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昀佑、鲁明军:筑墙,是谁在练习?谁在被练习?
发起人:开平方根  回复数:0   浏览数:1914   最后更新:2019/07/11 11:57:50 by 开平方根
[楼主] 叮当猫 2019-07-11 11:57:50

来源:熟年人生  施蔷生



周日下午,有幸身临其境体验来自挪威的当代艺术展。中文名“何人说梦”,英语直译:我听见了你的梦想。


展览分AB两厅。进入A厅,便见一盏孤零零的灯在等待着观众。这是一盏“说梦之灯”。与阿拉丁神灯有联系吗?

灯的右拐,一幅巨大屏幕的影像作品,展现穿越雪山的全景画面。有一幅画面中,打出一段中文字幕:你的思想就像脂肪一样在身体里堆积。

灯的左面用工业钢板隔成的走廊,让观众选择穿越。

靠墙右面有一到帷幕遮挡,掀开一看里面正中有一道笔直的光柱。

观众可分别坐在光柱的两旁。倾听或倾诉来自天国的梦愫。

朝前走拐弯来到大屏幕的后面,此时的影像与正面看得画面颜色不同,景色也在不时变幻。

如果说:A厅展现的是比较抽象的影像或艺术类装置,那么B厅则带有一些叙事情结的具像展现。前者是梦境,有些诡异,有些模糊。后者则来到现实,但又有梦幻的烙印及变化。

“另类年轻人”。

一群衣着体面、 来自各个年龄层的人群排成一条长队在地上休息。我们看到画面里大约有二十个人,他们躺在地上相互倚靠着,看上去舒适和放松。

他们的穿着看上去比较现代--混合了前卫的城市冬装和一些传统的服饰,如萨米帽和挪威的羊毛套头衫。骑行夹克和不错的鞋履也是服装的一部分。

这些人都朝向一个方向,头向左,脚向右。人群中,只有一个人在看着我们——一个十几岁的女孩。

我们同时会看到画面上还有另一位年轻女性:塔尔,34岁。她正在从左向右移动。她时而压在人群上,时而部分陷入或绕过人群。

她的衣着并不讲究,只穿了T恤、裤子和袜子,并没有穿鞋。影片开始时,她已经位于画面的最左侧,面向与其他所有人相反的方向,并向最远端移动,在画面的最右侧出框。

其他人则继续呆在原地。

整个画面长16米、高64厘米,被投影在屏幕上,两个巨大的扬声器立于地上。这是一个复杂精密的装置,由两台投影仪将图像细致叠加,呈现出一种无缝的、极宽幅的影像效果。因为作品是放置在地板上,所以画面中的人们像是躺在画廊空间的地上。

这幅长达31分钟的影像,会叙说或提示我们许多联想。一个团队组织的故事?一个年轻人部落的世界?抑或是一群另类年轻人的“三观”?共性与个性,组织与个人等,在这富有想象力又有叙事诗般地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老婴孩”,则是在墙壁上不时闪现5个梦幻中的男孩。

《古老婴孩》是一件录像装置作品,由托瑞.罗纳斯为其在哥本哈根的夏洛特堡宫展厅的个展而创作。

这支影像将五个梦幻的婴儿形象投影在展览空间的不同墙面上。悬浮在墙上的婴儿一边唱歌,一边演奏着不同大小的长笛,呈现了一场交织着随机的动作和声音的音乐会。

在《古老婴孩》中,艺术家“游戏”着对立概念,并构建了一个使年龄变得流动和抽象,并且存在于时间之外的世界。

看完这幅录像装置,老年人尤其会感到兴奋。这会让他们找到“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内心体验感觉。同时,也会让所有观众感到:随着自己心态的调整,一切时空都会因此而改变吗?

