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的展览安排:
发起人:ok123  回复数:1   浏览数:2935   最后更新:2008/10/17 15:51:43 by art88
[楼主] 嘻哈哈 2008-10-17 14:26:14






[沙发:1楼] 楚楚 2008-10-17 13:13:21
是低俗文化还是大众文化?大众=低俗吗?
衣冠“楚楚”,真性自用。 http://blog.sina.com.cn/chuchuart
[板凳:2楼] 兰皮 2008-10-17 23:53:10
爬回去画画
[地板:3楼] guest 2008-10-18 17:56:27
搞得啥玩意?貌似很当代。
[4楼] guest 2008-10-18 17:59:03
千哥哥新作品好安逸。是否考虑转型?
[5楼] guest 2008-10-18 18:14:01

千哥哥,一向为人正直,真诚待人。你为何要这般辱骂呢?
[6楼] guest 2008-10-18 20:27:28
把低俗的杂志粉碎就能把低俗文化粉碎了??简直是看图识字版!
[7楼] guest 2008-10-18 23:50:22
楼上的,艺术就是艺术。知道什么是观念艺术不?
[8楼] guest 2008-10-19 09:39:19
2楼的,没有最起码的素质就别上来丢脸了
[9楼] maomomo123 2008-10-19 10:05:03
这个IDEA 真的不咋地~太直白了,没有留余地.制作上展览现场布置似乎不错,但作品整体感觉太简单,不痛不痒的.没有足够的冲击力,又没有足够的深度让人挖掘.个人愚见,望楼主海涵
谢谢
[10楼] guest 2008-10-19 16:22:29
这个作品不错啊,有新意,可能大家单从图上看不出什么,要看到真作品才能做出评论啊!
[11楼] guest 2008-10-19 19:14:15
9楼,直白有时侯也是种方法。何况你在现场参与这个作品的互动没?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要亲自参与了才能全面评价作品的好坏。
[12楼] guest 2008-10-19 19:24:20
如果对杨千比较了解的人,应该为他的艺术探索感到欣慰。现在像他这样用心经营自己艺术创作,并且能不断改变自己面貌的艺术家已经很少了。看看现在的年轻人都在干些什么,把艺术当成做生意,卡通好卖就拼了命的画卡通。简历上尽是画廊展的记录,丢人不丢人。
[13楼] guest 2008-10-19 19:32:49
楼上说得对,千哥经历过国际艺术潮流变化的大风大浪,也见证过美国当代艺术的兴衰。所以他对于自己的创作应该是有比较自觉的批判态度。我觉得他这个作品比王度在唐人做的那个好。
[14楼] guest 2008-10-19 19:42:23


谢谢大家。欢迎批评。
[15楼] guest 2008-10-19 19:52:17
在南三上看见这个作品了,很不错。对于纸屑的分类陈列有些不解,既然是粉碎就没什么必要再分类了。
[16楼] guest 2008-10-19 19:56:45
如果是粉碎低俗文化,那么杂志只是一部分。能代表低俗吗?为什么不粉碎精英文化呢?
[17楼] 童雁汝南 2008-10-19 20:12:40
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就是一个粉碎精英文化的时代。要是换个思路反过来做这个作品也许更有意思。可能杨老师还是希望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18楼] 兰皮 2008-10-19 20:15:00
8楼的你好有素质哦 你是杨千的儿子还是孙子 去你大爷
[19楼] guest 2008-10-19 20:22:57



千儿,好样的。比我有出息。
[20楼] guest 2008-10-19 20:39:34
被粉碎的纸屑就挂在墙上?纸屑是不是可以拿来做点东西呢?
[21楼] guest 2008-10-19 20:43:23
Ohye! 一个老海龟的创造之梦。挖卡卡。
[22楼] guest 2008-10-19 21:08:09
画得好,祝贺转型成功!
[23楼] guest 2008-10-19 21:18:27
杨千(谦)

1959年生于四川成都 现居住和工作于北京
四川大学客座教授(1999-2001)
四川美术学院教师(1982-1984)

学历
1985-1988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
1977-1982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主要个展

2006 今日美术馆 “新绘画-杨千作品展”
马蕊乐当代艺术画廊 “杨千新作展-反射的幻影” 米兰,意大利
冥古艺术画廊 “杨千新作展-镜像” 台中,台湾
2005 Michael Berger 画廊“杨千新作展” 匹兹堡,美国
2003 平遥国际摄影艺术节 平遥,中国
2000 KNOX画廊“杨千新作展” Naples,美国
1999 ADAMAR画廊“前奏曲” 迈阿密,美国
1997 456画廊“反射” 纽约
1995 DAVID WOLF画廊“杨谦近作展” 纽约
1994 SUFFOLK学院“杨谦新作展” 纽约
1993 JAMAICA艺术中心“真实与虚幻” 纽约
1992 HANSON画廊“杨谦近作展” 纽约
1991 808 PENN画廊“与时间的对话” 匹兹堡,美国
PATRICIA JUDITH画廊“古典的变奏” BOCA RATON,美国
1990 PATRICIA JUDITH画廊“新古典的诠释” BOCA RATON,美国
1989 PATRICIA JUDITH画廊“杨谦新作展” BOCA RATON,美国
1988 佛罗里达大学“可触与不可触” GAINESVILLE,美国
CORNWALL画廊“杨谦新作展” 纽约

