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怕抹黑艺术圈的是中国艺术批评家?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0   浏览数:1858   最后更新:2019/03/04 11:08:35 by 点蚊香
[楼主] babyqueen 2019-03-04 11:08:35

来源:Artsy官方   Alexxa Gotthardt


微型眼睛画像,十九世纪早期。©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


1785年,当 Maria Anne Fitzherbert 展开一封来自她的仰慕者、威尔士乔治王子的情书时,她万万没想到会发现一只含情脉脉的眼睛。


这位相思成灾的英国王子十分渴望得到 Maria 的爱,但他们的恋情历经坎坷:皇室法律不允许王子迎娶身为天主教寡妇的 Maria 做皇后。Maria 为了消除争议,在王子第一次向她求婚后便逃到了国外,这让事情变得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但王子的心意已决,11月3日,他又给 Maria 写了一封满含深情的信,恳求她答应嫁给他。但这可不是普通的求婚书,其中还附带了一件出人意料的动人礼物。乔治王子在信的附言中写道,“信笺递意,眉目传情。”


信封里果真有一幅小画,单色背景上画着王子的右眼,没有其他五官,只有几乎看不见的眉毛,显得有些怪异。整幅画的中心就是轻柔的眼睑之下他爱慕的眼神。

(左)情人之眼(正面),约1840年。图片致谢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右)情人之眼(背面的一绺头发),约1840年。图片致谢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至于 Maria 看到眼睛之后的反应,没有史料记载,但学者 Hanneke Grootenboer 在她2012年的书《珍贵凝视:十八世纪晚期微型眼画中的亲密视角》(Treasuring the Gaze:Intimate Vision in Late Eighteenth-Century Eye Miniatures)中指出,“这份特别的礼物一定打动了对方接受王子的求婚。”在收到这封信不久后,这对苦命鸳鸯就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为了加固二人的联结,Maria 的眼神也被画了下来,镶进了乔治王子珍藏的吊坠里。不论在哪里,他都可以随时打开吊坠,看到新娘对他爱慕的眼神。


在十八世纪的英国,交换眼睛的不只有乔治王子和 Maria 这一对。眼睛微型画(也叫做“情人之眼”)1785年出现在英国,此后风行了不到半个世纪。皇室大多把它作为情侣之间的定情信物。也有人把逝者的眼睛画下来以供怀念。这些亲密的礼物弥足珍贵:眼睛画在一块不足小拇指指甲大小的象牙片上,放进红宝石镶边的胸针和珍珠戒指里,或是装点插进口袋里的金色护身符,或别在衣服贴近心脏的位置。


“情人之眼”作为信物带有迷人又奇异的色彩。它既是画像、又是珠宝,很难定义物品属性。它们的故事也总是充满神秘色彩:大多数情况下,画中人和画家的身份都无从得知。不仅如此,尽管很多大型美术馆都收有“情人之眼”(包括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费城美术馆和克利夫兰美术馆),但直到2000年初,有关它的历史和重要性的文字都少之又少。随之涌现了很多关于它的疑问:是什么导致了“情人之眼”的流行?它又为什么很快衰落了?为什么只画一只眼、而不干脆画一幅完整的肖像呢?

(左)信纸盒上的女人左眼画像,图片致谢费城美术馆(右)右眼画像(镶在戒指上),图片致谢费城美术馆


研究画像与艺术史中的凝视的专家 Grootenboer 力图找寻“情人之眼”在艺术史中的踪迹,填补这块空白。她知道,部分以上问题答案必定与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化有关。那时还没有摄影技术,“人们渴望留给彼此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画像,还有他们肉身的一部分。” Grootenboer 告诉 Artsy。在“情人之眼”出现以前,描绘情人整个面容的微型画像也一度流行。(小小的画布背后往往还固定着一绺头发。)这样做是出于爱意:看着握在掌心里的小画像,难免会“想起心爱之人的面容。”当对方不在身边时,亲吻他们的画像、把它压在心口或是对着它说话就会带来慰藉。


但“情人之眼”却不一样。它无意充当整个人的“替身”,而仅仅呈现五官局部。而且,它代表的是具体的动作:凝视。“(情人之眼)寄托的是爱人的眼神,”Grootenboer 解释道。“人们忍不住幻想、感受的是对方看着自己的眼神。”


理解观看的动作以及它在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的重要意义,是解读微型眼睛画像的关键。当时,英国文化“迷恋观看和被观看这件事,”Grootenboer 解释说。由于社会风俗限制男女公开交往,眼神比文字更容易交换。(这些禁忌也催生了更加猥亵的偷窥和钥匙孔偷看现象。)

左眼画像,图片致谢费城美术馆


长此以往,观看便成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重要举动;也就是说,不同眼神传达着不同的情感和信息。即便是最细微的眼神也可能透露出情欲、爱慕、监视或是这三种混合在一起的复杂情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难怪人们会用微型眼睛画像来表达挚爱了。


每一件眼睛画像都亲密而珍贵,而它们蕴含的情绪可以是爱慕、渴望、情欲,也有犀利和机警。有的眼神羞愧地穿过画框中心,仿佛从窥视孔中射出,暗示着他或她不可告人的欲望;有的则深邃而充满渴慕,包围在闪着光的宝石中间。还有的眼神影射出更加阴暗或忧郁的信息:在一幅金色边框的眼睛画像中,男子的眉毛拱起,目光充满控制感地盯着画面外的人,好像在警示对方不要对他不忠,即使他不在,戴着这件珠宝的女子也别想逃过他的监视。另一个珍珠装饰的画像眼角带有两滴钻石泪,很可能是纪念死去的爱人,把她的目光永远封存不朽。

(左)女子的右眼画像,图片致谢费城美术馆(右)右眼画像,图片致谢费城美术馆


对于 Grootenboer 来说,是眼睛画像的亲密性让它笼罩上一层神秘的吸引力。每一幅画、或是那个物件本身所含有的眼神“只有对于画中人的爱人才有重要的意义。”当画中人和物品的主人不在了,这件珠宝的意义也会随之消逝。


到了1830年,微型眼睛画像的风潮已然消逝。照片的诞生完全抹杀了人们对微型肖像的兴趣,“因为照片能捕捉人们‘真正’的模样,”Grootenboer 说。从那时起,没人再画情人之眼了,画中人物、画的主人和背后的爱情故事也渐渐被遗忘。


然而,即便没有故事背景,情人之眼也保留着它具有穿透力的目光,仍然令人着迷。“我们还能感觉到这些目光正凝视着我们,让我们感到和画中这个素未谋面的人之间有种联结,让你觉得自己好像对他或她有一点了解,”Grootenboer 说。


“这些眼睛传达出画像的精髓:它再现了一个人看着你的动作,充满了攥住你的那股力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