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轶伦个展《与孟菲斯蓝调一起被困在车里》5月29日北京公社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653   最后更新:2019/05/22 22:26:12 by 展览预告
[楼主] 另存为 2019-05-22 22:26:12

来源:798艺术  张宗希


看电影,玩游戏,泡书吧,听讲座……798这所“有屋顶的广场”你来过没?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外景


作为一名都“9102”年的游客或观众,来趟798看展之后如果还停留在逛逛小商店,对着街边的雕塑拍照合影,那你未免也太“勤奋”了。懒人的通常做法是找个地方休息,比如位于创意广场的至所,里面的几组沙发简洁又舒服,对面还有各种德文版的图书(画册很多)可翻阅。运气好的时候,可能会赶上一场正在放映的冷门或经典电影,或马上要进行的音乐、戏剧演出。——如果提前关注这里的活动并准时赶到,“运气”往往不差。


没错,这里的“至所”正是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的所在地,在敞开式空间内设置了具有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的舞台,广场(会议厅)可容纳一百多人;名为“灰盒子”的展览空间不定期地更新展览,一个配备了以“创意产业”为核心资源的专业数据库和最新APP软件的“知识吧”,可供学习和查询,当然,还有我们喜闻乐见的图书馆和休息区。

“灰盒子空间“的开放为年轻的策展人和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中性的、可以塑造甚至改变内部结构的空间。受邀的艺术家们可以不受商业运作模式的影响,带着试验性的想法在这一空间内做各种尝试。


严肃的名称下却有着一系列好玩的活动,比如可以在这里看一场将近三个小时的修复版硬核科幻电影《大都会》(2019年3月的“臆象宇宙:科幻电影系列展映和讨论”),还可以观看一场有机器人参与的舞台表演《异体:组态》(4月份的“机器人入侵舞台?!中德韩戏剧人排演数字时代 | 表演和研讨会系列活动”),或者听一场特别的音乐会(4月27日“打击乐的魅力——柏林爱乐乐团数字音乐厅:祖宾·梅塔与格鲁宾格”),在2018年的11月份,北京歌德学院三十周年庆典连续30个小时的马拉松生日派对,更是包含了演出、展览、放映、对话、在线互动、自助晚餐等等“吃喝玩乐”项目。

如果这些都错过了,没关系,5月底的纪录片系列放映和讨论“心灵史:中国纪录片三十年”即将带来几部独立电影;5月、6六月导演文德斯的专题活动,在跟中国电影资料馆合作进行;正在展出的“游戏中的丛林法则”(2019.05.11—06.02) 聚焦2004年以来的政治题材类的游戏,此展览已在超过十五个国家举办了巡回展;在6月1日和2日,歌德学院还将举办连续两天48小时的游戏开发者工作坊,空间将提供电源、网络、工作台、小憩的地方、早晚餐以及零食、饮料,甚至浴室!,游戏迷们大可以报名去体验一把。关于门票?无需门票!在这里的活动均为免费,正如歌德学院院长柯理博士所言,既然是广场,就是对大家免费开放;只有个别的才需要报名预约。

其实,歌德学院北京分院早在1988年11月就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内成立了,2003年从北外搬到数码大厦,2015年11月,歌德学院在北京拥有了两处院所:位于海淀区数码大厦的语言部,以及位于798艺术区的“至所”。我们知道,798原为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上世纪50年代初主要由民主德国的德绍工业建筑设计工作室负责修建。而歌德学院的至所所在地,正是两国政府的一个早期合作项目,由民主德国建筑师于1955至1957年间建造。如今,798艺术区吸引着全世界的艺术创造者和爱好者,体现着这个老工业厂区的文化重生,至所也在此见证着中德之间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

歌德学院:用中德文化打造“一个有屋顶的广场”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院长柯理博士


作为一个有着好奇心的观众,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4月中旬的一个上午,作者拜访了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院长柯理博士,柯理博士在北京生活多年,喜欢喝茶,办公室里还装饰着一幅中国风格的套色木刻版画,整个过程也是全部中文交流。

艺术汇谈谈798“至所”的特点和定位?


