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顶画廊 | 新展 “变量与供养” 5月18日开幕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475   最后更新:2019/05/11 21:14:23 by 展览预告
[楼主] 聚光灯 2019-05-11 21:14:23

来源:澎湃新闻  钱雪儿


2019年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定于当地时间5月11日开幕,目前各个国家馆均已布展完毕,并可接受观展。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分为军械库和绿城花园两个展区,中国国家馆的展场位于军械库展区最深处。中国国家馆的主题为“Re-睿”,中国馆策展人吴洪亮此前在采访中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艺术本身是很开放的,我确实也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时代。各种艺术生态在中国都可以找到,倒退100年,那时候中国面临的状况和艺术家的状况,至少不如今天生活得那么踏实。”他表示,威尼斯双年展拥有波澜壮阔的故事,而中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也很曲折。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为“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总策展人拉夫·鲁戈夫(Ralph Rugoff)表示,这其实是一场“没有主题的主题展”。而对于如何回应这样的“主题”,中国馆策展人吴洪亮此前在采访中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参展艺术家包括陈琦、费俊、耿雪、何翔宇,“威尼斯双年展拥有波澜壮阔的故事,而中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也很曲折,“包括我们今天做这个展览也遇到太多的困难,我还是充满希望,尽量做到别让大家太失望。”

威尼斯外景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外景

事实上,此次中国馆的主题“Re-睿”正是源于对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的再思考。所谓“有趣的时代”放在21世纪上半叶的今天,的确是有所指的。从媒体的信息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一个“我”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人类仿佛开始面临所谓的“新问题”。“面对今年的­­­主题,我最开始想到的是,过往的人类面对新的问题是怎么做的?在找到下一步的支撑前,是什么促使他迈出那一步?”

吴洪亮

面对已然步入的这个“有趣的时代”,中国馆以“Re-睿”来回应。“Re”是西方多种语言词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前缀,有“回、向后”之意,给后缀的词汇构成一个往前回溯的动势。中文里的“睿”则与之读音相似,它的意思是智慧——面对今天的新问题,回眺或许才能获得由“Re”及“睿”的洞察。因此,吴洪亮希望通过展览虚拟与现实世界的两条线索,营造一段让观者回归本心的路径。展厅的空间节奏如同一幅中国画的立体长卷,它的有趣之处在于不能一览无余,时而逼仄,时而豁然开朗,观众可以漫步其中进行体会。

陈琦《时间简谱》,图片:雅昌艺术网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分为军械库和绿城花园两个展区,中国国家馆的展场位于军械库展区最深处。在威尼斯曲折的巷子和错综的水道桥梁之间穿行很容易迷路,艺术家费俊利用手机App创作了作品《睿寻》,将威尼斯的桥与导航功能相结合,不仅可以游戏般体会人类过往创造中“桥”的相似,更能指引观者去往中国国家馆方向。走进中国国家馆后,观者首先必须穿过一条狭长的通道,这条通道的右侧是军械库历史建筑古老的斑驳砖墙,而左侧是一个与观者互动的,正在成长中的虚拟世界。

《睿·寻》效果图

《睿·寻》是一个为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创作的基于地理位置的应用程序作品,观众可以在手机上下载艺术家开发的应用程序,在威尼斯水城里搜寻并体验艺术家“移植”在当地桥梁上的来自中国的桥梁。《睿·寻》通过关联形态类似的桥梁,既展现了两个文明之间的相通性,又呈现了两个地域之间的差异性。

《金色之名》耿雪2019 视频截屏19/ 摄影:刘大鹏

走过历史沧桑与未来感对望的部分,是一片开阔的小广场,走上广场一侧圆拱形的小桥,可以站在整个展厅的制高点俯视艺术家耿雪的《金色之名》,这是一件影像装置作品。整个影片主体在黑白世界中呈现出这位女性艺术家对生命初始与轮回的关照。而在结尾时一艘金色的船,从黑白影像的虚空中漂来,呼应着地面上几朵金色如“水花”、如“脐带”的装置,其中的影像是一个金色的人漂浮、分解、羽化……“她的特别之处除了敏感、完成度强以外,我觉得她会有一种能量,这个能量其实是我们这么多年所忽视的——关于叙事的能量,”吴洪亮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曾这样评价他对艺术家耿雪的看法,“很多艺术如果放在大的叙事里面,它可以进入更强悍的一个历史。我们在认知艺术的时候会发现,有些问题要更本真,讲故事就是一个永远不会落幕的方法,包括电影,包括舞台的戏剧。”

