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掀起生命的布局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305   最后更新:2019/06/10 10:19:47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橡皮擦 2019-06-10 10:19:47

来源:ARTSHARD艺术碎片  邵光华


拾萬空间“宁芙”

艺术家:朱荧荧


文/邵光华


欲进入朱荧荧的新展“宁芙”,先要经过入口处的影像作品《记忆抑制》(2019),此断言在观展的现实和隐喻意义上都是成立的。被两重帷幕隔开的展厅里,影像中的图像由静止走向运动,草叶微风摇晃,水面波纹荡漾,视点紧贴着对象推移。《记忆抑制》所用到的静态图像素材来自于一本七十年代的影集,无名作者在一次游历中拍下了这些照片——作为对记忆的见证。当这些图像被重新挖掘时,唯有想象能够弥补时光流逝所产生的落差。借助想象,静止的瀑布重新飞溅,树木与山峦站在想象分叉的路口,再次暴露在现时目光之下,或者通向一段新的叙事... 一张照片,尤其是一张过去的照片,天然地向任何解读开放。当观者调动想象,图像原本承载的记忆被抑制,静态的照片重新进入新的时间。

“宁芙”个展现场,拾萬空间,2019




《记忆抑制》,2019,高清影像,31’00”


图像一直是朱荧荧创作的主题,为此她建立了自己的图片资料库;它们有的是民间的素人影集或植物志,有的来自犯罪现场的记录式图片,有的出自艺术家本人之手。在图像泛滥的当代,任何类型的图像都算不上惊世骇俗——重要的是去询问图像何以成为今天的样子,以及它们以何种方式塑造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每当快门按下,现实就产生了一份“副本—图像”,随即它进入流通与传播,借助人类固有的“视觉中心主义”,图像暗示自己就是现实。然而,当一张照片作为活生生的图像昭显自己时,它需要的不仅仅只是一双眼睛。正如《记忆抑制》所展示的:为了赋予照片以“图像生命”,艺术家需要调动自身的记忆与想象,去填补其背面的空白,“记忆对图像的想象构成了图像”。

左:《怀柔之七》,木板油画,30×17×3cm,2017 右:《怀柔之三》 ,木板油画,20×20×2.3cm, 2016,“日夜”个展现场,拾萬空间,2017


照片的背面总是空白的,因为它仅仅是现实的一块切片——朱荧荧《怀柔》(2016)系列着重指出这一点。与常见的平面绘画不同,《怀柔》系列画框四周也在复刻现实,看上去像是从现实直接切下的一块。然而现实却总在以自己的方式逃避着“照相式目光”的捕捉,始终存在某些意义不能够被观看行为所穷尽。在“宁芙”的现场,标题为《隐秘之心》(2019)的系列摄影作品与绘画作品杂陈相间。它们同样来自朱荧荧所搜集的植物志,从教科书般地图解植物嫁接的过程到关于植物的微距摄影。观感上,这些图像呈现了一种从“记录式”到“诗意式”的转化——尽管其实际拍摄者并无此意图。沿着拼贴所建构的脉络,图像逐渐摆脱了对现实的指涉,逐渐拥有某种艺术品的自足性。刚开始,肉眼能够从图片中辨别出“嫁接”这一意义,而当对象变成了藻类或植物胚芽的电子显微镜照片时,意义无法得到即时辨认,图像便化身为某种超现实的存在,拥有自足的独立生命。《隐秘之心》之于整个展览的意义,就是呈现出图像如何逐步获得独立生命,而图像本身的吊诡处境也在此暴露无遗。

“宁芙”个展现场,拾萬空间,2019

《隐秘之心》,2019,老照片 / 艺术微喷,48x60cm

《隐秘之心》,2019,老照片 / 艺术微喷,55x67cm


正是图像的这种介于指涉与自足、现实与记忆、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双重性,使得这次展览被命名为“宁芙”。宁芙,神话里的精灵,也和图像一般处于混乱模糊的状态:它们非人也非神,有肉身却无灵魂,更如图像一般需要与人类产生联系才能获得灵魂。在同名文章里,阿甘本写道:“.....活的存在被准予与历史记忆传来的呆滞图像相遇,为的是把它们带回生活。” 这也正是朱荧荧试图去做的,即重新赋予图像以饱满的现实性,在切片与现实整体间建立联系。延续之前《怀柔》系列的创作脉络,朱荧荧继续尝试将照片移植到画板上。画的主题依然是植物,一种常见的、不参杂个体感情的中立化形象。《夜晚的预期》(2018)场景取材自犯罪现场记录式图片,其事件被抽离,只剩无辜的植物风景,并遵循视物的原则,将双眼的视像分别画出。《低迷愉悦》(2019)所表现的是三个不同角度拍下的植物夜间影像,图像在重复中生产着差异。与其他系列的绘画作品一样,《蔓延》(2019)同样忠实地移植了图像的内容,画面中的黑色铅笔格纹指示出一种精确的复制。《蔓延》的图像原型是朱荧荧拍摄的,换言之,它所承载的是艺术家本人的记忆。然而当想象力介入后,图像原本承载的记忆画面经过拆解和重组,从中复活的已然不是原先的生命。

《夜晚的预期》,2018,木板油画,27.5x22 cm

《夜晚的预期》,2018,木板油画,30x30cm

《夜晚的预期》,2018,木板油画,40x30 cm

《低迷愉悦》,2018 - 2019,木板油画,40x28cm

《低迷愉悦》,2018 - 2019,木板油画,50x35cm

《低迷愉悦》,2018 - 2019,木板油画,50x35cm


尽管图像常被用作回忆的线索,但它所唤起的未必只是视觉性的回忆。借助绘画的转译,它有可能把那一时刻的全部信息从记忆中唤醒,就像《追忆似水年华》的主人公吃下一块玛德琳蛋糕,使原本湮没的关于贡布雷的记忆重见天日。一种“非自主”的回忆,原本隐藏的感知在回溯性的观看中显露自身,逝去的时间被重新找回。图像此时位于过去与未来相交的尖端,被一种绝对的个体性所规定着,呈现独一无二的真实。《蔓延》给人的感受是饱满的,好像画面里的一切元素都经历过一场剧烈的运动,眼下正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图像不再是图像,它成了一个感知的聚合体,事物走向微观,颜色分子、水分子、空气与光线分子、温度与微风处于特定的动静快慢与强度的关系之中。图像已不再仅仅是被观看的对象,观众也不再是外在于它的观看主体,两者进入到一种共同的生成运动之中。这也是绘画之于图像所作的贡献,使图像更加的“图像化”,而不限于只是对现实作出指涉与切割。在创作中,朱荧荧也尽量地避免带入主题性或符号性的东西,以免图像受到太多外部的干涉。也许在她看来,把图像置于不定的“宁芙”状态,是为了探明图像的可能性,以便展现过去与未来、记忆与想像、视觉与感知如何相遇在被悬置的时间,而图像也同时生成为自身与他者。

《蔓延》,2018,木板油画,20x20cm

《蔓延》,2018,木板油画,30x40cm

《蔓延》,2018,木板油画,40x50cm

《蔓延》,2018,木板油画,34x45cm

《蔓延》,2018,木板油画,150x100c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