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视频】陆地和声:吴达新个展 | 艺·凯旋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455   最后更新:2019/03/27 11:54:12 by 叮当猫
[楼主] 聚光灯 2019-03-27 11:54:12

来源:凤凰艺术‘


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2019年3月26日,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担任此次中国馆策展人,中国馆参展艺术家分别为陈琦、费俊、何翔宇、耿雪。中国国家馆的主题“Re-睿”源于对本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主题的再思考。所谓“有趣的时代”放在21世纪上半叶的今天,的确是有所指的。从媒体的信息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一个“我”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人类仿佛开始面临所谓的“新问题”。


▲ 威尼斯双年展 logo


被誉为“艺术奥林匹克”和“双年展之母”的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全球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Kassel Documenta)、巴西圣保罗双年展(Sao Paulo Art Biennial)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百年深厚资历在其中排行第一。


中国国家馆主题揭秘


2019年3月26日,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举办。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担任此次中国馆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分别是:陈琦、费俊、何翔宇、耿雪。在此次的新闻发布会上,揭开了中国国家馆展览的主题:“Re-睿”。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也有翻译为“恰逢其时”,这是一个可以开放性理解的题目。中国国家馆的主题“Re-睿”源于对本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主题的再思考。所谓“有趣的时代”放在21世纪上半叶的今天,的确是有所指的。从媒体的信息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一个“我”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人类仿佛开始面临所谓的“新问题”。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新闻发布会现场

▲ 左为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拉尔夫·鲁戈夫(Ralph Rugoff),右为威尼斯双年展董事会主席保罗·巴拉塔(Paolo Baratta)


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塔(Paolo Baratta)表示,“有趣时代”的表达方式唤起了“挑战”甚至“威胁”这一时代的想法,但也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邀请人们关注我们的时代。一个值得关注的艺术展,首先便是要看它是否打算向人们展示艺术和艺术家对所有过度简化态度的决定性挑战。


本届双年展主题为“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而中国国家馆此次的主题与双年展主题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在开幕式现场,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吴洪亮介绍了此次展览的主题,提出了从“Re”到“睿”的概念和思考。面对已然步入的这个“有趣的时代”,中国馆以“Re-睿”来回应。“Re”是西方多种语言词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前缀,有“回、向后”之意,给后缀的词汇构成一个往前回溯的动势。中文里有一个相似读音的字:睿,它的意思是智慧。面对今天的新问题,回眺或许才能获得由“Re”及“睿”的洞察。因此,策展人吴洪亮希望通过展览虚拟与现实世界的两条线索,营造一段让观者回归本心的路径。展厅的空间节奏如同一幅中国画的立体长卷,它的有趣之处在于不能一览无余,时而逼仄,时而豁然开朗,只有漫步其中,用心体会,方能感悟。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邱志杰,代表威双评选专家委员会代表谈到:吴洪亮以“Re-睿”为主题的方案,非常契合总策展人提出的“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这样一个主题,在方案评选过程中,各位专家也对这一方案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议,希望借助吴洪亮的方案,把不同的文明链接起来。同时,作为一位多次参加威双的艺术家,邱志杰也希望观众用一种善意的方式看待展览参与者的努力和呈现。


历来威尼斯双年展都有出现过不少争议,对于此次展览而言,吴洪亮的策展理念是什么?如何在此次国家馆展览上打好中国牌?如何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吴洪亮看来,本次展览是一次多感活化、心灵舒逸的艺术之旅。策展人吴洪亮提出“Re-睿”,试图强化因为“Re”,所以“睿”的概念,这也是当代艺术思考的一种方式。通过作品回溯文明的共识、生活的日常与人自身感知的呈现,重新审视那些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经验,又能给当下这个“有趣的时代”什么样的启发呢?