主要联展

2006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 ,上海美术馆, 上海
艺术北京主题展,“艺术突破” 北京
朱屺瞻美术馆,“有氧群”, 上海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巴塞尔 瑞士
何香凝美术馆-当代艺术中心,“一次性消费” 深圳
首届5x7平遥照相双年展,“画幅决定态度” 平遥
Willem Kerseboom 画廊,“去北京的机票“,荷兰 阿姆斯特丹
华艺莎艺术中心,“共同连线” 北京
索卡当代空间,“当代写实-再发现” 北京
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开的现实主义-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油画” 台北
Heyri 亚洲计划 1“虚虚实实”- 中国当代艺术展, 韩国
青岛美术馆,“重庆辣椒”-四川美院当代艺术展, 青岛
中国美术馆,“穿越文化-四人联展” 北京
玛蕊乐画廊,“臭美-三人展” 北京
中华世纪坛美术馆,“第一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北京
2005 第二届布拉格双年展,“绘画的延续” 布拉格, 捷克
成都双年展,“景观-世纪与天堂” 成都
汉城艺术中心,“着陆现实-中国当代艺术展” 汉城 韩国
连州国际摄影双年展, 广东,连州
宋庄一号当代艺术中心“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 北京
英国红楼基金会,“好女孩-坏女孩” 伦敦 英国
博罗尼亚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国当代油画展” 博罗尼亚,意大利
(巡回至Palazzo in Poggiale 美术馆 图里罗 意大利
深圳雕塑院,“进行时-当代艺术展”,深圳
英国红楼基金会,“北京故事” 伦敦 英国
Edwin’s 画廊,25 周年纪念展, 雅加达 印度尼西亚
北京现在画廊“云雨” 北京
2004 四合院画廊,“我,我,我,” 北京
奥运艺术车大展 “加速度” 北京
北京季节画廊,“中国影象绘画” 北京
新加坡艺术季节 画廊“中国影象绘画” 新加坡
密特朗文化中心,“被禁止的感觉” 佩里格,法国
Vanessa 艺术画廊,“中国当代油画展” 雅加达,印尼
FIAC 国际艺术博览会 巴黎
marella 当代艺术画廊,“中国油画的新展望” 米兰,意大利
Luis Serpa Gallery,“奇妙的无理-漫游者的经验” 里斯本,葡萄牙

2003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打开天空” 上海
艺术季节画廊“城市幻觉与感知” 新加坡
北京季节画廊,“花家地” 北京
四合院画廊,“难题” 北京
德国杜塞多夫艺术宫博物馆“杜塞多夫艺术年展” 德国
Veronique Maxe-Albert Benamou画廊“中国女性主题” 巴黎
FIAC国际艺术博览会 巴黎
四合苑画廊“夏天联展” 北京
2002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日常态度” 平遥,中国
南京博物院“白日梦” 南京,中国
四川美院美术馆“回顾77,78级邀请展” 重庆,中国
2001 上海海上山艺术馆“中国方案,旋转360。” 上海
香港艺术公社“异常与日常当代艺术展” 香港
2000 成都现代艺术馆“世纪之门” 成都,中国
原弓美术馆“异常与日常当代艺术展” 上海
1999 MONIQUE GOLDSTRUM画廊“当代超现实主义” 纽约
1998 当代艺术博物馆“90年代的人物艺术” 奥斯汀,美国
VANDERBUILT美术馆“世纪末的艺术” 纽约长岛
1997 当代艺术中心“新形式,新艺术家” 明尼安波利斯,美国
WALTER WICKISER画廊“纽约人物绘画” 纽约
约克大学IDA画廊“中国的转型” 多伦多,加拿大
1995 佛罗里达大学画廊“联展” GAINESVILLE,美国
1994 NASSAU学院“人物” 纽约长岛
ADAMAR艺术画廊“女人体形式研究 迈阿密,美国
纽约市立大学“亚美艺术新表现” 纽约
1992 MEXIC-ARTE中心“中国新艺术” 奥斯汀,美国
圣约翰大学“当代中国油画异彩” 纽约
1991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画廊“中西方艺术的相会” 圣地亚哥,美国
SALLY HAWKINGS画廊“最后的图画展览” 纽约
圣地亚哥大学奠基人画廊“第二个春天” 圣地亚哥,美国
1990 PSI美术馆“中国新艺术” 纽约
ACCESS画廊“画廊艺术家展览” 纽约
THE CLOCK TOWER 画廊“公共镜子” 纽约
1990 以前从略(详见英文简历)


主要收藏
中国美术馆
英国富兰克。科恩当代美术馆
德国K21当代美术馆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馆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
美国SANTA FE学院
美国乔治亚州州立美术馆
美国IBM公司
美国科罗拉多州NEW ERA 网络公司
美国BELL ATLANTIC 公司
美国大通银行
香港恒生银行
梁洁华艺术基金会,香港
Cassa di Risparmio 基金会,意大利
[24楼] guest 2008-10-19 21:24:07


我常常会想,我怎么会认识这个人或那个人?有的人可能因为工作关系;有的人可能因为生活需要;有的人可能仅仅是因为时间的原因。而我与杨千的认识则完全是因为命运的安排——1977年,全国开始恢复高考。那时我还在云南的晋宁县插队当知青。因为自小喜欢绘画,“强行认识”了昆明著名画家林聆先生,并“强行”拜他为师,学习上了画画。高考开始,原本很不自信的我,却意外地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而杨千当时在成都,据说是以高分的成绩轻松地考进了同一个学院的同一个系。就这样,我们便成了同班同学。更没想到的是,我们会成为朋友并一直到现在 —— 一晃竟已整整二十八年!

