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珠三角艺术还不是共同体,还有多重隔阂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499   最后更新:2019/09/18 11:40:34 by 蜜蜂窝
[楼主] 点蚊香 2019-09-18 11:40:34

来源:Hi艺术  酒仙桥一姐


这几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有点流年不利。达·芬奇展览的事情最近闹得沸沸扬扬。新浪、搜狐这种大众媒体的报道直接对把央美推上了舆论刀锋。毕竟老百姓懒得研究其中就里。看见达·芬奇先就嗨了,看到央美更加兴奋,后头再加个伪作,简直不能更有话题性了。我相信,校友尤勇同学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在微博上大加挞伐。一姐看了尤兄大作,但对尤兄的“鉴定方法”实难以苟同。为什么呢?我举几个例子。


9月5日,艺术家尤勇在名为“尤勇画画”的微博上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达·芬奇和他的艺术群体”展览表示“坚决抵制”(图片来源:“尤勇画画”新浪微博)


9月8日,尤勇通过微博阐释了自己质疑展览的原因(图片来源:“尤勇画画”新浪微博)



比如,尤兄对达·芬奇学派的莎莱(Salai)的分析,纯从图像风格样式进行对比和判断,过于随意武断。我不知道尤兄看过多少件莎莱的作品,也不知道尤兄是不是懂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也许懂啊,咱不知道);更不知道尤兄对达·芬奇、对莎莱到底有多深的了解(也许了解很深啊,咱不知道);是否懂得艺术材料、颜料的历史,是否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地区的艺术风貌,以及意大利不同画派风格的互相浸透影响,亦或是艺术品传承记录的文献考察,总之仅从文中“细腻温润”“独特性感”,这种描述词来看,艺术史研究似乎没入门(也许只是表达不清,洞见其实很别致啊,咱不知道),更遑论分析鉴伪。

“尤勇画画”微博中的配图(图片来源:“尤勇画画”新浪微博)


第二,通过一张作品的交易价格来判断一件作品的真伪,这种行为在市场从业人眼里简直不要太骚气。如果说尤兄有相当丰富的古典大师的市场经验,在Old Masters市场摔打多年,那算我啪啪打脸;但如果没有,尤兄怎么知道,类似作品的市场价格是什么(当然,我看到尤兄斥巨资买了某数据库资源,但显然没有深入分析此类作品的艺术市场价格形式)?比如,尤兄特地挑出的马可·达·奥焦诺(Oggiono),近十年上拍不过13次,流拍8次。5次成交中,最低2000多美元,最高不到13000美元。如此数据,根本无法作为判断艺术家市场的指标。如果非要用作对比,似乎被尤兄耻笑的5760英镑算正常价格。

“尤勇画画”微博中的配图(图片来源:“尤勇画画”新浪微博)


以一姐粗浅的从业经验来说,意大利16世纪的油画产量很大,品级质量参差,流传来源差距巨大。很多作品,历代修复,面目全非。品相和流传著录在一件作品的价值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来源失落或品相恶劣、价格低廉的作品都是伪作。比如那件著名的达·芬奇失落之作《救世主》,2005年的成交价不过8450欧元。当时它裹着粗陋的重修,板子裂有两道大缝。但这些都没能阻挡达·芬奇从时间迷雾中缓缓走出的脚步。所以,不是出身豪贵的才是英雄。尤兄说“如果是16世纪的作品,得混多差才会这么便宜? ”大哥,您是不是对欧洲16世纪绘画史有什么误解?您到大小拍卖上去看看,古典大师16世纪绘画几千块大有人在。油画在当时产量并不小,品类繁多,质量各异。以市场价格定真伪,不说居心,仅从方法来说,抱歉,您不专业。

2005年,三个old master painting古典主义大师画商从一个新奥尔良的不知名拍卖行共同出资1万美元(彼时约合欧元汇率为8450欧元)买了一幅“破旧、黑乎乎、阴沉”的画,其后委托几位专家进行修复,图为《救世主》修复前的原貌(黑白照片)