柯理这个空间的定位是作为一个可以讨论、交流的地方,这是主要的作用,因为在798的美术馆或者画廊空间也有很多,但是可能缺少的是一个可以讨论和互动的空间。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对原来的空间进行了改造,有舞台,广场,图书馆,知识吧,对所有人免费开放,可以提供图书资料,包括电子信息的资料,空间也可以做活动。

2018年12月9日德国总统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在访华期间访问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还有休息区,有沙发,其实这么一个地方对大家来说就是可以免费进来,夏天太热,进来凉快一下,冬天太冷,又暖和一下。也是可以体验的空间,还有一个灰盒子,作为小型的展览空间,或者一些小工作坊也可以进行。


这是一个有屋顶的公共场所,一个公共场所应该是人人都可以在此见面,可以交流,可以交换意见。当然,因为我们是一个国外的文化机构,肯定会带来一些国外的信息和话题,但是并不是单向度的,带来信息的这些人,他们也对中国感兴趣,希望了解中国。


实验性的艺术或者试验性的理论,也可以在这儿尝试一下,人们可以体验不同的文化,总之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距离人们很远的空间,而是可以比较直接的接触和体验。这是一个可以互动的场所和平台,我觉得这是至所的核心定位。


艺术汇最近歌德学院的活动比较密集,也吸引挺多的观众,作为主办方来说,有特定的受众期许吗?


柯理:我们每个活动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观众,而且很明显,比如说在戏剧、话剧或者演出方面,来的多是行业内的,无论是艺术家或者是学生,当然也有感兴趣的观众,但有的时候我们也会有电影放映,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我发现每次基本上都会有一个小组出现,大概是六七个人,而且年纪比较大,应该是周围的居民。

“知识吧”和图书馆


因为我们在798,其实对不住在附近的人来说还是挺远的,周末活动比如说放电影我们不会只放一部,而是会放两三部,中间可能会有一些和创作者的对话,这样的好处就是从下午2点到晚上8点,观众可以一直在这里。


也有音乐方面的或者实验性的活动,其实我们对谁都开放,谁想来都可以体验一下,因为是开放式的,所以很多时候也不知道到底有谁来,因为798的游客流量挺大的,国外国内的游客都比较多,有时候游客过来会觉得这儿有意思,他就会留下来待一会儿。但是确实我们有的活动,比如说一些实验性项目或工作坊,肯定是特定领域的群体会来,比如关于中国独立空间的讨论。


艺术汇在这些活动中,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多样,活动内容选择有哪些特定的标准或倾向吗?


柯理:就主题来说,我们会通过跟社会上的专家、艺术家讨论,听听他们现在在关注哪些话题,当然是在德国和在中国都关注的话题,哪些是最有趣的,从哪个方面开始进行,或者我们也可以考虑从哪个方面提供一些补充,一些别的地方看不到的,比如科技与艺术这个话题,科幻的话题。


艺术汇一个活动从策划到落地,过程通常是怎样的?


柯理:从最早的一个策划到它落地,每个活动是有点不一样的。大的话题和主题,比如说去年歌德学院三十周年的活动,我们肯定是去年年初就开始策划了,因为我们当时觉得做一个30年的专题,不要往回看,自己拍拍肩膀说我们有棒多,会觉得很无聊,我们觉得还是往前看,这样就想出来了要提出关于未来的30个问题,按照这些问题来策划整个秋天的活动,当然核心是一场持续30个小时的活动。也可以说是把30个小时的活动作为一个浓缩。


像上次中国独立空间的活动,是今年年后才决定的,但是独立空间这个现象我们其实已经关注有一段时间了,包括跟这些独立空间的负责人,之前也有合作过的,所以也一定的灵活性。


艺术汇线下的活动是否和在线杂志有一定的联系或互补?