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学校的球场上。那天下午天气晴朗。我们班在那上体育课。我因为通知书发晚了两个星期,从云南匆匆赶到重庆,已开学两周了,班上的同学谁也不认识。那天下午是第一次见到除了我们寝室外的其他同学。杨千那时的名字叫杨谦。戴着一幅黑边的眼镜,留着一边倒的学生头, 小白脸、不爱说话,有点忧郁的样子,象他的名字一样为人很谦和。我心里想,“这人长得有点小资。”我同寝室的秦明悄悄告诉我:“他就是西南考区的第一名——杨谦。据说他的素描画得特别‘腿’(即很棒的意思),特别深入,而且往往是从眼睛的高光部位开始的。”哇——我听了后的惊讶可想而知。当然我还是有点半信半疑。

很快,在令我最痛苦的素描课上验证了秦明的这一说法。杨谦果然从石膏的眼睛高光开始一步一步非常准确地完成了整个一张素描!对这种极其不按教学步骤的方法进行作业,老师也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每一张石膏素描(包括难度最大的大卫头像),他都能非常精确地完成。真是要形有形、要调有调,从不出错。几年下来,杨谦始终是班上的高分获得者。

我是当时班上换寝室换得最多的一个人。先是与罗中立等同住,后又与周春芽,再后还与七八级的叶永青等人同居,最后一年转到了与杨谦头顶着头地同住一个寝室。那年代大家都喜欢比谁更勤奋,更能读书读到最晚。我们俩因为是头顶头的床铺,因此当熄灯后也就自然用同一根蜡烛。但我发现常常还是熬不过他,大多数时间是由他控制吹熄蜡烛的权利。同时杨谦也是班上几个为数不多的古典音乐发烧友之一。画画的时候,一个是他,一个是何多苓都会情不自禁地吹着某一位古典大师的某一段音乐旋律的口哨。当然也常常会遭到某一位严厉的教师地强行禁止。他和何多很高的音乐素养是公认的。甚至何多会说自己的音乐史知识比美术史知识还好。说实话,我有时会怀疑杨谦是否考错专业了?因为在绘画上他不属于那种要做“前卫艺术家”的人。虽然后来他也喜欢尝试各种方式进行创作,但我总觉得他的骨子里仍然是一个“浪漫主义的小资”。在他的成名作到后来的乡土系列中,都能感受到这一点。但是就是这样的人最终还是没能逃脱“美帝国主义”的洗礼,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杨千”这个人。

1984年,杨谦终于等到了美国的签证。赴美之前,他特意来了一趟云南看我,并去了一次我和大毛、叶帅常去的圭山,画了一堆后印象风格的风景,还选了两张送给我。我一直保存至今,可惜有一张在我在重庆教书的岁月中被老鼠吃掉了。从大学毕业后,尤其是他去了美国,由于身处两地,我们开始了漫长的通信之途。通过他,我一点点地开始知道了美国。就在他为生存奔波拼搏的同时,还时不时的没忘了要给我寄上一些美国的画册,其中有一本就是我所特别敬仰的美国抽象主义大师罗斯科。这些书曾经陪伴我渡过了在重庆的那段漫长而又阴暗的岁月。而他的每一封来信我总是读了一遍又一遍,竭力在那些细小的字里行间中去揣摩和想象我们梦中的”伟大美利坚”究竟是怎样的?记得有一封来信中,杨谦曾画过一幅漫画,画上是我们两个人同时在看月亮,我在说:“谦儿,你看月亮好圆喔……”他则在说:“是不是喔?……”月亮上写着“美国”两个字。

杨谦也常常将他的新画照片寄给我:画得有迷茫的女人体,也有把两张不同的世界名画并置在一起的,与他在国内的风格完全彻底改变了。同时他也用垃圾做一些小型装置,还用一种比较诡异的办法拍摄一些人物的肖像或女人体。在美国做的这些作品中,他的“浪漫主义小资”似乎隐藏起来了?取而代之地是一种观念性和技术性相结合的”理性作品”.或许是美帝国主义实在是太强大了,以至于把我们的浪漫主义谦儿活生生地给逼成了一个迷茫而又虚幻的“愤青”了?

?/P>

我特别羡慕杨谦的有三点:第一,“失忆能力”很强。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杨谦属于那种心很宽的人.表面温柔谦和的他,实际上在个人生活的道路上经历了很多的波折。但他总是能很快地把那些换个人会痛苦一两年的事给消解掉,顶多嘴上哼一句:“锤--子!”在美国的十八年闯荡中,他经历过从穷学生到一个能卖画的职业画家。曾经有房有车,也收一些古董,可称之为中产阶级的生活了,到后来由于一些其它原因再次跌入低谷,最后怀揣着两万美元重回祖国…… 如此折腾,换了我估计要得忧郁症了。也许正是他的这种健康积极的心态,成就了他能始终如一的面对一次次的波折而重新开始,对待今天复杂多变的艺术和生活而保持着一个“新人”的姿态。如今看来,这种“失忆的能力”使得杨谦在生活场景的多重变幻中(成都——重庆——纽约——北京)围绕着自己的艺术理想而幸存了下来;另一方面,也使他跳出了传统艺术家的对风格主义的过分迷恋。

?/P>

第二,“现实主义”的态度。记得1996年我第一次去纽约,杨谦来机场接我们,一起吃了晚饭,当走进地铁时,杨谦对每一个朋友都反复地交待:身上要带20美元,以免被打劫时丢了命,别站得离铁道太近,以免被黑人从后面揣上一脚等等。第二天,他领着我们开始参观苏荷的画廊区,听着他非常娴熟地介绍某某画廊的背景,某某艺术家的发展情况。我们都十分敬佩他对纽约当代艺术的了解。想到很多国人来到美国后开始放弃艺术,或者回到中国传统,似乎开始理解他在美国的绘画风格,以及他的流利的英语。他属于那些为数不多的试图将自己全部融入到美国的当代艺术氛围里的人(除了顽强的四川饮食习惯外)。凭着这种“现实主义“的态度,促使他能在最陌生的环境中顽强地学习,顽强地生活,顽强地探索,孤独地创作。这也是为何他能在回到北京后,在面对重新变得陌生的艺术环境中,仅用了很短的时间调整自己,迅速进入到中国的当代艺术队伍中,成为一个令人钦羡的艺术家。