对于策展人吴洪亮来说,此次展览在面对这一主题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在这个有趣的时代,我们可以做点什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处理未来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吴洪亮表示,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生存系统在那里,所以就要回望,应该先去“Re”一下,然后再确定未来怎么做。基于这样的思考逻辑,“Re”这个词就跳出来了。然后我又在中国字里找了一个发声相似且概念相连的字“睿”。毕竟对于这个有趣的世界,的确应该用一种聪明、智慧的方式去面对。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新闻发布会现场: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吴洪亮(左)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新闻发布会现场:策展人吴洪亮介绍四位参展艺术家

▲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艺术家:陈琦、费俊、何翔宇、耿雪


威尼斯双年展在全球艺术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双年展。什么样的艺术作品能够代表中国的当代艺术生态,代表中国人的一种期许,同时用现代的语义去做一种创造性的诠释,对所有的艺术家来讲都是一个课题。


中国馆展览方案布局


中国国家馆的展场位于军械库展区最深处,在威尼斯曲折的巷子和错综的水道桥梁之间穿行很容易迷路,艺术家费俊利用手机App创作了作品《睿寻》,将威尼斯的桥与导航功能相结合,不仅可以游戏般体会人类过往创造中“桥”的相似,更能指引观者去往中国国家馆方向。走进中国国家馆后,观者首先必须穿过一条狭长的通道,这条通道的右侧是军械库历史建筑古老的斑驳砖墙,而左侧是一个与观者、玩家互动的,正在成长中的虚拟世界。这个《有趣的世界》简单而又错综复杂,有纠葛也有共创,它们会以桥相连,沟通彼此。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搭建方案

▲ 费俊《睿寻》app效果图


四位参展艺术家之一的费俊,探讨着用“睿”来解读他的核心工作“锐变”和重新连接的方式。在此次展览上,艺术家用虚拟的方式搬用了25座中国的桥梁到威尼斯,再让观众用虚拟技术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去搜寻和体验两个文明之间的桥梁,体验两个不同地域之间的微妙差异和情感的建立相似度。


走过历史沧桑与未来感对望的游戏世界,豁然是一片开阔的小广场,走上广场一侧圆拱形的小桥,可以站在整个展厅的制高点俯视艺术家耿雪的《金色之名》,这是一件影像装置作品。长10米高4米的视频作品,整个影片主体在绝对的黑白世界中呈现出这位女性艺术家对生命初始与轮回的关照。而在结尾时一艘金色的船,从黑白影像的虚空中漂来,呼应着地面上几朵金色如“水花”、如“脐带”的装置,其中的影像是一个金色的人漂浮、分解、羽化……水是这一区域的主题,无论观者在桥上还是桥下,都会透过漏窗,看到艺术家陈琦巨大的、超写实的、源自中国传统的黑白水印木刻作品《2012生成与弥散》。如果观者走近它,甚至会融入其中,身与心同时荡漾起来。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搭建方案

▲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何翔宇 / 铜、玻璃纤维、不锈钢、聚乙烯、热敏漆 / 12 件,尺寸可变


观者可以穿过桥,沿着窄窄的夹道进入一个完全意料之外的粉红色空间。这是艺术家何翔宇的装置作品《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此作将身体内部的触觉感知外化,他用舌头碰触上颚,再将触觉感受到的形状转译出来做成铸铜雕塑,数年间像日课一样持续完成这种身体知觉的可视转化。观者可以坐下来,触摸那些雕塑,达成与艺术家触觉的共知。艺术家何翔宇对此次展览的主题“Re-睿”,理解为一种回归内心的景观。关于此次的作品,目前正在制作阶段中,他希望观众能够在现场去触摸、去感官自己的内心世界。

▲ 《别处》陈琦 / PVC镂空 /190cmx1000cm


此时,正是观者体会这个园林空间妙处的时候。观者或者穿过粉红色空间,经过拱门回到耿雪作品的小广场,也可以折返到桥下的出口,右拐,斑驳的光影从头顶蚀刻的曲折洞隙里洒下,这是艺术家陈琦的空间装置《别处》。这些光影的形态来自古书被书虫咬噬的虫洞,隐喻着人类文明与自然力量的冲突与和谐。走出这条光线幽暗的巷子,天光大盛,随即进入了中国国家馆的室外展场,花园的草坪上一只淡粉色的巨大盒子,盒子内部却是阳光穿过“虫洞”投影出的虚静空间,它是送给观者的一份来自中国的礼物,可游可居。当然,如果观者恰好是从花园的入口进入中国国家馆,也一样能感受到这空间手卷的另一番景致,这是中国国家馆为观者建构的又一有趣之处。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参展艺术家陈琦介绍了此次参展的作品方案。在他此次参展的作品中,既有大的装置,也有源于中国古老的传统技艺的水印木刻,而作品中的这两种元素,都源于中国人的哲学思维,对于时间和生命的一种思考。对陈琦来说,尽管是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呈现,但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具有灿烂文明和古老历史的中国人的所思所想。

