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与“缺席”——无法定义的“风景”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3380   最后更新:2018/12/21 10:56:39 by clclcl
[楼主] 小白小白 2018-12-21 10:56:39

来源:798艺术  殷雅迪


马秋莎:路

OCAT / 西安

2018/6/9 - 2018/8/26

马秋莎创作的基底,像是从包装盒中取出的崭新相纸,柔韧且具有稳定性。透过记忆之眼的灵敏捕捉,一旦在其上施以感光药水,时间便开始逐渐显色。

其作品《雾》(2012)来自于对生命最初的印象。儿时的马秋莎常常被放在家中的椅子上,面朝窗外,她于是习惯性的透过布蕾丝窗纱望向外面的世界:那是1980年后的北京胡同儿。无论窗外的景象如何热络市井,光线和声音经过窗纱的过滤便放缓了脚步、慢慢冷却。暗花的光斑悄悄在室内移动,为记忆拓上一层浅浅的浮雕。回忆起来,那片被朦胧的窗纱笼罩着的光景,是马秋莎对于感官世界的初次体验,也影响了她日后创作的方法与主题。

雾 No. 3 纸上水彩 /


循着混合了所有颜色的水彩颜料在纸面上透出的蕾丝纹样,想象着艺术家一遍又一遍隔着窗纱涂抹一张白纸的动作,《雾》流露出日复一日的时间感受,而一根埋藏在其中的白线,成为画面中唯一的入口,或者出口。似乎回忆总是潮湿的。回溯过去就像憋足一口气后,潜入记忆的水域,头顶的光线逐渐衰微,四下无人,毛孔收紧。每一次投身都是一次探险,也是一次深长的自省。“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够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向早已消逝的岁月。”①

雾 No. 3 纸上水彩 /

OCAT西安馆展出的马秋莎个展“路”,是对艺术家近十年来创作的一次回望,开启“路”的第一幕景观即是《雾》,它标志着马秋莎感知与表现方法的确立(尽管《雾》并非其创作生涯的第一件正式作品)。

“马秋莎:路”OCAT西安馆展览现场 /

六件《牛奶》系列(2007)彩色照片来自马秋莎同名影像的截图,它们贴着与《雾》相对的弧形墙壁向前延伸,释放出失控的快感。画面中年轻女性的身体置于或私密或公共的空间中,乳白色液体从两腿之间流下,蔓延到办公桌、卧室、公路、公园等场景中,腿部的特写阻断了我们对于发生的探寻,而留下不同叙事的可能性。

在《牛奶》系列中,身体无一例外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关乎身体的体验与想象,通过照片中真实环境与人物装束的暗示,指向随着成长而溢胀的人的欲望、羞耻心以及身心变化,从这一层意义而言,《牛奶》系列是一次对成长中受压抑部分的隐秘宣泄;又或者,这是一份关于身份(并非性别身份)的证明,通过模拟重回前生殖阶段②,而进一步趋向成熟。牛奶以体液的形态,或者说,体液以牛奶的形态,寓含了人的自我意识及潜意识,它们在画面中顺着身体淌下,脱离了诞生它的场所,此时,意识的形态并非呈现固态的占领姿态,而是液态的渗透与扩张,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

牛奶_公路 彩色照片 /


《牛奶》系列同时也是容易将马秋莎的作品与女性气质联系在一起的作品之一,但我认为这种看似女性的视角并非艺术家的目的,“女性化”是一种被简化的结果——如果我们试图标签化其作品的意涵,性别身份的盖棺定论无疑是最为轻易地。倘若性别对体验无法提出更高的指导意义,我更愿意将《牛奶》看作一系列与身体记忆有关的演绎。

观察冰刀鞋在《我所有的锐气源于你的坚硬》(2011)以及《虹》(2013)两部影像作品中的出现同样颇为有趣。原本由鞋与刀组成的运动装备,因其使用的“不合时宜”而从语义上被拆解,使它们的组合具有了新的解读空间。《我所有的锐气源于你的坚硬》从细处彰显了人与脚下的“路”之间时刻存在的相互角力;《虹》则更关乎成长中的生命力量以及蜕变的残酷本质:一旦少年如果实一般成熟,自我建设总是与自我毁灭相形。马秋莎在访谈中描述道,在那个感官刺激极度贫乏的时代,小运动员们的冰上表演对儿时的她而言,展现了具有开拓视觉经验与想象力的美感,可以说,这些记忆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是个人成长历史中启蒙的篇章。

在《1990》(2017-2018)中,艺术家带着某种视角的观察,用蓝晒法③转印了80-90年代挂历中的图片,延续了她对记忆中具有启蒙意义的图像的重寻,这些图像同时也是关于一个时代共同的记忆,勾连出当时社会的风尚与共识。《1990》通过对个人图像经验的再现,以展现一个时代的匮乏以及对于丰盛的渴望。

“马秋莎:路”OCAT西安馆展览现场 /

马秋莎的创作题材不乏对于空间的兴趣,有趣的是,而她对于空间的理解,像是可以围作一个正方体的盒子。包含着“生活”意义的“空间”不在于建筑的外立面,而在于墙壁之间。《空间的故事》系列通过翻拍不同室内空间的六个面,将每一面墙壁都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再拼接在一起,让它们看起来像是纸盒一样被展开的样子。在这个系列中,尽管每一个空间都拥有不同的使用功能,诸如教堂、鞋店、学校、祖母的房间等,在舍去了人在六面墙壁之间的活动,而只留下人活动的痕迹后,每一个空间都像是人离开后的状态,呈现了与日常气息截然相反的疏离感。

《沃德兰》与《火星》则全然舍去了生活场景作为进入马秋莎作品的引子,它们的重要性在于提醒了观者:如果说艺术家创作的素材大量来自记忆,那么从某种层面而言,这些素材本身也是被废弃、遭淘汰的,《沃德兰》与《火星》用无用的素材制造了一番逃逸于时间之外的、带着蛮荒气质的景象。无论是《沃德兰》通过收集废旧的长袜组合水泥板,还是《火星》中对于自然景观拍摄废片的重新编辑,它们似乎都指向了一片兀自存在的无人之地,这些不再经受期待的废料所塑造的“绝境”,兴许是一片新的自由之地。

“马秋莎:路”OCAT西安馆展览现场 /

从个人的成长到对记忆的提炼,从时代共性的勾连再到对废弃之物的启用,马秋莎十年创作并非在借影像的媒介创作,而是组合不同的材料表达对于影像的理解。生活本身即是影像,就如同生命第一次以透着光的窗纱在她眼前的那样。生活之下,既有巷弄深处的细琐,也有时代更迭中不同土地上的兴衰。十年之路至此,前路尤可期。

①刘以鬯小说《对倒》

②“前生殖阶段”指Sigmund Freud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中的前三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与性器期。他认为前生殖阶段是人格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为成年人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

③“蓝晒法”(Cyanotype)又叫作铁氰酸盐(铁-普鲁士蓝)印相法,是第一种实用的铁盐摄影工艺。在摄影术“正式”发明后的第三年(即1842年),John Herschel 发明了这种能制作持久保持的蓝色照片的摄影工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