?/P>

第三,思维的灵活性。我常常觉得,杨谦(对了,现在已是杨千了)不是一个“很老实”的艺术家。从大学时代起,他就可以从一种风格迅速跳到另外一种风格。他在乡土时期,一边可以画具有细密风格的风俗画,同时也可以画出野兽派风格的作品。到了美国,似乎有了更充分的理由去用各种材料表达他不同的感受。回到北京,成为了如今的杨千,一个新人,他同样有足够的理由开始在图片、小型装置和绘画中来回自由地游荡,直到最近的“活动绘画”。2002年,杨谦离开美国回到北京,在花家地西里租了一间小画室,每天埋头苦干,差不多隔一两天我就会听他谈起自己完全不同的艺术想法。直到我看到他的“浴室”作品后,很不礼貌地“强行建议”他就这样画下去吧,免得被他弄晕掉了。当然,迄今为止,他的“浴室”作品是我最喜欢的。包括发展到后来的水珠和大脸。我总觉得这批作品中使我看到了一个我所熟悉的杨谦——忧郁的、敏感的、带点点“风流”的(浪漫的)、静默中含着灰色的诗意、流动的暧昧、迷茫之中却又蕴涵着古典的情怀,在聪颖、多情善感的下面是一颗渴望超越的心灵。

?/P>

如今的杨千,已成为了一只令很多人羡慕的神奇“海龟”——拿着美帝国主义的护照,回国讨了美丽贤惠的新娘,在艺术的征途中茁壮成长,超大的画室,涌涌不断的艺术构想及大把的美金……一切似乎都在向着大多数人的梦想的王国靠近,再靠近。时代的变化太快了,生活的变化太快了,我们徘徊在失忆与记忆的矛盾状态中,刚刚准备痛苦的时候,却又被许多意外的惊喜打断了。从杨谦到杨千,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所被迫承受的时代变迁。也许我们应该感谢这个多变的时代,它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之中却经历了多重生活的刺激和快感?也许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的命运,它引领着我们不断地向前奔跑,以至于无法顾及身边地闲花野草,甚至没有时间去重新翻开我们那些已经陈旧的日记?也许我们应该学会去理解这个变得日趋冷酷的生活,至少它使我们从中恢复了早已变异的“狼性”? 在我们被迫接受种种多变而又单调的生存环境之时,我们的记忆只会使人陷入无益的忧郁与惶恐之中——这个古老而又永远纠缠着人类不放的病种?

?/P>

再过一月,杨千在国内的首次个展就要开幕了,我真诚地祝福我的老同学老朋友,在这条充满变数地道路上,一路走好。

2006年 11月11日凌晨1点38分

第一稿完成于望京

2006年11月13午2点15分

第二稿完成于上海虹口




[25楼] guest 2008-10-19 21:28:30
看2008 釜山双年展

包裹在雨衣之下的釜山双年展的开幕式,也许正好预示了韩国未来双年展将充斥着诗一般的梦幻情节和难以预测的惊奇和多变。时隔两年当我们再次观看釜山双年展时却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大雨,然而,并没有因此打消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媒体和嘉宾观众寄予这项盛事的热情,人们都身披雨衣结伴来到了邻近釜山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公园参加开幕仪式。釜山的市长、文化官员都来到现场,共同构筑他们理想中的城市形象。釜山作为韩国的二大城市,不仅在经济上占据领头优势,政府也希望进一步拓展和发扬釜山的文化,对双年展给予了大力支持。而组委会邀请的韩国著名乐队和演唱组合的现场表演,进一步点燃了观众的激情,双年展在一片喧腾的庆贺声中拉开了序幕。

然而,在展览开幕之前,我们对釜山双年展是有所质疑的,因为在它开幕的前一天,正好也是韩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光州双年展举办开幕式,而且他们邀请了国际著名策展人恩威佐担任艺术总监,这对于釜山双年展可谓是一次重大的挑战。然而,看过展览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此次釜山双年展所呈现出的独特性和前卫性。也许,釜山双年展较之光州双年展来讲,还略显年轻,无论是它的国际知名度还是学术影响力,包括政府给予财政上的支持也远远不及广州双年展。但是,此次的釜山双年展在几位韩国本土策展人的主导下,让我们领会到韩国有别于光州的另一种双年展模式,而且展览的主题及整体视觉感受说服了到场的所有观众。从光州双年展赶来的艺术家、媒体等都认为釜山双年展运用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主题,在视觉呈现方式上也更加丰富和生动,而光州双年展仅仅是对艺术史进行了一次文献性的梳理。双年展组委会也十分满意他们此次的策划意向和视觉效果,较之光州双年展也体现出了自身的优势。

为了体现出双年展的国际化的姿态,此次双年展邀请了来自40个国家的190名艺术家,尽管这是对传统双年展模式的沿用,但作为一个年轻的双年展,。展览由三个板块组成:“消耗”——当代艺术展、“航海无国界”——海洋艺术节、“前卫公园”——釜山雕塑计划。分别在釜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帆船中心、游乐场、沙滩以及那如公园等地举办。大部分参展艺术家都来到了现场,当然也不会缺失中国艺术家的身影,包括杨谦、李广锌、崔宪基、黄炎等,就连鲁迅美术学院的院长韦尔申,这位传统艺术的“偏执狂”,并对当代艺术秉持批判态度的艺术家也来到了现场,似乎开始接纳原本并不看好的当代艺术。这也预示着中国的艺术家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国际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曾艳媛
2008年9月6日于釜山
[26楼] guest 2008-10-19 21:32:14

