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在哪里见过你
发起人: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回复数:0   浏览数:1983   最后更新:2018/11/25 19:36:36 by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楼主] clclcl 2018-11-25 19:36:36

来源:典藏Artcoco  李汭璇


这个秋天,美国康奈尔大学以“期间的长度:流逝、持续与遗存”(Duration: Passage, Persistence, Survival)为主题举办第三届校园艺术双年展。展览于9月底在一系列演讲、讨论会中缓缓揭开序幕,并将在12月闭幕前陆续呈现新的艺术作品。除了赞助本校师生进行创作外,康奈尔艺术委员会(Cornell Council for the Arts)还特别邀请了美国跨文化艺术家卡丽·梅·威姆斯(Carrie Mae Weems)、担任康奈尔大学校外代表教授(A. D. White Professor-at-Large)的中国艺术家徐冰和跨界艺术家奈加·惠特森(Ni’Ja Whitson)等海内外知名的嘉宾,共同展出了近20件装置与行为项目。

康奈尔艺术双年展特邀艺术家卡丽·梅·威姆斯(右三)正在与观众讨论她的装置作品《Heave》(摄影/Jason Koski)


策展人兼艺术委员会主任蒂莫西·默里(Timothy Murray)教授谈道,他的初衷是以一个具体但又通用的主题来让人们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产生共鸣,在大学范围内跨越学科与文化发起讨论,并最终让校园成为一座国际双年展的平台。他说:“在威尼斯那类重量级双年展里,我觉得最有趣的却是展区外选址蹩脚、布展奇劣的非商业性参与。通常恰恰那些作品才是最好的观点声明与创作展示。”正因为身处大学这样的舞台,他作为策展人才能够在不顾及市场与商业的情况下邀请各年龄段、不同影响力的艺术家参展,上演一番只关乎艺术的纯粹对话。此外,大学还为艺术品提供了一个顶尖的、专业化的、刺激业内讨论的教育框架。艺术家们从各术业角度出发,作品涵盖机构与种族暴力、土生文化的时间性、跨性别现象、建筑环境与生态和声音传播等广泛的话题。正如默里形容的那样,展览“像魔法一样神奇地发生了”。

策展人兼康奈尔艺术委员会主任蒂莫西·默里教授在双年展导览中为观众讲解(摄影/Jason Koski)


有意思的是,这些不同角度的回答中出现了许多话题重叠甚至论述上的互补。威姆斯的装置《Heave》由两间临时展厅组成,搭建在艺术四方院的草坪中心。展厅一是一间名为“个案研究”(A Case Study)的模拟客厅,屋内的每件物品,包括杂志、挂画、电视录像、电脑游戏等,都象征着来自个人选择的暴力思想。与“客厅”截然不同的展厅二是一间放映室,循环播放充斥着家庭暴力、政治动荡、种族仇恨和杀戮等元素的由新闻片段与自摄素材剪成的短片。如果说威姆斯的作品以女性视野观测种族问题在性别歧视等社会冲突上的衍生,那么惠特森的行为艺术《A Meditation on Tongues》则是站在酷儿(Queer)群体的角度上对话题的补充:在这场根据马龙·里格斯的1989年视频改编的表演里,有色人种与同性恋者作为“身体非常规者”,通过肢体语言与编舞来撞击人群感官以引起主流对该社会问题的关注。

卡丽·梅·威姆斯,《Heave》展厅现场(个案研究一角),2018


另外一席相辅相成的对话发生在艺术四方院一角的约翰逊艺术博物馆(Herbert F. Johnson Museum of Art)里。馆长兼亚洲艺术策展人艾伦·艾弗利尔(Ellen Avril)协助默里参与了策划。她将徐冰受赵孟頫的手卷《鹊华秋色图》启发而作的五频动画装置《汉字的性格》陈列在特别展厅里,并从馆藏中挑选出清初金石家张弨的山水手卷、明代书画家文徵明的三张《千字文》《金刚经》拓文与《芥子园画谱》里的图画来配合论证动画里提到的“书画同源”的美术体系以及中国人对经典的崇拜与模仿。双年展还向康奈尔校友、策展人杨心一借来一幅台湾已故极简主义艺术家林寿宇的作品《绘画浮雕》展示在博物馆一楼。在这幅曾参加过1964年卡塞尔文献展的作品中,不同材料、厚度和灰调的方块糅合了东方道学里的“一生万物”与西方“少即是多”的现代理念。通过列举从古代到现当代的艺术作品,展览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随历史演变的独特审美。

《汉字的性格》在康奈尔艺术双年展2018里的陈列(图片提供:约翰逊艺术博物馆)


在整个双年展中,康奈尔校园极具特色的四方院景观起到了类似大型双年展里国家馆的组织作用。“当观众路过院子时会就这种陈列设计开始提问,而这正是我们想要的,”默里教授说,“我们希望艺术的目的就是帮助观众多问问题。”除了前文提到的艺术四方院,作品还零散地分布在其他学科领域的中心区。比如,景观艺术家汉斯·鲍曼(Hans Baumann)与教授凯伦·皮库斯(Karen Pinkus)在工程学四方院的岩园里挑选了一块掘于附近地下4000米深的石榴石,用本地土壤压制而成的可降解结构将其围绕做成装置;而在农学四方院也陈列着一件由建筑系的机器人结构实验室(Cornell Robotic Construction Laboratory)与阿诺特森林教学和研究中心(Arnot Teaching and Research Forest)合作的将一棵弃树通过切割、组装改造成的一件环状装置。不同的学术区仿佛是镶嵌画作的框架,为来来往往的观众们提供了解读这些艺术品的线索。

康奈尔机器人结构实验室,《Log Knot: On Perpetual Wood Cycles and Forest Processes》, 2018


除了在展陈上的斟酌,康奈尔艺术双年展为校园的学术气氛培养也做出了新鲜的尝试。以这次选题为例,“期间”在多领域都富有学术导向:当指向稍纵即逝的瞬间时,它是短暂的;当描述耐久抗衰时,它又是长久的。它的时间性与物质性是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绕开的内核,而这些艺术品也在将观众连接至历史的、虚拟的体验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不朽。基于这样的概念,校园双年展作为一整个大作品,为学者们连接的不仅是大学社区的过去、此刻,还有未来。对此,出席了多天活动后的徐冰先生也谈到了他的体会。他认为,这种范围小、话题集中的双年展代表着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向,值得被继续挖掘。若这样的传统能一直保持,“康奈尔双年展将会成为一个很有特点的双年展。”


期间的长度:流逝、持续与遗存

2018.8.11—12.23

康奈尔大学,纽约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