达·芬奇 《救世主》 65.7×45.7cm 约1500年

2017年以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6亿元)成交于佳士得纽约拍卖


在这里,一姐插一句:此文非洗地文。一姐对此事的基本看法是:鳖笑龟无尾。对美院美术馆的diss,马上就要开始了。


咱们还是先说回尤兄大喊的“展伪作”问题。模仿、跟随达·芬奇风格的作品,不一定都是伪作。比如莎莱,他是达·芬奇入门弟子,毕生以模仿达·芬奇为己任,他的作品从艺术史角度,是达·芬奇学派的一个重要的比较元素,也是达·芬奇风格流传的重要参与者。他的作品不是“造伪”。至于其他学习、模仿达·芬奇风格的艺术家,历代有很多很多,里面确实有恶意作伪、鱼目混珠的坏种,但不能说后世所有模仿达·芬奇的都是坏种。西方油画训练中,对古典大师的学习和模仿是很重要的一环,不少牛逼艺术家早年都有“神似”他人的阶段。所以,上来一口就嚷嚷“假画,伪作”只能说对西方艺术史的了解太过片面而天真。伪作也分“同代仿”“后代仿”“现代仿”。不同的仿,有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性质,要具体分析。但话说回来,央美美术馆作为国家级艺术机构,既然打出了“达·芬奇追随者”这个旗号,就要好好研究展现达·芬奇风格的影响和流传。很遗憾,对达·芬奇样式如何流传、如何影响,美院仅做到了罗列一堆“类达·芬奇”作品,并未深入分析阐明这些作品在达·芬奇样式中的类型和地位,也未能充分展现艺术家本身的艺术特点,以及如何融合达·芬奇艺术风格的实践。从艺术机构角度说,美院这次陷入争议,一点不冤。至于那两张传为达·芬奇原作的作品,被刻意当作“还未百分百证实,但基本属于原作”的达·芬奇手笔,更显示出美院对西方艺术史研究鉴定系统程序的漠视。一姐还用《救世主》做参照,一件达·芬奇如何才能被认作是“达·芬奇”呢?光靠部分学者的意见,无论他们地位多么崇高,都是不够的。《救世主》辗转伦敦国家画廊、巴黎卢浮宫、美国大都会、意大利乌菲兹、牛津、剑桥、罗马、佛罗伦萨等各方专家的集体会诊;接受了数轮最先进的物理化学检测,数次彻底清洁修复、数年的详实考据工作,最终闭合了流传著录线索,这才获得了业界大多数的认可。但即便这样,争议仍然存在,这就是西方古典大师原作鉴定的复杂性和应运而生的谨慎性。央美在宣传展览时,是否考证过这两张作品所谓的“80%学者同意为原作”的学者名单和背景?如果没有,那么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于展览宣传中,刻意强调存疑作品的“原作性”,有违艺术研究机构的严谨的学术原则,难脱炒作之嫌。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达·芬奇与他的艺术群体”展览现场,《达·芬奇自画像》及作品旁的相关专家鉴定视频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达·芬奇与他的艺术群体”展览现场,展览介绍中表示油画与手稿都是达·芬奇与弟子合作完成的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达·芬奇与他的艺术群体”展览现场,达·芬奇追随群体所创作的作品


另外,在作品质量不够这一点上,一姐完全同意尤兄。展览作品质量确实堪忧,这么说吧,苏富比、佳士得及网上拍卖的水平,可能跟这个差不多。这样的作品和展览叙事,实在不应该出现在中央美院美术馆。那么,问题来了:


一、美院为什么会做这么个展览?


