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三年展】以为是场严肃无聊的环保展,结果把自己看哭了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732   最后更新:2019/04/17 13:10:48 by 聚光灯
[楼主] 叮当猫 2019-04-17 13:10:48

来源:雅昌艺术网


4月17日,周力个展“我站在窗的中间——心原”在伦敦白立方拉开序幕,而追溯周力的上一个大型个展,还要将记忆拉回到2017年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所呈现的让人震撼的“生生如環”。

伦敦个展现场

当到达周力工作室的时候,不少作品正在被小心翼翼地包好,准备开赴伦敦,工作室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当我们正入迷地看着还未来得及“打包”的作品、被画面上的线条所吸引时,周力悄然进来,一如既往清爽、干练的打扮。


伦敦个展现场

两年一个个展,周力却还是嫌太快。“整个18年几乎都是在准备这次伦敦个展的作品。很多作品是做好了底放那儿,因为这些作品都是画了一两年的,周期很长,我总认为作品自己会呼吸,过一段时间回头看看又会出现一些问题,或者以前觉得是问题的可能现在已经不是问题。放一放,是让作品自然生长。”


伦敦个展现场

自然生长,是周力对待作品的态度,也是她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如果说大多数艺术家从毕业到工作,到进入社会,都有种紧赶慢赶的急迫,那么在周力这儿,并不成立。她可以为了父亲的召唤而放弃国外的生活,她也可以为了孕育新的生命而停止创作。她不着急,也知道急不来。


此次展出作品:周力,《桃花源 之七》布面综合材料,200cm x 300cm,2018

不急的人,内心往往特别笃定,认准的事,就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很多人看了周力的作品都惊异于那种由衷的、对生的赞美和拥抱,它所展现的力量,让人完全不敢相信是从周力这位美丽的女性身上所爆发出来。


此次展出作品:周力,《心原——蓝 之一》,布面综合材料,250cm x600cm,2018

2013年,周力担任深圳机场艺术顾问,并创作了作品《尘埃——蜕变》,这距离她03年回国,已经过去十年,这段历程中,她告别父亲、迎来新生命,“蜕变”一词恰如其分。这件作品高21米、直径9米,表面呈网状,由无数纤细的线条编织而成,99只象征美丽与坚韧的蝴蝶依附其上,增添了几分纤柔之美。很多朋友开玩笑说,每次路经机场都能见到周力,周力觉得,在错综复杂的各类情感人事交织之上,唯有精神洁净和美好,她只希望这件作品带给所有人的不是纠结痛苦,而是向上的美好气息。


伫立于深圳宝安机场的周力作品《尘埃——蜕变》

2017年2月24日,周力个展“白影”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开幕。展览中,她再次将“不灭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周力解释缘何展览名为“白影”:“‘白影’在生活中并不存在,但很多东西它看似不存在,实际却是存在的。我要把展览献给我的父亲,他是我最温柔的影子。”在作品中,我们领略了周力那些“线”的力量,它们以不同的姿态徜徉于画面中,似乎展示着不同形态的生命,又在孕育着不同节奏的韵律。“线条和抽象艺术一样,都是自由的,但它是相对的自由。就像书法,它需要长时间地练习和扎实的功底,否则字无骨架。”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举办的周力个展“白影”现场

同年9月,周力个展“生生如環”在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举办。蜂巢巨大的五个展厅全部启动,从布展,到选件,到作品之间的前后呼应,整个展览成为完整的一体,正如展览名字:“生生如環”,一环连着一环,生生不息。长达20.6米的巨型装置“生生如環”,更是首次震撼亮相。无论绘画还是装置,周力的线条回旋、转折、穿越、交错;并在运腕转笔的过程中,跌宕起伏,赋予了线条丰富的形式变化,隐喻多重空间。它们如同生命中喷薄而出的延伸,彰显着内在精神的饱满和力量。在这次展览中,“线条”被周力推向了高潮,但周力也坦言,自己为了这个展览“几乎搭进去半条命”。


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周力个展“生生如環”展览现场

“我的作品一直在探讨自己生命的一种关系,自身跟世界的一个对话。这个对话肯定是从我开始,然后跟世界的对话,《生生如環》就是了解生命的循环状态。”不论是早期的《尘埃——蜕变》,还是后来呈现的《白影》、《生生如環》,周力觉得自己的作品始终在一个一脉相承的思考框架中。

《白影》的策展人许晟曾总结:“周力在2001年左右开始尝试抽象作品。最初,她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早期——包括西方印象派、立体派影响,作品以表达块面为主;2005年以后,线条在她的作品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些线条的材质、走势都是千变万化的;后来,她开始尝试装置作品,她考虑了线条和空间的关系,并将装置的实践经验融汇到新的绘画创作里。可以说,周力经历了从绘画到装置,又从装置回到绘画的过程。”


