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 | 第一届泰国双年展 X 杨振中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740   最后更新:2018/11/07 10:23:11 by 蜡笔头
[楼主] 陆小果 2018-11-07 10:23:11

来源:时尚芭莎艺术  文:余姝萱


《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展览现场

11月3日,赵要最新展览《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于北京公社开幕,这是他继2016-2018年的《精神高于一切》项目之后的进一步探索。此次展览呈现出艺术家由个体及社会经验出发,对人类普世问题与“精神性”追求的更深刻思考。


不仅仅是修行


今年五月,北京工人体育场青翠的绿荫场被一块巨大而色彩斑澜的布匹覆盖。这并非为了庆祝赛事,也不是体育场新的装饰,而是艺术家赵要的一件一万平米的作品。这件作品被放置于青海囊谦的雪山之上半年之久,在饱受大自然的磨练之后,才被呈现在工体。

赵要的一万平米作品在北京工人体育场,2018年


时隔半年,赵要再次从青海囊谦和四川甘孜带回一组具有“精神载体”或“精神庇护所”意义的神秘方盒。这一次,它们出现在了位于798艺术区内的北京公社。

《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展览现场


时尚芭莎艺术专访艺术家赵要,全方位解读此次展览中“神的信号”。

艺术家赵要,1981年出生于四川省泸县,现工作生活在北京


芭莎:展厅内的这些“方盒”究竟是什么?


赵要:每年十月底之后的一百天内,囊谦和甘孜的很多僧侣和村民都会各自建造仅能容纳一人的木屋,用以独自精进修为和参悟认识。这些“方盒”就是他们的修行木屋,都被他们使用过,属于私人物品,是我们用新的木屋跟他们置换来的。这些木屋对于当地人来说并不特别,但在城市人看来却更具精神含义


芭莎:选用这些“方盒”作为展品有何用意?


赵要:这些“方盒”从远处看都好像一件件漂亮的雕塑作品,但同时又经过自然的打磨,留下了许多饱经风霜的痕迹。它们的形体本身是盒子,盒子在艺术史中就跟许多视觉形象有关联,但又跟精神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对自然总是有很多情结,但人类的“主动性”又使我们对自身的“理性”有另外一种崇拜,我们一直都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

《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展览现场


展厅中的这些木屋被层层包裹,外部极具沧桑感的布匹为曾经在这里闭关修行的人们遮风挡雨;透过在布匹上开的小窗或布帘,有光和声音传出。

《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展览现场


芭莎:这些木屋里面有什么?


赵要:这九个木屋里都各自装置了一个显示屏,播放着九个从TED演讲中取的不同的故事,只保留了演讲者的声音并配有中英字幕。屏幕有红、黄、蓝、绿四种底色,取自于谷歌标识的颜色。


芭莎:为什么选择TED演讲和谷歌?


赵要:TED和谷歌都是现在城市里面大部分有一定知识的人获得信息的渠道,是一种集体获得认知的方式。这次的TED演讲音频中表述的问题是大部分人都会思考的,代表了城市里人们的集体焦虑。

《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所选取的TED演讲,讨论了战争、自我、教育、身份、种族以及仪式感等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演讲中的这些个人讲述,通过艺术家的编辑处理构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集体陈述。而当代艺术,本来就是关于城市人的精神困惑与认知困惑。

TED演讲现场


当观众们从入口处步入展厅时会踏上一级台阶,到铺设着专门为此次展览准备的红色地毯的展台上,这也像是将要进入一种表演或演讲的状态。

《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展览入口


纯色的地毯其实是基本的办公室地毯,但当它被与修行木屋共同呈现在观众眼前时,与它在办公室里带给人的感觉又完全不同这也象征着相同信息在不同环境下会给人们造成的迥异印象。

《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展览现场


艺术是个人


在过去的几年中,赵要的作品中都没有十分明确的人文因素,此次增添了有内容的音频,也是一种新的突破。但这一次赵要也并没有试图去引导观众产生某种特定的思考。他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对于观众的主观认知只是起到调动的作用,而并不是指向。

《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展览现场


TED演讲原本是有着教导的成份但在此次展览中音频中的内容循环播放如此重复几遍后听起来似乎就少了一本正经的严肃感。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也许会对原本被输入的笃定的信息产生动摇又重新进入一种主观意识的状态。

《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展览现场


芭莎:音频内容与这些修行木屋有必然联系吗?