如何超越绘画
——黄笃、杨千对话录





时间:2006年11月2日
地点:北京费家村杨千工作室

黄笃(简称“黄”),杨千(简称“杨”)

黄:今天,我们要谈论绘画的问题肯定不是从一个抽象概念出发,而是要与对象的去谈绘画问题,那么,我们所说的这个对象是什么呢?我认为,中国当代绘画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必须审视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现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绘画发展到这个阶段,绘画本体不仅涉及绘画自身的逻辑,而且也关乎到绘画之外在复杂因素(语境、权力和话语),以及确立绘画明确的意义。其实,我们总是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要么画一种异国情调的符号,要么画一个种现实主义的社会或政治题材,这两种趋向已持续了非常长的时间了,而且仍在延续。它们在现代艺术中只解决了阶段性的问题,而在目前中国社会形态转型的条件下,那种绘画的已有表述方式是否仍能适应今天新的社会语境,它们是否能再现了变化的中国现代性,它们是否能有一种新的超越方式。这也正是现在绘画面临的挑战性的问题。因此,我们现在的讨论就以此话题展开。若看一下近期绘画的变化动向,就会发现有两个特征:一是画家在探讨绘画的“观看”方式,而这种方式又直接改变绘画语言的内涵;二是新媒介和新技术对绘画的渗透,使绘画语言能得以扩张和延伸。这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当然,我也发现,你一年多来的创作也具有这种意识,比如今年你在中国美术馆和“上海双年展”展出的“活动绘画”,就是对绘画本体和绘画语言的延伸,同时也探寻了绘画观看方式的可能性。最新的绘画具有“双重绘画”的特质。那么,这种“活动绘画”或者“双重绘画”到底与大众文化或流行文化有着何种关联呢?或者说又与中国社会语境有什么关系呢?

杨;我觉得跟流行文化没什么关系,我想它跟社会问题有点关系。我一会儿再说这个问题。我现在想说的是从作这些作品时就意识到绘画的局限性,当然这是针对我自己的画来说。包括我从2002年开始创作的浴室系列,绘画的局限有这样几点:第一,一个作品完成以后,你挂在墙上,它是固定不变的,这种模式应该有上千年历史了,对吧?

黄:嗯,从文艺复兴以来就没变过。

杨:那文艺复兴以前,从原始绘画开始,一幅画画完以后就在那放着,不动了,绘画的固定不变不动是它的一个局限;第二,因为绘画是平面的,用二维的平面来表达一个三维的空间,或是一种幻觉,它便受到了一种空间上的局限。第三呢,就是观看方式的局限,观看方式它是一层不变的,所有的美术馆里的画,你看到的就是光线照着的一个画面,所以长期以来就变成一种存储的东西,它没有跟观众、周围的环境发生互动、介入的关系,这已经变成了一种唯一的观看方式。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这三点局限,由此来看,我的浴室系列应该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当代绘画。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来观看这个社会,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但都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和突破,所以我那段时间在琢磨一个问题,绘画到现在应该一直跟社会发展是有着极大关系的,特别是到这种后生物时代,数字时代,这种高科技的发展是应该对它有很大影响的。于是我才想到作一个与克隆有关系的绘画,想画两张一模一样的画,让它在运动中所产生的时间差以及类似克隆复制来表现一个主题,即以反讽的手法来表现流行文化里对符号(明星)的崇拜。由于把画动起来以后,它打破了一个平面的局限性,它就是变化的,成为了一种绘画装置,然后也有了观众的介入,因为我在画的后面装了感应器和电机,当观众靠近画面的时候,感应器感应到人的存在,于是就启动电机让画动起来。我觉得这样是在一个形式上打破了平面绘画的局限,最根本的不是一个形式的问题,而是我的想法得到了一种最准确的表达。这是第一个系列。当时我之所以利用这种感应的装置,是因为我本身对高科技很感兴趣,很崇拜那些设计软件,将卫星发射到宇宙中等等的科学家,我觉得他们实际上是真正的艺术家。比如说通过电脑,互联网就能把图片从地球的这头传到那头,从宏观来看的话,这本身就绝对是艺术,只不过它有着一种实用性,所以没有被单独看成是一种艺术而已。我用的这种感应器、线路板就只有二十年的历史,这种绘画装置在二十年以前是没法做的。包括我现在做的那个双重绘画,利用的那种无色的荧光涂料,这种东西在中国也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没有人把它应用在艺术创作里面。我想,利用现代高科技产品作为媒介,如果你运用它,运用得好,而不只是像变戏法、玩游戏那样,而是把它作为一种语言,去表达你的思想。这样,内容、形式等要表达的东西就更广泛了。就会有所突破。

黄:从你的活动绘画里,我看到了很多种活动方式,有左右移动的,又有重叠移动的,还有旋转的等等,这已经远远扩张了这个绘画的概念,这已很难界定它是绘画还是装置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的作品实际上是绘画装置或是装置绘画已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重要的是艺术观念的意义。

杨:我为什么会想到活动绘画这个概念,因为在六七十年代美国有一种活动雕塑嘛,它基本上只是用于雕塑上的,从来没有用于绘画里面;活动绘画这个概念,就我所知,是第一次被用于绘画。难怪有批评家说我的活动绘画是具有原创性的。