两个展览厅呈现的挪威当代艺术展,尽管其所展现的艺术装置与北欧风格一样简约,但其美学价值是很丰富的。至少,给我们这些对当代艺术外行的观众,看后对当代艺术的概念有了初步的概括理解:当代艺术是集行为艺术、影像艺术、创意艺术、时空艺术、设计艺术、信息科技艺术等浑然一体的综合艺术。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当代艺术更强调突出的是一种集体行为艺术。

诚如画展的说明册里所言:

在西方,再现梦境这一传统可以追溯至浪漫主义早期,甚至文艺复兴时期。然而弗洛伊德的这一著作已然影响了众多艺术家——例如我们即刻便能想到超现实主义。在东方,有庄子(约公元前369 -286)梦蝶的经典寓言:“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由醒时与梦时的发问,挑战了我们对真实与幻觉的理解与定义,可以进一步涉及对生命和死亡分界的思考。


梦是非时间的。梦无法被预设,脱离我们的日常作息的成规;梦并非来自过去、现在或未来,也未必就有针对性的相应描绘;梦仅仅可以象征和指涉时间,而并不代表任何真实的时间跨度。梦是绝对私有的,只能被一个人接收,拥有并以某种形式阐释,没有任何合作的可能。

二十一世纪始于全新媒介与科技的诞生,然而人类的新老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我们仍然做着梦,一如既往,探索和再现着我们的问题,或是构建一个遥远的空间来反思现世的短暂。梦不仅穿梭于我们的潜意识,飘摇于我们在醒时的想像——白日梦,还安居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感受过程中。

五位来自挪威的当代艺术家创作涉猎广泛,在本展览中都采用基于声音与时间的媒介。好奇心使然,“我听见了你的梦”,展览中的作品探索、阐释并延续我们的想像与欲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日常经验打造了视觉或听觉叙事。与此同时,又拉开这些叙事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在昼夜之间,在真理与谎言之间,在现实与想像之间,我们遇见了自己的梦。

观展过程中,观众需要身心放松,忘却自我,并能与展品互相交流的心境。观展其实反观自己的内心,能否对周边事物唤起共鸣或质疑?我联想到先前刚好读完的校友孙博的长篇小说《中国芯传奇》和即将在香港8月上旬举办的《2019首届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两者都反映了当代科学家、艺术家对梦境与现实之间执著的探索!

感谢策展人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总监、中国视觉艺术中心主任、英国学术刊物《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主编姜节泓教授,为上海观众带来充满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艺术精品。

[沙发:1楼] 叮当猫 2019-07-11 11:42:42

来源:ARTLINKART


展览日期  2019年7月7日 - 2019年9月8日

展览馆  OCAT上海馆 (中国 上海市)

策展人  姜节泓

艺术家  Anne Katrine DolvenKrungleviČiusIgnasCamille NormentJana WinderenWrånesTori


OCAT 上海馆将于 2019 年 7 月 7 日至 9 月 8 日荣幸呈现来自挪威的当代艺术群展“何人说梦”。本 次展览由姜节泓策划,邀请到活跃在国际舞台并领衔挪威当代艺术界的五位艺术家:A K 窦文 (Anne Katrine Dolven)、伊格纳斯•克鲁格勒维修斯(Ignas Krunglevičius)、卡米尔•诺门(Camille Norment)、雅娜•文德伦(Jana Winderen)和托瑞•罗纳斯(Tori Wrånes)。为期两年的策展研 究使得策展人姜节泓进一步地走进挪威当代艺术。在走访了二十余名优秀的挪威当代艺术家工作 室后,展览的叙事思路逐渐浮现,渐至清晰。建构在此叙事基础上,策展人最终选出了以上五位 艺术家及七件作品。在多变的创作意图与丰富的创作语言外,这五位艺术家在媒介选择上也分享 了一定共性,最终呈现在展览中的故事将以声音和时间为载物,围绕梦境、潜意识与记忆铺陈开 来。