听说,此次展览来自于意大利使馆的推荐。那么,一姐在此想请教校方美术馆:一个展览从被推荐到讨论,到过审上马是什么流程?可有标准和依据?需要提供什么?需要厘清什么?参与决策者是谁?是一言堂还是集体决定?这个问题在上次基弗(Anselm Kiefer)展览事件上,就引起过我们的关注。看来几年过去,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小豆包并没有长高。这个展览虽然来自意大利使馆的牵线搭桥,但使馆不是艺术机构,他们有权推荐,我们有权说no。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达·芬奇与他的艺术群体”展览现场(图片:CAFAM公众号)


于是,问题又来了,我们为什么没有说no?是展览实在难得?显然不是。是展览虽然质量一般,但来源可靠、可作为补充的资料性展览?显然也不是。这个展览背后的那个本地协会,不客气地说,在意大利一抓一大把,还和画商群体来往甚密,中立严谨?难以置信。这次展览的作品,主人是谁?是公共收藏,还是个人收藏?作品是否经过严肃学术系统的把关?是否在其他地区展出过?是否短期内有市场交易?策展人资历背景如何,是否可靠?参展是否有站台叫卖的嫌疑?这些问题,应是一个公立艺术机构在接触协商展览时最先提出的问题。不知学校问了没有?其中任何一个红灯亮起,都会损害美院美术馆在业界的名誉和声望,如果没问,真的是失职。这又让一姐不禁想起基弗事件,这两件事归根到底,都是在展览的来源和渠道上出了问题:来源不清,渠道不正。但美院美术馆办展难道不从根子上严把核实渠道和来源么?难道不知道避嫌么?看来是不知道。或者,美院美术馆并没被忽悠,展览来源可能与公立美术机构的职业操守相悖这件事,美院是有感觉的,如此一来,逆流行舟的魄力和动力是什么?也许他们仍旧认为:借公立站台私利,无所谓。基弗之事历历在目,美院美术馆为何没有吸取教训,仍在严肃的公立艺术机构的专业底线边缘疯狂试探?在此,一姐真心地想提醒一下学校美术馆:在私人美术馆愈发专业精细化的现在,如此操作,再好的平台,人品也会败光,一级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敬而远之,美术馆就此陷入恶性循环,得不偿失。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达·芬奇与他的艺术群体”展览现场(图片:CAFAM公众号)


二、是否有行政干预专业的问题?


一个展览做成这样,首先是从专业角度的失败。从选件到拉线索,到语境背景的构建,全面空白。这显示出美院美术馆团队在西方美术史上的孱弱。说白一些,语言、知识、文化、经验,无一项不匮乏,美术馆团队无法独立判断一个展览的好坏和价值,也没有能力领导执行西方美术史的专业展览。那么为什么还要承接这样的展览?一个美术馆,拼的是业务素养,展现的应该是自己最优质最有把握的专业见识。明知自己这方面业务水平差,哪壶不开提哪壶,赶鸭子上架的原因是什么?一姐猜想,第一种可能:急功近利,步子迈大了,扯着了蛋。达·芬奇毕竟名头大啊。太想走向世界,忘了美院美术馆最根本的责任在立足中国,为本土观众提供有养分的艺术窗口,忘了它最大的优势是对本土素材和资源的挖掘。


第二,迎合国家和意大利紧密合作的文化政策,掺杂有一定的国家意识在里面。作为央字头机构,央美美术馆也许有很多难言之隐,有很多不得不执行的任务,这也许能从开幕式上一个像样领导都没出席的情况上看出端倪。不管哪一样,都是典型的行政干预专业,都忽视了美院美术馆最该骄傲的是:作为中国一线艺术教育场所的独特成果和视野,是作为构建中国美术研究的新气象重要排头兵的风采。食他人之唾,自降身份,舍本逐末,实在不是正道。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达·芬奇与他的艺术群体”展览现场(图片:CAFAM公众号)


相隔若干年,再谈到多少美院学子梦开始的地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仍是这么个灰头土脸的事情,真希望学校这次能吸取教训,深刻理解美术馆的角色、责任和优势,找好定位,扬已所长,戒好高骛远,愿共勉共省,共同进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