黄:当然不是用这个概念去套某种东西,就是说,作为艺术批评或艺术策展人去看待实践中的艺术现象的时候,我是反对过度阐释的。但我也不赞成把阐释变成了艺术家作品的一个注脚,我觉得应在理论和实践中会去挖掘艺术本体(作品)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一种关系,如与大众文化是什么关系。解读你的作品的时候,我就发现有一种与大众文化的联系,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大都市街头随处可见的由电子控制的流动广告牌,它不断更换的形象,我并不是指它与你作品的相似,而是要说明的是广告形象只具有商业属性的功能,也只保留的是同一图像循环播放的特征,但它并不具有绘画语言所蕴涵的那种矛盾和冲突,它只是一种单一的,一个平面化的形态,以追求其形象对人的吸引力为目标,但从你的绘画中,让人能感受看到与大众文化的关联。我是指这只是瞬间“运动”的联系,并不是指某种观念上的关联,而你的绘画意图并不全部在运动这个层面。

杨:其实,我的观念与当下社会问题有很多关系,比如说《离婚家庭》里儿子来回于离异父母之间所产生的表现力,《外遇》中一个男人来回于老婆和情人之间和《审判的标准》里警察和嫌疑犯相互交换位置所产生的暗示等等,这些作品都跟社会问题有关,而我所选择的活动形式正好能表达我所关心的问题。在这里,我要说明一点:我并不想在作品中作出道德或是非判断,或者文化价值上的判断,我总觉得我们可以是提出问题并用创造性的形式将之表现出来,而观众自己则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作出判断。
我刚才提到我的双重绘画,双重绘画是什么呢?就是我采用的一种新的无色的荧光材料,等一幅画完成以后,我就用这种荧光材料在表面再画另外一种形像。这样这幅画面上就存在两种形象,但是你一次只能看到一种形象。比如说,在正常的光线下面,你看到的是一个抽象的绘画,或者是这种色情的画面,但是当你把灯关掉,让紫光灯亮起来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个跟前者完全不一样的、相对立的画面,这种画面通常是具有针对性的,对应于前一幅画面,它们之间是对立的但又有一定关系的。所以我想通过这两幅画面的不同关系来改变观者的观看方式,展现出一个新的双重视觉形象,这个呢,在以前是没有的。

黄:我认为你的“双重绘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绘画的颠覆。它摆脱了以往那种传统的、单一性的绘画概念。“双重绘画”首先是基于一种技术层面上的观念,而这种技术性观念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艺术家向人展示一个具体形象,而是在于作品的暗示性信息所传达出的一种变化过程——绘画的时间和绘画的空间的改变,既向观众提供了一个时间的概念,也向观众提供了一个空间的概念。伴随着展厅中照明灯被控制的亮和灭,与特制的荧光灯的亮形成了一个绘画形象变化交替的过程。换句话,当展厅照明灯亮时,画面表现出是一种非形象的纯粹抽象性或是一种非常写实的具象性;当展厅照明灯关掉时,观众看到的是由无色的荧光材料画在同一画面的另一个“隐蔽”的形象,它由特制的紫光灯的照射原来照明灯下的形象消失而呈现出完全相反的形象。这种绘画是两种时空的不断交替,并把观众带入时空的替换关系中。所以,这种双重绘画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绘画概念,它是建立在两种时空替换的关系上的一种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改变了平面绘画的传统概念。我认为“双重绘画”的意义就在于它带有运动的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中的移位。而这种运动的能量则是由电、物质和运动形成了一种循环系统,这正是“双重绘画”的本质所在。

杨:对,它不是一个游戏,也不只是一种技术,我觉得它最重要是,通过这种语言的方式给了我们更多的可能性,去超越平面绘画局限的表达方式。我看到了这里面的可能性,它可以表达很多东西。

黄:可以说,你的绘画更容易让我反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艺术家,如艺术家艾娃?黑森(Eva Hesse)曾创作了用蜡制作长蜡棒,并排斜靠在墙边,它们看上去都非常简单。实际上,即使仔细看这些蜡棒也是难以发现它们的变化,就是说并排的蜡棒似乎处于无变化的或停止的状态,然而,它们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循环,这种循环是什么呢?它就是物质变化的能量。这种物质能量的变化是基于环境条件冷暖的变化。所以,我发现在你的绘画中也反映出了艾娃?黑森(Eva Hesse)式的循环和能量。因此,你作品的这种能量就是电、物质、荧光粉和画面中的物质所构成了一种循环系统,虽然这个图像本身也是在变的,在本质上也是物质在发生一个变化。我的意思是说把绘画做成一个像观念艺术一样的东西,并带有一种能量运动的过程。我觉得这正是中国当代绘画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比如夏小万的观念就在于把绘画、装置和技术之间拓展出一种混杂性的摸棱两可的新艺术语言,王音则以“反绘画”出发通过依附于材料上的形象的消失过
[27楼] guest 2008-10-19 21:40:17




偶粉喜欢杨谦这张画
[28楼] guest 2008-10-19 22:08:47





[29楼] guest 2008-10-19 22:16:24






下午1点我们到了南京博物院,博物院古香古色坐落于明故宫附近,据说在清代时博物院原址是江南织造,呵呵,对这里就是当年为宫中织锦制衣的地方,读过红楼梦的朋友一定不会对“江南织造”陌生。现在的南京博物院是民国由蔡元培先生提议建立的,原名“国立中央博物院”。进门正中的馆中正在举办“亚洲方位”南京现代艺术三年展,作品不少,并且据说还有不少大师。。。来参观的人也不少,不过大部分都草草看看热闹并不深究其意,我也不能免俗。其实这也和大部分作品并不能和观众引起共鸣,不能让观众准确读懂有关。其中几个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都是让人能轻松看懂的。比如说,《纸喷泉》一个碎纸机出口连接到了透明箱子里的一个吹风机,背后有许多过期杂志,你可以随手从墙上拽下一本,放进碎纸机。。。看杂志粉身碎骨,被吹风机吹起,飘飘洋洋落下~~那景象美的令人心碎,墙上透明盒子里塞满了被打碎的纸。这像是一个杂志的坟墓。