何以释梦?对于“梦”的理解、想象与诠释绵延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并在东西方宗教、文化、 哲学的发展中经历着不同身份的转变:从西方中世纪的神谕式形象到中古佛教文化下的虚幻悲观 之物再到中国古代道教影响下的重建自我与现实 。然而当跳脱历史文化的语境,去直视“梦”的 存在,我们会发现其最大的特性莫过于“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摘自圣·哲罗姆),在现实世界之 外无形而生的另一个宇宙,入梦者们便是赫拉克利特口中此宇宙中所发生之事的劳作者和协同制 造者,艺术家们自然也并行其中。

“当一个作家把他的戏剧奉献给我们,或者把我们认为是他个人的白日梦告诉我们 时,我们就会感到极大的快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

本次展览作品分布在 A、B 双厅,从 B 厅行入步至 A K 窦文于 2016 年创作的作品《一个另类年 轻人(A Other Teenager)》——十六米长的画面被二十余名交叠的入梦者所占据,身着紫衣的 女孩塔尔(Tale)与其余的入梦者反向而卧,所有入梦者连同女孩呈现出潜意识状态下的静止和 运动,然而无人知晓他们为何进入潜意识,也无人试图揭开他们梦境的一角。即兴电子吉他声的 嘈杂与混乱打破了原本祥和与神圣的视觉画面,观者无意识地退离有序的有形世界,沉浸在他者 之梦中;托瑞•罗纳斯(Tori Wrånes)的作品《古老婴孩(Ancient Baby)》同样为观者提供了 一个可以沉浸在非时间场景的不规则空间。五个身着奇装的生灵飘荡在展厅的空间中,他(她) 们不明性别、年龄、身份甚至来处,用吟唱和吹奏带走现实中的重重思绪。借用策展人所感:“在 此,时间再也不是准确的丈量,并相去甚远。”

“那些最真实的东西,恰恰是我在画中制造的幻觉” ——欧仁·德拉克洛瓦[法]

A 厅入口处将邂逅卡米尔ž诺门(Camille Norment)的作品《说梦之灯(Triplight)》。受当代 音乐中“故障”概念的启发,从舒尔麦克风里发出的光线间歇性地闪烁。如幻觉中所视的摇曳灯光 伴随着投射的骨架阴影试图诉说着这个时代的现实遭遇与困境;伊格纳斯ž克鲁格勒维修斯(Ignas Krunglevičius)在 A 厅呈现了两件作品《噪音比率(Signal to Noise Ratio)》与《健体交易(Hard Body Trade)》。前者以钢材装置的视觉形态呈现,观者被邀请进入巨大的金属走廊,徘徊在机 械性重复的声场中;后者则通过看似仿像的真实世界画面和电脑合成的说明叙述,将观者带离关 于人的梦境,转向进入机器的梦游状态。再至雅娜ž文德伦(Jana Winderen)为此次展览所作的 《31°14’37”N 121°28’2”E》,步入如海底般昏暗的空间中,直立于现实空间的经纬度之上,观者 会进入到完全纯粹的声音世界中,听见生活在脆弱生态系统中的海豹、鳕鱼、虎鲸、座头鲸发出 微弱的呼叫。到这里,你还在梦里吗?还是从梦里你已经看到了现实世界的一角?引自梅特林克: “每个梦都是这永恒当下的某些情景或事端的部分意识,这些事可能是过去的,现在的,或未来 的。”

(本次展览作为挪威当代艺术在中国的首展,将献礼中挪建交 65 周年(1954-2019)。在此特别鸣谢挪威 王国驻北京大使馆、挪威王国驻上海领事馆、挪威当代艺术协会以及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对本次展览 的鼎力支持)。

