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视频】中田一志“我的考古学” | 玻璃博物馆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687   最后更新:2019/01/07 10:58:13 by 叮当猫
[楼主] 毛边本 2019-01-07 10:58:13

来源:打边炉DBL


当一年的展览现场被逐一拆除,我们剩下的就只有对现场和作品的记忆,而承载记忆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出版物。《打边炉》去年推出《73本艺术书:珠三角18个机构的年度出版》之后,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今年我们将邀请范围进一步扩大,但非常遗憾,很多机构拿不出他们满意的出版物,无法参与到这个计划当中。最终有14个珠三角的艺术机构,向我们发来了他们的出版成果。我们按照机构名称字母的顺序排序发布。


A.J.汤因比在《艺术:大众的抑或小圈子的》一文中写道:“当艺术家仅仅为自己或为自己小圈子的好友工作时,他们鄙视公众,反过来,公众则通过忽视这些艺术家的存在对之进行了报复,由此造成的真空被走江湖的庸医一样的冒牌艺术家作了填充。”A.J.汤因比认为,把最好的作品投入到旨在沟通与公众联系的重要的知识和社会运动中,就非常重要,而展览和出版,正是造就和培养高水平公众的重要一环。


《打边炉》编辑部


本来画廊 广州泰康路


01

《洞穴》

“金闪: 洞穴”展览画册

出版:本来画廊(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3月

尺寸:25×19.3cm

页数:64页


“洞穴”是金闪从北京回到杭州后的首次个展。关于“人”的思考贯穿艺术家创作的始终,但“人形”母题在本次展览中得到提炼与强调。从《广东新语》群展中的“树上的人”,到本展览“洞穴”、“苍蝇人”、“小孩肖像”及后来“着魔的人”,金闪借用间离的手法对画面进行破坏,模糊了画面中人与背景的界限;着迷隐晦于本能之中的情绪,让问题吞噬自身。


本册收录陈侗前言、画廊采访及金闪2006至2016年的代表作品及其自述,并附有艺术家简历。(展览日期:2018年3月17日至5月26日)

02
《写·生》

“写·生”展览画册

出版:本来画廊(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尺寸:25×19.3cm

页数:84页


“写·生”是本来画廊2018年的群展项目,参展艺术家包括曹雨、陈立民、郭海强、厉槟源、闫冰和苑瑗,他们从不同角度探讨当下语境中写生的可能性。展览以不同媒介的作品展示了:曹雨对写生再现的反叛;陈立民通过写生对自身所感的表现;郭海强对写生对象的琢磨与研究;厉槟源对于写生在场体验的执着;闫冰对写生与介入的警惕及苑瑗对不同时期人物写生的探索。


本册收录文字包括陈侗前言、艺术家作品自述、画廊采访及专场对谈记录,并附有艺术家简历。(展览日期:2018年6月16日至7月28日)

03
《天堂电影院》

“天堂电影院——易连个展”画册

出版:本来画廊(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尺寸:25×19.3cm

页数:68页


作为一个推进非本地艺术家与广东当地发生关系的项目,“天堂电影院”延续了易连一贯的对于记忆、时空异化重组的构思,令阳江成为一个时空剧场。通过一台老式三枪投影机,易连串联起友人的家庭回忆,以装置和录像建构起不复存在的“影院”;而“百度全景图”作为影院的延伸部分,又成为了他观察生活的另一组镜头。


本册收录陈侗前言、本次展览作品自述、2008-2016年代表作品及其自述、刘畑与易连的开幕对话(《时间线的黑暗》),并附有艺术家简历。(展览日期:2018年8月25日至10月20日)

04
《欲壑难填》

“欲壑难填——劳丽丽个展”画册

出版:本来画廊(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尺寸:25×19.3cm

页数:72页


如果说“欲壑难填”展览现场的沉浸式体验是“直接的”(如陈侗所言),该展览的画册则类似一本随笔集: 劳丽丽三言两语总结自己分神所思的同时也让读者分神于被颠覆的日常经验。这种状态像一个人嘴里吃着零食眼睛看着屏幕,而脑子里想的却是另一件事。


本册收录陈侗《前言不如后记》、艺术家作品自述、劳丽丽与梁皓然对话(《拔一根菜苗,在幻想的城市漫步》)、主要为本次展览作品而写的创作手记,并附有艺术家简历。(展览日期:2018年11月3日至12月29日)


本色空间 深圳福田


05

《3尺6寸5分半——沈丕基和他的朋友们

作者:沈丕基

出版:本色空间(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开本:22×25cm

页数:20


沈丕基的创作揉合中西哲学精粹,进一步的加强了当代艺术的延伸性,艺术家直接用蚕丝古琴弦在画面上演奏,让画作中“弹”出诗化的意境,形成自己独创的艺术语言。展览名称《3尺6寸5分半——沈丕基与他的朋友们》中提及的3尺6寸5分是源自古琴独有的长度——3尺6寸5分,也代表一年有365天,它的制作是伏羲依照宇宙之数所制,而古琴本身是中国传统宇宙观、社会观、价值观的浓缩。如果说古琴是一种方法,一条通往智慧的“道路”,展览名称里的“半”则提示我们,沈丕基和他的朋友们各自正在追寻不同欲求或目标的途中。  


本册收录策展人方敏儿所撰前言。(展览日期:2018年8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


雏声初引艺术服务中心 深圳罗湖

06

《开放源——2018首届深圳艺术双年展

编著出版:深圳市罗湖区雏声初引艺术服务中心

出版时间:2018年5月

开本:21.8×28.3cm

页数:110


“开放源”原指一种非集中式的软件生产方式,让软件代码成为共享资源,以此达到软件的优化。用这个名字命名深圳首届艺术双年展,一方面是因为它反映出深圳的气质——作为中国最完全的一座移民城市,深圳与生俱来地拥有丰富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开放源是一个可以任意联结和蔓延,去中心化的网状结构,随时处在动态“生成”的过程和多维、复数的方向中,代表了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态度和生产方式。


参展的艺术家和作品充分地融合了这两个方面。作品或取材本土,反映出城市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审美和精神诉求,如沈丕基的蚝壳、梁美萍的大芬油画、戴耘的深圳雕塑与艾恩收集深圳建筑工地的锤子制成的编钟装置;或源于国际,围绕深圳创造出跟日常体验截然不同的公共视觉空间。共呈现出二十余组极具代表性的室内和户外大型艺术作品,涵盖绘画、 装置、雕塑、影像等不同媒介。


本书收录策展人前言、艺术家介绍及作品自述。(展览时间:2018年5月11日至2018年7月29日)


