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ula报告|画廊周北京2019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871   最后更新:2019/04/12 11:28:44 by 橡皮擦
[楼主] 开平方根 2019-04-12 11:28:44

来源:artnet


2019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拉夫·鲁戈夫。图片:Andrea Avezzu, courtesy of La Biennale di Venezia


“艺术,是揭露真相的谎言”这一尚待考证的毕加索名言,如今已成为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观念。然而,这句悖论似乎却是今年即将到来的威尼斯双年展“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的核心。由拉夫·鲁戈夫(Ralph Rugoff)担任策展人的新一届双年展,在探索艺术的矛盾本质以及现在这个拥有“多重另类事实”的世界本身所蕴含的矛盾性方面,都堪称一堂大师级课程。如今,真相已产生偏颇,不确定性无处不在,最基本的真理已经被堵塞(就如《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所说,“事情总是有好有坏”),这也使得一些毫无道德感的人有机会抓住权力。

我们正处于一个困惑的时代,但对于曾做过记者、现任伦敦海沃德美术馆(Hayward Gallery)馆长的地道纽约人拉夫·鲁戈夫而言,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就像他在2012年策划的“不可见的艺术”(Invisible Art)那样,他擅长于把观众放置在一个复杂而令人费解的环境中,迫使他们不得不去应对。因此,在这次双年展上他也召集了79位/组艺术家,形成了一个广阔的视角和作品提案。为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作品视角,鲁戈夫要求艺术家在绿城花园(Giardini)和军械库(Arsenale)两处场地分别创作两件单独的作品(他将此称之为“命题A”和“命题B”)。

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区。图片:© Photo: Haupt & Binder

有人曾说过“天下大乱,形势大好”。那么,眼下世间的混乱是否也能造就一届出色的威尼斯双年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第58届双年展的目标,artnet新闻主编Andrew Goldstein与策展人进行了对话,交流这一展览背后的想法。


artnet新闻

×

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

拉夫·鲁戈夫

你策划的这届双年展似乎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来看,你坚称双年展没有主题,而且在和艺术家交流的时候也严格遵守着将双年展分成两部分的形式。但另一方面,从展览主题和经常出现在报道上的内容所流露出的信息是:你正在应对一个充满着假新闻和真相缺失的时代。从这两方面来看,你策划的双年展主题就是“歧义”这一概念本身,以及要理解拥有两面性事物所面临的挑战。你觉得为什么在2019年的展览中提出“歧义”和“多重意义”这样的概念可能是最为相关的主题呢?

准确来说,我们的社会和文化有许多组成部分,而信息只能意味着其中一件事。任何公共交换的平台正变得日益狭窄——这就是著名的新闻(信息)孤岛化。我们会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信息:一种是非常快速、凭直接来判断;另一种则是深思熟虑、分析推敲。行为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发现,相较于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提到的从理性出发作决定的经济人(rational homo economicus),实际上大部分决定都是在非理性的状况下作出的——都是出于人的贪婪和恐惧。我们在选举中就看到了这一点。

像特朗普这样蛊惑人心的政客就会利用人们的愤怒和恐惧来煽动他们,让民众陷入一种强烈的情绪状态,觉得自己对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答案。特朗普的造墙言论就创造了这样一个假象:“一座具体的标志物将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你也不用再担心那些复杂的移民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相关的”则是本届双年展中出现的另一个主题。列奥纳多、列宁都这样认为,美国生物学家Barry Commoner也是如此。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由于互联网、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我们不得不面对任何事物都是相关的这个事实。一切都是连通的:如果欧洲遇上了移民危机,这或许是因为前殖民强权正在中东制造战争,造成了这些流离失所的人出现。

所以我自己看到的应该是在大部分的公共讨论中,如何处理问题的复杂性这一部分是失败的。例如,双年展中会有一件Kahlil Joseph的作品,叫《BLKNWS》。他在其中用观念艺术的方式阐释了一个问题,即有意义的新闻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件作品专注于非裔美国人的生活,并使用了不同来源的镜头、音乐和他自己的一些采访。它讨论的并不是CNN新闻片段中的信息,而是事实和历史的面貌。虽然这是一个艺术家的项目,但Kahlil希望它最终能出现在HBO或其他电视台,而且如果这最终能达成的话会很棒。但在目前这个时间点,它可以存在的地方还是在艺术世界之内。

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入口。图片:by La Biennale di Venezia, via Instagram

有这样一种说法:所谓的天才就是可以同时在脑中保持着两种想法的人,但也有那些患了精神分裂的人的例子或是同时有着很多想法,被当作精神失常的例子。这届双年展正处于我们的社会深陷这种疯狂思维的煎熬中,比如英国脱欧(Brexit)的事件,显然英国还无法调和在全球化趋势和日益紧张的移民问题间的对立观点。那么,全球主义和身份问题是如何融入本届双年展的?


