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威尼斯 | 建医院、海洋馆,一言不合还开音乐会……这届双年展有多任性?
发起人: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回复数:1   浏览数:1774   最后更新:2019/05/09 14:33:38 by guest
[楼主] 橡皮擦 2019-05-09 11:37:56

来源:打边炉DBL


李振华在深圳坪山(摄影:卢川)


5月13日下午,2019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出维:雕琢空间”将在深圳坪山开幕,李振华和刘晓都担任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打边炉》对策展人李振华进行了书面采访,以下为李振华作出的回应,问题隐去。发表前经过受访人的审校。采访、编辑:黄紫枫。


何为坪山?何为当代?何为现在?


1、我通常会在工作地点有一个月的生活时间,去思考、体会策展构思和艺术家邀约的具体情况,再作出最后的调整,如驻留计划的具体实现,和艺术家讨论创作之焦点等工作。让项目真正回到回馈当地的姿态,并保持艺术线索自身的延续性。很多决定和变化都是在我在坪山驻地的期间完成的。

2、这次部分的作品是为了展览、坪山生成的,部分是艺术家在过去逐渐积累形成的。新作和旧作本来就应该有文化的上下文关系,或者是材料、方法和概念上的联系。

如吴珏辉的《星际动物园》系列创作,这可能是他这十几年来积累的最重要的一个系列,其中有科幻的成分,有动态雕塑和仿生学的尝试。新作如展望和唐钰涵的合作,则试着从以往的工作中超脱,完成一个介于艺术、风水、空间、人群置换的项目,而这也是基于对过去累积的变化。

艺术作品和艺术家,都处在动态的当代时刻,这会让我思考什么作用在纯粹的艺术理想,什么达成了现在的工作,以及为什么?这也是我最希望和艺术家讨论的,从我们的工作、环境、媒介去思考自己还能怎么做,以及如何做。这是当代艺术的魅力,展览恰是各个方面累积沉淀的一个界面。

3、我相信艺术的发展也是科技的发展,艺术的发现,是借助科技手段的拓展。参展艺术家有些是我常年关注合作的,有些是一直在关注却没机会合作。对我来说,展览是一个在科技和艺术线索连续不断的整体。而艺术家也应该是这一流向的主体,我们(我和刘晓都)选择艺术家,也是艺术家也选择了我们。



4、传统公共空间的使用和概念是固定的,现在的公共空间是复合的,并不断在完善和转变。展览面对的既有过去公共空间的概念,也有现在转型中的概念。传统和现在,在这个展览中是并存的。


如何对过去和未来抱有期待和温情,如何发现创造之可能。在讨论传统之前,我们也需要传统不断代谢下来的东西,公共空间的使用和概念变化,也与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像超过200年的大万世居,也会在细雨中向我们倾诉着她的历史。我更能体会“物是人非”这一概念,历史留下来的空间,人却早已不是过去的人。



5、我的工作是通过媒介逻辑来思考问题,这在互联网中是多线程、多点的。从2013年开始,我在试着让自己的工作存留在网络中,以开放的姿态面对长效的研究者。这也是对艺术家和工作的一种尊重,往往一个展览从几天到几个月,我希望网站能成为一个展览的不死身,能够将一个展览讨论的话题和创作的经验,带到下一个世纪,所以在今年的坪山雕塑展,我也实践了网站部分的工作。

我对文献没有定论,文献为了适应阅读者,展览和文献所给予的可能是两个不同的逻辑叙事。我希望建立更多不同的逻辑叙事,因为这与观者接收信息的方式有关。而我也希望探寻,讲故事还有怎样的可能。


6、何为坪山?何为当代?何为现在?这些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可能每一天都会面对这样的情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情感,场所和物件也有。我们的联系应该是对历史的尊重,尤其真正地去了解历史贯穿时间的大跨度。在对现在和未来的思考中,有了这样一个展览,对现在和未来的实践,就是我们之间最深刻的联系。

雕塑是整体,也可能是瞬间


7、是什么展览,主要看如何从一个知识的线索去理解。这个展览的前提是雕塑,建筑就是它的知识线索,我希望观者能顺着这个线索观看和提问,媒介是这个线索的外延。

如“延展雕塑”可以被看作这个项目的框架,但是如何延展?可以试着从雕塑去理解,这个前提有着非常具体的空间和介质限定,问题则会让问的人对雕塑在现当代艺术发展的变化产生更加清澈的思考。那么今天看到的这些媒介、方法,亦或是观念和情感,也就找到了其存在的上下文关系。

8、雕塑从开始的定义到现在有着非常大的变化,以我对雕塑的浅显认识,我不想从方法和材料上去谈雕塑,雕塑是物质拥有了空间。关键是我们看雕塑的方式变了,雕塑可能是四处蔓延的整体,也可能是诱发心理活动的瞬间。



9、新媒体是一个非常泛化的说法,新的媒介(物质、传播)本身也有着硬币的两面,我更关注新的材料和方法,至于新媒体的科技化表象,应该已经被归到现在泛滥的后网络之中了。

我的策展试图回到对具体单一媒介的讨论上。如2016年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主题《时间/无间》之外,我试着在探索单屏幕和多屏幕这一概念。在2018年豪斯沃斯萨默塞特驻留时,就已经有着对主题“第三维度”的阐释。当时的讲座,我找了差不多100位艺术家的作品,都可以从雕塑这个线索说明白,这也成为了这次雕塑展的起点。

10、与过去展览遗留作品之间的衔接更多依靠的是观者的能力和愿望。假设我们现在进入到一个生活的场景——酒店、超市或机场,并不会有太多的不适应,但这在80年代可能会引起人注意,甚至触动知识分子反思的空间,在今天,经验与观看之间已经达成了一致。