[30楼] guest 2008-10-19 22:19:23
这个是我最喜欢的作品,纸喷泉,够花~
这个器械在后面你把杂志纸放进去,里面就可以喷纸喷泉了

[31楼] guest 2008-10-19 22:25:01
[wmv=314,256,0]<div><object id="ssss" width="480" height="370" ></object></div>[/wmv]
[32楼] guest 2008-10-19 22:28:02
好看。





[33楼] guest 2008-10-19 22:37:48
这个装置是杨牵这几年来最好的作品了
[34楼] guest 2008-10-19 22:50:50
人好,画好,装置好。老树发新牙
[35楼] guest 2008-10-19 22:56:59
就此作品而言 观念略显陈旧 现场的展示视觉效果还可以
[36楼] guest 2008-10-19 22:58:42
不要阐述还好些……
[37楼] guest 2008-10-19 23:03:32
把碎了的杂志做成骷髅安上钻石再去拍卖
再自己举牌高价买下,再复制一大批再卖高价 好不好



[38楼] guest 2008-10-19 23:08:41
能把碎纸变成杂志才牛逼
[39楼] guest 2008-10-19 23:28:43
还不如做个喷奶粉的装置
[40楼] guest 2008-10-19 23:31:38
奶粉喷泉,墙上在写个十包三鹿 五包雅士利之类的
[41楼] 艾威克 2008-10-19 23:38:59
介个还八错 就是看起来有点简陋的说
[42楼] guest 2008-10-20 01:21:17
在现有的基础还有再完善的可能吗?喷的过程很HI,整个感觉气场稍有些弱。太过于强调文化立场的针对性。有点硬碰硬。
[43楼] guest 2008-10-20 01:28:43
有点观念先行的感觉,缺少感性的一面。
[44楼] guest 2008-10-20 01:42:47
比那个叫脏小桃的SB做的东西好很多,看来SC艺术家也还是有可塑之才
[45楼] guest 2008-10-20 01:47:36
huang du的人都是不温不活的
[46楼] guest 2008-10-20 01:50:27
期待更多新作品问世。期待中……
[47楼] guest 2008-10-20 01:54:55

[48楼] guest 2008-10-20 02:44:31

[quote]引用第13楼guest于2008-10-19 19:32:49发表的:
楼上说得对,千哥经历过国际艺术潮流变化的大风大浪,也见证过美国当代艺术的兴衰。所以他对于自己的创作应该是有比较自觉的批判态度。我觉得他这个作品比王度在唐人做的那个好。
...[/quote]

在美国街头画了20年的头像,与美国艺术没有丝毫关系,怎么叫见证过美国当代艺术的兴衰??看笑,经历过国际艺术潮流变化的大风大浪,更可笑。他有这资格和身份吗?没有进入美国的艺术界,前面两项都它妈说起来扯鸡吧蛋!黄永砰,菜国强还不敢怎么说。你丫鸡吧不懂,发什么鸡吧尿语。扬千就一商业的垃圾画家,你知不知道,他的画是按照他画的水滴的多少来谈价格的,太鸡吧没有品位了。
[49楼] guest 2008-10-20 11:30:15
自己做局, 自己买卖自己.
[50楼] guest 2008-10-20 13:21:00

[quote]引用第48楼guest于2008-10-20 2:44:31发表的:

[quote]引用第13楼guest于2008-10-19 19:32:49发表的:
楼上说得对,千哥经历过国际艺术潮流变化的大风大浪,也见证过美国当代艺术的兴衰。所以他对于自己的创作应该是有比较自觉的批判态度。我觉得他这个作品比王度在唐人做的那个好。
...[/quote]

在美国街头画了20年的头...[/quote]

48楼在美国街头画像是不是没扬千生意好不服气
[51楼] guest 2008-10-20 13:43:28

[52楼] guest 2008-10-20 13:47:38
难道48楼是王度?
[53楼] guest 2008-10-20 15:19:09
纸喷泉:粉碎低俗文化的装置
文/康学儒

2008年9月10日,第三届南京三年展“亚洲方位”如期拉开帷幕。在开幕式的当天下午,就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前来参观。在人流涌动的展览现场,有一件装置作品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这就是艺术家杨千先生专为此次三年展创作的大型互动装置艺术《纸喷泉》。

也许,作为绘画艺术家的杨千是大家熟知的,但作为装置艺术家的杨千却鲜有人闻。其实,对于杨千这样一位在艺术上勤于思考,不断在绘画语言中创新的艺术家来说,绘画并不是他艺术创作的唯一方式,也不是他对当代社会、文化等问题思考的唯一手段。

《纸喷泉》这一互动装置作品由四部分组成,挂在墙上一字排开的八百公斤杂志(包括时尚、汽车、文学、体育、艺术等杂志),一部碎纸机和鼓风机,一个用来装碎纸屑的大玻璃箱以及装挂在墙上用来展示碎纸屑的五个有机玻璃盒子。观众在现场可以任意选择一本且认为是文化垃圾的杂志,放到碎纸机里面。粉碎的纸屑通过与鼓风机连接在一起的管道,在大玻璃箱中像喷泉一样汹涌喷出。瞬间,整个大玻璃箱的空间就被满箱飞舞的碎纸屑所侵占。显然,看着大玻璃箱中的四散飞虐的纸屑以及被侵占殆尽的空间,我们不由的想起我们今天生存的社会处境,那就是我们正在被无处不在的流行文化全面的侵袭。杨千的这件互动装置作品正是对于今天我们生存的社会空间以及流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也是对这一现象的反思与批判。

