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盒子、白盒子、绿盒子——谈“毛晨雨:荔枝姑娘”
发起人:wangxiaoer97  回复数:0   浏览数:1398   最后更新:2018/11/06 10:55:57 by wangxiaoer97
[楼主] 毛边本 2018-11-06 10:55:57

来源:Frieze  文:Ying Zhou


《东莞工人文化宫》(局部), (Workers Cultural Palace in Dongguan, 2014, (detail), 布面油画, 1.5 x 2米。鸣谢: 艺术家和mother’s tankstation画廊, 都柏林/伦敦


崔洁作品中的建筑、理想主义与时空倒错。

“当真实不再是以前的样子,

于是怀旧便展现出充分的意义。”

- 让·鲍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

《拟像与仿真》(Simulacra and Simulation,1981年)


对于未来的描绘永远在未来本身到来的那一刻就显得过时了。作为中国的“80后”一代,艺术家崔洁的画不断地混淆着我们对于时间的感觉,这些画从表面上看是在对未来进行怀旧。以金属感的天空为背景,崔洁笔下的建筑常常漂浮在同样反光的网格状地面上。她对建筑形式精巧的描绘,不仅捕捉到了中国都市里现代主义人工产物的特定类型,还与她近期的雕塑一起,共同审视了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放眼未来的意识形态的真实性。对于去年曾在特拉维夫居住的艺术家来说,这座白色城市完美无瑕的国际风格是有吸引力的,但又不是那么“有趣”。令她感到折服的恰恰是完全相反的东西:一种挪用的现代主义,放在本身瞬息万变的背景中,那种看起来随心所欲、古怪且常常是不和谐的并置。现代主义在中国城市化转型的混乱之中被重建,那种纯粹的、着眼未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形式被视为不合时宜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加速,二十年来,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了不止十倍。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对建筑环境产生着影响,巨大的经济增长推动中国进入全球竞技场。在这个一度自我孤立、克己自制的共产主义国家,各个城市已经通过抹去大片原有的城市构造,成为充斥着闪光高楼大厦和光鲜亮丽的购物中心的阵地:一种新的资本主义在空间上的表现。

《上海银行大厦2座》(Shanghai Bank Tower 2), 2017年, 布面油画. 2x 1.5米。鸣谢: 艺术家和mother’s tankstation画廊, 都柏林/伦敦


对于像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这样总是引起争议的西方理论家来说,东亚快速的城市化,已成为他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广普城市”(generic city)的集中体现: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无所不在的现代化将造成空间后果。现代化不断地重复,直至到了平庸的程度,“广普城市”也就成为一个可以自我实现的预言。2013年的电影《她》(Her)中,为了描绘一个充满科技未来主义的洛杉矶,剧组以上海的金融中心陆家嘴作为拍摄背景,这片区域也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象征。混合着敬畏和嫉妒,对新兴世界发展的不断的呈现,更多地暴露了后工业化的西方对于东亚经济崛起的不安,而非仅仅是要展现该地区的特质


在钢筋水泥丛林纪元兴起时期的上海长大,崔洁对这些象征主义的城市样板不屑一顾,并将它们视为波将金(Potemkin)式的诡计,认为它们既不能反映当代中国的完整风貌,又没有反映出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冷酷无情。相反地,她关注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种更简朴、看着不起眼但无所不在的现代主义板楼。这些不被青睐的市政、住宅楼,带有转型期特有的社会主义主题的公共雕塑特质,它们常常被用来宣传展示中国的技术愿景

《鸽子的房子》(Pigeon’s House),2016年,不锈钢,彩钢和彩铝,2.6 x 4.5 x 2.5米。鸣谢:艺术家和卡斯雕塑基金会( Cass Sculpture Foundation, Goodwood)


在《东莞工人文化宫》(Worker Cultural Palace in Dongguan,2014年)这件作品中,由三个连环组成的雕塑在透视效果中,将一座长方体建筑一分为二。这座架在底层架空柱之上的建筑,长边那一面是一排带型窗,短边那一面则带有舷窗一般的小窗。它是现代主义风格的典型代表:带形窗和底层架空柱,都包括在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所宣扬的“国际风格”五大要素中。更特别的是,增添了垂直式外观上的半圆形凸起与玻璃幕墙圆塔。后者因为与螺旋雕塑的相交而显得更为突出,那个螺旋形的雕塑看起来颇似行星或原子运动轨道,会让中国观者联想到80年代学校课本封面上,代表科学的那个标志。崔洁的表现方法既是带有分析性的也是感性的,更类似于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19世纪对于移动动态的研究,而不是马岩松那种连绵起伏的未来主义的建筑,尽管它们第一眼看起来很像。崔洁对中国与现代主义之尴尬碰撞的迷恋,与20世纪初欧洲艺术家的实验形成了一种共鸣,德劳内(Robert Delaunay)和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éger)这些艺术家都记录下了各自所在时代,快速工业化对建筑环境造成的影响。


