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2018:10位深圳艺术工作者的年终观察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649   最后更新:2019/01/26 17:11:25 by babyqueen
[楼主] 开平方根 2019-01-26 17:11:25

来源:ARTSHARD艺术碎片  杨杨



油画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中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这一概念下的所有产品基本都具有扁平四方的特点。我们在衡量一幅油画的艺术价值时往往会忽略它的轮廓,而专注分析画面内容,因为这才是每幅油画区别于彼此的地方。但如果有一批作品画面内容相同,仅在厚度、形状上有所差异呢?相应地,我们在赏析这一类型的作品时是否该将重心放在厚度和形状上呢?举例而言,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作为一幅油画作品,生动描绘了纳粹战火摧残下小城格尔尼卡的惨状,尖锐扭曲的人物造型和与充满张力的画面构图渲染了某种悲壮意味。假设某个未知的异域文化中不存在“油画”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格尔尼卡”——所有的“格尔尼卡”与《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无异,但从侧面看起伏高度各不相同,类似于厚度各异的浮雕。放在这一类型中来看,油画《格尔尼卡》无疑只能算一件1.0版本的“格尔尼卡”,原本尖锐扭曲的人物曲线此刻仿佛等高线轮廓一样平淡无奇。

巴勃罗·毕加索《格尔尼卡》


这个著名的脑洞来自哲学家肯达尔·沃顿(Kendall Walton)在1970年发表的文章《艺术范畴(Categories of Art)》。沃顿想要通过这个例子说明,审美价值的判断并不是绝对的,而是要根据每件作品所属的范畴,依照相应的标准来衡量。


丁力个展 “罗伯特·宋” 展览现场,没顶画廊


丁力本次在没顶画廊展出的油画新作——形形色色的人物肖像——奇怪地让我联想到了传说中的“格尔尼卡”。也许是因为它们有着绝对鲜明的特征:就像所有的“格尔尼卡”都延续了《格尔尼卡》的轮廓和造型一样,所有的“罗伯特·宋”都是用《罗伯特·宋》的标志性笔触绘制的。这种笔触由几种鲜亮饱和的颜色杂糅而成;一个个粗胖的线条在画面中扭动、跳跃,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填充出一个人的造型。展览共展出了十余幅匿名肖像,每幅都描绘了一个抽象的人物:《罗伯特·宋》是一个以英文艺名游走江湖的海派青年,《王叔叔的女儿》是一个隐约暗示着性启蒙意象的少女,此外还有诸如《男青年》、《女青年》、《科学家》等等形象。这些规矩得体的称呼在今天听起来有些复古,与绘画所要传达的未来气息格格不入,带有一丝讽刺的幽默感。

丁力,《罗伯特·宋》,布上油画,60x40cm,2018

丁力,《王叔叔的女儿》,布上油画,100x80cm,2018


本次展览的题眼“笔触”并非首次出现在艺术家的创作中。早在2016年,丁力就试图将一些造型浑圆的、闪烁着数码光泽的线条穿插在具象绘画的表面,只不过那些线条不是画上去的,而是电脑打印拼贴的结果;但是也没过多久,艺术家就改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这些线条了。这种转变并没有听起来那么容易;为了一笔渲染出这种干净的彩虹效果,艺术家需要不厌其烦地在笔刷沾染几种配比固定的颜色,还要尽可能自然地协调笔触之间的冲突。尽管当时的线条还没有从根本上统领画面,但已经毫无疑问是全场的焦点与主角。自带的电音韵律的线条在空间里穿梭运动,像鼓点一样密集地敲打着观众的神经。如果说丁力在这一时期的绘画以迷幻、动感为标志性特点,这些线条自然功不可没。

丁力,《女青年》,布上油画,100x80cm,2018

丁力,《男青年 1》,布上油画,60x40cm,2018

丁力,《科学家》,布上油画,160x130cm,2018


然而当“电音线条”从画面内容演变成基本的笔触单位;当作品的范畴从抽象画变成“罗伯特·宋”的时候,线条传达的意义、起到的作用也会随之变化。在观众对于这种线条笔触的习以为常后,画面该如何开拓自己的表达空间,以防每幅肖像沦为滤镜下不同的效果展示呢?在本次展览中,我们看到气质最鲜明的画作往往得益于笔触之间丰富的化学反应;从这个角度而言,丁力反而是回归了绘画性,或者说是开辟了绘画性一种独特的表达领域。比如在《唱歌的姨妈》中,融作一团的笔触,时而化作如美杜莎雕塑质感的披肩长发;时而在拐弯处顿住,凝固成姨妈怒目圆睁、深不见底的双眼;最后回归于层层叠叠的锯齿形颤音声波,仿佛整个画面的空气都陷入一种自然共振,烘托出姨妈伟岸的歌喉。作为画面基本单位的笔触固然特征鲜明,但还是彼此间的协同作用将画面中的一曲高歌推向最终的高潮。

丁力,《唱歌的姨妈》,布上油画,80x60cm,2018

丁力,《男青年 2》,布上油画,180x120cm,2018


的确,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但具体的艺术总是多种条件限制作用的结果。往往只有在明确范围、设定局限的前提下,才能有目的性地开垦艺术表达的空间。

丁力,《男青年 3》,布上油画,100x80cm,2018

丁力,《男青年 4》,布上油画,160x130cm,2018


图片致谢没顶画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