其实并没有太多工作是涉及到国家身份的问题,但你会看到有些工作是关于我们如何只关注了世界的一部分。我们通常都会这样:居住在城市的人并不真的与无家可归者打交道,所以你把他们隔离出去,并经过这种剥夺的力量,我们生活在了一个被感知截断的世界里。展览中有很多作品都在关注这种日常的社会分工。这些作品将那些现实直接呈现在你眼前,但并没有用一种谴责的方式。


我对只有一种维度的作品完全不感兴趣:那种作品只是在推动一个特定的观点,试图揭示一个或另一个真理,或是扮演纪录片的角色。我认为艺术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并鼓励人们继续提问。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狭隘的政治艺术不那么有趣 —— 因为它已经得出结论。


有不少作品都在讨论因为筑墙而引起的隔离,或像是Lawrence Abu Hamdan的作品所讨论的,由于声音监控技术已经可以让人们听到所有东西,墙作为实体的存在可能已经不再是有效的阻隔。还有一些作品旨在改变我们思考身份的方式。本次展览中有三位非二元性别(nonbinary, 也被广泛称为“性别酷儿”)艺术家,而且女性艺术家多于男性。但除非他们的作品也同样复杂,否则那些事实也并不重要。作品需要有多个切入口,才能和公众形成良好的对话。


听到你说这次的双年展是会对人们产生挑战,当他们走进展览时遇到的是问题而不是答案,我觉得很不错。你觉得这也是双年展的概念之一吗?


这是做任何展览都要有的概念之一。对于艺术家的定义,其中之一就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要关注那些没有受到重视的问题(尤其是社会上其他人并没有关注到的问题)。艺术家是要不断地要求我们在脑海中同时保持两个想法。乔治·奥威尔的“双重思想”意思就是要有两种矛盾的信仰体系,然后同时接受两者。我认为艺术并不是让你接受它们,而是让你考虑到这些各种可能性。艺术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不断抵制着一个最终的盖棺定论。

在物理学方面,你也有海森堡(Heisenberg)的不确定原理作支撑。

这是一样的道理。现在,很多人对目前的政治形势感到很焦虑,我也有同样的感受。但那并不意味着你就需要有很多政治相关的艺术作品,因为一旦艺术最终和“什么”相关时,就意味着我们限制住了艺术真正能够做的事情。你希望艺术是可以在一个主题上打开多个不同的视角。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我们一直这样在谈论:“这与某某艺术家有关,他/她的作品是关于什么”或者“这个艺术家的作品是关于什么”。那些真正有意思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是可以跨越很多种类。而要真正明白他们在做什么,你就要先弄清楚我们为了定义那些类别而每天提出的假设。

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些难以启齿,因为它有点伪善,有点道貌岸然,但作为一个白人男性策展人,你在这样一个时刻要怎么确保双年展可以体现出你想说明的这个更广阔世界的视角?

我们都会被自己的身份所限。如果让和我背景不同的人来策展,就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展览。同时,作为一个白人男性你也可以有很多立场可以选择——它们不尽相同,而且我想无论自己处于哪个位置,这个位置还是相对地向很多人开放。像南非摄影师Zanele Muholi以及日本艺术家Mari Katayamma的创作,挑战了我们的传统、规范和自我表现的形式,而于我而言他们有趣的地方在于各自的作品中都有很多层次。人们谈论身份时会把它看作一种行为而不是一个不可逆转、顽固不化的角色。我对于一件艺术品的思考会有两种平行的方式——它有一种开放式的特质。

拉夫·鲁戈夫和威尼斯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特(Paolo Baratta)。图片:by Andrea Avezzu, courtesy of La Biennale di Venezia

你是如何做到把多文化的世界囊括到一个双年展中?有得到什么帮助吗?在努力呈现这样一个大范围的艺术体验的过程中,你遵循着什么样的指导原则?

我在艺术行业已经很多年了。要做这份(双年展)工作,你不可能从零起步而是应该已经对很多艺术家都有了解。你要去鼓励你的同事,激励其他艺术家们。这届双年展上,我要求每个我邀请的艺术家再告诉我一个其他艺术家的名字,是他们愿意一起在双年展场地展出的人。当然我并不需要选择每一个被推荐的艺术家,但也从其中选择了一些人。有些人已经在我的邀请名单内,有些人则是我不认识的。我希望艺术家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不用那么明显地立即体现出来。

作为策展人,你从艺术家那儿能得到最为重要的信息。而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稍微随性一点的元素,因为你会有六个月的时间进行研究。当你在某个特定时间身处某个国家时,有可能你会发现一个可能永远都不会碰上的艺术家。这种偶然性的事情确实会发生。因此,世界上任何一个要组织这样一场规模展览的人都不会假装说,展览无论如何都已经确定了——一切都是临时的、视情况而变的过程。

关于本届双年展,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它可以被称为一场“千禧双年展”。这次参展艺术家中,1980年以后甚至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占了很高比例。你从这些年轻一代艺术家身上看到了什么共性吗?

他们对图像是什么以及图像如何产生作用有着非常不同的理解。当你在很多不同的平台(如社交媒体、手机、电脑)上看同一张图片,它具有不同的特征,对吧?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图像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呈现不同文化力量的界面。上一代的人可能会将图像视为一种描述,而忽略了其他的角度。

年轻一代的人会在电子产品上花很多时间,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非常追求个人的亲身体验。我知道你也和一位建筑师合作在双年展里创造了一些新的动线和建筑。那么这种人们拍照捕捉“体验”的概念,是否符合你在策划组织这场展览时的某些想法?

对于人们如何体验展览而言,社交媒体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首先,它确实有助于展览的推广和宣传,让那些可能从来不知道的人突然看到了某个展览,觉得很有趣,然后就去了。但另一方面,总是有源源不断的人把展览看作一个好看的自拍背景,或只是想拍一些有趣的照片放到社交媒体上。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和作品产生互动,从而错过了机会。但我希望那样的观众中还是会有一些人对我们设置的对话产生兴趣。

对于那些喜欢自拍的人来到威尼斯双年展,你想说些什么?


嗯,希望他们除了对自己的照片外也能对其他事情也产生好奇


文丨Andrew Goldstein

译丨Elaine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