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的消逝:世界主义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发起人:404,404  回复数:0   浏览数:1488   最后更新:2019/08/21 12:06:37 by 404,404
[楼主] babyqueen 2019-08-21 12:06:37

来源:ArtAsiaPacific  文:TOM MOUNA


龙星如肖像照,影像由艺术家提供。


「如果艺术家能与科技合作,那么为甚么策展人不能呢?」这是龙星如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CAFA)附近的一家咖啡店与我见面时提出的问题。她既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策展人,目前正在致力于多个探究艺术、科学和科技之间关係的项目。这包括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一门关于数据艺术和人工智能(AI)的课程以及为EAST Conference编写程序。EAST Conference包括一系列旨在发展和交流艺术和科技领域新思维的研讨会和工作坊,例如今年的机器学习工作坊。


龙星如在探索科技的流动性上处于一个有利位置—— 她将在作品中使用科技的自然倾向归因于缺乏正规艺术训练。在美国学习传播学理论后,她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CA)的研究生学习中专注于批判性写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开始创作艺术作品。最初是与他人合作,但不久之后,她便开始探索策展工作。2013年,为了完成RCA的研究生项目,她在CAFA策划了一场展览,展示了一系列专注研究数据可视化技术的艺术家的作品。


龙星如的作品对虚拟现实、智能数据和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她坚持这是一个更恰当的术语)有着深刻的理解。然而,这位艺术家兼策展人很快强调,儘管她可能有一定的认知,但她的知识范畴远远不及科学家和工程师:「如果一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那它一定不是最新的、最先进的——这就像量子计算一样。」儘管如此,她的目标是用一种超越那些已经成为先进科学象徵的陈腐肤浅的视觉形象的方式来使用科技——并非有形的机械元素、电子线路、机器人人形——而是关注这些叙事中不那麽迷人的方面,比如「支持这种看似强大的技术的人类特征」。

龙星如和周姜杉,《监控》,2014,混合媒体装置与AI程序,尺寸可变。「Prix Cube」现场照,伊西莱穆利诺,2016。影像由艺术家提供。


以与周姜杉合作的录像装置项目《监控》(2014)为例,作品围绕着一个鱼缸展开,鱼缸里有两条分别叫Sharky和George的金鱼。两个摄像头拍摄着金鱼的活动,而鱼缸外的一系列屏幕则实时播放着监控影片。龙星如通过在一系列叠加在鱼身上的数字字幕来操纵镜头:一个描述着动物当前的速度;一个显示着它们游过的距离;另一个则播报着来自谷歌的实时新闻提要。这样看起来,就像这两条鱼似乎在讨论世界时事,就如人类一样。但因为艺术家使用的是谷歌新闻的计算机运算法则,这偏向了被认为最有可能受欢迎故事,因此给出的只有狭隘的全球政治观点。这件作品通过游泳这一动作隐喻了我们的上网行为,并通过监测鱼的速度和距离隐喻了我们收集数据的方式。这表明儘管我们似乎可以不受限制地获取信息,但这是以不断受到某些无形限制的监视和影响为代价的。


在她的策展工作中,龙星如谈到了被她称为「元数据」的概念——一个艺术和科技融合的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地参与这两门学科。在于北京七木空间举办的展览「不仅是r=a(1-sinθ)」中,她旨在促进这样的包容空间,并贡献了《在匿名的房间里》(2018)这一合作项目。为了完成这件作品,她邀请了来自不同时区的艺术家们使用基于网络的软件Google Docs共同撰写一篇文章,随后在展览中展出。这篇文章的主题为「今天的生活及其技术环境」,围绕着龙星如交给艺术家和作家们的各种任务展开,包括记录日常生活的瞬间、以及围绕哲学和科学的学术讨论。


龙星如最新的策展项目「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为她赢得了2018年Hyundai Blue Sustainability Prize这一奖项,并将于2019年夏季在北京798艺术区现代汽车文化中心举办展览。此次展览旨在更深入地瞭解关于机器学习的神话,并探索人类与这些技术之间的关係是如何得以体现的。展览聚焦一段由龙星如编程的、两个著名的人工智能之间的假想对话:分别是亚马逊公司创造的「虚拟助理」艾莉克莎(Alexa);还有香港汉森机器人公司(Hanson Robotics)开发的仿人机器人索菲亚(Sophia)。捨弃传统的展览文本或牆板不用,这两个聊天机器人之间的对话通过耳机播放;它们会对展览中特定的艺术品,以及人工智能对我们生活的干预和介入展开讨论。


展览的动机,离不开龙星如对这两种各不相同的複杂电脑实体化的迷恋,以及它们各自如何代表两种截然不同但被广泛接受的人工智能认知。正如她在展览方案中所写:「人工智能对普通公民来说仍然是难以察觉和模稜两可的。被淹没在大众媒体信息之中,人工智能已化身为一个最容易、也最难讲述的故事。」索菲亚,在一个极端,作为一个超现实的、难辨真假的类人机器人,揭示了人类的愿景。然而,儘管汉森机器人公司试图围绕这个看似女性的索菲娅创造一个现实的故事——包括让她成为沙特阿拉伯公民和联合国代表——我们仍不能把她视为芸芸众生之一。相比之下,没有躯体的艾莉克莎则是一个机器人「助手」──龙星如指出它虽然披着「机器外表」,但却也满足了社会对人工智能隐藏的感知能力的黑暗幻想──据线上影片显示,这部机器会随意地大笑。展览中的作品以同样怀疑的眼光,广泛地审视当前的技术状况,包括Jake Elwes拍摄的一段影片,聚焦了全球知名但备受争议的科技巨头,比如马云和Elon Musk;以及艺术家Anna Ridler和Daria Jelonek与布里斯托尔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物理学家合作设计的一个装置,该装置可以利用量子计算机的数据来写情书。


随着我们对科技的可能性越来越感兴趣——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使我们的生活更容易,甚至取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龙星如的工作显得更加有意义。她未来的项目包括翻译纽约的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即将出版的新书《The Art Happens Here: Net Art Anthology》,以及研究在她感兴趣的领域中实践的中国新兴艺术家。这位艺术家兼策展人似乎注定要将艺术和科技领域的融合纳为己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