▲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搭建方案平面图(加作品)


此次新闻发布会,“凤凰艺术”专访到参展艺术家耿雪。在耿雪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说,这次作品创作时间很短,从去年10月份提交作品方案,之后是等待,到春节前才确认开始创作、创作时间只有三个月时间,对一个影片的制作,需要较大的财力和较多的人力,幸而有一个友好而强大的团队。


影片一共有9000张照片,拍摄现场共改变了泥塑及其动作9000多次。整个作品在中国馆的中间区域、包括现场一个16米的荧幕墙,以及其前面的空地。萤幕墙投影10米长的双屏幕影像,空地上另外放置四个视频装置,声音将把这五个影像融为一个整体。这件名为《金色之名》的作品,“以金色之名”去“渡过”大概是每个个体的生命过程,也是人类的命运的隐喻。金色在影片中是一种象征,没有定向的意义,它是发散开而抽象的,你可以说它是象征理想、愿望、欢愉、以及人类幻想的未来、甚至在影片中更有具体的画面指向对科技与未来的暗示……金色美好也恐怖,两者互相寄寓。整个影片主体是绝对的黑白色,绝对的黑白的世界中,永远不变的主题有“生、老、病、死”,影片中有象征性的表达,内容有点残酷和幽默,真实又幻灭,像是人间世界的黑白镜像。人就是在其中“渡过”…


▲ 《金色之名》耿雪 / 泥塑电影短片,多屏影像及现场装置 / 尺寸可变


“渡”的现实感以黑白视觉来表现,黑白的世界、质感粗粝的泥人在其中有生命故事一样,象征那些不可回避、人必须或是主动去面对的困境甚或磨难、不能改变的生命现实……而偶尔出现的金色,则带着强大的召唤感、诱惑力,在黑白的现实中熠熠生辉,像有神秘的魔法一直将人们吸入,金色世界是强烈地和黑白世界对比着…… 《金色之名》的名字,从意大利艾科的名著《玫瑰之名》而来,虽然耿雪作品内容与这本书无关,但其书名给她命名作品的启发,且书中最后一句很有禅意“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


那么,耿雪是如何理解此次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呢?耿雪表示,当他们在讨论这个主题的时候,都感觉到我们面对的其实是一个充满危机和不安的未来 ,但“生活”在其中,我们只能在时代的“局部”中。所以在她的此次作品中,这样的现实感与艺术手法形成一个总体的张力,作品中有很多象征,通过作品视觉形象,展现一种隐秘的言说,暗示那些词语难以表达的多重含义。多层次的含义也是我作品中一惯追求的。这种多层次的内涵,在一种难以言说的总体性里。


对于此次展览,艺术家期望用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带来什么?耿雪表示,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爱好者会来观看,她希望作品能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人有所感受。艺术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非实用的 ,人们通过它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交流。艺术需要非常个人的语言,但又不是仅仅表达自己,而是一种和其他人沟通的方式,这种沟通方式不是科学的、哲学的,它是艺术特殊的非逻辑的语言,用直觉和心灵,加上表达的技巧。这个技巧包括抽象的技巧,也是一种艺术思维的“手艺活儿”。就像一个作家的文字语言功力,深厚的语言能力会让人们看到作者的精神世界,从而达到共鸣,这种共鸣某种层面是可被言说的,但有些东西是隐秘的不可描述的。正如奥维德所说“艺术的要义在于,它是看不穿的。”


