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奎恩:身.体.发.肤.
发起人:天花板  回复数:0   浏览数:2098   最后更新:2019/03/20 13:21:43 by 天花板
[楼主] 叮当猫 2019-03-20 13:21:43

来源:乔空间


刘窗—在地宇宙

乔空间 X 天线空间

2019.3.16-2019.5.12

2019年3月16日,乔空间与天线空间联合呈现中国艺术家刘窗最新个展「在地宇宙 Earthbound Cosmology」,这是艺术家在乔空间的首次个展,该展览将持续至5月12日。






油罐艺术中心与乔空间创始人乔志兵、艺术家刘窗、策展人杨北辰与Simon王

刘窗与杨北辰进行现场导览



1788年,杰姆斯·赫顿发表了著名的《地球理论》,其中谈及地球作为一个“特殊构造的机器”,其内部具有怎样的部件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协同的运作生产出“自然”;时隔近200年,麦克卢汉在对于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的评论中断言:“地球是可编程(programmable)的”,在这位媒体学家眼中,“自然”自此结束了,取而代之的一个人工的、计算性的、控制论式的系统。这种内部与外部的视角转换无疑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图景:地球从来都不是“唯一”或“恒定”的,而是持续变化的实体,处于不断的媒介化与再媒介化的过程中,甚至逐渐呈现为“去地球化”的意象——艺术家刘窗的最新个展“在地宇宙”无疑承接了这一主题, 其试图揭示这颗行星目前所处的复杂情景:在“地球工程学” 与“深层时间”的维度上,历史与未来都显得如此不确定,而激进的媒体生态(media ecology)正在为主体、时间性与物质性提供着新的复调叙事。

这是一个极为抽象又十分具体的展览。刘窗经由其思辨性研究将诸多貌似不相关的线索扭结在了一起——抑或说渗透着一种思辨的“蒙太奇”结构。整个展览充斥着 “尺度的纠缠”,全球基建对于行星尺度的重构,声音尺度与政权间的张力,人类学尺度在科幻中的变形——尺度的相互作用与彼此瓦解促成了不同宇宙(cosmos)间的转化。在录像作品《比特币矿和少数民族田野录音》(2018)中,艺术家关注到中国西南部的水利工程与比特币矿之间的关联,这种独特的能量与信息的转换链条成为了这则宏大故事的开端。链条一直延伸,从清末早期的信息化工程到站在光缆上操作“快手”的工人,从区块链到高速铁路,从赞米亚到索拉里星,从数据到声音,从地方到全球,这趟旅程犹如怀特海所言及的“思辨历险”,一场力图突破认识论框架的思想实验。运动-影像在此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三屏幕的去中心化特征无疑影射着影片所强调的边缘从中心的“逃逸”,而无人机视角、动画与档案影像的交替使用则创造出一种属于运动-影像的生态系统,其不再只是再现或记录的形式,而是拥有与媒体生态同构的动态的地层与地貌。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装置作品《饱食终日的我》(2018)中,光线与声音的互动并不仅仅为了制造氛围性与沉浸式的现场,而是试图创造出“非人”媒介自身的语言,其既是EVD中残存的媒体记忆的化身,亦在以“自传”形式述说着这个星球的一段历史。

“在地宇宙”充满想象力与弹性的论述迫使我们追随着艺术家对于世界的虚构,然而这种虚构是实在的,其建立在某种新的本体维度上,在此艺术得以重新担当起探索本源与真理的重任。

—— 杨北辰

饱食终日的我(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8
影像, 装置, 家庭娱乐一体化系统, 28:37|柜子尺寸:2300x1550x500mm|镜子和架子尺寸:7200x3000x500eachmm
艺术家: 刘窗

比特币矿和少数民族田野录音(截帧)(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8
影像, 3通道视频,4k,5.1声道, 40:00
艺术家: 刘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