OCAT 上海馆









作品

致你 1994-2008(系列:无系列作品), 1974
影像, 黑白胶片, performer-Tale Dolven

艺术家: Anne Katrine Dolven

在黑白胶片影片中(1994),12岁的塔尔·多尔文(Tale Dolven)在一个白色圆圈中伸展四肢和移动。她独自一个人专注于自己的动作。这是一个直径110厘米、由白水晶大理石板制成的圆圈,这是艺术家于1994年在挪威桑内斯附近永久安置的雕塑。在影片播放的屏幕旁边,挂着一幅窦文在2018年找到这件“被遗忘的”雕塑时所拍摄的照片。大自然在时间的洗礼下重塑了一切。这个被苔藓覆盖的雕塑,几乎很难被人辨认出它就是出现在1994年的影片中小女孩脚下的石头圆圈。这两件作品共同描绘了时间的流逝。

致你 1994-2008(系列:无系列作品), 1994
影像, 黑白胶片, performer-Tale Dolven

艺术家: Anne Katrine Dolven

无系列:

a other teenager

艺术家:Anne Katrine Dolven
影像其他 | 16000x640mm

一群衣着体面、来自各个年龄层的人群排成一条长队在地上休息。我们看到画面里大约有二十个人,他们在相互倚靠着,看上去舒适和放松。他们的穿着看上去比较现代——混合了前卫的城市冬装和一些传统的服饰,如萨米帽和挪威的羊毛套头衫。骑行夹克和不错的鞋履也是服装的一部分。这些人都朝向一个方向——头向左,脚向右。人群中,只有一个人在看着我们——一个十几岁的女孩。 我们同时会看到画面上还有另一位年轻女性——塔尔,34岁。她正在从左向右移动,她时而压在人群上,时而部分陷入或绕过人群。她的衣着并不讲究,只穿了T恤、裤子和袜子,并没有穿鞋。影片开始时,她已经位于画面的最左侧,面向与其他所有人相反的方向,并向最远端移动——在画面的最右侧出框。其他人则继续呆在原地。 (整个画面长16米、高64厘米,被投影在屏幕上,两个巨大的扬声器立于地上。这是一个复杂精密的装置,由两台投影仪将图像细致叠加,呈现出一种无缝的、极宽幅的影像效果。因为作品是放置在地板上,所以画面中的人们像是躺在画廊空间的地上。)

无系列:

31°14'37"N 121°28'2”E

艺术家:Jana Winderen
装置声音 | 2018

新作《31°14’37”N 121°28’2”E》的标题取自于上海OCAT展厅中心的准确经纬度——沐浴在微光中的指南针指示了海洋声音的来源方向。 在水下有一个可听见的声音景观,鱼类、甲壳纲动物及海洋哺乳动物会借助声音进行导航定位,它们利用声音和震动进行通讯和寻找食物。航运、地震模拟实验、海洋平台打桩和工业活动所产生的声音穿透海洋动物的通讯线路、觅食和捕食区域,这些人类活动给海洋生物多样性带来了致命后果。当新的海洋航路产生,并穿过海洋生物的栖息地、觅食区和迁徙路线时,海洋生物的生命过程会受到干扰——它们无法听到彼此的声音,因而无法交配,有时甚至会饿死。

无系列:

噪音比率

艺术家:KrungleviČiusIgnas
装置声音 | Signal to Noise Ratio - new commission. Reference detail image of Skin Currencies, | 2015

一条用工业钢材打造的走廊被放置在展厅中,观众可从中穿行而过。走廊的墙壁上装有声音传感器,使墙壁发出声音。在走廊的入口处,观众会听到一个声音在用英文和中文列举出一个个单词。向走廊深处走去,这个声音就变得逐渐扭曲。在这条12米长的走廊结构的尽头,这个声音和它吐出的单词将变得完全模糊,观众所听到的只有噪音。

无系列:

健体交易

艺术家:KrungleviČiusIgnas
影像

这件影像作品展现了在雪山中穿越飞行的全景画面。这些图像看上去像电脑游戏中精心搭建的数字世界——只不过它们都是真实的。在节奏布鲁斯的配乐中,一个电脑生成的声音陈述道:“我们戴着面具,与你一样。我们用数学来取代事物,你的思想就像脂肪一样在身体里堆积……排序算法成为你特定年龄段的插件……我们正在进行你最后认知的升级。”这些说明性的语言抵消了图像的崇高之美。观众像在观看一台“空闲时间”里的电脑:它没有什么可做的,只能用白天处理的图像来填充时间——而这些图片令人想起以前电视台停播时播放的画面。

