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拓品牌SONGTA参加2019纽约时装周
发起人:号外号外  回复数:0   浏览数:1631   最后更新:2019/08/23 16:14:07 by 号外号外
[楼主] colin2010 2019-08-23 16:14:07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雷安德罗·埃利希(Leandro Erlich)如此平易近人。作为拉康(Jacques Lacan)“镜像理论”的活例子,其游泳池、理发间与教室里的当代讽刺,既浅显易察,又不影响体验本身的明快愉悦。《游泳池(The Swimming Pool)》于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亮相近20年后,仍能踩中流行心理,他才不是速食炮制的网红,是洞察没有过时罢了。他不打算敛面教育观众,在作品中只需不停走、不停看、游戏玩耍,最好迷路,现场手机发出蚕吃桑叶一般的阵阵回应 —— 论互动关系的分寸处理,比大部分公共艺术灵巧娴熟。

《教室》,2019,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图/杨明


人们谈他,谈建筑与艺术的关系,尤谈沉浸(immersive experience),让我想起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四面高高挂满罗斯科(Mrak Rothko, b.1903)大画的一个小厅里,灯暗如烛,适于冥想,一个本地学者命我们坐在房间中央的板凳上,讲:“这是泰特的心脏”。

《游泳池》在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阿根廷馆现场照 图片来自universes-in-universe.de


这未必能叫做沉浸体验,因为“immersive”是学者鲍拉日·贝洛(Béla Balázs, b.1884)提出来形容全景摄像和电影的;但他的理论和罗斯科时代不远,后者的展厅仿佛另一种教堂,提供精神超脱与情绪的温柔包裹。


那时人们虽然相信上帝死了,但依然对艺术投射着某些投射给神的感情;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又重新创作了阿波罗和酒神的二元论,前者司理性,后者代表快感、浪漫和恍惚,他自己都不习惯神的缺席。

2008年至09年罗斯科在Tate Modern的个展展厅 截图来自TateShots


埃利希的亲缘倒是离电影更近,他承认受希区柯克、波兰斯基、大卫林奇等人的影响,这些人创造都市无尽褶皱中的传奇,故事里恰恰是没有神,不追求崇高,也没什么道德评判的。埃利希从杂货铺、电梯、航班、教室挖掘现代生活的截面碎片,电梯和窗口平整鲜明只剩图像,意喻规训的“教室”里,倒影反而轻浅,绝不造成心理负担。元素已有提纯,镜面几番反转,生活的嘈杂细节被择得干干净净,变成了一场有安抚效果的游戏。

希区柯克《迷魂记》 截图来自1958年版官方片花


他为所到的每个场馆平添了往复的空间、看和被看的记忆,但对此类艺术家,以后大概不会有人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联合展馆(Moma PS1)里说,“这是美术馆的心脏”。


相对地,他们是供公众穿行的“窍”。”心”和“窍”有什么分别?前者是价值核心,后者是思考路径。

《雨》,2019,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图/杨明


无分高下,因为历史不是线性的,场馆背后是公共空间和社群关系的变迁,与叙事线索的不断多元化。传统架上绘画的中心,至少要挂在略高于人眼平均视线的位置,令观众微微仰视,立意仍在崇高体验;但今日的美术馆,在构造有时限的奇观上,与电影院都具备了相通之处,只不过文本还坚持拉着哲学的衣角。这未必是机构完全的自主意愿,而属于它少数还没有被数字化消解,也注定不会被消解的功能。

《电梯》,2019,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图/文艺濛


美术馆的公众教育角色,至少在美国,是从19世纪后期内战之后开始被强调的,大都会美术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都成立于这个时期。那时大学传授已被承认的知识,而美术馆/博物馆通过展览物件生产新的知识 —— 很明显,后半句到今天依然是常见预设,但当知识量爆炸增长,知识本身的形式和话语权已经一步步被颠覆,这种定义知识的权威,就并非处处适用了。

《云》,2019,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图/庄双博


而我们看到了美术馆的转身。所谓沉浸之作,未必永远是面向公众的绝佳选择,但它们往往不高高在上强调权力,并能提供临时广场,把人从数字生活和重重语境中拽出来,在错觉中想一想,那些比错觉更荒谬的事。这就是埃利希所做到的,并且是他一直被需要的原因。


文/周融荣(中央美术学院展览策划与视觉传播博士生)


参考文献:

Ellenbogen, M. Kirsten, The Museum as 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The Birth of Public Museums, Museums after the Civil War, A Shift in Education

Tassara, Isabel, Leandro Erlich: Towards A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Art

Menrath , Kiwi Stefanie & Schwinghammer, Alexander, What Does a Chameleon Look Like? Topographies of Immersion

尼采,《悲剧的诞生》(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