飞地书局艺术空间 深圳八卦岭

07
我年少的中年

李继开:“我年少中的中年”展览画册

主编:张尔

出版:飞地书局(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3月

尺寸:26×21.1cm

页数:63页


在这个展览中,我们把李继开的象征系统拆解成四个孤立的主题:少年、婴儿、物品和城市风景,并摘选了李继开的四段诗歌,让画与诗一起构成四个章节。展览主题“我年少的中年”则来自鲍栋与李继开合作的一件实验性诗歌作品。在今天,同时从事视觉艺术与诗歌文学创作的艺术家/作家并不很常见。其中一个原因或许是当代艺术总是被狭窄地理解为观念艺术,又总是表现为那些理论套路化的观念艺术,因此诗学常常不被重视,甚至往往不被意识到。因此,飞地艺术空间将继续从诗学的角度推出当代艺术家的展览,其目的不仅是一种当下的跨界实践,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的工作把今天的艺术放在今天的包括语言与视觉在内的整体经验中去理解。本册收录鲍栋的前言(中英文对照),鲍栋与李继开合作的实验性诗歌,李继开的简历与诗歌(展览时间:2018年3月25日至5月25日)

08
变形记

“董大为:现成写作”作品《变形记》的图书

编著:董大为×飞地书局

出版:飞地书局(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尺寸:19×12cm

页数:98页


《变形记》为卡夫卡的一本小说,讲述的是人变为甲虫的故事。此件作品中,艺术家将文本符号转换为视觉符号,直接用眼睛去识别。首先将 26 个英文字母以形状方式进行区分制作成方块形状的字体,如A形状较大,i 较细;然后在 rgb 拾色器中将 26 个字母等分,每个字母匹配 3 个数值后得出具体的颜色,如a 为红,b 介于红与橙之间,c 为橙,z 为紫,等,在这种情况下,文本的符号转换成了视觉的符号,同时也可进行反转,再译回至原版本的文字。(展览时间:2018年7月21日至9月5日)

09
绘画史的道路

“董大为:现成写作”作品《绘画史的道路》的图书

编著:董大为×飞地书局

出版:飞地书局(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尺寸:17.5×12cm

页数:130页


和中文字不同,西方拉丁语系中的单词长短不一,在书籍排版中词汇之间形成错落的间隙。艺术家用直线连接不同行之间的空隙,有时一条线可穿过两三行,有时甚至五六行。后来再将文字部分隐去,书中的空隙显现为错综复杂的线条。原书为法语版的“绘画史”,艺术家也把这种在文字间寻找空隙的行为看作是自己在绘画寻找个人道路的隐喻。(展览时间:2018年7月21日至9月5日)

10
你我他的诗 by Google

“董大为:现成写作”作品《你我他的诗 by Google》的图书

编著:董大为×飞地书局

出版:飞地书局(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尺寸:21×15cm

页数:54页


该作品从2013年开始持续至今。艺术家在谷歌搜索框中键入关键词,如主语“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等,谷歌会自动提示十个热搜选项,这十个句子之间有时会产生荒谬有趣的诗意,艺术家把它们当作一首首由谷歌写的诗。艺术家将其中较精彩的 40 首编为诗集“你我他的诗”。(展览时间:2018年7月21日至9月5日)

11
蓝色对话,阿多尼斯绘画作品展

“蓝色对话,阿多尼斯绘画作品展” 展览画册

主编:张尔

出版:飞地书局(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9月

尺寸:25.5×20cm

页数:147页


阿多尼斯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他还是富有创意的视觉艺术家,他的视觉艺术是其诗歌的延伸。他用精美的阿拉伯文书法,水墨、拼贴报纸、木片、铁块,布条等材料巧妙组成,其艺术效果美妙而富有冲击力,介于阿拉伯传统和巴黎先锋派艺术之间。这是阿多尼斯在中国举办的第三场展览。本册附有凯岚、唐晓渡与Donatien Grau的文章,和阿多尼斯的诗歌(展览时间:2018年9月15日至10月31日)

12
如果

“翁云鹏:双重蒙太奇” 作品《如果》的图书

编著:翁云鹏×飞地书局

出版:飞地书局(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尺寸:28.8×25cm

页数:361页


翁云鹏并不是去直接拍摄或导演影像,而是在巨量的影视现成作品中发现可能。他通过拍摄电影截图的方式把静止的单帧抽离出来,让单幅影像与字幕成为观看及阅读的焦点,使这些从运动影像中被选取出来的静帧暴露了其内部图像与语言的蒙太奇。与此同时,图像的技术印痕——低画质的噪点、文件损坏的乱码、显示屏本身的像素,以及拍摄带来的摩尔纹——被固定、放大,成为了凝视的对象,并参与到我们对图像与语言、存在与意义的解读中。更有意思的是,翁云鹏又按照语言逻辑,更确切地说,是诗句的逻辑,来组织这些图像,让字幕成为了把这些截图碎片重新组合起来的依据。这时候,图像再次运动起来,但不再是视觉上的似动,而是意义的流动与弥散,图像与图像、图像与文字、文字与文字,它们互相生长、彼此蔓延,近乎于一种新的艺术及文学形式。(展览时间:2018年12月22日至2019年2月23日)


广东美术馆 广州二沙岛


13

《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第六届广州三年展》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画册

主编:王绍强

出版: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尺寸:28×25cm

页数:423页


本书是对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的全方位展示与记录,囊括了总策划和文献展策展人王绍强,以及三位主题展策展人菲利普·齐格勒、张尕、安琪莉可·斯班尼克在内的十多位专家学者的学术专论。同时,“艺术家作品”的板块则依据展览内容与架构,以“主题展”与“分展场”两部分为主要内容,其中“主题展”以“叠加:数字中的艺术”“同类演化”“机器不孤单”三大部分为分类,对来自海内外近50位/组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系统性的展示与介绍,进而凸显出一个借由真实和虚构来阐释的“诚如所思”之世界,以使读者得以再一次以无畏的视野对转瞬即逝的未来进行思考。

14
《时代风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精品展》

主编:王绍强

出版: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尺寸:39×27cm

页数:276页


2017年底,广东美术馆接管广东省政府办公厅接待办收藏的字画718件/套。这批藏品包含陈师曾、关良、黄宾虹、齐白石、陈树人、关山月、赖少其、黄永玉、何香凝、李可染、吴作人、王兰若、林丰俗、林墉、尚涛、方楚雄、陈永锵等近现代书画大家的精品力作。本画册收录了同名展览所展出的部分藏品,涵盖20世纪中国画坛京津画派、海上画派、长安画派、新金陵画派、岭南画派,以及新时期以来的几乎所有重要流派的代表艺术家及作品,既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串联成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缩影。

15
《艺圃开荒——从赤社到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

主编:王绍强

出版: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尺寸:24.6×19cm

页数:219页


画册收录了广州市美现存散碎的作品和文献,包含赖少其、谭华牧、胡根天等优秀艺术先辈们在任教期间所留下的珍贵作品资料,初步勾勒出这所新式美术学校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教学体系以及艺术实践的面貌,探析中国早期美术教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实践经验。该画册对于广东画坛传播、变异和发展的脉络梳理以及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的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16
《林墉——似山还似非山》

