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和艺术——闫冰对话沈瑞筠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3133   最后更新:2018/11/21 10:32:20 by babyqueen
[楼主] 何佶佴 2018-11-21 10:32:20

提问者:Question(以下简称Q)

回答者:何佶佴(以下简称H)

Q:我看到你这次展览开幕前发了一篇关于你如何做这次展览的推送,里面展示了你找淘宝写手买展前言和展评的聊天记录,为什么会选择采取这么一种方式?你怎样看待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关系?

H:首先我觉得这篇在淘宝用40块钱买来的前言和现在大多数展览前言相比没什么区别,我读过很多前言,然后发现有很多内容其实换一个人名字也是成立的,那前言存在的必要是什么呢?前言、研讨会、开幕式,这些东西在一个展览中现在都被公式化了,既然都是公式化,我干嘛不选择一个更简单,符合今天大众日常消费的手段,来完成这个公式呢?

关于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关系,我始终抱有一个老的偏见: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策展人能百分之百理解艺术家在想什么的,除非策展人就是艺术家本人,两个不同的人是不可能拥有完全一样的思路的在我看来,策展人和观众的区别就是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至于和艺术家的关系,倒不如说是和艺术家作品之间的关系,策展人并不一定比观众对艺术家作品的理解更深刻,我并不希望在这次展览中有一个试图引导观众的策展人,策展人和艺术家其实没有什么关系,真正和策展人有关系的是展览,而不是艺术家本身。


Q:但你这次展览依然有策展人,为什么?

H:因为我们认识很久,她足够了解我,在这次展览里,她能更多的起到一个完善我想法的作用而不是将观众拉入一个别的新设的语境里。


  Q:在那篇推送下有一些评价说你的这套是老生常谈,也有人质疑你的作品,说笑过后没有带来深思,针对这些(批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H:有人质疑我的作品我很高兴,两极分化的评价是我最乐意看到的,但我反对“笑过后没有带来深思”这句话,“质疑艺术家”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对艺术家作品产生的思考,而且它足够严肃。另外,我做作品从来没有想过逗大家笑,我秉持严肃理性的态度来工作——当然大家如果愿意对着那么严肃的作品笑,我也不反对,毕竟多笑笑对身体好。


   Q:这次展览的作品彼此之间有关联吗?

   H:这次这批作品的观念推进主要都基于文字之上,但这不代表我玩的是文字游戏。

Q:这次展览的名字《2家画廊认为何佶佴是一个好艺术家,64家画廊则认为不是》,同时也是你这次展览体量最大的一件作品,简单谈谈针对这件作品的想法。

H:首先我不是在针对这六十六家画廊中的任何一家,我想探讨的是处于所谓“艺术圈”这个食物链的上层群体。我在过去的两年里,时常会看到很多机构画廊艺博发出的邀请投稿信息,我当时很单纯,觉得应该多寻找机会,就在两年中给这些机构投去了不少作品,结果十有八九都石沉大海(甚至还看到某个我曾经给他们投过稿但没有回音的机构在过了一阵子后推出了一个与我给他们投稿内容十分相似的作品)。我就突然醒悟了,我凭什么把自己的作品交给别人评判呢?既然你们认为我的作品不好,那我就用胁迫的方式逼你们在键盘上敲下“何佶佴是一个好艺术家”。这样一来不管对方觉得我究竟是不是一个好艺术家,只要对方打开了我的作品集压缩包,在那个瞬间他就在字面意义上承认了我是一个好艺术家(如果连打开作品集压缩包去了解一个艺术家的兴趣都没有,那这家画廊显然是没有职业道德的,不在讨论范围内),本质上是一种偷换概念。这件作品其实就是身在艺术圈食物链底层的年轻艺术家用辛酸可笑的方式向上层发起的一次冲击,我不在乎这个行为这件作品最后能不能改变什么,但我要展示出我的姿态并且让更多人承认如今这个行业存在的这些阶级固化问题,我认为这种姿态和思考是作为一个有骨气的年轻艺术家所应该拥有的。


    Q:讲讲哪些艺术家给你带来比较深的影响

    H:国外:维纳、博伊斯、卡巴科夫。国内:李燎、赵邦。


    Q:我发现“常识”在你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简单谈谈常识在你作品中存在的意义

    H:所谓常识就是印在大家脑海中的权威,权威存在的意义就是被用来反对的。我不想简单的概括出一个所谓的“我作品的本质”,那提供的解读空间未免太过狭隘绝对,我只是乐于向观众抛出一个个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但无一例外都是每个人独立思考后得出的结果,只要大家看到我的作品后产生了思考我的目的就达到了,而所谓“常识”是阻碍大家积极思考的罪魁祸首,有多少问题都是用一句“这是常识”就糊弄过去了?我深深怀疑一切——包括这次访谈。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