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中国馆 | 耿雪:在黑白世界里的“金色之名”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702   最后更新:2019/05/07 11:21:07 by 聚光灯
[楼主] 展览预告 2019-05-07 11:21:07

来源:南山社



南山社荣幸的宣布,照夜白艺术影院艺术家放映项目最新一期活动“变鬼”王拓影像放映、讲座、对谈,将于2019年5月7日(周二)晚7点在西安举行。


王拓的艺术实践以影像、行为、绘画为主并涉及多种媒介,通过在预设情境下对他人真实生存经验以及文献行为化的介入,来揭示当代人类境遇与精神遗产之间不稳定的关系,也同时探讨了人造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如何从其历史背景中生发而出,并与持续变化的社会状况相适应的主题。


时间安排


19:00—20:30

放映与讲座



20:30—21:00

嘉宾与观众交流环节


放映选辑介绍


烟火,2018, 单频4K影像 (彩色有声),31分17秒


王拓在《烟火》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同时存在于两重交错现实中的农民工形象。一边,这位农民工正在一个时空感异常模糊的电影道具仓库中,通过阅读志怪与传奇故事,将自我投射进一个个文本中,并在现实亦或是他的幻想中进行着一次次的“演练”;另一边,艺术家对这位在东北某小城的打工者进行了样本式的观察,记录下他的日常、情感与返乡之路。真实的记录慢慢变成了对一起中国近期发生并被广泛讨论的社会暴力事件的戏剧化的“重新排演”。在这个有关复仇的叙述中,疗愈长久沉积的创伤仿佛变成了一场需要等待的仪式。艺术家通过这场身体式的“反扑”,暗示出一种社会性身份与内在身份之间的撕裂,以及个体病症与无能为力的庞然现实之间的潜在矛盾。

漩涡,2018,三频高清影像(彩色有声),13分47秒


三频影像作品《漩涡》将建筑学中由平面制图到真实建造的实践过程与御宅文化中的次元壁概念相并置,讨论了人类在平面/二次元中形成的欲望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被放大、消费和加深的。作品中暗含了两个角色:动态影像中的建筑师和动画中的漫画师。他们仿佛在用一种类似的方式与周遭世界进行互动。他们把现实世界中产生的感受投射到二维世界中,并再次回到现实世界将其实现。在作品中对建筑学和御宅文化的并置中,我们看到人类最基础的欲望以及有关暴力的本质是如何被塑造,又以什么样的方式被实施的,就像影片中引述的伯纳德屈米曾说过,要真正欣赏一个建筑,你可能需要制造一起谋杀。

审问,2017, 单频高清影像(彩色有声),18分35秒


《审问》是一个由胶片摄影,图像拼贴以及画外音组成的动态影像。作品由两部分叙述交织在一起:一部分是取材自艺术家对一位地方纪检委官员的采访记录,内容由其陈说当年成功面试该职时所需的心理技巧,慢慢演变到描述其日后审问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心理手段。另一部分是一篇以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1966年的电影《假面》为灵感,由艺术家写作的短篇故事。故事中,一个拒绝说话的演员和一个试图使其开口的护士在长时间的相处中,悄然变成了彼此,互换了身份。在这个隐喻我们所处的复杂现实的作品之中,人们熟悉的现实情境与隐蔽于日常的极端情境借由一种类似的沟通结构产生了丰富的交集,而在其中的人的境遇也因此发生变换。

奠飨赋,2016,单频4K影像(彩色有声),27分30秒


艺术家通过血亲之间的辩证关系—接受与拒绝,交流与疏远—来隐喻式的探讨人与文献之间错综的关系。《奠飨赋》是艺术家基于对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 1892- 1973)一本被禁绝于大陆汉语世界的小说《梁太太的三个女儿》(Three Daughters of Madame Liang, 1969)的研究创作而来。艺术家有意将赛珍珠这部唯一没有中译本的小说用翻译软件译成中文,隐去了年代细节并保留了错乱的语法。在影像中,两个亦真亦幻的女性形象在同一时空中彼此交替,触不可及:母亲娓娓道来了一出混沌的悲剧,女儿将一次准备家宴的细节转化为一场召唤逝者魂魄的仪式。艺术家以此隐喻当人们接近某些被有意尘封的文献时的尴尬处境。