主编:王绍强

出版: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尺寸:28.5×25cm

页数:241页


林墉个展的同名画册,收录林墉近三年的大尺幅纸本水墨约80件,作品分三个版块:一、“云山悦我”,二、“很古很久”,三、“不问岁月”,从而呈现林墉近期作品中几个突出的生命美学面相和艺术表现特征。

17
《非修正——李松松作品》

主编:王绍强

出版:广东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尺寸:28×24cm

页数:81页


李松松个展的同名画册,收录艺术家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作品近50件,以及策展人冯博一与李松松的对谈。该画册呈现了艺术家李松松对待历史的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上与前几代艺术家的差异与不同的态度和立场,并以个案的形式,建构广东美术馆当代艺术研究体系。

18
《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德国当代艺术中形式的创造》

主编:王绍强

出版:广东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尺寸:28.5×21cm

页数:145页


本画册呈现一组现今居住并工作在德国的艺术家,他们用卓尔不群的艺术形式开展自己关于抽象艺术的实践,探寻着“颜色”“空间”与“平面”的关系。意义在于为中国的观众呈现在西方艺术史的视野中,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百家争鸣的艺术立场以及艺术形式的创造与发展所串连的艺术史书。

19
《大地行踪——郝鹤君作品集》

主编:王绍强

出版: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尺寸:28.5×25cm

页数:154页


画册收录同名展览全部作品,按展览结构分为三部分。一、“宝岛台湾”:郝鹤君上世纪九十年代赴台湾50天,写生创作的50幅台湾风景名胜,以大陆画家的视觉和独特的笔墨语言,描绘了中国宝岛台湾瑰丽风光。二、“巍巍太行”:郝鹤君几十年来创作的太行山系列。三、“万里行踪”:从艺六十多年来,郝鹤君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的写生作品。画册主要展示郝鹤君独到的观察、出色的技法表现。

20
《时差折叠——美国华人油画会作品邀请展》

主编:王绍强

出版:广东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尺寸:28.5×21cm

页数:142页


画册收录了在广东美术馆的同名展览上,来自美国华人油画会的19位艺术家创作的架上油画作品,梳理与介绍在中美交融的文化现实下,华人艺术家的艺术践行状态。其中收录的华人艺术家作品以写实主义风格为主,旨在体现美国华人油画会的基本宗旨:追求精湛的写实主义素描、构图、色彩和绘画技巧。

21
《美术馆:前行与实践》

主编:王绍强

出版: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尺寸:24.5×19cm

页数:230页


《美术馆》是一本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导引,围绕美术馆学展开深度研究的杂志。本期为该杂志的第二册,以“前行与实践”为主题呈现艺术新形势下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献。


(未完待续)

[沙发:1楼] 毛边本 2019-01-07 11:14:09

(接上)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广州昌岗


22
《心曲人间:黄新波艺术研究》

主编:胡斌、何小特

出版: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第一版

尺寸:26.2×19cm

页数:611页


黄新波是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国现代版画史上的代表性画家。他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木刻版画的探索,紧贴近代以来救亡与启蒙的时代主题,创作了大量反映民族危难、底层社会,以及革命与政治题材的作品。其视觉图像呈现了动荡多难的近代中国的社会现象,而其幽深的视角则体现出一个具有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的关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新波的作品内容转向对劳动人民的热情歌颂,运用寓意、象征等手法,塑造了诸多鲜明有力的形象,形成了淳朴洒脱的抒情风格。他所创作的许多作品,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并具有颇富个性的艺术感染力,遂成为所在时代版画,乃至中国美术的经典。


《心曲人间:黄新波艺术研究》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在黄新波诞生一百周年,策划的“理想与诗情:黄新波百年艺术纪念展”和“心曲人间:黄新波艺术研究展”两个展览的延伸出版物。本册编辑是以尽量收集黄新波先绘画作品、文学作品、艺术手稿及时人评论的全貌为出发点,按黄新波的艺术风格、艺术历程,以时间顺序分为七个部分进行材料的组织编辑。另有学术专论统领全书结构,同时附录两次展览的研讨会记录。本册是目前黄新波研究出版物中较为全面的文献收集和研究著作之一。

23
《行健——潘行健作品集 版画卷》
《行健——潘行健作品集 速写卷》

主编:胡斌、吴文洁

出版: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尺寸:30.5×23.5cm

页数:219/231页


潘行健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艺术家,经历了1949年以后各个时期的洗礼。1949以来的前三十年是他求学和早期任教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建设生活的场景和人物形象,但画面流露出爽健的抒情气息和个体感受。多产的80年代,他创作了有关孩童的题材以及水乡与山城的代表性作品。从90年代开始,《土地》与《立交》系统成为他最具典型的表达,尤其是后者一直延续到现在,演化出不同的形态。在潘行健的作品中,数量最为庞大的还是速写。他的速写极其直观地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时代变奏,涉及农村、工厂、椰乡、渔港、矿区、部队,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等广泛的区域。另外,作为中南美专首届附中生、广州美术学院首届版画系学生,以及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师、系主任和后来的学院副院长,潘行健的学习、创作、执教以及管理,对于广州美术学院教学乃至新中国美术教育的研究具有突出的意义。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潘行健将自己保存的几乎贯彻他的整个创作历程的400余幅版画和速写捐献给母校广州美术学院。为此,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全面回顾其创作历程以及师承和教学情况的研究展。本作品集就是对这些作品和相关文献的记录。书名主标题“行健”既取自潘先生名字,又来自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语,以求最朴实地呈现潘先生的成果,同时也喻示其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断前进。

24
《李铁夫油画水彩素描》
《李铁夫国画书法手稿》

主编:梁小延

出版: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尺寸:30.5×23.5cm

页数:289/249页


广州美术学院是当今典藏李铁夫艺术作品最为丰富的机构,本图录即是其收藏的全部李铁夫先生作品与相关资料的文献的首次全面整理出版,全集分两册,从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品图录系列”。《李铁夫油画、水彩、素描作品》,录有油画五十五件,水彩五十六件,漫画二件,素描图片一件,相关资料等;《李铁夫国画、书法、手稿作品》,收录有国画(含画稿)三十七件,书法五十件,手稿(含诗稿)六件,相关资料(含用印、相片)等。关于年表部分,本图录年表的基础结构,源于1985年由本院迟轲教授编撰出版的《李铁夫》画册的“年谱”,录入信息仍以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及部分网上资料为主,辅以基本的求证。有些早年资料明显与史实不符的也予以修正。


依据这一批数量可观的作品,我们可以做语言和图像上的分析;作品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佐证李铁夫文献资料方面的内容,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某些缺失的史实。