“Re”不仅仅是中国艺术家面对社会历史与当下“有趣时代”的反思与自我表达,也是艺术家在技法、风格、主题、观念上不断进行的对根系中动能的新探索。艺术的力量表现为对世界的洞察和影响,但同样也取决于观者对形式和内容中特定细节的理解,因此科技在挖掘深层感知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新的技术的运用不仅是为了增强体验感与参与感,更重要的是解决当代艺术的语言与文化表述,如何让各个层面的观众找到人类共有的认知问题。为此,中国馆展览将心理学、大数据的研究成果与艺术家的作品融合,来拓宽展览的边界。不仅有费俊老师的作品《睿寻》,带你走入中国馆,策展人还尝试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给部分观众制作了体验手环。通过与手机的联动,可以根据观者参观过程中的生理数据测算出情绪状态,并转换成一幅以陈琦老师作品为基础的你自己独一无二的心理图像,成为此行的留念。与威尼斯双年展同步,策展人在中国各地建立了多个分享信息的“驿亭”,在中国就可以感受威尼斯双年展的魅力。这些户外装置还将与太阳能技术相结合,使作品更加节能环保。当然,作为一个普通的参观者,不借用手机、手环这些“外挂”,在展厅中一样可以体会《有趣的世界》、《金色之名》、《别处》、《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甚至双循环结构的空间带给你带来的多维感受。

▲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拉尔夫·鲁戈夫(Ralph Rugoff)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拉尔夫·鲁戈夫宣称:“‘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无疑将呈现那些反映当今世界不稳定性的作品,其中包括对‘战后秩序的关键传统、制度和关系的不同威胁。让我们承认,艺术不会在政治领域发挥作用。”他说道:“但是,在间接的方式中,也许艺术可以成为如何在'有趣的时代'生活和思考的指南。”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本身不会有具体的主题,但会强调创作艺术的一般方法、艺术的社会功能,包括快乐和批判性思维的观点。展览将重点关注挑战现有思维习惯的艺术家作品,并打开我们对物体和图像,手势和情境的阅读。这种艺术源于一种娱乐观点的实践:牢记看似矛盾和不相容的观念,并且运用各种方式来理解世界。以这种方式思考的艺术家通过建议其它连接方式和背景来提供所谓事实意义的替代方案。他们的工作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和机智,鼓励我们对所有无可争议的分类、概念和主观性表示怀疑。它邀请我们考虑多种替代方案和不熟悉的有利位置,并辨别所谓“秩序”成为多种秩序同时出现的方式。


总之,那些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都在面临某些共有问题的升级,中国馆利用互动体验希望强调这种共有性和艺术本体的人文精神,尝试地将不同领域的成果融于作品与展览,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虚拟与现实完美调和,为观者构建一个感知的场域,从而更好的思考自己、世界以及这个“有趣的时代”。


参展艺术家:陈琦


▲ 陈琦,1963年生于南京。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馆展览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

▲ 《无去来处》陈琦 / 金属+PVC+无纺布  / 尺寸可变


这是一只来自中国的“礼盒”,是一个粉色的八边形空间装置,观者在其中可以感受到阳光透射进来的新情景,宛若置身于另一清澈、宁静、悠远的世界。展厅中间陈放着一本刻满“虫洞”的手制书,体现出由自然启迪的哲思意,仿佛生命与时间的演化密码。作品通过波普式的外形结合东方哲学的内涵,以空间的静呈现时间的动,以观看的实衬托思维的虚,以鲜丽的外观凸显空灵的内在。《无去来处》被安放在展厅外的草地上,内部的明亮与展厅内的作品《别处》相呼应,形成了昼与夜、白与黑、外于内的关系。


▲ 《别处》陈琦 / PVC镂空 /190cmx1000cm


一本被蛀虫蚕食后的古书,当光透过破碎的纸张,形成迷离的情景,让人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空。这是艺术家在翻阅这本古书的时候得到的体验,斑驳的光影具有一种力量,能够唤起独特的回忆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别处”创造了一种静态平衡的幻觉,解释了时间的路径绝非直线前进的,历史、记忆情感和新事件都会赋予物件以新的意义,虫洞也许会让不同时空重合。将古书置于展场,从而观者可以更好的感受到灵感的来源。“Re”在这里是回溯文明的历程而获得的认知,时间在这里获得了永恒。作品以空间装置的方式,为观众提供一套情景,在其中静思冥想。

