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为何物?”如果上海荣宅被机器人占领……
发起人:脑回路  回复数:0   浏览数:1727   最后更新:2019/04/04 10:03:37 by 脑回路
[楼主] 陆小果 2019-04-04 10:03:37

来源:典藏Artcoco  李素超


“过了5月中旬,南山麓一带的小径边栽植的洋槐树,便到了万花竞开的时节。此时,整个城市充溢着醉人的、甘美的馨香,令人生出莫名的寂寥之情,仿佛纯洁之中的痛切欲望,或逸乐之中基于回想的洁净梦幻……他是通过感官深切地感觉到,这座城市才是自己真正的故乡,而不是通过头脑的思考。”

杨圆圆个展“大连幻景”展览现场

杨圆圆个展“大连幻景”展览现场


在日本殖民时期出生于大连,活跃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在他写于1965年的小说《洋槐树下的大连》中,用抒情诗般的语言极其细腻地描绘了他对于大连这座城市作为自己的“风土性故乡”的点滴回忆。离开大连多年后的重返促使了作家对何为故乡的思考,他在书中表现出的内心的矛盾也带出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的复杂性,这些都在几十年后,让年轻的艺术家杨圆圆为之着迷,奠定了她始于2017年初,持续有两年的艺术项目“大连幻景”的整体基调。

杨圆圆个展“大连幻景”展览现场

杨圆圆个展“大连幻景”展览现场


该项目目前正呈现在AIKE画廊,展览以摄影、装置、录像与声音多种媒介为表现形式,以大连在日本殖民时期(1905—1945)直至现代的历史为线索,勾勒了一场以城市为舞台背景的“七幕剧”。整个展厅被分割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类似这出剧目的后台,这个后台空间如一幕舞台剧场景,以图像为核心,经由一系列摄影作品展现出来。艺术家利用蒙太奇的手法,将一些历史旧照片拼贴起来,它们记录了大连港口、广场、街道、城市第一座建筑物、大和旅馆及旅馆的餐厅,来自不同时空的有关这些场景的图像在此交叠,构筑成一个当下与过去重合、现实与记忆缠绕的世界。

杨圆圆个展“大连幻景”展览现场

杨圆圆个展“大连幻景”展览现场


如果说前半部分是对大连城市历史的碎片化展示,那么展览后半部分的影像则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串联了起来。展览的一个核心影像《大连幻景:序章》(2018—2019)如同该项目整体叙事的引子,影片以美国国家档案馆搜集来的有关30年代大连的历史资料拉开帷幕,之后出现作为叙事主角的清冈卓行,以他的视角、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为“大连幻景”拉开如此的序幕:黎明前的圆形广场;在大连耀眼的晨光下走进经历百年传奇的大和旅馆;中午在大和旅馆的餐厅里,对立面的两个时钟映照出多个时间的刹那;城市中的第一座建筑于正午十二点印入眼帘;下午在不同的街道中漫步;夜晚来临时去到连锁街的剧场“常盘座”;而后遥望着黑暗的海面,驻足在海市蜃楼般的大连港等待下一个黎明。而与此同时,它们也引出了关于故乡、身份、历史之于当下意义这些贯穿该项目的主要概念。

杨圆圆个展“大连幻景”展览现场


影像装置《大连幻景:一天》以近似舞台剧的布景方式,在展厅中央搭建起一场跨越时空的、现实与虚幻交织的剧场。它的入口处是杨圆圆的摄影系列《螺旋楼梯》,这一旋转上升结构所蕴藏的物理理念、感官美学被艺术家形容为“像是自己对于历史和时间的理解,是一个不断轮回和上升的过程”。她将螺旋形态也挪用至层层幔帐之上,观众走上阶梯、穿过幔帐的时候即是走上“舞台”之时,其中的一组灯箱摄影《影子角色的肖像》分别呈现了影像里的四个角色,而每个进入这“舞台”的人也都不自觉地成为了作品里风景的一部分。