25
《李铁夫研究文献集》

主编:黄大德、李铁军

出版:广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尺寸:30.5×23.5cm

页数:268页


李铁夫被誉为“中国油画先驱”,但关于他的研究资料却十分匮乏。此本文献集的编辑联合了馆内外的研究力量,特别是得到了在广东近现代美术史方面素有研究的学者黄大德先生的帮助,在先前有关李铁夫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多方搜寻,从各个方面增添不少“新”材料。这种“新”,一是源于新的努力挖掘,比如经由更大范围的收集对象和渠道所发现的新的信息,这里面既包括了常规的报刊图书查阅,又借用了电子数据搜集、口述史以及某些海外搜寻的线索;二是更新视角所带来的新发现,对于李铁夫文献的收集不仅包括其著述、与其直接相关的报刊报道以及从各种他人论著中爬梳得到的有关的只言片语,还包括有利于理解这位艺术家的历史背景资料,从而搭建起一个更为立体多维的资料网。此书是1989 年由广州美术学院、鹤山县文化局合编《李铁夫诗联书法选集》以来目前关于李铁夫最为全面的文献汇编。

26
《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研究》

主编:吴洪亮

出版:广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尺寸:30.5×23.5cm

页数:261页


基于广州美术学院和北京画院的通力合作以及广东省美协、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多家单位的全力支持下,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北京画院美术馆得以举办“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李铁夫作品首次集中走出广东省,在首都北京展览。展览标题“人中奇逸”出自李铁夫传录龙门石窟刻字“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的对联,极能体现他跨越东西洋不同时空的行迹以及奇崛的人生。该展分“油画创作与革命时刻”“水彩写生与动乱萍踪”“书画言志与隐喻象征”“李铁夫与广州美术学院”四大部分,着重于以代表性作品结合文献的方式专题性地呈现李铁夫油画、水彩和书画作品中的艺术语言特点、思想意涵以及相关革命活动、游踪以及教育传承的线索,力图展现一个更为立体的李铁夫艺术形象。此书是围绕该展而编辑的图录,主要收录了展览展出的作品及相关文献。

27
《从武汉到广州: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品集》

主编:胡斌

出版: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尺寸:28.5×21cm

页数:325页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立足于自身藏品力图展开关于其阶段史的研究,并由此扩及到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探讨。1953年,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广西省艺术专科学校等中南地区院校相关系科合并而成的广州美术学院前身中南美专,非常突出地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美术院校合并的情形。而1958年中南美专搬迁到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又意味着湖北和广东美术力量的又一次重组,这样的变迁放在整个新中国美术教育史上都是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案例。由此所展开的研究包括空间转移所影响的美术格局转变以及创作、教学与社会生活、地域关系的丰富变化等。有基于此,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推出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院藏专题展览。该展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生留校作品和艺术家捐赠构成了学院典藏的基本架构。从这些藏品和相关文献资料无疑可以窥探那段早期变迁的历史风貌。由此,我们对藏品进行了学术梳理,在此基础上,搜集了相关文献、档案史料,力求以更真实的视角还原多样的历史维度。我们希求通过这些品类丰富的展品,去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观、艺术创作与生产建设、民族化与大众化、传统文化遗产与苏式文艺等新中国美术史上核心的话题,亦希望通过展览去阐释一座立足于区域文化的高等美术院校与其所在的社会生活产生的关联与互动,进而探讨其时的艺术社会史。此书即是对展览作品和文献的整体反映。


广东时代美术馆 广州黄边


28
奥马尔·法斯特:看不见的手

主编:蔡影茜

出版:广东时代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3月

尺寸:19×13cm

页数:86页


在展览“奥马尔·法斯特:看不见的手”期间发行,收录了艺术家和策展人蔡影茜在筹备展览期间的20封往来邮件,还有受时代美术馆委托特别制作、于广州拍摄的作品《看不见的手》的脚本,杨北辰的论文“世界重新令人着魔”,以及作品与艺术家介绍。这是艺术家奥马尔·法斯特(1972年出生,生活工作于柏林)在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首次个展。他扣人心弦的影像语言和展览置景,不仅挑战着活动影像中虚构和纪实的界限,更记录和捕捉了“真实”构建和身份构建过程中模糊的、充满争议的复杂面向。法斯特擅长通过对图像的操控,反思个人记忆和经验如何进入审美和政治范畴。他最近的3D和VR影像项目,都试图将媒介的演进与“讲故事”这一古老传统结合起来,以介入由技术进步和互联网所主导的现实。

29
让我们谈谈天气:危机时期的艺术与生态

主编:娜塔莎·派特里辛·巴彻莱兹、诺拉·拉赞

出版:广东时代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尺寸:19×13cm

页数:106页


在展览“让我们谈谈天气:危机时期的艺术与生态”期间发行。读者除纸质版外,也可获取电子出版物,以减少纸张使用。内容汇聚来自本土和国际的艺术家、建筑师、思想者和行动主义者,同时展示了现有以及新委托创作的作品。这一展览项目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如何理解 “自然”,我们与非人类存在及认识层次之间的关系,气候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冲突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世界共存的替代性方式。通过四个主题——被污染的文明、物质追踪、能源的历史、未来考古学,呈现了不同的艺术实践。


电子出版物同时发布《世界的元素》系列,由黎巴嫩舍索克美术馆委托创作,每本出版物对应着一个象征人类世界的基本元素,即石、木、天、水和火。每一个“元素”都从地方和全球的角度审视了紧迫的生态问题。

30
长征计划:违章建筑三——特区

主编:陈玺安

出版:广东时代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9月

尺寸:19×13cm

页数:144页


对中国而言,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发展出来的经济特区不仅仅是引进资本和技术的窗口,也是解决改革所引发的认识论转型之处。“时间就是金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琅琅上口的说法可以勾勒出我们的科技、时间以及文化景观。如艺术史家往往将1978年视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起点,本项目要问的是,改革开放之子——当代艺术、特区和当代科技——如何思考改革开放以来的技术发展?在展览期间发行的出版物除了收录展览概念和作品的介绍以外,还收录了刘窗与陈玺安撰写的《修正主义加速主义》、奥里特·哈尔佩恩撰写的《思辨感知》(译),以及奥赛娜·蒂莫费瓦的《超黑:走向石油唯物主义》(译)三篇论文。

31
脉冲反应II——关于现实与现实主义的讨论

主编:沈瑞筠

出版: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尺寸:21×14.5cm

页数:324页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法随着“新文化运动”被介绍到中国。也因为中国国情的需要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文艺政策的出现,现实主义的话语体系一直占据中国文艺创作的主流。这样的思想通过美术教育体系,美术展览机制以及美术批评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几代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和思维方式。谈“现实主义”是为了理清这种话语体系对我们产生的作用,以平静的心态审视我们的认知基础,进一步打开由多种细节、各方矛盾组成的中国现实本身,并进而探讨艺术家对这些现实艺术转化的各种可能。谈话在四个主题下展开:“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关于农村”、“重要的不是社会介入”、“真实”。《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现实主义话语体系的来源和影响,中国经验与作为中国社会基础的农民意识,下乡写生,社会现实与艺术的关系,“人人都是艺术家”等等是这次讨论会涉及的话题。本书是讨论成果的汇总。


32
故入奇途:阚萱vs金小罗双个展

主编:侯瀚如、金宣廷

出版:广东时代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尺寸:Book A-14x10.5cm 30页

