一些艺术家看来,现在各地政治文化语境不同,其艺术创作面临的问题与解决的方式亦截然不同,地理位置的临近并不能作为艺术文化共同体的基础。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