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克斯送来的圣诞贺礼,是时候来一波环境整顿了
发起人:号外号外  回复数:0   浏览数:1661   最后更新:2018/12/22 19:55:25 by 号外号外
[楼主] 叮当猫 2018-12-22 19:55:25

来源:本来画廊


劳丽丽 - 欲壑难填

2018.11.03 — 2018.12.29


作为一名“退役”旅游记者,劳丽丽如今在“半农半X”的生活实践中进行创作。在关于旅行、食物和植物的研究中,她对欲望的理解脉络逐渐清晰。


“怎么去看一个越来越糟糕的社会,这种情况就像把房间弄乱了再收拾整齐一样。”劳丽丽作品中的情绪流动,源于她平日在耕田时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无论面对的是表面光鲜的理想旅行目的地,还是冰淇淋、巧克力之类令人愉悦却没有营养的食物,还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展露出来的欲望,劳丽丽的作品从社会事件出发,经过个人感受,再回到影像和装置,在这过程中她不断寻找新的视角和观看方式,重建关系之间的链接。相比于下判断,劳丽丽所做的更多是质疑,艺术家本人的身份在影像的呈现中后退至一个旁观者的位置。


在“理想的破坏与重建”之中,冰川倾覆,巧克力现出原形,植物的花纹从地砖爬上布面。本次个展的4件作品结合了影像与装置,其间劳丽丽所捕捉到不同的“缄默的力量”慢慢呈现的“欲望生态链”里,贯穿始终的是她从未间断的追问。
















前言不如后记


如果要问让艺术存在的本质是什么,我会说,因为它够直接。

(你可以想象我是半躺在劳丽丽为作品安排的软榻中说这番话的,而我的姿势则真真切切地出现在开幕式当天展览信息的推送里。)

当代艺术同样不是拐弯抹角的,甚至可以说,它应该比一般的艺术更直接。

直接并不是说艺术家不动脑筋,也不是不让观众有回味的余地。事实上,为了达到一种直接,艺术家需要费很多脑筋,而观众正是因为看到了艺术家为直接而费的脑筋才会对艺术有持久的兴趣的。


设想有一个人积攒一辈子财富就为了买一幅伦勃朗的油画,这样做的目的只可能是为了证明他的财富和表达他对艺术史书写的认同。但是,回到当代语境下对艺术基本问题的思考,我愿意把收藏劳丽丽的作品看成是更加贴近艺术本质的行为。


也许一开始我们都不愿意把劳丽丽看成百分百的艺术家,因为她干过“旅游记者”,后来的所谓“半农半X”又使她更像一个社会(生活)实践者,与我们习惯上定义的艺术家很不一样。但是,如果把丽丽当成一个业余的艺术工作者,或者套用她的说法,是“分心”去做艺术,那么,她作品中所体现的直接就不会达到令人着迷的程度。我们着迷于她的什么呢?就我现在凭空*想到的,一是她对事物的发现与观察,二是她处理素材的方式,三是她那看上去似乎傻乎乎的工作态度。这一切,就像机场大厅里的转机标志,溶汇成一个与“参与”呈拥抱状的箭头,总结性地概括了丽丽的艺术家身份特点,而这正是很多正统出身的艺术家想做也做不到的。


我没有问过丽丽一句关于她艺术的话,讨论会也缺席了。我对她的认知来自于画廊整理的资料*,再有就是不多的几次见面。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到内疚与遗憾,因为在展览的“作品当中”,我一下子就发现了一直想找到而又不甚明了的关于艺术的答案——直接。这是一个跟商业社会、人际社会规则针锋相对的存在,至于它还有它的更直接的社会背景,我们看到,丽丽并没有把二者处理成互为依存的因果关系,她只是在不同的领域广泛吸收。艺术不是她的工具,社会问题也同样不因为沾上了艺术而得以解决。这固然是一个很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因此也就不是我们单纯通过一两件作品、一两个展览能说清楚的。


对于丽丽来说,“欲望”作为展览的主题也就像农事一样,是在地里耕作时长出来的。不同的季节播种不同的物种,结出的果实也不一样,但土地还是那块土地。丽丽最优秀的一点,就是从来没有离开过那里。


陈  侗

2018年十二月8日和21日


*我是在飞行途中写这些文字的,手边没有任何文字和图像作为参考。

*这些资料总是围绕丽丽的身份和社会参与,从不提及具体的作品形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