Book B-19x13cm 80页

页数:110页


阚萱和金小罗,两位在韩国及中国,当然,亦是全球艺术界中独特、甚至略有一些 “怪异”的女性艺术家,受邀在同样“独特”的广东时代美术馆的展览中相聚。她们的作品在形式上大相径庭,却以各自的方式互相呼应,共同探寻了艺术家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这一根本的问题,即艺术家作为一个既沉默又尖锐的观察者,观测人类的身体和行为是如何被这个纷乱嘈杂的世界所改变。她们的作品逐渐演变为两位艺术家、两位策展人及美术馆团队进行的一场对话。这次对话将创造出温柔而牢固地缠绕交织并互相作用的舞蹈,虽是精心编排但又充满偶然,将美术馆变为谨慎又包容的场所,为同时调动了人类身体和数字机器的表演提供舞台。这些表演的成果诚然是未知的。但一旦踏入这个空间,我们,公众,便学会如何以一种“怪异”的方式行走、停留和思考,在面对这个将人单调地归类为“一”而非“各”的世界中,成为更加独立的个体。本册收录两篇策展人与艺术家的访谈,以及作品的详细介绍。


何香凝美术馆 深圳华侨城


33
《历史及其图像

作者:[英]弗朗西斯·哈斯克尔

译者:孔令伟

出版: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尺寸:15.9x23.7cm

页数:749页


《历史及其图像》初版于1993年,是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弗朗西斯·哈斯克尔撰写的一部具有开创性的艺术史巨著。本书对西方史学界长久关注的“图像的历史想象”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对“图像证史”的传统进行了全面梳理。


图像在历史阐释中一直扮演着作为史料的重要角色,无论是钱币、绘画、雕刻、建筑,还是其他历史遗物,都在传达着文字记载所无法传递的信息,但图像的意义又不仅仅局限于其史料价值,更在于它背后隐藏的历史事实,甚至“历史本身”。作者以16、17世纪钱币学家、古物学家,18、19世纪历史学家、文化史家、艺术史家在这一领域的重要著作为线索,通过考察瓦萨里、温克尔曼、黑格尔、布克哈特、米什莱、罗斯金和赫伊津哈等历史学家的著作与观点,揭示了“图像证史”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指出了其中无法避免的思维和情感陷阱,这些陷阱既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中的经典问题,也是艺术史学科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34
瓦尔堡思想传记

作者:[英]E.H.贡布里希

译者:李本正

出版: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尺寸:15.9x23.7cm

页数:491页


阿比·瓦尔堡是20 世纪卓越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家。他生前发表的著述并不多,很多重要的学术思想都零零落落地散布在其讲稿、日记、信札、纸条中。本书是瓦尔堡研究院前院长贡布里希教授在对瓦尔堡文献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是一部以历史学家的角度书写就的思想传记。作者熟谙瓦尔堡学术成长所依赖的文化背景,精通瓦尔堡研究的文艺复兴问题,擅长心理分析,他在书中不仅实现了两位美术史巨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且一起对古典传统的双重性做了演绎。


书中共附有174幅插图,其中包括瓦尔堡一生各个阶段的照片、笔记本的内页和艺术品的图片等,另附有一篇扎克斯尔所撰写的关于瓦尔堡图书馆历史的回忆录,生动而全面地展示了这位艺术史上关键人物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思想。

35
乔托的几何学遗产

作者:[美] 小塞缪尔·Y.埃杰顿

译者:杨贤宗、张茜

出版: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尺寸:15.9x23.7cm

页数:304页


本书是小塞缪尔·Y. 埃杰顿教授在美术史领域多年研究的成果,探讨了西方发端于17世纪伽利略的“科学革命”与距之300年前由乔托开启的文艺复兴“艺术革命”之间的传承关系,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雕塑和建筑在“现代科学”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作者在书中强调,西方在观看方式上的独特成就是现代科学兴盛的前提。同时,他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科学和美术与明代中国相比较,认为当时的中国对“现实”的认知受制于另一套艺术体系。

36
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

主编:蔡涛

出版:何香凝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尺寸:20x24cm

页数:334页


广东台山画家谭华牧是20世纪最早尝试中西画风融合的现代艺术家之一,1920年代被视为新派洋画的代表人物。但性格内向的谭华牧极少对外公布作品,导致其作品至今鲜为人知,被视为“现代美术史上的失踪者”。本册收录参展作品图片及介绍、策展人蔡涛的《南国画日记——新中国时期谭华牧的绘画实践》和《谭华牧、关良、丁衍庸的跨媒介艺术实践模式与“东洋回顾”现象》两篇论文,以及李伟铭论文《寻找“失踪者”的踪迹:谭华牧及其绘画》的部分摘录。另附谭华牧、关良、丁衍庸艺术活动简表和谭华牧生平年表,系统回顾这位现代艺术家的一生和卓越画业。(展览日期:2018年4月28日至6月17日)

37
《腕底烟云未等闲——纪念何香凝诞辰140周年艺术精品展

编著出版:何香凝美术馆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尺寸:27.6x38.5cm

页数:单张154页+别册52页


2018年6月27日为何香凝先生140周年诞辰,为作纪念,何香凝美术馆特举办“腕底烟云未等闲——纪念何香凝诞辰140年艺术精品展”,并同步编印《腕底烟云未等闲——纪念何香凝诞辰140年艺术精品展》展览图录。图录收录展览前言、策展人语、何香凝画作精品74件。图录设计方面,有别于一般图册的装订成册方式,所有作品均为单张设计。别册收录何香凝大事年表、历史图片文献一百余张,与艺术精品互为表里,以期让观众进一步了解这位近现代史上集艺术家及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展览日期:2018年6月27日至2018年10月7日)

38
别处/此在:海外华人艺术抽样展

主编:王璜生、沈森

出版:何香凝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9月

尺寸:30.4x30.7cm

页数:活页


本届“别处/此在:海外华人艺术抽样展”聚焦海外华人艺术家的身份与创作问题,以社会学抽样式的工作方式,对18位海外华人艺术家,及跨度长达40年的移居、学习、创作历程进行展示、研究、分析。画册收录策展人王璜生前言、参展艺术家部分代表作和参展作品的介绍,以及对18位参展艺术家的采访对话。本册特别采用活页档案夹的装订形式,内页可随着展览和研究的进行增添。其中收录的文本作为本次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展览作品相辅相成,对研究海外华人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有重要意义。(展览日期:2018915日至1115日)