2009年,崔洁开始对现代主义的建筑结构产生兴趣。那一年她离开了作为密集商业重镇的江南(该地区位于上海以南,包括杭州在内,崔洁毕业的知名艺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即位于杭州)迁居北京。在经济迅猛转型的大都市上海长大,又在历史名城杭州求学,崔洁发现这个北方首都庞大的城市网格与粗犷的地理面貌既广阔又陌生。她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在北京一些特别的区域绘制每一个广场、公园和天桥的细节,系统化地记录这座城市的建筑环境,以便了解她的新居住地。

《广州电信大楼》(Guangzhou Telecom Building,2017年),布面油画,2 x 1.5米。鸣谢:艺术家和mother’s tankstation画廊,都柏林/伦敦


崔洁发现很多中国建筑的圆柱、圆盘顶的元素,挪用了日本“新陈代谢派”的视觉语言。后者是一个战后的建筑运动,通过对西方的现代主义进行改造来想象亚洲背景下的技术乌托邦与大规模城市化。她2014年的“Project Japan”系列,将库哈斯(Koolhaas)和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2011年出版的同名书中的照片,与当代中国受“新陈代谢派”启发的建筑图像进行拼贴。受电影启发将淡出效果运用到了层叠影像中,把原型建筑与在它们在中国的衍生品并置在一起,模糊了过去与现在


以大致同样的手法,艺术家2017年的“建筑与雕塑”(Architecture and Sculpture)系列将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对科学实证主义持乐观态度时搭建的雕塑,与同时期的现代主义移植式建筑相融合。这些用白色树脂3D打印的雕塑约有50厘米高,将崔洁在大型绘画中想象的主体变为了实体,这也衍生自她的作品《鸽子的房子》(Pigeon’s House,2016年于苏赛克斯为卡斯雕塑基金会所做)的创作过程——这个白色结构提供了一种新模式,让人物得以保留那些不断变化的城市景观的记忆。

《无题》(Untitled), “Project Japan”系列第7号(Project Japan #7),2014年,杂志内页喷墨, 24 x 18厘米。鸣谢:艺术家和Leo Xu Project画廊,上海


崔洁对日常世界客观冷静的表现,并不被认为是对被借用的现代主义特异性的赞美。通过这种方式,艺术家把中国“广普城市”的寓言彻底展现了出来。库哈斯本人在将建筑研究向“狂野东部”(wild East’)开拓的同时,要求提出一个用于理解现代化旋涡的新框架,因为就在现代化旋涡被神化的时刻它恰恰最不能被理解。崔洁似乎正在打磨一个适合理解不断进化的建筑环境的方法。她的作品可能尚未被视为对近期去世的艺术家耿建翌的致敬,耿建翌是崔洁前一时代的艺术家,属于中国的后社会主义先锋。但在某种层面上,崔洁的作品延续了耿建翌对现代化之必然性的质疑精神


2018年初在OCAT深圳馆的展览中,崔洁通过呈现柯布西耶未完成的设计之一,探究了现代主义神话的起源。这位法裔瑞士建筑师与杰出的数学教授鲁道夫·福埃特(Karl Rudolf Fueter)的关系引起了崔洁极大的兴趣,柯布西耶曾提出为福埃特建一所湖畔的房子,但由于这位学者的离世而未能实现。此次展览在OCAT巨大的仓库空间中重新搭建了柯布西耶的建筑方案,创造出一个私密的、按室内比例缩小的装置来引导参观者穿行在崔洁精心安排的绘画作品、雕塑和手稿中。一件名为《Spiral Recliner》(2017)的新作品,展示了她对柯布西耶试图通过精确比例让人体合理化的回应,做法是用一个直立的螺旋型雕塑,划过柯布西耶设计的那把著名躺椅的光谱轮廓,那种螺旋上升的雕塑在中国的很多小学门口非常常见。一个从不同视角描绘的女性形象,看起来躺在躺椅之上,运用刮擦绘画表层的技法以幽灵般的方式进行表现。通过用来自数学波形中的摩尔纹(moiré pattern)来表现这件人体与躺椅的雕塑投下的银色影子,崔洁动摇了人体的现代主义规范。

“偌大空间”(The Enormous Space),2018年,OCAT深圳馆展览现场。鸣谢:艺术家和mother’s tankstation画廊,都柏林/伦敦


这些近期作品令艺术家的作品形成了完整的系列。从重塑记忆的梦幻空间到她最新作品中闪烁的人体和影子,崔洁对中国都市转瞬即逝当下的呈现,颠覆了对其未来的假设。


崔洁现居中国北京。她的展览“偌大空间”2018年初在OCAT深圳馆展出。她的作品被收入“前沿国际:克利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Cleveland Triennial for Contemporary Art)2018年夏天在美国举办的首届展会中。近期的联展包括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 PS1 艺术中心“过去的肌理”(‘Past Skin’,MoMA PS1, New York, USA);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 (‘The New Normal: China, Art and 2017’ , Ullens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2017年纽约Metro Pictures画廊“新巴拉德视角“,(‘A New Ballardian Vision’,Metro Pictures, New York, 2017)

返回页首