《金色之名》耿雪2019 视频截屏19/ 摄影:刘大鹏

艺术家陈琦的黑白水印木刻作品《2012生成与弥散》巨大而写实,其灵感则来自中国传统。观者走近它,会感觉融入其中,身心荡漾。

陈琦《2012生成与弥散》

艺术家何翔宇的装置作品《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将身体内部的触觉感知外化,他用舌头碰触上颚,再将触觉感受到的形状转译出来做成铸铜雕塑,数年间像日课一样持续完成这种身体知觉的可视转化。观者可以坐下来,触摸那些雕塑,达成与艺术家触觉的共知。艺术家何翔宇对此次展览的主题“Re-睿”,理解为一种回归内心的景观。关于此次的作品,目前正在制作阶段中,他希望观众能够在现场去触摸、去感官自己的内心世界。

何翔宇的装置作品《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图片:雅昌艺术网

此时,正是观者体会这个园林空间妙处的时候。经过拱门回到耿雪作品的小广场,也可以折返到桥下的出口,右拐,斑驳的光影从头顶蚀刻的曲折洞隙里洒下,这是艺术家陈琦的空间装置《别处》。这些光影的形态来自古书被书虫咬噬的虫洞,隐喻着人类文明与自然力量的冲突与和谐。走出这条光线幽暗的巷子,天光大盛,随即进入了中国国家馆的室外展场,花园的草坪上一只淡粉色的巨大盒子,盒子内部却是阳光穿过“虫洞”投影出的虚静空间,它是送给观者的一份来自中国的礼物,可游可居。

陈琦《别处》

吴洪亮是北京画院副院长、齐白石纪念馆馆长,他在北京画院的主要工作是20世纪美术史研究,因此,他的策展通常被认为是以中国传统为主。但是,吴洪亮认为,无论是传统还是当代,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我做80后、90后艺术家的展览,跟我做齐白石、李可染、做明清山水人物画的想法和方式是完全一样的,”吴洪亮说道。而在此次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中,他对于不同的媒介进行了融合,“我并没有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做一个新的展览,我觉得可能我这十年都在做一个展览,就是通过我对中国传统的学习,和对于今天当代艺术发展、包括我周边当代艺术家的了解,一直在把他们进行一次有效的融合。”

中国馆展览现场

另一方面,吴洪亮在采访中表示,中国的文明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包括中国人的手卷、册页,这些很传统的思维创造。所以我把这样一种理解融入了对艺术家作品的一种支撑或者表达。”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中国馆展览运用许多高科技的东西,而在吴洪亮看来,这其中蕴含了“技”与“道”的关系,“所谓的技难道不是道?比如说费俊思考他的作品时候,他的思维就是所谓的‘虚拟现实’,这就是他的‘笔’。就跟中国画画下去以后,那一笔下去,可控和不可控之间,其实不可控才是艺术的妙处。”吴洪亮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

何翔宇装置作品《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我不希望大家觉得当代艺术就是抽象,就是看不懂,”吴洪亮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说道,“比如这次,中国国家馆所在的位置很让人不愉悦,它在最末端。我就设置了一个方式做一种引导,让大家可以开开心心走过来。”这似乎也呼应了总策展人对于此次双年展的期望,即展览在引发批判性思考的同时,应该确保“愉悦性”,“我试图达到的展览空间的感觉是,观众走进展厅,不会觉得很东方符号、很中国符号,而是觉得作品与建筑物完美地融合;观众不会觉得我在搭一个中国的飞檐,或者园子。但是这个空间的内核逻辑——比如说中国园林的空间逻辑,是在里面的。中国的园子不是安放身体的,没有人会因为没地方住才造园子,而是要用这样的空间来提示自己、启发自己、安放自己的心理。园林其实是个心理空间。因此,在这个展览里,我想把园林的这种心理空间运用起来,”吴洪亮在威尼斯接受采访时说道。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搭建方案

此次中国馆的四位参展艺术家中有两位是“80后”,年龄上相对年轻。被问到如何将风格和理念各异的艺术家作品组成一个整体,吴洪亮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第一个支撑就是回到人本身,其次是回到一个文明的共同的发言状态,然后再回到生命。“还有,我觉得很多我们今天能得以交流的那些共同的东西,其实就是在各自的文化中,比如说威尼斯的水跟苏州的水、威尼斯的桥和绍兴的桥、我们的乌篷船和他们的船等,”吴洪亮说道,“我们总有一个生存的共同理由,那个理由是我关心的,然后这个理由用艺术家的方式阐释之后,你会发现原来我们是可以沟通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