39
亚热带未有的景象——北欧四国(丹麦/芬兰/挪威/瑞典)设计展

主编:冯博一、王晓松、吴姝妍

出版:何香凝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尺寸:18.5x25.8cm

页数:177


北欧设计强调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和设计师与工匠的有机结合,为设计的现代化、平民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深具国际影响力,其简洁、朴素的设计理念对中国的设计和相关产业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亚热带未有的景象——北欧四国(丹麦/芬兰/挪威/瑞典/)设计展”包含北欧设计的最新潮流和设计师的前沿性探索,希望打破传统、惯常设计的表达方式和审美趣味,甚至重新定义所谓的“设计艺术”概念。画册与展览配套发行,除本次参展艺术家和作品的图片及介绍之外,另收录总策展人冯博一序言《亚热带或有的景象》、四国策展人简介及策展理念概述。画册采用中英双语,以期帮助国内外观众进一步了解展览内容和最新的北欧设计动态。(展览日期:2018121日至201933日)


华·美术馆 深圳华侨城


40

《重构乌托邦——艺术建筑展

主编:野城

出版:华·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3月第一版

开本:17.5×25cm

页数:133


作为华·美术馆 2018 年度系列展览项目的一个重要开启,本次展览邀请了20组有着大胆创想和深度实践的中国建筑师和艺术家共同参与,展出了一百多件绘画、雕塑、装置、模型、图纸、影像和摄影等门类的作品,以“重构乌托邦”为线索来重新梳理他们的想象脉络,更直指当下时代,对“本体”进行溯源和追问并展开讨论。

本次“重构乌托邦”建筑艺术展通过对中国建筑界和艺术界深层对话的建构,期望把具有乌托邦精神的实践与构想集中展现出来,并从三个角度引出批判:“一、反思过去:反思以中国为代表的快速城市化的历史;二、批判未来:批判过度智能化和大数据垄断的科智未来;三、从当下出发:以乌托邦精神超越物质与信息对人的奴役,激发人们自由的想象,共同走向更高的文明态。”(策展人野城语)

41

设计实验未来——华·美术馆2008-2018》(电子书)

出品人:栾倩

主编:冯峰

出版:华·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9月


作为华·美术馆的第一个十年出版物,《设计实验未来——华·美术馆2008-2018》将向公众呈现建馆历程、学术思路、展览及收藏成果,以及公教活动及成果,以此进一步建立华·美术馆的学术形象,让业界了解华馆人的思考和态度。十年书的题目《设计实验未来——华·美术馆2008-2018》,以华·美术馆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为线索及切入点,阐述我们围绕这些问题如何开展展览、公教、收藏等活动。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紧接一个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设计实验未来——华·美术馆十周年2008-2018》电子书已经于2018年9月上线,简洁的透明亚克力造型既像一个书套,也像一座奖杯,以二维码呈现华馆十年内容;纸质书将于2019年出版。


华侨城盒子美术馆 佛山顺德


42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杨诘苍 -维朗妮·朱玛 ”展览画册

主编:沈瑞筠

出版: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开本:21×29.7cm

页数:44


画册包括展览主题,艺术家及作品介绍等内容。主要研究以园林为切入点,对比中国文化以及法国文化在亲近自然时的自然观。通过案例分析法国风景园林和中国园林所体现的自然观的差异。

43
漫长角力

“漫长角力:梅林·詹姆斯”展览画册

主编:周力、刘可

出版: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3月

尺寸:25×20cm

页数:137页


画册包括艺术家83件作品,其中34件绘画作品和49件素描作品,创作历时1983至2017年,对艺术家的创作脉络做了一个较完整的回顾。作品囊括两种不同的风格和主题:“框架绘画 ”与“暗色绘画”。“框架绘画 ”系列是在制作绮丽的木质框架上用轻而薄的材料加以创作,具有犹如视窗的视线,兼有一种轻盈而脆弱的质感;“暗色绘画”系列是在画布上施以笔墨浓厚的颜料。艺术评论家约翰•尤(John Yau)说:“相对喧嚣,梅林•詹姆斯更喜欢静宜,相对繁杂他更喜欢简化”。梅林•詹姆斯在他的批评著作《绘画本身》中评价美国艺术家亚力克斯·凯玆(Alex Katz)的评论,同样适宜于他自己: “他的绘画并不刻意寻求新奇,却从不重复;他虽然洞悉世事,却不愤世嫉俗。作品里总会有不安,和反复出现的阻难,但他从不炫耀其艰难困苦。”

44

极·光

“极·光:荷兰黑点艺术团体”展览画册

主编:周力、刘可

出版: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尺寸:16×22cm

页数:60页


“极·光:荷兰黑点艺术团体”展览画册。画册介绍了荷兰黑点艺术团体5件大型装置作品,以光为媒介,探讨光的认知领域与物理运动和音乐的相互作用,刺激观者不同的感官体验,作品是对光视觉极限的研究,捕捉光线在微观层面和宇宙宏观范围的变化过程,作品本身所营造的氛围亦犹如极光般神秘炫丽。

45
《洞察之律:王蓬》

“洞察之律:王蓬”展览画册

主编:周力、刘可

出版: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尺寸:25×20cm

页数:150页


画册介绍了艺术家王蓬是中国”观念艺术”重要参与者及推动者,从1984创作《84’行为艺术》开始,他的作品涉及绘画、行为、装置、影像、摄影和交互媒体等多种形式。1988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王蓬开始了抽象绘画的探索。在当时苏式写实主义背景下,抽象画是无人问津的状态,甚至还带点“反艺术”的属性。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王蓬在1991年举办了个展《王蓬抽象画展》。画册包括王蓬在2010年左右创作的12件抽象绘画作品。

46
《韦一空:想虚空》

“想虚空+山水系列:韦一空,何兆基双人展”展览画册

主编:周力、刘可

出版: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尺寸:22×16cm

页数:20页


“想虚空+山水系列:韋一空,何兆基双人展”画册《韋一空:想虚空》。韋一空和何兆基教授两位学养深厚的艺术家联袂展览,颇有机缘。两位艺术家相识数十载,对彼此作品都极熟稔;在艺术风格上,尽管表现方式不一,却呈现了东方哲学和美学影响下,艺术家修心向内的艺术倾向。

47
《何兆基:山水系列》

“想虚空+山水系列:韦一空,何兆基双人展”展览画册

主编:周力、刘可

出版: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尺寸:22×16cm

页数:30页



“想虚空+山水系列:韋一空,何兆基双人展”画册《何兆基:山水系列》。韋一空和何兆基教授两位学养深厚的艺术家联袂展览,颇有机缘。两位艺术家相识数十载,对彼此作品都极熟稔;在艺术风格上,尽管表现方式不一,却呈现了东方哲学和美学影响下,艺术家修心向内的艺术倾向。

