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制片的时代已经到来?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397   最后更新:2019/07/31 14:19:37 by 小白小白
[楼主] babyqueen 2019-07-31 14:19:37

来源:Ocula艺术之眼  苏杭


石上纯也,“云之拱门”项目展厅。展览现场:“石上纯也:自由建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2019年7月18日至10月7日)。图片提供:PSA及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建筑设计多以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作为依据,而这个依据正发生动摇。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ower station of Art, PSA)7层展厅重新呈现了2018年首展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展览“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期:2019年7月18日至10月7日)。建筑师石上纯也根据PSA的展场进行了全新的设计,通过大尺度的建筑模型、建筑手绘、设计手稿、影像资料等方式,向观众揭示建筑师实现理念的过程与细节,讨论建筑学与身处时代的关系。

石上纯也,荷兰迷宫公园游客中心,2012-2017,泰斯耶克,荷兰。©石上纯也建筑设计事务所。图片提供:PSA及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这是一场建筑师的个人作品展,亦像是一位艺术家的宣言。石上纯也选择了20个分布在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建筑设计项目,其中包括已建成的项目,如”荷兰迷宫公园游客中心“(2012-2017)、艺术生态植物园/水庭(2013-2018)、蛇形画廊展亭(2019)或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如”谷中教堂“(山东日照,2016- )。石上纯也2004年离开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SANNA建筑事务所,设立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JUNYA ISHIGAMI+ASSOCIATES。

石上纯也,艺术生态植物园/水庭(2013-2018),栃木县,日本。©石上纯也建筑设计事务所。图片提供:PSA及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通过展览中的项目模型,如“神奈川工科大学工房”(2004-2008)和“校园多功能广场”(2008-)可以看到他传承了伊东丰雄(1941- )、妹岛和世(1956- )对建筑的轻盈感、空气感的呈现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把从前人对于结构、景观、室内设计的流动性、开放性的设计与理解用在了更大的尺度上。展览名称“Freeing Architecture”(直译为“解放建筑”或“使建筑自由”),集中了石上对建筑创作的思考:在这个高速增生而过度失控的多元化时代,“自由建筑”与不定形、不安定、不确定的概念对应。这种理念将弱化各种现存的想法,如某种既定的建筑类型、建筑功能或建筑风格,这也许会成为建筑面向未来的使命之一。

石上纯也,神奈川工科大学工房(2004-2008),神奈川县,日本。©石上纯也建筑设计事务所。图片提供:PSA及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石上纯也对植物的兴趣极大地启发了他早期的设计,可以算是他作为建筑师推动自我成长的线索。他曾深入研究过17-18世纪植物温室的构造,在他临摹柯布西耶所设计的母亲住宅(Villa Le Lac, 1924)的抄绘图纸中也加入了大片繁复的植物,200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日本馆外,他设计了四个透明的植物温室和其中的植物配制方案[1]。展览中第一个呈现的项目是“荷兰迷宫公园游客中心”(2012-2017),而石上纯也所面对的是极其严苛的设计限制:由于中心建于19世纪的历史花卉公园中,而公园本身属于历史保护场所,任何对已有建筑的翻修、扩建工程都不能影响公园内的植物与其位置。对此,石上纯也的设计策略是以最轻盈的方式来介入环境:沿着公园内的步行道路,以玻璃墙壁支撑起一栋半地下的建筑,让室内外空间隐匿在郁郁葱葱的植物之中。

石上纯也,“艺术生态植物园/水庭”项目展厅。展览现场:“石上纯也:自由建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2019年7月18日至10月7日)。图片提供:PSA及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紧接着在项目“艺术生态植物园/水庭”(2013-2018)中,石上将318棵树移植到一片一万六千平方米的草地上。建筑师仔细地注意到“草地”过往的历史(曾是一片稻田),于是,建筑师又从附近的河流引入水流,在草地上设计了160个水塘遍布于树木之间。这片苔藓森林与这块土地上曾经出现的景象的交叠,所有人工的痕迹——比如水管铺设、树木移栽、水塘建造——被极为用心地抹去。

石上纯也,“谷之教堂”项目展厅。展览现场:“石上纯也:自由建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2019年7月18日至10月7日)。图片提供:PSA及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石上纯也试图重新探讨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建筑和景观可以受到同样的关注,植物会形成一种与建筑均等价值的空间体验。[2]在“建筑 vs 景观”或“人工 vs 自然”这种二元对立的讨论模式中,建筑师始终将建筑/人工干预作为本体来讨论环境,建筑和自然只能在形而上的层面共生。石上纯也的“自由建筑”之道以一种包容的姿态超越了这个模式,使建筑师不再沉迷于自我表达的建筑形式,因为“建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契机而已,要尽可能消除存在感。”[3]

