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多名文化人物被政府拘捕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124   最后更新:2018/11/25 19:39:02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2018-11-25 19:39:02

来源:Cc主义


今天,我们聊聊致敬

先声明一下,致敬不是抄袭

到底什么是抄袭什么是致敬我们一直在讨论,

经典的艺术品固然是好的

而致敬经典的作品难道就要低他一等么?


今天我们看的这个展览貌似就是在讨论这个问题。


土豆

自由职业,30岁


此次古驰艺术展,由17个房间连接贯穿,每个独立的房间都呈现一个主题,而它们却都是“山寨”品。

“山寨”这个词很容易让人产生贬义的理解“模仿、复刻、挪用等等”;对于创作普遍推崇的是原创,但看完这个展,我深刻的体会到艺术的再生和超越,并不是所有的“山寨”都是low货,“山寨”在新的空间环境下获得了它全新的生命力,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以假乱真”的真实体验,如在上海老房阁楼走动时地板发出的咯吱声、歌女在山谷中吟唱时回响的空灵歌声、在联合国总部卫生间的镜子前整理衣领的衣物摩擦声……


方翔

艺术家,30岁


这次余德耀美术馆的展览《艺术家此在》主题设定为“模仿与借鉴”确实与展品很符合。在宣传上给予了观众极高的预期,展览由莫瑞吉奥·卡特兰策展,GUCCI则是阿布拉莫维奇参与(虽然是“山寨”)的加持,都是非常有咖位的。

这次参展的艺术家有许多大咖,比如河源温、严培明,可能是为了切合主题而挑选出参展作品都是比较小幅的作品。比较好的作品就是那个复制了欧盟洗手间的作品,真的非常有趣,正因为它是1:1复制的,如果和其它作品一样是缩小版,可能作品的味道就不对了。

来拍照的人还是不少,值得一提的是,展览附带的那一份报纸非常棒,其密集的信息,每一条都和主题有关,确实是点睛之笔。也不得不让人反思一个问题,文字作为信息载体的优越性如此突出,那么说明性的文字和作品本身又要以什么方式相处?


萝卜

老师,28岁


“艺术家此在,一个从头至尾充斥着讽刺意味的展,从余德耀拐角处的海报配上下方的交通灯”“整个展探讨着“复制”和时不时冒出的隐晦讽刺”“从《无鼻知晓》中女性机械化生产、到徐震的翻制无头雕塑再拼接、再到满墙的Shanghai明信片(确无一处景来自上海),以及电视剧后面的大唐开元年制。”

不过印象最深的肯定逃不过那个充满shit气味的房间,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复制出来的shit,出口处再来一份特别复制的The New Work Times,这酸爽!总感觉在总结"Something is shit".复制永远成不了经典


西瓜

设计师,24岁


我是个思维混乱的人,只能凭着感觉去写看到的以及认知不是很深刻的东西。

初入展映入眼中的全是文字,零星的记了几句,譬如“复制复制再复制,不停复制。复制的终点,你将寻得你自己。”

其次就是粉红色的蓝色的小走廊了,是个很适合拍照的有趣的空间。我是真的觉得这个走廊很有意思呢,还专门查阅了一下房间中充斥的贝克-米勒粉的由来:“粉色是一种特殊的粉——叫做贝克-米勒粉色,它能帮助人缓解焦虑,放缓心率。这种粉色是1979年美国科学家Alexander Schauss发现的,他把西雅图海军惩戒所的牢房涂成了这种粉色,发现罪犯们的暴力行为明显有所收敛,于是用该惩戒所内两名军官的名字命名了它。

现在,这个颜色也多被用于监狱、精神病院的墙上,来平缓人们的好斗情绪,减少攻击性行为。蓝色是我们在国外一些酒吧、夜店、加油站的卫生间常能看见的。当人身处这种蓝色区域的时候,静脉可见度降低,就可以防止人们向静脉注射药物。”


整个展览看下来还是有很多亮点的,有时间的话还会带好朋友去二刷啦~


Victoria

广告公司account,24岁


Gucci 此次 “艺术家此在” 展览,邀请了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莫瑞吉奥·卡特兰作为策展人,并邀请了30多位艺术家,一起讨论当下创意领域最为敏感却又无可回避的话题:复制

在这个所有一切都能被重复生产的时代,没有任何东西能真正保有“原创”的光环,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更新“复制品”这一陈旧概念,换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复制”也是当代不可或缺的。

从不循规蹈矩的他们为我们打造了一场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梦的旅程。每个人都爱做梦,每个人的梦各不相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