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专与徐坦对谈 | OCAT出版 | abC书展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0   浏览数:2547   最后更新:2019/08/29 14:13:05 by 毛边本
[楼主] colin2010 2019-08-29 14:13:05

来源:典藏Artcoco


让·鲍德里亚


“我哀叹的是摄影的美学化,
它变成了美术的一种门类,
被文化拥入怀中。

时值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1929-2007)诞辰90周年之际,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于8月24日举办展览“消失的技法——让·鲍德里亚的摄影”,展览由费大为与鲍德里亚太太玛琳·鲍德里亚联合策展。展览展出50幅鲍德里亚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摄影作品以及相关影像、著作、照片集、语录。

让·鲍德里亚,《圣伯夫》,1990年,摄影,103×150×4 cm。供图:玛琳·鲍德里亚。


鲍德里亚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大祭司”,以极具煽动性和争议性的言论著称。《纽约时报》曾经称他是“后马克思主义左派阵营中一个火药味十足的孤独漫游者”,《卫报》也曾用“大灾变的预言家、没有中心的后现代荒原的痴迷描述者”来形容他。

让·鲍德里亚,《阿姆斯特丹》,1989年,摄影,103×150×4 cm。供图:玛琳·鲍德里亚。

欧陆学术明星的诞生除了受益于“通才”式的欧洲教育传统,也离不开“高雅”哲学与大众流行文化的巧妙结合——吸收了辩证法逻辑的欧陆思想家更善于提出一些“对立的统一”观点,而这些观点又为艺术、文学、电影批评提供了理论或解释(《学术“潮牌”的诞生:为什么他们能走红?》,张嘉荣。而鲍德里亚的“走红”自然也在此之列。

让·鲍德里亚,《卢森堡》,2003年,摄影,103×150×4 cm。供图:玛琳·鲍德里亚。

在1999年沃卓斯基兄弟电影《黑客帝国》的开篇,黑客Choi来到主角尼尔家购买非法软件,尼尔关上门从一本掏空了的书中取出一张电脑光盘,当镜头推进的时候,书名《拟像与仿真》进入观众的视野。而电影导演也曾大方承认,他们的创作灵感来自于鲍德里亚的“过度真实”(hyperreality)。

电影《黑客帝国》片段


随着该电影在全球的走红,这本写于1981年的《拟像与仿真》得到了更多象牙塔外年轻人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在电影的粉丝论坛上,你还能搜到研究鲍德里亚与电影《黑客帝国》的长篇大论。“沃卓斯基工作室确实在第一集完成之后和我联络过,希望说服我加入到他们的后传工作,但这显然是个难以想象的提议”,当被记者问及如何看待自己的理论“衍生”出一部现象级的电影,鲍德里亚哈哈一笑。

展览现场


如今,这位体制内的“反叛者”,体制外的“边缘人”在欧陆思想谱系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鲍德里亚的拟像、符号消费和象征交换理论已成为后现代文化研究的思想坐标系,他将自己戏谑为“理论恐怖分子”,试图以退出游戏的姿态去参与游戏,以理论的暴力、爆发力去反抗符号的暴力。

让·鲍德里亚,《巴黎》,1985年,摄影,103×150×4 cm。供图:玛琳·鲍德里亚。


就像坚称自己不是哲学家一样,鲍德里亚坚称自己不是摄影家。对他而言,摄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界限消失的一种行为,是主体与被拍摄的客体之间互相诱惑的关系。就连摄影作品被评论和被搬进博物馆,他也是反对的:“摄影中的任何场景调度都遭受了曲解,无论它内在于图像还是体制。幻象被埋葬在那些被美学庆典所禁锢的评论话语之下,它势必要经受博物馆的整容手术”。

“整容手术”现场(展览现场)

鲍德里亚的摄影之路的开启纯属一场“意外”。在一次著作出版庆祝活动中,主办方为了营造气氛展出了一些他的摄影作品,没想到广受好评。接着,他的摄影作品应邀参加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巴西、日本等国的展览,以及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尽管他不承认自己是个真正的摄影家,甚至哀叹摄影的美学化,但还就其履历来看,这一称呼他当之无愧。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据悉,本场展览中的摄影作品曾先后于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广东时代美术馆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呈现,此次则为上海地区首展。如果抢购Kaws联名产品的年轻人只是想让自己显得“酷”一点,那么鲍德里亚的叛逆已经足够“吸睛”,加上浪漫的爱情故事,稳定的曝光频率和更贴合年轻人口味的展陈方式,眼下这枚“学术潮牌”似乎正向着文化IP进发。

展览现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