48

《“都市游牧”:2018 华侨城美术馆工作坊第三期计划》

都市游牧:2018 华侨城美术馆工作坊第三期计划”展览画册

主编:周力、刘可

出版: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尺寸:22×16cm

页数:32页


画册介绍了本次展览的研究主题:中国和蒙古为近邻。地理上的蒙古,是中国通往欧亚大陆其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第一站。历史上的蒙古,不仅构成了12世纪以来游牧文明的世界性影响,而且与中国共享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见证者丝绸之路的兴衰。中国的农耕文明、蒙古的游牧文明,都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蒙古人有原乡意识,却没有故乡这个概念。故乡和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蒙古人的传统是逐水草而居,整个草原、整个天地都是他们原乡。草原原乡是浑然一体的,各个部分不可分割,各个元素不可抽离。原乡意识是草原游牧文明的一种初心,也是终极关怀。它不同于农耕文明的故乡和乡愁这样的概念。蒙古人的原乡意识具有全球萨满文化与游牧文明的共同的文化根性,却又有蒙古高原古老文明独特的文化基因。游牧文明的文化谱系和符号学系统对现代文明、现代社会所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吸引许多艺术家尝试对自身传统文脉和文化基因作抽丝剥茧的精神分析和脉络分明的理性梳理。现代文明发展到今天全球化的格局,世界上许多传统文明的文化基因、文化根性不断被重新激活,成为全球知识生产前提下一种文化再生、文化更新的内驱力。

49

《塞缪尔·劳伦斯·坎南》

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工作坊第四期:塞缪尔·劳伦斯·坎南”展览画册

主编:周力、刘可

出版: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3月

尺寸:22×16cm

页数:18页


画册包含了爱尔兰摄影师塞缪尔·劳伦斯·坎南的最新系列作品,十六张黑白银盐的照片,这些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广州和顺德的人物或风景。塞缪尔运用20世纪中期电影里的独特光线技巧,去探寻不为人所知的张力,以及那些不与时俱进的、被忽略的、碎片或细节。这些作品也填补了具体事物和光线间的间隙,同时也成为了每一座桥梁下的“世界”。

50

《林钰玘:克苏鲁不知道今天该让你做什么梦》

“克苏鲁不知道今天该让你做什么梦:林钰玘”展览画册

主编:周力、刘可

出版: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印行)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尺寸:22×16cm

页数:20页


驻地艺术家林钰玘个展“克苏鲁不知道今天该让你做什么梦”于2018年10月27日在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开幕,同期发行此画册。画册包含艺术家介绍及3件参展影像作品。


(未完待续)

[板凳:2楼] 毛边本 2019-01-07 11:26:37

(接上)


华艺廊 广州东湖


51
《时空·掠影——喻慧作品展》

“时空·掠影——喻慧作品展”画册

编著出版:华艺廊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尺寸:24×18.4cm

页数:62页


“时空·掠影——喻慧作品展”画册。喻慧的作品呈现的不是简单的视觉影像,在喻慧所经营的画面里,她将日常生活中轻的因素挥发掉,只为端严的形式保留场地,对石头与动物符号化的运用,组合出一种寓言式的场景,产生了一种鲜见于以往工笔花鸟画的表现空间,呈现出迷离、神秘的超现实时空,凸现出符合现代审美意识的心灵意象,给传统的工笔花鸟画带来许多鲜活而陌生的视觉体验,实证了传统绘画形式在图像演进中的当代可能。

52
我的问题不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肖海生作品集

“我的问题不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肖海生作品展”展览画册

编著出版:华艺廊

出版时间:2018年9月

尺寸:26×18.7cm

页数:140页


“我的问题不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肖海生作品展”展览画册。展览全面呈现肖海生近年以“书”为主题的创作,涵盖“伪小说”、“书橱”、“藏书”、“十二生肖”、“名画集”等系列,共六十四件作品。肖海生的创作把“书”作为一个重构的载体,具象写实的手法让他的作品乍看之下平实无奇,但如果观者细心辨别,会发现“书”中一些细节被艺术家悄悄进行了篡改置换,出其不意中实现一种视觉和意识的转换。


OCAT深圳馆 深圳华侨城

53
《艺术及其历史》

主编:范景中、严善錞

出版: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8年3月

尺寸:15.5×23.5cm

页数:388页


贺拉斯(Horace)在《歌集》(Odes)中提到:“尽管逝者长已矣,其名字会从记录和记忆中消失,纪念碑也会沦为废墟;但他们的一生将化为故事,为人传说。”《艺术及其历史》是一本献给艺术史家黄专教授的研究文集,收录了19位学者、批评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涉猎中西方美术史和当代艺术的研究。

54
《当代已然成史:我(们)与黄专》

主编:巫鸿

出版: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8月第一版

尺寸:19×25cm

页数:上卷610页,下卷367页


为纪念OCAT创始人、艺术史家黄专教授,由巫鸿教授提议并担任主编,OCAT深圳馆组织采访了与黄专教授有较为深入交往、并且活跃在当今学术界和艺术界的近80位访谈者。通过他们的回忆和叙述,以及重要的历史图片,本书生动地呈现出黄专作为一位艺术史教授、研究者、策划人和机构实践者的学术活动的各个侧面,并映照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是研究黄专教授乃至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文献。

55

《王冬龄:竹径》

主编:巫鸿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尺寸:18.5×24.5cm

页数:320页


《竹径》融合了“书” “竹” “游”三个意象,把观者带入一个模糊的感知区域。在“竹径”的行走中,人们所经历的是记忆和历史、环境和场地、媒材和符号、图像和装置的一系列穿透。本书是巫鸿教授在OCAT深圳策划的“王冬龄:竹径”展的重要文献,呈现艺术家王冬龄长期探索并不断实践的书法创作方向。

56
公园一角

作者:曹澍

编著出版:OCAT深圳馆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尺寸:18×11cm

页数:53页


作者重读自己童年所有日记的过程中,一个记忆中早已消失的背影突然浮现。本书是一本由记忆碎片组成的拼图,拼图中的线索构成了五屏幕电脑生成影像装置——《公园一角:序》。该作品源于勃鲁盖尔《雪中猎人》这幅画,观众如同一个梦境中穿梭的漫游者,在记忆中的废墟物中穿梭,梦境和回忆在偏离和虚构中交织。记忆的幕间,浮现出幕后那些卸妆的“演员”们,那些潜意识中被压抑的现场。

57
秘密的花园

作者:段建宇

编著出版:OCAT深圳馆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尺寸:18×11cm

页数:61页


《秘密的花园》是艺术家段建宇于2018年创作的一件文本性作品,由三部分构成:小说、雕塑和绘画。三个部分相互关联,但并不对等,都是《秘密花园》线索的一个线头。在文字方面,艺术家试图编撰一群对世界有自己的信念、力挽狂澜的人;在视觉方面(雕塑和绘画),艺术家从文中抽取一些细枝末节进行塑造,诡异、神秘,和现实的关系断断续续。 艺术家书《秘密的花园》不仅完整地收录了小说文本,也呈现了视觉部分。文本与图像的编排方式,呈现了艺术家在这件作品中对于文本与视觉关系的思考和探讨。


