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的文:20年后的艺术什么样?
发起人:不举手不发言  回复数:0   浏览数:1690   最后更新:2019/06/05 08:58:50 by 不举手不发言
[楼主] 蜡笔头 2019-06-05 08:58:50

来源:典藏Artcoco  舒桐


在印象中,极少有展览会以色彩调性的泾渭分明来划归展厅空间的。近期在成都的麓湖・A4美术馆所举办的何翔宇和梁琛的双个展则算是一个例外。展览别出心裁地分配着颜色:何翔宇的“家族”是明媚的黄色,而梁琛的“阿莱夫”则是幽暗的黑色。两个展览分别位于一楼和二楼的展厅,结构明晰,主基调上一明一暗,十分相得益彰。

何翔宇个展“家族”展览现场

梁琛个展“阿莱夫”展览现场


步入美术馆的一楼展厅,也许是错觉作祟,隐约能感到空气中飘散着淡然的柠檬清香。实际上,展厅中并未出现大量的柠檬,只是放置着几个装满柠檬的塑料筐。这大概也和何翔宇的创作理念有着密切的关联:他并非要让人直接感受到柠檬本身,而只是希望能够直抵柠檬给人的感觉,某种直观的体验(它的颜色和嗅觉),或者另一些出自不同文化的观念。就比如,那些堆放着任其风干腐坏的柠檬意在指向基督教传统,其一是柠檬曾被当作生命树的果实,其二则是因为护教而殒命的圣维维亚纳——为了纪念她,古罗马人就以她的名字命名了柠檬花。何翔宇未必是要借此讴歌宗教,似乎更是为了让人能够从难逃自然规律的蔬果中体会到生命与腐败、永恒与易朽等共存又对立的概念。再比如,在影像作品《腔》中是印度传统宗教节日大宝森节(Thaipusam)认为柠檬具有净化灵魂和庇佑的神力因而在祭祀仪式中使用它,而另一件影像作品《灰烬》则聚焦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黑森林地区,在那里,柠檬被大量用于传统的丧葬习俗。

何翔宇个展“家族”展览现场(图片来源:舒桐)

何翔宇个展“家族”展览现场(图片来源:舒桐)


可以说,何翔宇重视的从来不是作为物的柠檬,相反,他始终在持续开展的“柠檬计划”系列创作中丰富作为概念的柠檬。重要的不是它们因为种植地不同而在表皮上呈现出略有差异的颜色,而是为了以田野调查的方式来释放它们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迥异的象征含义。为此,他调动着自己所能掌控的艺术创作媒材(多如影像、摄影、装置、声音、绘画等等),用以把艺术从感知经验引渡到文化概念。

何翔宇,《血与痛的缺席》,单屏录像 ( 彩⾊,有声),27’14”,2015—2019


相比于他不断释放语义的创作方式,美术馆二楼的梁琛个展“阿莱夫”则宛如它的反义词,它好似想要吞没一切概念,把所有的概念都还原到感知经验之中。

尽管在直观感受上,一黄一黑,一目了然;但是在更深层次的方面,“阿莱夫”和“家族”的差异则是较为隐秘的方法论问题。如果说何翔宇给予观众的是一个词汇的若干概念,那么梁琛奉上的就是一个词汇引发的若干感觉: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视觉(其实也仅限黑暗与微光),还汇集了触觉(漆黑中唯一值得仰仗的感觉)、听觉(谨小慎微的脚步在布料地毯上发出的窸窣声)甚至是嗅觉(炙热的灯光贴近木材散发的木质香味)。毫无疑问,纵然聚合这些感受,“阿莱夫”仍是维持在低限度感官上的展览。当然,这完全符合艺术家预想的效果。那些深谙西方现代文学的人,想必对此不会感到陌生——“阿莱夫”(El Aleph)是博尔赫斯的著名小说集的名字。在其中,他演绎了这个从希伯来文明流传至今的概念:阿莱夫是一个起点,一个包含一切空间的至暗的黑洞般的点。它既是时间的发端,亦是空间的原型。倘若理解了博尔赫斯辩证探讨时间与空间的意义,那么,感受这个展览也完全可以触类旁通。

概念图,梁琛:阿莱夫,麓湖·A4美术馆,成都,中国,2019


梁琛在展厅内搭建了七个彼此相通却又各自独立的空间,用充满童年记忆的布料材质(主要是棉布和羊绒)包裹住它们的内壁。蜿蜒探行其中,可以看到从高处悬下的白炽灯泡映照着内壁上的黑色布料,宛如亲临柏拉图构建的那个洞穴隐喻。光线也照亮了那些放置着的静物——木质支架、金属块,或是其他难以辨认的物件。它们好像各自都在黑暗中诉说着故事与秘密,又像是在时间与空间中被吞没的一切,让人似有所感,却又不知所感为何。

概念图—Day 2,梁琛:阿莱夫,麓湖·A4美术馆,成都,中国,2019


倘若把这两个展览作为互相参照,那么,在显性的黄与黑背后,它们同样都在内容上触及时间与空间、民族文化与私人叙事,释放或吞没着各自所能提供的艺术感官。因此,也不难发现,比起黄与黑的分明,这种真正能够被比较式观展的双个展,才是更罕见的。


何翔宇:家族&梁琛:阿莱夫

2019.4.27—7.28

麓湖·A4美术馆 成都

成都天府新区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