杨圆圆,《大连幻景:一天》,六通道彩色有声高清录像,38分17秒,影像截帧,2018—2019

舞台的幕布就是《大连幻景:一天》的主体影像部分,七个屏幕同时播放着不同年代的城市里的场景,来自不同时代的角色穿行在大连的港口、广场、旅舍、楼梯、街道与剧场的空间中。这些角色都是身处大连的异乡人,他们包括四名日本人、四名中国人、一名来自英语国家的人以及一名来自俄国的人。据杨圆圆的介绍,其中一个角色设定是基于她的爷爷的一本回忆录,“爷爷是30年代一位闯关东的人,曾经短暂地在大连居住、工作了半年,为该作品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第一人称视角。”这几个个体在不同时间线上的特殊体验经由各自的陈述缓缓道来,在这样的过程中,当下的我们与过去某个时间点的联系,那个时间对于当下的影响,都正悄无声息地形成。

杨圆圆个展“大连幻景”展览现场


影像叙事的构建在对真实史料的引用基础上融合了大量虚构,旧图像与新图像的叠加重合,它们让观者沉迷、徘徊在杨圆圆这一手打造的大连幻景之中。每一个屏幕对应不同的空间场域,中间的大屏幕上是一天里的核心场景——圆形广场和螺旋楼梯。圆形广场(以前叫大广场),如今也称中山广场,它作为大连历史上的城市中心和文化的象征符号,其四周建筑便是一部浓缩的大连近代史。左侧屏幕播放有大连宾馆(前大和旅馆)的场景,右边的影像则与城市街道、住宅关联,再一侧记录下大连的昔日的商业街连锁街(如今的五金市场)到“常盘座”剧场。穿梭于这些场景里的不同时期的人物带领着我们进行一场行走的导览,他们犹如历史的幽灵,为当下的我们一点点地拾起这座城市被遮蔽的、遗忘的历史碎片。

杨圆圆,《广场》,20172019


“大连幻景”尽管在时间线上从1905年跨越至今,但在杨圆圆看来,她始终要关注的是当下。“‘大连幻景’的当下是对包括了过去的不同时间点的堆砌,这个堆砌被关联在一起成为了一天,我们在这体验了一天,也体验了一百年,体验了这些穿梭在不同时间点的人的经历。”

杨圆圆,《港口的相遇》,收藏级微喷摄影,78×100cm,2017—2019


个体一直以来是她作品的出发点,“历史是什么构成的?是人与人的相遇、位移而构成的。”过去的五六年间,杨圆圆的作品都与上个世纪那些易被忽略、曲解的历史有关,不论是2015至2016年以巴西南部城市阿雷格里港为故事背景的摄影与小说集《在视线交错之处》,2014至2015年间在重庆调研后而作的多媒介摄影装置《几近抵达,几近具体,重庆》,还是2014年发行的摄影书《在克拉科夫的十日》,都是基于她的在地研究而完成的历史叙事性作品。她说:“我永远是一个在讲故事的人。我写作、摄影、拍录像、表演,我不是试图用某一种单一的方式去讲述,我希望能用一种介于几种讲故事的方式之间的一种形式去讲述,在这中间画一个大圈,然后看这圈中能生长出什么。”

杨圆圆,《重构弥留的建筑F》,三明治装裱收藏级微喷摄影,100×79cm,2019


我们不难发现,“大连幻景”的影像中出现的各个场景都与展厅里展陈的其他摄影作品彼此关联。灯箱摄影装置《一扇门的12次时间》以圆形时钟的方式记录了大连第一座主体建筑的功能在过去的种种变化,这一场景也出现在影像《大连幻景:一天》的一幕中,它们以不同的表现形式相互映照。实际上,整个项目的呈现都体现了此种图像意义上的关联,这样的表现方式也常见于戏剧、文学与音乐的创作上。对于热衷讲故事的杨圆圆来说,“大连幻景”或许是属于她的个人艺术故事里一场引人渐入佳境的序幕。

杨圆圆,《一扇门的12次时间》,环形灯箱、单向玻璃膜、亚克力板,直径:106cm,高:42.5cm,2019


AIKE

杨圆圆个展:大连幻景

2019.3.23—5.5

上海市龙腾大道2555-6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