赵要:我希望把这些木屋跟某种故事结合起来,但并不是想让你去思考这个人说的是对还是不对。我只是想表达“人类一直在思考”这件事,我想把这个展厅变成一个思考的空间,但又将“思考”变成被欣赏的对象,你只需要认识到这个人在“想”就可以。而作为载体的木屋,又将这个思考的状态跟自然所赋予的视觉上的沧桑感融合在一起,再次造就了新的认知体会。

《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展览现场


很多时候,人们来看展览是出于对艺术家某种“特殊性”的崇拜,或者是对艺术家个人的崇拜。但在这个展览里,并没有任何一个元素是艺术家捏造的,赵要极力做到排除个人色彩。故事是别人的故事,作为载体的所谓“精神性”木盒也是修行者的物品,赵要作为艺术家所做的,只是把它们放在一起。

《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展览现场


赵要认为,艺术家与观众之间其实是同等的,并不存在导向关系。艺术家并不是在所谓的内容上创造,只是在创作的方法里有属于自己的逻辑,并把这种逻辑不断地完善和推进。

《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展览现场


芭莎:你对观众的反馈是否有预期?


赵要:我认为一个人有多少知识储备,或者自身有过怎样的经历,那么这个人对一件作品产生的反应都会是不同的。我是在编排内容和信息,但观众能抓取多少或者获得多少,这就因人而异。


芭莎:你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赵要:我认为人与人之间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被贴上了“标签”,这些“标签”其实是很多人都有的,所谓的差别也只是数量上的差别,但实际上大家都有“标签”。所以我在寻找创作内容的时候,也在试图发现一些大家共通的东西。

《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展览现场


赵要的多件作品都有一种“随机性”,比如他在工体呈现的在雪山中放置过的一万平米作品,或是《很有营养》中可以自行皲裂的涂料。他认为“随机”是融入到另一种关系时必然的一个过程。这也体现了创作中所追求的“随机性”,但更多时候,这种“随机性”也是在可控范围内发生的,他希望可以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

《很有营养》在展览《最后一个鸡蛋》现场(墙上),2016年


这种可控与不可控之间的平衡,就好比城市与大自然之间总会有一个莫名其妙的点,将它们联系起来。而关于作为他作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的大自然,赵要认为,在当代艺术长时间处于城市中以后,人们过于聚焦和放大了城市之中的细节和情绪;但实际上,人类对大自然一直埋藏着一种深深的情感,艺术家需要再一次把这种情感挖掘出来。

当地的僧侣们正在帮忙准备木屋的搬运工作


精神依旧高于一切


除了主要展厅中的九个木屋以外,在展厅一侧的墙后还有一个小的展示空间,那里有赵要的两组平面作品。

《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展览现场


这两组作品都是艺术家运用与之前的《很有想法的绘画》相同的方法创作的,此次也是首次展出。

《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展览现场作品


对面墙上的两件小幅作品都以喇嘛布作为底衬,它们被命名为《一个精神》。彩色和纷繁的“精神”就好像是被我们所崇拜的世俗中的精神,而另一个展厅中的“精神性”就升华到了另一种境界。

赵要《一个精神》


今年五月出现在工人体育场的一万平米作品,是赵要《精神高于一切》项目的延续,他将从益智游戏书本上取出的图案,像晒唐卡一样铺在青海囊谦的雪山上。图案本身并没有特别实际的意义,但经过仁波切的加持,就具有了“神性”。这样一块经过半年“闭关”的布再次回到城市中心,就有了属于它的精神。

赵要《精神高于一切》项目预告图,2016年

赵要《精神高于一切》,伦敦佩斯画廊,2013年


芭莎:为何将本次展览命名为《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


赵要:修行的木屋就是人们用来感悟、感知的地方。而木屋里播放的TED音频又是一些被人们当成偶像的,可以说是具有“神性”的人的演讲。这里的“神”是普遍意义上的神,但也可以被看作是“神秘”的“神”。


芭莎:80后的特质为你的创作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赵要:80后前面的一代人有着革命精神,后一代人又特立独行,所以我们必须要面对作为这一代人的局限性。我们的存在感到底在哪里?这个困惑或者是反思对我来说反而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会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我。

《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展览现场


何为神?何为精神?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不会是具象的,甚至也不是唯一的。所以在这里,你不会找到答案。但这并不重要,也不是目的。艺术家有自己的出发点,观众有各自的领悟。但只要有了思考,那么神、精神、艺术,都自在心中。


正在展出

展览:《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

时间:2018年11月3日-12月25日

地址:798北京公社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