▲《生成与弥散》陈琦 / 水印木刻 /380cmX4200cm


生成与弥散是一件大型装置,横幅巨制在单薄的展墙上拉开了动与静结合的视觉体验。大型水波纹是艺术家使用木刻水印制作而成,木刻水印是中国古代版画制作的伟大创造,用古老的技法创造当代艺术,这种“生成”的意味在过程中被凝聚起来。“生成与弥散”是建构与解构、是入世与出世、是存在与消亡、是有与无。在重重叠叠的景致中似动、也似乎静。这种体验是微妙的,是循环的,也是安静的、祥和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黑与白的纹路在这里不仅仅是视觉感受,更是对中国古老智慧的再一次追寻。


参展艺术家:费俊

▲ 费俊,1970年生于中国湖北荆州,曾就读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专业方向教授,某集体首席创意总监,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策展人。他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致力于艺术与科技研究、教育和实践,他的艺术实践主要关注由虚拟和实体空间的共同构建的混合空间。

费俊《睿建》

费俊《睿建》世界效果图

▲ 睿建中国馆现场-ipad点位


《睿寻》是一个为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创作的基于地理位置的应用程序作品,观众可以在手机上下载艺术家开发的应用程序,在威尼斯水城里搜寻并体验艺术家“移植”在当地桥梁上的来自中国的桥梁。


《睿寻》通过关联来自两地的形态类似的桥梁,既展现了两个文明之间的相通性,又呈现了两个地域之间的差异性;作为系列作品之一,《有趣的世界》也是一个关于连接的作品,和《睿寻》不同的是,它试图连接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场域。


作为对“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主题的回应,艺术家设计了一套社会化建造游戏来连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在这个虚拟的三维世界里,参与者可以使用艺术家提供的大量回收自现实世界的三维模型来建造一个“有趣的世界”,也可以通过“桥”的连接来形成与其它“世界”的联通与互动。“桥”可以帮助人们跨越障碍,实现资源共享或建造协作,但是“桥”也可能引发无法预计的、令人不适的介入。


在这里“桥”不仅是一个建造要素,还是一个具有隐喻性的社会化工具。这个作品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社会化实验,它帮助我们测试、观察并理解大众在当下语境中复杂和多样的世界观。


参展艺术家:何翔宇

▲ 何翔宇,1986 年生于辽宁省。何翔宇的创作实践可以被视作各类个体、社会和政治主题的材料测试场和观念实验室。作为一名在中国迅速城市化时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何翔宇尝试由物体间的转化体现或引导感。


▲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何翔宇 / 铜、玻璃纤维、不锈钢、聚乙烯、热敏漆 / 12 件,尺寸可变


作品中的雕塑是艺术家在暂居柏林时,在感知未知语言时,自己身体获得了茫然的感知而创作的作品。作者在听和说异国语言时,雕塑成为他记录这一特殊感知的实体化。艺术家常年以自身的直觉可视化作为研究对象,以身体的直觉作为创作的“写生”对象,“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就是艺术家在“写生”自我过程中的感悟。将不可名状之物转换为有形式的物体,追问“何谓感觉”,并从艺术家的角度思考人类是如何感知自己内在的。观众通过在展厅触摸作品,和艺术家的“感受”互动,来发现和探寻人类不同的但也相似的感知经历。


参展艺术家:耿雪

耿雪, 1983生于吉林,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主要包括陶瓷、雕塑和影像等。


▲ 《金色之名》耿雪 / 泥塑电影短片,多屏影像及现场装置 / 尺寸可变


影像开头呈现了一个黑白的世界,黑与白是残酷也是幽默,是真实又是幻念,是人间也是隔世。故事情节用泥土塑造了人物,象征着那些不可回避的困境和磨难,故事的脉络则暗示着人必须主动面对林林总总的问题和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像中逐渐出现了金色,这金色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理想、愿望、希望,它是一种强大的召唤感和诱惑力,在黑与白的现实中指引方向。然而金色同样潜藏着欲望和潜伏的危险,那么这种明亮是美好还是陷阱?影像最后是全片的升华,揭示出生命初始与轮回的关照,生老病死是人类命运无法逆转的宿命,也是人类进化与更迭的规律。与此同时,配合幕墙影像存在的装置散落在屏幕周围,屏幕嵌在雕塑里被安置在地面上,金色世界里是翻滚着的人物,仿佛被放置在金色“脐带”里,观众低头观看时如同在井又窥见生命之泉,这充满魔幻的体验感加强了命运的感知。


新闻发布会信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