58
三个着魔的人

作者:金闪

编著出版:OCAT深圳馆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尺寸:18×11cm

页数:65页


“三个着魔的人”是加缪的随笔《反抗者》中一个章节的标题,其中写到了皮萨列夫、巴枯宁、聂察也夫三个人物。“着魔的人”的概念来自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写革命恐怖主义者的小说《群魔》,一群19世纪的虚无主义者为了实现自由理念而抛弃道德,却产生了一种比沙皇主义的残忍更宽泛、深远的压迫———这是作品标题的来源。艺术家金闪的作品不针对具体人物,而是对小说概念的一个想象和再现,以此纪念作家深刻的预言。艺术家书《三个着魔的人》收录了两段被随机混合的无法识读的文字,以及以“三个着魔的人”为母题的绘画和相关的手稿。

59
《有个女孩叫巴黎》

作者:冯峰

编著出版:OCAT深圳馆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尺寸:18×11cm

页数:170页


《有个女孩叫巴黎》这件作品的想法源自于艺术家冯峰曾经创作的一部小说《一个生殖生理学的故事》。这部小说在之后被人盗窃发表在网络上,这件事情的发生,促使他在2008年前后改写了这部小说。他在原小说里增加了一小部分,把这个小偷写进了小说里。这样每一次阅读都会让小偷的行为回放,就像他被卡在了他偷窃的小说里,出不来了。2017年,他依照小说中的主人公创作了名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肖像》的视觉作品。

60
《隐身人》

作者:秦晋

编著出版:OCAT深圳馆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尺寸:18×11cm

页数:39页


小说从“为什么我想成为隐身人”这个自问开始,是一个跟蝴蝶有关的故事。艺术家秦晋对于人的伪善和使用假壳保护自己的心理机制一直很感兴趣,她认为这一点很像动物的本能,比如蝴蝶身上的斑纹,那是用来吓唬别人的花纹,它很逼真但其实是“假”的。而小说也是如此,把假的说得像真的一样,但这就是小说最迷人的地方。小说《隐身人》也是其视觉作品《隐身人》的一部分。

61
《情人》

作者:史镇豪

编著出版:OCAT深圳馆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尺寸:18×11cm

页数:52页



“这本笔记簿是不完整的,不过是一些往昔的碎片。记录自他人的言语,摘录自他人的文本,这些碎片来自记忆、家庭与1924至1927年的广州。那些过去的时刻,非我能肉身所致,只剩下眼前一堆堆的文本、图片、物料与建筑,我与他们的关系仅仅靠文字勉强维系着,一些想象与剩余的风景。”“所以你所记录的,只是对文献的描写吗?”“不知道呢,也可能是记录一种留恋。就如一位愚钝的摄影师,永远追随在她们身后,却总是在那些美妙的时刻流逝后,才恍然大悟地拿起摄影机,按慢一秒快门。”

62
《短信》

作者:陈侗

编著出版:OCAT深圳馆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尺寸:18×11cm

页数:63页


小说《短信》是艺术家陈侗的作品《319国道》的一部分。作者对连接长沙与家乡宁乡之间的那条林荫公路记忆深刻,于2013年回到那条公路拍摄了一组讲述一对中年夫妻的录像,形成了作品的影像部分。作者承认,拍摄主人公哭的画面受到了蒋志的《0.7%的盐》的启发,但他使用的是两个非职业演员,并将人物指向了两个明确的社会身份——乡镇干部和民营企业家。此外,在风景的刺激下产生情绪波动,作者可能也受到了自己最喜欢的朱利安·格拉克的小说《半岛》的影响。当作者确定了作品的主题之后很多年,他读了贾平凹的《带灯》,于是他又找到了他的作品伸向小说一头的另一种可能,写作了短信体小说《短信》。

63
《群岛》

作者:蒲英玮

编著出版:OCAT深圳馆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尺寸:18×11cm

页数:168页


对于艺术家蒲英玮而言,《群岛》不仅仅是一篇关于虚构的文集,它还是一个追求身份认同多元化的行动纲领,一份对可能的人与人之间新的共处模式的期待。《群岛》中的文字写于不同的时期,也因为不同的理由而写。其中涉及到对某些不确信记忆的故地重游,与对某些历史真实人物的虚构重访。这些记忆,大多与蒲英玮这几年所历经的旅行的常态、异乡的经验或动荡的时局有关。而那些人物,则被他认为是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个个绝然的生命,他们跳脱了世俗世界对“群体”的种种划分,而活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这种种独立而勇敢的人格并不是天然的礼赐,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抗争,去对抗那些妄图用单一身份来归纳我们的目光。《群岛》也是蒲英玮的作品《黄昏记忆—返乡》的一部分。


设计互联 深圳蛇口


64

《设计的价值

主编:[加] 柯鹿鸣(Brendan Cormier)

出版:上海书画出版社、设计互联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开本:21×26cm

页数:240


柯鹿鸣编著的《设计的价值》探讨了我们如何衡量事物的价值,以及这种价值观又是如何塑造设计的。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A)作为世界首座工艺及设计博物馆,创立于1857年,其宗旨是通过颂扬设计的价值来改进制作工艺。但价值究竟是什么呢?价值在于性能还是奇观?是解决问题还是成本?人们的价值观是会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设计的评判标准也在改变。这本书邀请读者来思考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以及这一价值观对我们所身处其中的世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但价值究竟是什么呢?价值反映的是性能还是惊奇?是解决问题还是成本?人们的价值观是会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完美对设计的评判标准也是会变的。这本书正是要邀请您去思考您所看重的东西,以及您的价值观对完美所生活的世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65

《数字之维

编著:设计互联

出版: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开本:24×32cm

页数:176


为什么是“数字之维”?设计互联的愿景是成为一个集博物馆、体验中心和专业活动场所于一体的全新综合机构,倡导以设计启发生活。如今我们的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呈现在数字景观中,“数字化”是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话题之一。数字化转型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数字之维”展览中,观众能够审视当代设计的演变,了解当下最重要的设计手法,思考设计超越物质美学之外所扮演的角色。展览使观众进一步了解新兴材料、生产技术、人际互动和社会组织等领域,集中展示了我们如何在(已不再是)21世纪初期的时代进行互联设计。

66

《造物新世代

编著:设计互联

出版: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开本:21×26cm

页数:213


“造物新世代”作为大型展览,呈现出工艺在当代设计与当代社会所焕发的新活力。继开幕展——“数字之维”探讨了关于数字化技术对人们当下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后,“造物新世代”探索了作为中国未来创新重要动力的工艺技术的无限潜力。通过文章与采访,本书呈现了多元的、具有影响力的声音,讲述了关于工艺如何成为创造的灵感,激发人们去寻找新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33空间 深圳西丽

67

《一位设计师对未来纪念碑的具象研究》作品手册

编著出版:33空间

出版时间:2018年9月

尺寸:18×18cm

页数:20

这是艺术家沈少民先生在33空间参加“2018艺术深圳”的艺术项目,利用展位内突兀的柱子及墙面,与八位志愿者一起用街头小广告形式编写创作标识并张贴,并以艺术家本人2016年创作的诗歌《一位设计师对未来纪念碑的具象研究》命名。小广告所展现的既是这个时代个体留下的碎片化写作,也是一种集体创作的拼贴景观。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