此次展出的作品:周力,《桃花源—引音. 冷雨埋春》,布面综合材料,200cm x 200cm,2018

“我一直坚信,在创作中没有无中生有的故事,也没有无中生有的作品。”如果说策展人的角度是从周力的作品出发,那么和周力面对面的对话,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对于和自己相处、和这个世界相处的细微体察。如果说《白影》是对父亲的思念,《生生如環》是对生命状态的了解,那么接下来的伦敦个展“我站在窗的中间——心原”,则可以看到周力对于哲学层面的探索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


此次展出作品:周力,《心原——蓝 之三》,布面综合材料,200cm x300cm,2018

“人观看世界的方式,一般是从窗里望向窗外,或者从窗外望向窗内,而我是站在窗的中间。我从一个中立的角度,观看我自己,同时也观看着世界。”传统的观看方法一般分为“主观的”与“客观的”两种,而周力却“不着两边”。

周力喜欢看哲学方面的书,在父亲去世之后,她甚至对佛学产生了兴趣。白立方画廊在跟周力接触的全过程中,对她在这方面的孜孜以求印象深刻:“她很喜欢王阳明,也追求知行合一,所以她这一系列作品就诞生于她的收和放的过程。她曾说过,画是永远画不完的,你可以一直涂一直加,但反过来做减法就不容易了。在创作过程中,她先画好底放在那儿,过段时间觉得缺些什么就会加,但到一定的时候就要止,这就是她的理念。”


此次展出作品:周力,《心原—桃花源 之三》,布面综合材料,25cm x 60cm,2018

人的判断总是有所依赖,“不着两边”实在不是一件易事。但在周力这儿,它成立了,在禅宗里面曾提到“起心动念”“无念”的概念,在念头与念头之间的空白处,是佛家所谓的明心见性,也是周力所捕捉的“不着两边”的境地。在创作中,她以最真实的感知为依据,既不对任何事物做主观的判断,也不依循它们表现出的客观特质,而是将“审视世界”与“审视自我”变为互为表里的同一过程。她试图打破“主观”与“客观”,以及“感性”与“理性”的二元方法,用现象学的方式,将生命经验——及其被获取的过程——悬置于一切既有的概念或规定之上。


此次展出作品:周力,《心原——蓝 之五》,布面综合材料,200cm x200cm,2018

周力在创作时,总会有一个假想的对象,通过绘画与这个对象交流。这个对象可能是一个具体的人,一件事,也可能是一种情感,一种想象;或者某种广义的时代或地缘环境带来的感触;又或者就是她自己。这一切都被她以对象的方式,重新观看和体验,还原为不受任何既定习惯与理性规定的,仅仅基于自我与对象之关系的,纯粹的最初经验。

“其实她在观察一个对象、决定要画某样东西的时候,她看到的和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也许我们看到的是某个很具体的形象,但在她眼里是一个抽象之后的东西。我们平时都被周围的很多事物所扰乱,心态并不平和,有些反应下意识地、很快地就出去了,但那也许未必是你真正想做的。周力想找到那个慢下来的空隙,也是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空隙。”


周力,《心原—桃花源 之六》,布面综合材料,160cm x 130cm,2018

2016年,伦敦白立方曾举办过一个中国艺术家的抽象绘画群展,当时周力的作品也在展出之列。白立方画廊敏锐地洞察到了周力艺术语言的可能性,“她是把中西方的抽象结合起来,因为在法国长时间待过,对西方抽象绘画有很深的了解,又对中国书法情有独钟,所以周力的作品是她理解之后的独特呈现。哪怕中间她曾停止工作很长时间,但我们能感觉到,她的思考、探索没有停止过,所以我们期待她的未来,期待她十年二十年之后的可能性。”


此次展出作品:周力,《致挚爱的蓝 之三》,综合材料,200cmx200cm,2018

近年来,中国艺术家越来越多地亮相于国际舞台,而对于此次伦敦个展,周力则相当地镇定,“对于国外办展我没有压力,只是想着怎么让西方的观众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作品。西方现在对架上绘画的理解不是这个样子,所以我的作品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全新的,但这是好事。全新是一个刺激,如果有一定的程式,这刺激就消失了。我一直有个观点:东西方是我们自己划分的版块,是地理性的,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但当艺术到达一定高度,就像天空一样,一定是通的。”

(此次展出的现场图片、作品图片均由白立方画廊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