展览也是这样,人如何在新事物面前保持好奇心,保持和艺术家一样的创造性,保持不断追问的能力!当然,整个展览也设置了逻辑和概念上的线索,从政府大楼到大万世居,再到坪山雕塑艺术创意园,每个场所都有空间关系上的考虑,以及方便阅读的路径。有些作品是遭遇式的,有些需要一些独处的时间,有些则需要去寻找。


如何将空间的焦点凝于一处


11、我理解的雕塑是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雕琢空间”,如何将空间的焦点凝于一处,为空间创造另外的阅读和认知方式。

我一直希望和有趣的建筑师合作,这次和刘晓都先生的合作,是尝试在雕塑的语境中,讨论建筑和雕塑对空间把握之异同。建筑师并不仅仅是处理空间关系的人,他们往往更能把握空间的复杂性和需求,我希望能从这些地方和刘晓都先生去讨论空间的可能性。建筑师要考虑的很多事是超越建筑的,如一个建筑所能带来的地标特征,空间特征,人群变化,当然还有更多其他知识领域的,如人群之流动、心理和空间、实用性和概念,这些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新兴的学科。


主题《出维:雕琢空间》是双重构建的关系,超越和理解塑造空间,首先是对建筑的讨论,然后才是艺术的再次塑造。假设生活或工作场景中熟悉的物件和空间感受,是这个项目的基础,而这个基础链接着所有人的经验,然后是艺术如何去改变这一经验,并在经验中注入几种不同的经验。“雕琢时间”是为电影,“雕琢空间”是顺应雕塑的思维逻辑,但超越雕塑这一概念,去探索人通过改变空间来改变认知经验的路线。

12、人对空间的再造动作是公共艺术的范畴,当然也是我们项目试图达成的一个方面,即空间反过来对人意味着什么?人是如何参与和被塑造的?

“雕琢空间”的前提是如何讨论人塑造的新的空间概念,这与人的认知有关,并仍在不断拓展着。人造景观、游乐场、大型购物中心、机场等等,这些都可以被看作是雕琢空间思考的起点。艺术介入的空间关系,可能是空间上的,也可能是人群关系的,也可能都不是。

我希望艺术能在是与不是之间,为人的精神活动提供一些余地。可能是对现代性的对抗吧!有时候,艺术创作中说不清的,也更让人着迷。


在地关系,是时间上的顺流和逆流

13、策展前言只是一个部分,解释了为何而做。首先考虑地缘和在地,应该是此类项目的起点,然后是如何完成和实现。艺术家的到来,以及当地人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委托创作中,艺术家廖文峰的合作者是大万世居的保安,展望和唐钰涵寻访的本地人和客家人,这构成了一个让本地人群介入和能量流转的过程。还有Albert Weis在建筑外立面的作品《时间》,郭国柱在废墟上的《流园》,都会让在地形成纵向的视野,如时间之于之前空间的工作者。Uta Kopp & Achim Mohne的《遥控词语》,他们所分享的谷歌地球图景,会让世界看见坪山。在地关系,是时间上的顺流和逆流,是对过去情感拾取,是对未来发展的肯定。


14、呈现——最简单,也最难!美术馆学的方式,在今天未必适用,因为那是一个从既定事实,时间上顺流而来的方式。当代艺术需要打破这样的顺向经验,需要重构个体时空和在地的关系。

视觉呈现,可能是空间营造、经验引导,亦或兼有之。我们希望艺术引导人进入对空间的思考,进而达成空间历史和现在的发现,自然而然地就完成了艺术的在地性发现。人在其中如何与空间共处并经历时间,是个微妙且巨大的过程。


15、2019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分为三个展区:政府大楼,大万世居和坪山雕塑艺术创意园,每个地点都有自己的特征和空间关系。感谢坪山区政府的支持,我们可以在政府大楼展出冯晨的作品《W》。大万世居展出徐坦、廖文峰、Bignia Wehrli、展望和唐钰涵的作品。其他的艺术家的作品都在坪山雕塑艺术创意园展出。

艺术作品和当代话题分不开,如何获得作品和作品之间的联系,如何在空间上把握在地问题的延伸,并构成一个思维的整体。一个展览通常开幕就是结束,我更期待我们的项目能在地方的人群中,真正形成一些影响。这在2015年我策划的“乌拉尔工业当代艺术双年展”有着体现和联系,我之前的工作方法也自然的构成了坪山项目的基础。

这次展览亦有回应在地性的部分,如政府大楼,我希望带入一个不可见的大海(声音)。如大万世居,徐坦作品中的水上人家(疍家人),廖文峰是江西的客家人,是话题、身份上的考虑。作品生成过程中,希望艺术能基于其自身的情况,超越这些表面的东西,甚至超越地缘的关系,而这些也都通过在地创作来完成的。


16、我很荣幸参与到深圳的文化建设中,谢谢那些肯定我工作的人。深圳处在之前珠三角,现在的大湾区,坪山在深圳和惠州之间,深圳的艺术生态正在构建中,应该不同于北京、上海等地。深圳的文化构建是政府和地产商一起推动的,如何香凝美术馆、OCAT这个华侨城生成的最早的美术馆群概念。深圳有着高新企业、大学系统,也正在加入到这一系统中。艺术生态的构成需要很多必要的环节,除了视觉艺术,还需要音乐、戏剧等,才能构成更完整的生态。这些是需要具体的建筑物和体制搭建的。

我更希望未来的工作能转型为体制搭建的长久目标。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已经举办了两届,我希望在第三届完成国际化的转型,让坪山成为新的国际焦点。从而完成其对长期体制搭建的激励和贡献。


17、我可以想象一个更大的图景,坪山会成为这个全球图景中可见的艺术节点,完成在地的链接,也能够让坪山链接到全球的艺术网络中。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