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比利安娜·思瑞克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考察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340   最后更新:2018/12/10 11:01:17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聚光灯 2018-12-10 11:01:17

来源:外交公寓12号


外交公寓12号空间成立三周年特别项目“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已于12月7日开幕。如何集合三年来12位个展艺术家同时在一个130平方米的居室空间展览?如何呈现既不是群展也相异于个展的“集合性个展”?在不设展览主题、空间不抉择作品与呈现方式、且不预设交流导向与预期的状态下,展览将要发生的一切不受空间既有经验干预,在按照自身的逻辑延展等前提下,12位艺术家如何自主选择、调整展览空间和作品?


展览现场

朱 加|无题|1994 - 2018|

户门、印刷品、桌等|尺寸可变

王鲁炎|被拉近和推远的面对的背对者|2016|

户门、门框、油性笔、出入者等|尺寸可变

张 伟|MAB18-1|2018|

油彩、布丁纸盒、冰箱 | 尺寸可变

冯国东|手推车|2001|

木头、洋铁皮轮子|140×55×60 cm

赵 亮||2018|

废铁、布袋|尺寸可变

倪海峰|北京55天|2017|

旗帜、旗杆|尺寸可变

顾德新|1994.2.4(方案)|1994|

报纸|41×52 cm

李永斌|生的证明|1994|

行为、照片|50×33.5 cm×2件

颜 磊|相机掉进了枯山水|2018|

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刘 展|阳台|2018|

收音机、功放机、扬声器、文件柜等|尺寸可变

王友身|外交公寓|2016 - 2018|

画册、文件、书柜、快递等 | 尺寸可变

杨振中|背景墙|2018|

彩印壁纸、音频、电脑等|尺寸可变


朱加是经过两次更换作品和展位后,在空间门上张贴了两张其1994年自制的晚会海报复印件,似乎是他去年个展《留住现场》的前传或广告,它们和此前王鲁炎“遗留”在门框处的《被拉近和推远的面对的背对者》占据了进入这个空间或展览“交流”路径的起止。与门相对的厨房中是张伟的《MAB18》,是他经过两次选择作品和展位的结果,而最终置于角落冰箱上用油彩、布丁纸盒等绘制的作品往往只有特意拉开厨房的门才可以被看到。与张伟“将艺术和生活融汇在一起”的状态截然相反的是主厅“穿梭于历史、地域和文化不断变化中”的倪海峰倚墙顶天而立的作品《北京55天》旗帜和整个场域中心地上的赵亮背包中的《界》,以及阳台窗前冯国东生前自制的《手推车》。而同样选择在书房展览的三位艺术家:杨振中、王友身、刘展由于先后选择原因,都相应调整了展位。此次同样以声音作为媒介的刘展“文件柜”和杨振中在《背景墙》展览期间“偷录”的日常对话分别处在书房中对角线的两端,同时播放。而置身于“噪音”现场的观者或俯身近听或参与到王友身正在快递的200本《外交公寓》画册订阅中。由于颜磊新作《相机掉进了枯山水》选择了空间过道位置,顾德新的《1994.2.4(方案)》则移至到客厅,而与老友李永斌的《生的证明》意外相遇。

作为一个呈现问题的展览,“外交公寓三年展”12位艺术家以个案作品为基础,或延展或修订,实验性地拓展了空间既有展览思维模式与呈现方法论,也为艺术家的作品和呈现提供了新的可能。

此外,该展文献画册已在开幕当天面世,是观者探究空间展览和个案线索的工具书。

文 | 朱晓静

摄影 | 王玥、朱晓静

开幕现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