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恩利:从九十年代开始,缓慢而持续地生长
发起人:天花板  回复数:0   浏览数:2136   最后更新:2019/01/18 10:10:09 by 天花板
[楼主] 灰常灰 2019-01-18 10:10:09

来源:立场新闻


本地建筑师团队 Hour25 设计的展馆概念图


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几年前接受 BBC 访问时,香港的楼宇密度令他惊叹连连,笑言:「已经超出我的想像了」。如此压迫的城市空间对于外国人而言或许是种奇观,但每天都生活于此的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由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UAL)策展的《UAL 的世界展亭》将于本月 18 日至 20 日在大馆举行,集合香港、亚洲以及欧洲艺术家,探讨香港人的移民现象、私人及公共空间的界线与高密度居住环境下的生活经验。


这是伦敦艺术大学首度来港举办大型文化项目。他们将在大馆打造一个全新展馆,成为 UAL 海外第二个主要展亭。展馆以半透明设计,由本地建筑师团队 HOUR25 Productions 设计和另一本地团队 Hattrick Creative Ltd 建造。为期三天的活动结束后,展馆结构将被拆除,移师到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启德校园作永久收藏。


六名香港艺术家参展 聚焦本地生活空间


这次《UAL 的世界展亭》有六名本地艺术家参展,包括纳研作室的 Alison Chan 及 Wesley Ho、何展兆、谭庆楷、卢晓峰(Goby Lo)和 Pien WU。


纳研作室的空间装置《Micro to Nano》探讨香港近几年出现的纳米楼,凸显香港作为世界最密集城市之一。这装置约 160 呎,是目前市场上最小的纳米单元的抽像模拟。艺术家在狭小的空间基础下,进一步强调这种居住环境的冷酷一面。艺术家刻意减去了所有日常家俱和物品,令观众只注视于那仅存的生活空间。以为少于 350 呎的微型单位已够荒谬?不,低处未算低。Micro之外,还有 Nano。



年前何展兆曾以《牙籤楼》为主题举办个展(图片来源:百迟公园)


谭庆楷的《战后遗迹》则以军用子弹箱作为针孔相机,拍出一套以香港及日本战后遗迹为主角的黑白照,包括已受损的建筑结构,以及在建筑物裂缝上生长出来的植物。

谭庆楷作品(图片来源:艺术创库基金)


PIEN WU的《薄扶林村 – 有人的地方》以 Edward Relph 的学说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1976)为起点,探讨地方、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透过重叠的影像表达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重构这条已有百多年历史的薄扶林村,坊间更有「未有香港,便先有薄扶林村」的说法。


《 UAL的世界展亭》展览

日期:2019年1月18日至1月20日

地点:大馆监狱操场  

费用全免


(詳情請見網址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