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鸿蔚《欢庆时间》8月26日外交公寓12号空间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456   最后更新:2019/08/19 10:26:56 by 展览预告
[楼主] 另存为 2019-08-19 10:26:56

来源:日常陈述  金锋


图片来自网络


昨天,漫画“背井蛙”与“背井娃”的出现,在朋友圈与微信群里引起了热转。热转的意思其实非常明白,就是这些出去的娃儿,实际上头顶着的一片天空还是那么狭小,思想与眼界根本没有打开。但是,孩子们是不会这么认为的,他们或许认为,他们是有着完全属于自己的脑子,有着属于自己的立场。我在想,这样的反差是如何而来的呢?

最近政治不能谈,我就从艺术的理解,说说“背井”与“离乡”这两个词。

背井的井,应该不是水井的井,是井田制——八家为井的井,指的是土地。“背井离乡”是指肉身被迫离开故土,是物理空间的变换。当一个在原住地不能继续生存的人,他必须被迫出走,这种一如“逃亡”的出走,是肉身的移位,是肉身从甲地移到乙地,又或者从乙地移到丙地,又或者从A国移到B国,又从B国移到C国。这种被动性首先是为了对生存的渴求,很少涉及到精神层面。即便有精神层面的东西,也不过是思乡与“望乡”,所谓的“乡愁”而已。

而“背井蛙”与“背井娃”一般都是有路线图的,他们有目的,有方向,有利益诉求,有人生安排,这不是“背井”与“出走”,而是“前往”;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前往”,没有了“讨生活”的磨难,反而多出了一种是来去自由的“生活”。

我这样说,是想表达,“背井”、“出走”这些动词,它带出了某种“凌厉”性。动词喜欢碰撞与打斗,有点有意要把自己拴上赌桌。这种换了环境之后的肉身存在,有时需要靠陌生来提炼与对比。虎入平阳,还在错觉里打转,这就是典型的“井蛙”了。当精神远离故土,肉身在异乡前煎后熬,实际上是人的思想在不同的领域中流浪。我想有路线图的“前往者”,这些内心一向有安全感的孩子,他们接受教育的底子还在国内,他们意识里的嗲劲还在国内。

主动的“出走”,意味着身体与思想一同搬迁,这样的搬迁者,我们一般用“游子”与“流浪”来表达。假如在思想上,我们体验着一种主动的“流离失所”,那我们可能在做着一种拆解,可能会让固有的思维结构蓄意散架,让真正的自己自由回家。这种情形,我们在诗人那里比较容易得到理解。诗人的出走,是为了让“词”散架,让“词汇”搬家,让“词汇”离开原有词典上的解读。当字跟词在路途中,它们与环境、事件、方言重新混搭,苦难与爱交错袭来,让不同的意义相互“传染”。如此,新语言才会在“共振”中重新归位,进而适得其所。我觉得,这就是吟唱能被突破的秘籍,就是朗西埃所说的新感性,也叫异感。

图片来自网络


而漫画中的“背井蛙”与“背井娃”,他们虽然“离乡”了,但大家都知道,这是安全的“离乡”。在这种安全里,词汇是固定的,不需要重新组织推理。其他,拼拼演技就行了。最终还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在手脚舒展的立场里叫喊,或许会有一时的嘚瑟。但释放出的,很可能是满脑子的扭曲,饱含着狭隘。不过,话也得说回来,这两张漫画,画得也实在一般。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