中毒,2017, 单频4K影像(彩色有声),16分33秒


在影像《中毒》中,艺术家挑选并邀请12位广告演员,让他们以其在曾经各自广告片中的形象,模拟了一次《名利场》杂志封面照式的群像拍摄。随着镜头的推移,这些人物逐个的面对镜头讲述简短又私密的独白。演员们摆着僵硬的造型,袒露有关身体、心理、生活方式的焦虑或苦闷,而这些独白的内容则是被隐去了具体商品信息的、他们曾经扮演的广告片中的台词。而观众也慢慢从他们的交流方式中意识到,他们的聚集其实是一个“戒酒劝助会”(Alcoholics Anonymous Group)式的成瘾症候心理救助现场。在影像中,演员独白与荷兰黄金时代群像绘画交替出现,而群像美学则作为线索来展现当下与历史中“焦虑”的关联,延续了艺术家自2016年来对“人造观念”的实在性这一命题的探讨。

角色扮演,2016, 单频4K影像(彩色有声),24分31秒


《角色扮演》是一个基于行为的影像作品,通过对即兴情境下表演的调动来探讨人造观念(如“中产阶级”、 “完美婚姻”)如何在自我制度化以及集体无意识中被形成和被定义,以及意识形态和文化档案中的假定事实与现实之间不可靠的关系。影像由多个空间内的叙述穿插而成:艺术家聘请了两位经常饰演中产阶级角色的类型演员,互不相识的二人在艺术家租用的高级公寓中被要求即兴扮演一对“完美的”夫妇,并进行了一次完整真实的婚姻治疗咨询。在另一场景中,两位演员分别在各自现实生活的家中,以真实的状态,用第一人称独白再现了美国经典黑色电影《邮差总按两遍铃》(1981年)的情节。两种叙述结构上的呼应和内容上极大反差,以及表演在两种情境下的瓦解和隐喻,双向质疑了人造观念的真实性和实在性。

赋格,2016,单频4K影像(彩色有声),17分05秒


《赋格》呈现了一个美国家庭看似平淡安详的下午,女主人公被男主人公囚禁在他们的郊外别墅中。然而他们之间的充满张力的情感关系却始终模糊不清,难以判断。两位主人公自始至终没有语言交流,而情绪化的、戏剧化的无声对话却从未中断。在一场下午茶,艺术家运用一对钢琴调琴的声音替代了二人无声的交流。在艺术家通常使用的语言性叙事之外,与音乐有关的实践也是其另一条重要的创作线索。声音作为叙事的媒介,也常常出现在其行为化的作曲与演唱中。此作品中,前半段调配钢琴的声音作为对人物心理活动的隐喻,结尾部分Lou Reed的《Perfect Day》则引出了情绪暧昧的幻象,女主人公随之歌唱,却在终曲夏然而止,梦境的现实由此被揭露。

现实与自然,2014, 三频高清影像(黑白有声),13分49秒

美国疑问,2014, 单频高清影像,12分49秒


影像《现实与自然》和《美国疑问》同属于艺术家的《虚空画—人类戏剧研究》 项目。基于对经典文学和绘画的研究,该项目审视了文献、口述历史以及当代人类境遇间不稳定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同时展现出源于当代社会与日常生活中的戏剧化情境。《现实与自然》将两部19世纪欧洲文学一冯塔纳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艾菲.布里斯特》和左拉的自然主义小说《泰蕾丝.拉甘置》—置于当代的社会语境中,通过结合采访、真人秀和荒诞派戏剧的综合过程,创建了一个情节剧式的迷宫。艺术家根据原著小说的叙事框架设计了问题,并对表演者进行采访。这种人为的安排隐秘地引导着受访者们的反应,使他们调动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亲密关系、创伤以及想象分别重现了这两个二百年前的经典故事。视频由男女主人公分别进行的意识流式的独白开始,并以一位教授对文学思潮的评析穿插其中。《美国疑问》 则将《现实与自然》创作过程中引导受访者们的采访问题作为歌词,由音乐家谱曲并吟唱,提示作品的行为基础。这个项目强化了艺术家实践的一个关注点:我们当下的意识形态如何从历史语境中派生,又如何继续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状况?正如每一个人类口述故事在不同时代都有其各自的现实版本,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之上,艺术家试图制造一个浮动着当代境遇与细节的视觉文献。


艺术家  王拓

王拓成长于中国长春,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近年在Present Company,纽约;安全口画廊,香港;空白空间,北京;Salt Project,北京;泰康空间,北京举办了个展,并参加了在尤莉娅·施托舍克收藏,杜塞尔多夫;巴登巴登国立美术馆,巴登巴登;Zarya当代艺术中心,符拉迪沃斯托克;OCAT深圳;OCAT上海;昊美术馆,上海;chi K11艺术空间,沈阳;皇后美术馆,纽约;国立台湾美术馆,台中;Vox Populi,费城;HVCCA,纽约;Residency Unlimited以及NARS Foundation,纽约等机构举办的群展。王拓曾为纽约皇后美术馆2015至2017年度驻馆艺术家,并于2018年获授“三影堂摄影奖”,2019年获授青年当代艺术乌镇奖。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