说梦之灯

艺术家:Camille Norment
装置 | 2008

1955年的SHURE麦克风作为一个文化标志,早已成为了“黄金岁月”的象征。在这件作品中,麦克风外壳放射出一束明亮耀眼的光,在墙上投下一道巨大的阴影,看上去像一个金属外壳或人的胸廓。光随机地进行周期性闪烁,就像一只即将报废的灯泡那最后几下闪烁;它是社会现实中的无声噪音和被压抑之声。 在《说梦之灯》中,闪烁的光线和投射的骨架阴影诉说着这个时代的故事,也是我们自身的写照。动摇不定的光线像是一位温柔的口吃者,揭示了矛盾之中的美丽。闪烁的光也受到当代音乐中的“故障”概念的启发,以及如何用这种“噪音”来表现一种心理状态,从而在观念上反映出身体体验和表述这种体验所遭遇的困境之间的不稳定张力。 (标题中“triplight”这个词,意指激发紧急状态的导火索,也有“轻巧跳舞”之意(trip the light fantastic)

1955年的SHURE麦克风作为一个文化标志,早已成为了“黄金岁月”的象征。在这件作品中,麦克风外壳放射出一束明亮耀眼的光,在墙上投下一道巨大的阴影,看上去像一个金属外壳或人的胸廓。光随机地进行周期性闪烁,就像一只即将报废的灯泡那最后几下闪烁;它是社会现实中的无声噪音和被压抑之声。 在《说梦之灯》中,闪烁的光线和投射的骨架阴影诉说着这个时代的故事,也是我们自身的写照。动摇不定的光线像是一位温柔的口吃者,揭示了矛盾之中的美丽。闪烁的光也受到当代音乐中的“故障”概念的启发,以及如何用这种“噪音”来表现一种心理状态,从而在观念上反映出身体体验和表述这种体验所遭遇的困境之间的不稳定张力。 (标题中“triplight”这个词,意指激发紧急状态的导火索,也有“轻巧跳舞”之意(trip the light fantastic)

无系列:

古老婴孩

艺术家:WrånesTori
装置影像 | 2017

《古老婴孩》是一件录像装置作品,由托瑞·罗纳斯为其在哥本哈根的夏洛特堡宫展厅的个展而创作。这支影像将五个梦幻的婴儿形象投影在展览空间的不同墙面上。悬浮在墙上的婴儿一边唱歌,一边演奏着不同大小的长笛,呈现了一场交织着随机的动作和声音的音乐会。在《古老婴孩》中,艺术家“游戏”着对立概念,并构建了一个使年龄变得流动和抽象,并且存在于时间之外的世界。婴儿和老人都表现为一种阿勒曼德式的极端身体,即一个在新生和陈旧的知识之间摇摆的,负荷的人类形象。或许正是一个冒险委员会在为传播抽象语言之自由制定出未来计划? “用处理雕塑的方式来处理影像,这令我兴奋不已。在《古老婴孩》中,我将时间放慢下来。我总想多睡一会儿,或者多吃一会儿早餐。所以我喜欢操控现实,把声音调高或调低,或者是改变速度,使时间几乎静止。” ——托瑞·罗纳斯 演职人员: 录音:Henriette Bretton-Meyer 电影摄影师:Jacob Sofussen 剪辑:Christopher Manz 声景:Stefan Garfield Rasch Holm 音乐、服装、面具:Tori Wrånes 灯光:Morten Kastberg 技术:Jacob Sebastian Malm Carlsen、Daniel Freyr Eliasson 助理:Monika Lyko, Tone Kittelsen and Gry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