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刘月:体积 | 香格纳上海M50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1   浏览数:1371   最后更新:2019/09/09 12:56:28 by 小白小白
[楼主] colin2010 2019-09-09 11:58:19

来源:澎湃新闻  陆林汉


2019年9月6日,欧洲绘画展“不可见的美”与马塞尔·杜尚奖艺术家主题展“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同时拉开帷幕。

澎湃新闻发现,两个展览皆展现了欧洲艺术家们在不同境遇下对各自实践方法以及当下时代精神状态的探索。而民生美术馆的新馆更是通过同时承载两个不同内涵的展览,试图进一步探索空间的包容性和场域的延展性。

“二战”后,当和平重新降临欧洲大地,象征现代美术荣光的巴黎重新吸引了大批艺术家,在强调个体意志表达和思想自由发展的存在主义哲学影响下,法国艺术界试图在坚持自身传统的同时构筑一条崭新的艺术发展道路。物质状态的复苏和创作意识的解放使非定型艺术、原生艺术、欧普艺术等以区别于传统艺术流派的表达形式呈现。20世纪初,杜尚便推翻了绘画的历史逻辑,彻底打破了艺术的边界,开启了当代艺术之路。二战后仍旧执着于绘画的艺术家,面对的是艺术应该何去何从?

展览“不可见的美”现场

此次民生美术馆的双展,展览“不可见的美”与“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透过对不同时代困境的反思,以相对独立的姿态展现了欧洲艺术家们在不同境遇下对各自实践方法以及当下时代精神状态的探索。
澎湃新闻了解到,展览“不可见的美”由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与法国鲁昂美术馆联袂推出,汇聚了19位艺术家的44组件作品。展览沿着20世纪40年代抒情抽象主义到90年代几何抽象主义在欧洲的发展脉络,来思考个体创作与时代背景的关联,展示了二战之后欧洲艺术家们的自我探索之路。

约瑟夫·西马,《远古的扩张.1958》,布面油画,1963年

巴依尔·伊萨克,《镜子里的头像倒影》,布面油画,1973年

在策展人,法国鲁昂美术馆馆长西尔万•阿密克(Sylvain Amic)看来,此次展览和马塞尔·杜尚奖艺术家主题展相呼应。“人们经常会说杜尚是埋葬了绘画艺术的一个人,他的作品作为标杆开启了当代艺术的时代。这个绘画展中所选取的画家大部分也身处那一时期。但事实上,他们依然相信绘画拥有能够表现当下的能力,他们依然在为此努力。”
受战后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欧洲新生代艺术家开始注重个体的自由表达和对时代困境的反思,将“个人感觉”与“内在需要”放在主导位置。在展览现场,观众可以看到皮埃尔·苏拉热( Pierre Soulages)、汉斯·哈通(Hans Hartung)、阿帕德·塞奈什(Arpad Szenes)、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 等人的作品传递这些创作理念。

汉斯·哈同,《1961-72,1961》,布面油画,1962年

汉斯·哈同的艺术创作围绕着一些简单的事实。在传记《自画像》(Autoportrait)的开篇,他形容了六岁时第一次看到闪电时的惊栗。这种自然发出的讯号劈开一片遐想的空间,并通过哈同的画笔,在画布上留下自身敏锐而凛冽的线条。他的作品融入了东方绘画精神,尤其是东方书法的形式与线条。他以类似竹子似的线条创造出神奇的振动效果,就好像它们随时会移动一样。看似随机发挥的作品,实际上是哈同在创作前有着很长的构思时间,而那些看似随意的线条,则早已在草图中被规定好了出现的次数或起落的走向。因此,评论家认为哈同的创作体现了美学和数学的集合。

皮埃尔·苏拉热,《63-13,1962》,1963年

法国艺术家皮埃尔·苏拉热,出生于1919年,一生从未停止过对绘画艺术的新探索。苏拉热从小痴迷黑色,成年后的苏拉奇更对黑色疯狂着迷,一步步试探,竟将黑色画出了光,画出了“黑暗精神”。在他的精神世界中,“黑色是一种颜色,同时也不是一种颜色,当光线照在黑色上,黑色就发生了变化,黑色的精神世界由此打开。”
展览标题“不可见的美”并不是指作品在视觉层面的未知,而是强调艺术家工作方法与手段的未知。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保留了非常个人化的痕迹,表达了他们自己的观点与情绪。

展览现场

与此同时,此次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也尝试在全新的场馆用不同的视角呈现12位获马塞尔•杜尚奖及提名的艺术家,包括尼尔·贝鲁法、米歇尔·布拉吉、穆罕默德·布鲁伊萨、乌拉·冯·勃兰登堡等人的作品。
2000年,由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ADIAF)创立的马塞尔•杜尚奖本着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为暂时处于低谷期的法国当代艺术注入一股强大的动力。马塞尔·杜尚奖艺术家主题展“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以一系列多媒介形式的作品向观众敞开一个发现和探索光怪陆离世界的窗口。

展览“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现场

展览主题“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来自西班牙诗人 Antonio Machado 的诗句,展出的艺术家作品探索了所有可能的移动方式,以路为主题,探索未知旅途所奔向的更为广阔的体验。展览策展人,图卢兹阿巴托尔博物馆馆长安娜贝尔•特内兹(Annabelle Ténèze)表示,“在我们的策展当中,也在思考为什么要用“前进”这一主题。我们每天其实都在走路,选择“道路”为主题,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要走的路,是要走一小时,还是走一生。它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我们这个展览就是想让大家走进,去了解这些艺术家的道路。大家可以像在剧场一样观看这些不同的作品。”

乌拉·冯·勃兰登堡,《二乘七之二》,装置、影像,2018年

在一楼的展厅内,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艺术家乌拉·冯·勃兰登堡的大型装置作品《二乘七之二》,七组彩色布料悬挂天花板,置于布料间的各种物件,长椅、鱼竿、绳索等,参观者走在充满色彩的探索之路径上,不经意间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也成为艺术家探讨命题的提问者和受问者。
而在美术馆二楼的展厅入口则是拉蒂法·艾霞克茜的作品《叠像渐变》。艺术家邀请观者感受行走于天空之间的逐渐剥落的乌托邦体验。而齐内布·塞迪拉的影像作品《叠影转述》追溯了地中海主要港口,马赛港60多年来的船只进出,影片通过一位航海家的照片,体现人类和物质的不断流动……

展览现场,作品《奔跑的上海》

安娜贝尔告诉记者,展览所指的“道路”也和旅行的主题有关,涉及到在旅行当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也可以去思考“环保”等相关的主题,展览作品《奔跑的上海》就是如此。”《奔跑的上海》呈现的是一排被植物占据空间的鞋子。在展览期间,鞋子中的植物将会展现从生长至消亡的阶段,呈现生命循环的状态。

安里·萨拉,《没有红色的1395天》,单频道高清视频,2011年

在开幕现场,上海民生美术馆馆长甘智漪表示,在不断被重塑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试图通过双展的互动来思考艺术语言是如何在承接传统的同时突破传统,是如何在相继发生的变革中走向当代。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新馆更是通过同时承载两个不同内涵的展览,来进一步探索空间的包容性和场域的延展性,来探索如何激发和创建一个跨地域和文化边界的对话。”
展览“不可见的美”与“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将于9月7日免费向公众开放,并展出至10月20日。
(吴梦倩对此文亦有帮助。)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