流行文化的出现,是后现代文化工业的产物。然而,当流行文化像喷泉一样源源不断的汹涌喷出,当我们每天面临着大量迎面而来的流行文化、商品信息、广告符号之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反过来成为控制人的手段,整个人类的认知、心理维度、精神自由、价值判断等不得不面临着被侵占、异化的危险,人在一个异化的社会中失去了自由和自我。社会正在把创造性的主体的和充满活力的文化,不断转变为物,将一切人的主体产物都予以物化,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个体的精神生命和自由则受到物化现实的严重威胁。
所以,这样的危险不是来自于外物,而正是来自于人类自己为自己创造的物质文化,来自于人这个创造的源泉,而结果是这个源泉也将成为被异化和侵占的对象。于是,个体要想保全自己的独立思考精神和价值判断,就不得不警示和反叛日益发展的物质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纸喷泉》的寓意和意义也正在这儿,将那些流行文化统统粉碎,然后装在墙上,展示给世人,以警示的作用让观众来思考我们所遭遇的社会文化处境。

对于一个有创造性的当代艺术家来说,对于社会、文化的关注,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这是决定他的艺术创作能否成为好作品的首要条件,也是必然的要求。所以,《纸喷泉》这一互动装置作品,对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冲突,个体和社会的冲突的关注与思考,对于杨千这样一位敏于思考的艺术家来说,是必然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54楼] guest 2008-10-20 15:27:08
48楼的太搞笑了,杨千在街头画头像是你亲眼看到的吗,据我了解他从来没在街头画过头像,80年代纽约就有几家画廊代理他,他一直就是职业画家!
[55楼] guest 2008-10-20 20:16:36
他的画也摸有意思,街头的两面翻广告用观念来说比他那个强多了。还有格栅广告画,换个角度能呈现三个不同画面。费啥子球劲画呢。
[56楼] guest 2008-10-20 20:49:04
哎呀从来都是这样骂来骂去,Artbaba上的人素质真差,自己没啥本事倒是只会乱骂
[57楼] guest 2008-10-20 20:54:33
千哥哥莫虚那些烂人,我们四川帮给你扎起。哪个再乱骂拖出来锤扁
[58楼] guest 2008-10-20 21:09:08
骂人者没文化、没教养、生个孩子没屁眼。谁在楼下再骂就死全家。
[59楼] guest 2008-10-20 21:39:06
我在南京看了这个作品感触很深,确实我们的生活无处不是充满了流行文化的碎片。在现场有种发泄的快感,希望还有机会目睹杨更新的好作品。
[60楼] guest 2008-10-21 04:32:51

[quote]引用第50楼guest于2008-10-20 13:21:01发表的:

48楼在美国街头画像是不是没扬千生意好不服气

他生意好吗?再好,有回中国好吗?好,干吗还跑回来,后来不就捞的金钱比美国多嘛。


[61楼] guest 2008-10-21 11:54:44

[quote]引用第59楼guest于2008-10-20 21:39:07发表的:
我在南京看了这个作品感触很深,确实我们的生活无处不是充满了流行文化的碎片。在现场有种发泄的快感,希望还有机会目睹杨更新的好作品。...[/quote]

我也超喜欢这个作品
[62楼] guest 2008-10-21 18:24:51
这个作品有意思
[63楼] guest 2008-10-21 18:26:44
宝刀不老
[64楼] guest 2008-10-21 19:57:42
作品基本失败,在于选择的书籍杂志指向性太强,很容易图解,而且文章阐释的更差。你应该参照黄永砯的洗衣机搅书,虽然形态上不一样,但思路上基本一回事。
[65楼] guest 2008-10-21 20:30:28
黄的洗衣机和杨的这个作品还是不一样吧,杨的作品要Hi些。
[66楼] guest 2008-10-21 20:34:44
一直都只知道杨谦是个很有才气的画家,没想到做的装置也蛮好的。顶一个
[67楼] guest 2008-10-21 20:42:35
粉碎的过程比较有意思 至于是不是非要选择杂志来粉碎到还可以斟酌 很多时候过于强势利的观念对于作品本身也是种约束
[68楼] guest 2008-10-21 21:15:57
转型好~不能表达自我就转型~探索的道路是坎坷的~难免会有很多人批判~但精神是可加的~希望能成功转型!!
[69楼] guest 2008-10-22 12:17:06
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艺术家,值得尊敬
[70楼] guest 2008-10-22 14:12:57
持续关注
[71楼] guest 2008-10-23 22:28:03
有位中国艺术家2004年参加老范在上海策划的一个展览上,做过一件作品《鸿毛》,大型的玻璃容器中飘荡着被底部鼓风机吹起的红色羽毛,容器外放的也是书!
[72楼] guest 2008-10-25 11:32:17
把骂人者拖出去打50大板。
[73楼] guest 2009-02-12 23:41:38
人老志年轻,顶一个
[74楼] guest 2009-02-14 17:56:16
顶什么顶
[75楼] guest 2009-02-22 12:14:00
贴子太老了吧,
[76楼] guest 2010-06-08 16:54:25
废话
[77楼] 红色气球 2010-11-23 09:24:01

千哥哥。。。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