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江:麦难民纪念碑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0   浏览数:3002   最后更新:2019/03/13 21:30:26 by 另存为
[楼主] 开平方根 2019-03-13 21:30:26

来源:典藏Artcoco  马玲玲


典藏:从2017年3月你加入AIKE到现在已近两年,相较2017年,你觉得上海的当代艺术况状发生了哪些改变?它是否在你对AIKE的规划和上海实践策略方面的考虑产生一些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和AIKE又作出了哪些调整?


王欢:过去的一年相较于2017年来讲,上海的当代艺术生态又更为枝繁叶茂,显著的变化是国际重量级艺术家的展览和项目增多,并陆续占据了一些美术馆主要展览档期。同时,更多的海外画廊参与上海的艺博会中。这些外部因素并没有太多影响我,特别是在实践策略方面,我会更多从AIKE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合作艺术家的面貌来考虑和探索。我经常会从局外人的角度来观察艺术圈,倾向于从时代的洪流中找出自己的参考系并根据这些来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这个就像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最大的调整其实是在自身定位方面,比如:自己如何挑战既有的认知,把画廊作为一个文化场所来经营?如何能通过一个展览给人带来受益的启发和影响?因此,在2018年初,我把画廊的名字变更为AIKE,为了赋予这个空间一种焕然一新的开放属性,结合时代背景的考量,我觉得未来的画廊在功能、角色甚至本质上都会发生许多变化。

AIKE总监王欢


典藏:回顾AIKE这两年推出的展览,你觉得有哪些关键词可以概括或分析?它们是否会持续出现在将来的展览中?


王欢:概括来讲Animating & Inspiring这两个关键词可以总结我们近两年的展览,对应来讲就是富有生机和具有启发的,过去两年来AIKE的展览中除了绘画、雕塑、装置、录像和摄影之外,还增加了数字媒体和声音的作品,在内容和主题上探讨的边界也更为多元。结合刚才提到的对于AIKE的定位,这两点会持续显现在我们今后的展览和项目中。

AIKE“漫游—往复”展出施政作品《余烬》,2018


典藏:在2019年,AIKE有哪些新的展览计划?其中哪些与青年的新锐艺术家有关?从你的角度来看,这些艺术家有哪些共性?他们是否都会加入AIKE今年的艺博会行程中?


王欢:2019年AIKE会有杨圆圆、李杰、李然这三位艺术家的个展,同时也计划了两个群展项目。今年3月第一档展览会推出青年艺术家杨圆圆的个展“大连幻景”,这是一个为期两年、以大连近代史为舞台背景展开的项目,杨圆圆非常善于发掘被遗忘的现代历史人物与片段,并通过摄影、写作、影像和表演等多种媒介来完成作品中的叙事。去年杨圆圆受亚洲文化协会的资助在纽约进行了半年多的驻留,这期间她作了大量关于戏剧方面的文献研究以及影像创作的探索,这次杨圆圆会把回国后在上海的展览空间作为一个剧场的舞台来呈现。计划中的群展项目与几位新锐艺术家合作,这些艺术家所关注的方向和创作手法都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我在意的只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分别在各自的领域里是否足够出色。当然会邀请他们参与艺博会的进程中,也需要时间和默契逐渐催化这个过程。

AIKE“Condo”展出王晓曲个人项目现场,2018


典藏:你如何看待画廊、机构扶持青年新锐艺术家、青年策展人的机制、策略?它们是否始终行之有效?除了有利于品牌的构建,它们对于画廊的商业价值搭建、藏家群体方面又有哪些作用呢?


王欢:在我看来,画廊和机构应当是青年新锐艺术家、青年策展人的孵化器,在这里泛泛地谈策略和机制在实际中并非能够行之有效,多留一些时间接触新锐艺术家和策展人,多给一些空间和机会让他们施展拳脚,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许多意外的火花,一件好的作品,一个令人难忘的展览也许就此诞生。当然,这样的实践非常不易,特别是在热闹的当下,我相信做艺术和文化的人应该还保持这样的情怀和坚持。回顾艺术史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当代画廊和艺术空间就是要做一些先锋和开创性的事情,正如当代艺术家的使命一样,在艺术领域,有了与众不同的创造性以后,才能有立足长远的商业性可言。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在艺术领域不能一味追求效率,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在这里持续耕耘至关重要,做艺术有点像搞科研,需要长期的投入方能培育出参天大树。一个好的理念与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以及不断推出水准一流的展览,才是商业价值和收藏群体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前卫和先锋,即使在短期内没有什么商业回报,甚至可能非常冒险。我会同时站在艺术家的角度去考虑所面临的问题,我相信好的画廊和机构必须与艺术家保持同一战线。

AIKE“偶然数”展出钟云舒《脚踝》,2018


典藏:在未来,AIKE除了在画廊实体空间、艺博会等传统艺术现场、领域发力外,是否还会有一些新的尝试?比如,构建线上的虚拟画廊等?


王欢:AIKE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会持续探索一些新的尝试,我很期待技术能让艺术行业有一些革新的演变。其实这种新的尝试,在我们使用电子邮件和手机通讯软件与藏家交流某件作品甚至达成收藏意向时就形成了。线上模式会是对实体方式的一种辅助性的衍生,但我认为通过屏幕的界面始终无法充分取代实际的观看体验,对于一件作品的认知还是需要在物理空间中去完成。

AIKE展出吕振光个展“伏脉千里”现场,2018


典藏:考虑到你之前艺术书商的工作经历,AIKE是否会考虑在书籍、出版方面做出一些努力?你又如何看待书籍作为艺术展示空间的利弊?


王欢:谢谢,这是第一次被问到这个问题。我的职业生涯的起点是艺术书商,这是一段让我受益匪浅的经历。我确实很希望能为合作的艺术家做一些出版物,在目前的计划里今年已有三本排上日程的艺术出版物。纸质印刷书籍的魅力就像是实体的展览空间一样永远无可取代,一本好的艺术书与艺术家的一个展览或一段时期的创作应当是一种平行并互相补充的关系,书中的图版无法取代作品本身,一段采访也许只是艺术家某个当下思考的反映,所以,人们就需要不断看书、看展、看作品。

AIKE 艾可

杨圆圆

大连幻景

2019. 3. 23 - 5.5

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6号楼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