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终点,最后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居住在这里
发起人:脑回路  回复数:0   浏览数:1504   最后更新:2019/04/11 11:41:46 by 脑回路
[楼主] 蜡笔头 2019-04-11 11:41:46

来源:麦勒画廊


麦勒画廊的面被白色霓虹灯制作而成的雕塑装置照亮。在中国青年艺术牧石之前的两个展中,全部是黑的雕塑及装置作品,而一系列作品意味着其在作中的一次美学向。新的系列作品“照明”(2018) 由明亮的霓虹灯管弯折成的几何形状及案构成。这次展览只展出了其“黑色”系列(2016至今)中的三件作品,然而杨牧石仍在继续探索旧工具、弃木材及建筑垃圾等材料在作中的多可能性。比如作品“剥离-片”(2017)呈了200件由弃建筑沙雕刻而成的不同图式的星状物件,在精心排列下呈现出一种统一的错觉。

白色霓虹灯为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与此同时,也延续着杨牧石创作中的意识形态基调:正如“黑色”系列的名称及材料指涉的是手工劳作,“照明”系列受到了普通人面对的日常现实和挑战的启发。使用白色霓虹灯的灵感来自于在中国十分常的窗户栅栏以及商用于招揽消费者的招牌。杨牧石作品中这一白色的单调性使人想起办公室和工厂中常用的冷荧光灯。

尽管《照明3》(2018)等作品中霓虹的明亮和谐设计可能会唤起一种美感甚至是怀旧之情,但对杨牧石而言,这只是一种幻觉。弯曲的霓虹灯管被置于铁板之上,上漆后的纹理呈现出如石质般的粗糙质感。对于这一只有近距离打量才能观察到的粗燥、不规则背景的设计,艺术家意在暗示某种更为尖锐的现实。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杨牧石现在的工作室在上海,他对这两个超级大都市都很熟悉。他见证了在这些一线城市中,随着人口控制措施的推进,农民工被迫返乡,不仅建筑消失了,人也消失了。这也是此次展览名称“原地消失”的灵感来源之一。就像霓虹灯装置“照明”系列作品,并非一切都是鲜亮的: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你正置身于让你深感不安的问题之中。

经过反复试验并用最为纤细的霓虹灯管进行尝试,杨牧石达成了非常紧凑的设计,比如作品《照明5》(2018)。精心扭折的霓虹灯管形态各异,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案都是不同的。这些形式对于“扭曲”概念的戏谑或许也暗示着当代社会的阴影面。

《照明》系列是杨牧石艺术创作中的一次探索转变,但与其之前的作品之间仍有连续性且互为补充及呼应。使用木材变换出的形态由霓虹灯做出了新的诠释:例如《照明6》中的六边形形态及纵向垂直的设计与《叠置-支》(两件作品均创作于2018年)是一致的。后者是由废弃的木质栅栏切割而成,象征性地抹除了材料的历史并将其重新组装成崭新之物。由黑色喷漆覆盖的栅栏尖看上去相当危险,防御性十足。霓虹灯管当然不可能有如此锋利的边缘,但一些作品的金属背板上却出现了锯齿状的尖刺——比如《照明1》和《照明7》(均创作于2018年)——从而显现出作品视觉及情感上的连续性。

展出完全不同的作品是需要勇气的。经过两年不断的试验,杨牧石的勤奋与坚持再次带来了令人信服的作品,他做到了。

文/Nooshfar Afnan

译/麦勒画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