柯理:在线杂志是独立的,关于德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桥梁,是一个媒体,德国人会在那边看到有意思的现象,因为我们有很多中国的作者和艺术家,但以后我们也会把德国的故事带到这儿来,是一种互动性的形式。内容方面会和我们在做的有交集,但是不是一对一,不是一个宣传的平台,而是一个反思的平台。


艺术汇北京的活动和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活动在策划上有什么不同?如何分配不同地区的内容比重?


柯理:在中国只有在北京称为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在上海,我们的同事在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下面有一个文化教育处,在其他城市还有歌德语言中心,这些中心主要负责德语教学和老师培训。


我们在北京其实也负责全国别的地方的文化项目,但是北京之外的活动,因为我们在当地没有自己的活动空间,要考虑到当地的合作伙伴,他们的需求,以及当地的文化氛围,比如在南京,文学领域的活动比较多一点,因为南京是一个有很多诗人和作家的城市。


在成都我们有跟美术馆合作,这个真的是要看每个地方的条件,我们也会听听需求,看看我们能提供什么,能不能支持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互动。西安歌德语言中心,是跟陕西省图书馆有合作,偶尔也会有文化活动。

艺术汇在过往的活动中,你印象最深的有哪些?

柯理:去年的30周年活动,可能是印象最深的一个,因为真的是投入了我们全部的精力,还是挺成功的。这里的成功,不一定是因为其中哪个活动都特别棒,但是因为有一个思想和理念在里面,而且我们是实现了这个思想理念。

这几年也开始跟柏林戏剧节建立合作,关于戏剧的演出,每年会来两三部戏剧在北京或者上海和别的城市演出,演出不是在我们空间,是在比如说天桥艺术中心,但是我们会为举办同期的活动,工作坊、演讲,或者是关于东西方话剧和戏剧的发展的讨论,这几年做成了一个品牌,而且不只是品牌,更是可以交流的项目。

艺术汇:可否透露下,下半年北京分院有哪些令人期待的活动和项目?


柯理6月份的柏林戏剧节,会有两部戏过来。5、6月份还有一个比较重要是文德斯导演的电影专题,放映是跟中国电影资料馆合作的,规模比较大的,也比较重要。下半年我们也会有关于德国作家卡玛尼的活动,还有关于中国制造的纪录片,德国莱比锡的纪录片活动。我们在9月份和12月份会有两次关于虚拟技术与艺术的放映、体验和讨论。


关于科技与艺术,确实有很多都是需要讨论的,而且艺术家会通过一种很有趣的方式,比如说我们去年也举办了一个非常好玩的活动,我们说我们是举办了一个科技展,其实不是科技展,也是艺术展,但是你不分不清这是科技还是艺术。


艺术汇:谈到纪录片,比如有的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你们会不会遇到审查的问题?


柯理:我们这里是按照文化协议的,可以自由的放映,主要看导演他们愿意不愿意。


艺术汇:你希望观众对歌德学院留下哪些印象或认知?如何看待“教育”在文化交流上的作用?


柯理:其实我觉得就观众来说,他可能体验到了一些新的东西,产生一些可能是之前没有想到过的意识,开始有自己的思考。


虽然这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好像网络就可以把大家连到一块了,但是我觉得你实实在在来到一个地方参加过一个活动,听这个人谈话,向他提了一个问题,听过他的回答,跟他讨论过,这个经验还是很珍贵的。不是说因为你在哪里看到了一个高档的对话或艺术,而是因为体会到了一些新的思维方法,或者说可以用另外一个角度看世界了,以后你再决定哪儿是对还是不对,就可以多一个参考角度,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艺术汇其实它相当于还是有一定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柯理:我觉得教育这个词,其实是有目标的,但我们不是说你来这儿要学到一个东西,而是希望促使观众对自己的思想和感觉会有一种新的认识和体会,从另一个角度重新思考。你可以说,我们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或全面的,因为当时我们可能在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但是我们也可能谈出八成新的东西,但并不是说你来这,必须学到一个什么,就看每个人他的一个感触点在哪。


艺术汇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这个空间的性格或基因,会是什么?


柯理我觉得还是刚才提到的,一个有屋顶的公共场所。

采访、撰文:张宗希

图片提供: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