石上纯也,谷之教堂,效果图(2016-),日照,中国山东。©石上纯也建筑设计事务所。图片提供:PSA及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景观”与“建筑”彼此对话的设计巧思——自然环境与建筑物彼此之间可以产生极度融合又极度冲突的张力——可以从项目”谷之教堂“(2018-)看到。这个位于山东日照的”谷之教堂“,位于崎岖狭长的山谷。建筑师对基地的地理环境做了细致的分析与了解后,决定在”谷中“建立起一座外形如同极简抽象化的“山谷”教堂,并决意使其高于山谷20米。当风雨和日光沿着45米高的水泥墙壁倾泻而下,昏暗逼仄的入口和尽端圣坛处的天光,宗教建筑的神圣性被流线烘托出来,而这种美透过那向上延展20米的设计,早已预示。如此对话,也可以在悉尼的项目中看到,他在悉尼悉尼市政厅前的广场上“随手”画了一朵60米高的”云之拱门”(2015),与邻近的市政厅高度一致。起风时拱门会微微转动并随着光线呈现不同的面貌。

石上纯也,“云之拱门”项目展厅。展览现场:“石上纯也:自由建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2019年7月18日至10月7日)。图片提供:PSA及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从形式上看,这两个项目都有着自由的形态,采用了单一的材质,如混凝土或钢。如此纯粹而超越环境的尺度,并没有遵循传统建筑学意义上对场地的回应方式,甚至刻意地回避了秩序和逻辑。石上纯也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回应基地既有的尺度与环境,创造出一种游牧式的、无定向的空间感受。这些结构体甚至不能被严格地定义为一栋建筑,但建筑师以一种高明的姿态完成了对场地的介入。


石上纯也认为建筑与自然的尺度可以统一在同一个系统之中进行讨论,几乎动摇了建筑学的最初的意义。人类最初的建造活动就是为了提供一种遮蔽物,从而将人从广阔的自然环境中隔离到一个人工的小型庇护空间。而石上认为建筑学只是探讨了广阔的自然界尺度系统中极小的一部分,他相信“在自然现象与建成结构之间潜伏着某种新的可能性”[4],未来的环境将以人工的手段呈现自然的尺度。

石上纯也,“蛇形画廊展亭”项目展厅。展览现场:“石上纯也:自由建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2019年7月18日至10月7日)。图片提供:PSA及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延续着如此的兴趣,2019年的项目“蛇形画廊展亭”(2019)是石上纯也在公众语境中重新讨论自然、尺度、建构统一性的作品。在蛇形画廊的设计中,石上纯也将天然的石板层层堆叠形成屋面,下部以极细的金属柱进行支撑,仿佛一片传统住宅建筑的石瓦屋面从草地中升起,引发观者对空间的遐想。散落的岩石像一块轻盈的织物,石材的厚重感、粗糙感令建筑与环境的区别变得柔软而暧昧。

石上纯也,“校园多功能广场”项目展厅。展览现场:“石上纯也:自由建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2019年7月18日至10月7日)。图片提供:PSA及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作为菊竹清训(1928-2011)、伊东丰雄、妹岛和世师承关系下的新一代建筑师,石上纯也把建筑的轻盈感、透明感发挥到近乎极限。他也受到库哈斯的观察方式的影响,如“校园多功能广场”(2008-)项目,可以看到其自觉地跳脱出学科的界限去观察个体的行为和整个社会。他对自然、对未来、对“自由建筑”概念的诠释,尽管还未凝练成一条不断驱动设计实践的理论,已经显现了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批判立场。

石上纯也,“校园多功能广场”项目展厅。展览现场:“石上纯也:自由建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2019年7月18日至10月7日)。图片提供:PSA及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事实上,由于建筑的生产模式达到了更先进的阶段,石上纯也作为建筑师,他的特性并不总是在建筑作品中存在。展览、草图、笔记、文字、影片、讲座,这些大大拓展了社会对建筑师认可的边界。石上纯也在展览“自由建筑“新闻发布会上提到:“‘自由建筑’是我的目的,而不是手法,希望我的建筑可以接纳不同的价值观念,让更多的公众去思考何谓建筑,何为建筑的未来。目前人们并没有确定的建筑观,这促使建筑师去考虑新的可能性。”

石上纯也在“艺术生态植物园/水庭”项目展厅。展览现场:“石上纯也:自由建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2019年7月18日至10月7日)。图片提供:PSA及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在此,石上纯也解放的并不仅是建筑的设计方法,而是建筑学陈述的语境。当代的建筑学已经从一个“解决问题”的工程学科,成了综合学科在空间中具象化的工具。当现实的世界与虚拟空间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弭,建筑学也将逐步消失在媒体与信息的洪流之中。建筑如何改变其抵抗的姿态,将是这一代建筑师必须回应的议题,因为建筑学原发的推动力在于对旧有形式的对立、打破。我们能自由地思考建筑,恰恰基于另外一种现实:如今,我们已经找不到一个促使建筑学前行的确凿使命了。


鸣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的讲座记录。


[1] 石上純也,small images,东京:INAX 出版,2008:112-113

[2] 石上純也,small images,东京:INAX 出版,2008:101

[3] 石上純也,Freeing Architecture,东京:LIXIL出版,2018:54

[4] 石上純也,Another scale of architecture,京都:青幻舍艺术出版公司,2010: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